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合并隐源性脑卒中(CS)或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45例PFO合并CS或偏头痛患者,包括20例PFO合并偏头痛,25例PFO合并CS。术前对偏头痛患者行头痛影响测定-6(HIT-6)量表检测。记录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术后3、6、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并对偏头痛患者进行HIT-6量表检测。结果介入封堵成功率为84.4%(38/45)。38例封堵成功患者:1例出院后2周发作性抽搐再发,余37例患者病情均较前好转。术后3、6、12个月,PFO合并偏头痛患者的HIT-6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8例封堵成功患者中术后3、6、12个月存在分流的分别有6、4、3例,复查超声均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或血栓形成,心电图未见明显心律失常。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FO合并CS或偏头痛的效果确切,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再发,以及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观察到的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解剖结构与对比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contrast-enhance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一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以TEE检查为诊断标准提示存在PFO的90例患者,根据患者c-TTE结果将RLS分为4个等级,分析PFO结构特征与RLS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PFO内径大小与静息状态下RLS分级呈正相关(r=0.381,P<0.05);合并高活动性房间隔(hypermobile interatrial septum,HIS)患者的PFO内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持续性RLS的患者PFO内径较激发相患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长隧道患者的RLS分级与未合并长隧道患者的RLS分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lsalva动作下RLS分级与PFO内径大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研究表明PFO的某些解剖结构与RLS分级之间相互影响,且PFO解剖结构之间也可相互作用(合并有HIS的卵圆孔开放内径更大);同时TEE可清晰显示PFO的形态学特征,预测RLS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评估PFO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同时为卵圆孔封堵手术的实施指征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介入封堵治疗偏头痛合并中、大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的手术难度与近期疗效,评价偏头痛伴中量RLS-PFO患者行介入封堵的可行性。方法:入选偏头痛合并中量或大量RLS-PFO并行介入封堵的患者9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封堵成功率、封堵难度、术后RLS量及术后头痛缓解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头痛影响测试-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偏头痛残疾评估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 sessment questionnaire,MID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封堵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2.00% vs. 98.57%,P=0.137),但中量RLS-PFO组术中第2根导丝使用率、心腔内超声利用率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大量RLS-PFO组(P<0.01);中量RLS- PFO组术后3 d有效封堵率高于大量RLS-PFO组(86.96% vs. 56.52%,P=0.008),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RLS量及有效封堵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IT-6和MID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01),但中量RLS-PFO组术后6个月HIT-6评分较大量RLS- PFO组下降(P=0.012),而MID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偏头痛合并中量RLS-PFO患者行介入封堵的手术难度较大量RLS- PFO高,但介入封堵后头痛缓解疗效两组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诊断及封堵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145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ncocardiography,TEE)检查。对于有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实行介入手术,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中,144例经导管介入明确为PFO。在这144例确诊患者中,TEE可明确诊断的有115例(79.9%);其中对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固有型的106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87例,诊断敏感性为82.1%,而对于RLS潜在型的38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28例,诊断敏感性为73.7%。统计学分析提示,这两组中TEE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5,P=0.268),表明存在RLS的PFO,无论其RLS发生在静息下还是Valsalva动作时,TEE的诊断敏感性没有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FO封堵治疗后c?TCD检查为大量分流是患者术后症状不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CD可用于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是否合并PFO的病因筛查,对于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PFO患者,c?TCD则是较好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导管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以2015年5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封堵术前,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cTCD)发泡试验证实有右向左分流(right-left shunt, RLS)以及经食管超声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或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封堵术后复查cTCD发泡试验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效果,完全封堵及合并症情况,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4)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 PFO患者8例,ASD患者2例。