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g)水平,并对其中16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6h的血浆D-二聚体再次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伴有AT-Ⅲ降低、Pg升高,溶栓前后结果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激活。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脑梗塞性激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塞性激素的变化。方法 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老年急性脑梗塞 72 例,正常对照组 38 例,结果 38 例男性脑梗塞患者 T 较对照组为低( P< 0.05), E2 及 E2/ T 较对照组为高, E2/ T 增高最为明显( P< 0.05),34 例女性患者 T 及 E2 较对照组为低,以 E2 降低更为明显( P< 0.001),而 E2/ T 无显著差异( P> 0.05), P R O 及 P R L 男女两组患者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塞存在性激素失衡,其中男性以 E2/ T 增高,女性以 E2 降低更为明显,表明适当地调节性激素水平会有利于老年脑梗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脑出血32例,脑梗塞40例)的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别(P>0.05),而两组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胰岛素水平与病