所有患者术前cTCD发泡试验均证实为大量RLS。PFO直径1.1~2.0 mm,平均(1.7±0.3)mm。ASD直径分别为4.5 mm和3.4 mm。手术成功率100%。8例PFO患者使用的封堵器型号均为18/25 mm,2例ASD封堵器的型号分别为12 mm和10 mm。封堵术后仅1例PFO患者在cTCD发泡试验中有中等量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90%。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表面血栓形成,未见脑缺血事件复发。结论 经导管PFO/ASD封堵术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减少右向左分流,但需注意封堵术后中远期残余右向左分流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PFO的患者105例,其中行手术封堵者54例(手术组),未手术封堵者51例(非手术组),根据术中有无使用房间隔穿刺鞘和有无行房间隔穿刺术将手术组分为4个亚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出院后症状转归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大部分PFO患者偏头痛和头晕发作后部位固定且长期稳定存在,小部分进行性加重或疼痛游走,无自然消失、好转或缓解。手术组女性、症状数量多于非手术组(均P<0.05),年龄、发病年龄、卵圆孔隧道长度、左心房前后径小于非手术组(均P<0.05),症状严重程度、右向左分流(RLS)等级、出院后症状好转率高于非手术组(均P<0.05)。有房间隔穿刺鞘和行房间隔穿刺术亚组的RLS等级、卵圆孔尺寸小于无房间隔穿刺鞘和无房间隔穿刺术亚组(均P<0.05)。多普勒彩色超声显示有左向右分流者在行封堵术时导丝更易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封堵术是PFO患者预后改善的影响因素(HR=5.01,95%CI:1.96~12.80,P<0.05)。结论RLS等级、偏头痛、封堵术等指标是PFO的预后影响因素,对符合适应证,特别是有症状且合并心脏超声高等级RLS的患者行封堵术是其症状和预后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联合超声检查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ESUS患者,均行cTTE及超声检查,观察cTTE对右向左分流(RLS)的检出率,不同来源RLS的分流量分级,以及cTTE阳性组与cTTE阴性组脑卒中超声检查结果。结果cTTE阳性28例,阳性率为56.00%,其中卵圆孔未闭(PFO)引起的RLS比例为67.86%,多于肺循环(P)引起的RLS比例的32.14%。RLS分流量分级中少量、中量、大量分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E阴性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存在易损/溃疡斑块、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比例大于cTTE阳性组(均P<0.05)。结论cTTE联合超声检查有助于PFO导致ESUS患者的诊断,以及观察怀疑动脉源性ESUS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的介入造影分型在封堵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由于卵圆孔未闭接受介入造影和封堵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依据卵圆孔未闭介入造影类型将这些患者分为简单型组(n=40)和复杂型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然后对其封堵成功情况、应用封堵器类型、封堵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卵圆孔未闭患者中,简单型组患者采用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8/25mm比例92.5%(37/40)显著高于复杂型组15.0%(6/40)(P0.05),30/30mm和25/35mm比例7.5%(3/40)显著低于复杂型组82.5%(33/40)(P0.05),右向左分流Ⅰ级比例27.5%(11/40)显著高于复杂型组17.5%(7/40)(P0.05),Ⅲ级比例0%显著低于复杂型组5.0%(2/4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复杂型组10.0%(4/40)(P0.05)。结论简单型(漏斗状PFO、细小PFO)卵圆孔未闭患者主要应用18/25mm封堵器,复杂型(长管状PFO、巨大PFO、PFO并发房间隔瘤、左房侧多出口PFO)卵圆孔未闭患者主要应用30/30mm和25/35mm封堵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FPO)的诊断状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首诊为卒中而住院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常规排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血脂异常、心源性栓子、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炎、高凝状态等卒中原因,无阳性发现者为"隐源性卒中",则进一步行经胸心脏彩色超声(TTE)、经食管超声(TEE)和心肺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排除有PFO。结果以脑卒中首诊的患者中,有18例无法确认卒中原因,进一步检查发现PFO 11例:其中TTE检查发现1例,TEE+声学造影检查证实9例,CTA检查证实1例。所有PFO经封堵或手术处理:1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1例因PFO上骑跨血栓直接行体外循环胸腔镜下血栓取出+PFO缝闭术;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卒中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出院,常规抗凝3个月,随访6个月PFO无复发。结论对于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卒中应排除有无PFO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51例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为(53.92±14.83)岁。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示46例患者有新发梗死灶,包括单发梗死灶20例(43.5%)、多发梗死灶26例(56.5%);26例多发梗死灶患者中15例(57.7%)仅累及1个动脉供血区,11例(42.3%)累及2个及2个以上动脉供血区(双侧前循环4例、前后循环7例)。37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发现31例(83.8%)可见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其中4例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呈雨状或帘状。50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49例(98.0%)合并PFO。9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8例患者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2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13例行PFO封堵术+单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随访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1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2例,PFO封堵术患者无再发脑卒中事件。结论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梗死灶可累及1个或多个动脉供血区;cTCD和TEE检查诊断PFO阳性率高;选择性抗栓或PFO封堵术治疗患者脑卒中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1.
黄梦婷  李超  刘学  李鑫  刘瑞雪  何菲 《北京医学》2023,(9):758-762+767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术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PFO合并偏头痛并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的老年患者64例,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无缺血性卒中,36例)和观察组(缺血性卒中,28例)。患者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头痛影响测评(headache impact test-6, HIT-6)评分、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64例患者中,随访期间4例失访(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总失访率6.25%,最终纳入患者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60~88岁,平均(65.2±4.7)岁,手术封堵成功率为100%。术后6个月两组完全封堵率为88.33%(53/60),其中11.67%(7/60)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分流。随访期间除1例出现新发房颤外,其余59例患者未发现封堵器脱落、移位、封堵器血栓、新发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也未出现影像学新发卒中。术后6个月两组HIT-6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在判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右向左分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接诊的不明原因脑卒中和偏头痛患者373例(其中脑卒中患者121例,偏头痛252例),为进一步诊断有无PFO,均接受TTE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其中103例进行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结果 ①在静息状态下,373例患者TTE结果显示22例合并有PFO;在TTE未检出PFO的351例患者中,103例患者同时接受了TEE检查,结果显示49例患者合并PFO.②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86例患者在Valsalva状态和剧烈咳嗽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右向右向左分流检出率为49.87%.其中轻度右向左分流(Ⅰ级)69例;中度分流(Ⅱ级)70例;重度分流(Ⅲ级)47例.③TTE检测出22例PFO和TEE检测出49例PFO患者,右心声学造影均显示中度以上右向左分流.④59例TT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证实为中度以上右向左分流且MRI证实有脑梗塞灶的患者,均在TTE引导下成功进行了PFO介入封堵术,术后1个月复查经右心声学造影显示,55例在Valsalva和剧烈咳嗽状态下右向左分流消失,4例仍有少量右向左分流.结论 TT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不仅能清晰显示PFO右向左分流的存在,并可判断右向左分流程度,为PFO的临床治疗提供直接依据;同时还能作为PFO封堵术后临床随访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 TTE、c TCD联合瓦氏试验诊断卵圆孔未闭(PFO)对隐源性脑卒中(CS)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神经内科CS患者320例(年龄≤55岁)。设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20名。对所有入组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 TTE)联合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c TCD)(即发泡试验)筛查PFO,分别行静息状态及瓦氏试验后2次检查,对比PFO检出率及分流量级别的不同。对检出的PFO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TEE),观察PFO的大小、形态。对比不同检测方法对PFO检出率的不同,以及对比分析CS患者PFO的检出率及形态差异。结果 440例受检对象,运用TTE检出PFO 85例(19.3%),c TTE检出152例(34.5%),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合正确有效的瓦氏试验c TTE阳性率较静息状态下高,且对PFO-RLS分流量的分级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 TTE、c TCD联合瓦氏试验同时诊断PFO时,有6例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4例c TTE检测有PFO,而c TCD未检测到右向左分流;2例c TTE检测未见PFO的右向左分流,而c TCD检测到右向左分流。PFO在CS人群中检出122例,发病率为38%。对照组检出PFO 30例,发病率为25%,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E检查CS组的PFO合并房间隔瘤者22例(18%),对照组合并房间隔瘤者2例(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 TTE较TTE检出PFO阳性率高,联合瓦氏试验更利于PFO的检出。CS人群中PFO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对于存在PFO的CS患者,其合并房间隔瘤的概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S)临床特点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 的优劣,研究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 年1 月—2017 年10 月南昌大学第三附 属医院收治的不明原因急性CS 患者156 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 148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颅多普勒对比增强试验(cTCD)诊断PFO,并比较两组 PFO 及PFO 合并房间隔瘤(ASA)的发病率。以手术封堵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观察组中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和 经颅cTCD 两种检测方法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PFO 及PFO 合并ASA 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CD 检出PFO 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 性分别为75.8%(50/66)、88.9%(80/90)和83.3%(130/156);经胸右心声学造影检出PFO 的敏感性、特异性、 准确性分别为90.9%(60/66)、94.4%(85/90)和92.9%(145/156)。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在不明原因急性CS 患 者中检出PFO 的敏感性、准确性均优于cTCD(P <0.05)。结论 不明原因急性CS 患者PFO 发病率高于正 常健康人群,其检查方法首选右心声学造影。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及cTCD 诊断卵圆孔未闭具有确切的临床应 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介入封堵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40例偏头痛患者,根据是否有≥5次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前庭症状分为VM组(15例)和非VM组(25例),完善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证实存在中量分流以上的PFO.患者均行食管超声引导下PFO介入封堵术治疗,完成术前及术后6个月头痛影响测定-6(headache-impact-test-6,HIT-6)评分、偏头痛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VM组患者进行眩晕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评估PFO介入封堵术对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4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6个月症状显著改善,仅3例出现胸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全部患者术后HIT-6评分为(37.28±14.51)分,较术前的(55.13±7.99)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VM组术后HIT-6评分为(40.68±12.09)分,较术前的(55.64±8.76)分显著下降;VM组术后HIT-6评分、DHI评分分别为(31.60±16.75)分、(16.80±9.28)分,较术前的(54.27±6.71)分、(38.53±10.60)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M组HIT-6差值(22.67±16.57)分,虽比非VM组的(14.96±12.13)分显著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99).结论 PFO介入封堵术对合并VM的偏头痛患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隐源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病理生理学上,"反常栓塞"被认为是PFO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但确切的病因机制可能需要其他多重因素参与促使形成反常栓塞。这些相关因素包括PFO的大小,以及其他的解剖学特征,如房间隔瘤、显著的Eustachian瓣膜、希阿里网和高凝状态等。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和经颅多普勒造影常用于PFO的初步诊断,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造影是诊断PFO的金标准。目前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但抗凝治疗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基于3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目前并不推荐PFO封堵术进行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该院神外科收治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56例,分为介入组和手术组,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组采用外科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效果、并发症及12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均成功处理动脉瘤,术后症状均不同程度恢复或改善,随访12个月,未见再次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E)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47例,其中介入组22例(22/24),手术组25例(25/32),介入组患者GOSE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的比例、平均值均明显高于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共15例,介入组和手术组发生率分别为37.5%、16.7%.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26-102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技术对诊断卵圆孔未闭(PFO)的应用价值,并通过cTTE技术评价偏头痛与PFO的关系。方法:131例偏头痛患者根据头痛类型分为:先兆偏头痛组46例(MA)及无先兆偏头痛组85例(MO)。对照组为5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应用cTTE技术检测PFO及房水平右向左分流(RLS),并对PFO-RLS分级,进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PFO发生率及PFO-RLS大量分流发生率在偏头痛组中为35.11%(46/131例)和20.61%(27/131例),在MA组中为47.83%(22/46例)和32.61%(15/46例),在MO组中为28.24%(24/85例)和14.11%(12/85例),在对照组中为19.23%(10/52例)和1.92%(1/52例)。偏头痛组、MA组、MO组的PFO发生率及RLS大量分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PFO发生率及RLS大量分流发生率以MA组最高,与MO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及大量RLS在偏头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又以先兆偏头痛为著。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cTTE可以作为PFO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和手术治疗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外科手术修补和介入封堵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针对两者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单纯性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外科手术修补30例,行介入封堵30例.结果 手术组30例术后未出现特殊并发症;介入组30例,1例因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外科手术.住院天数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结论 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各有优缺点,临床进行室间隔缺损治疗方案的选择时,要进行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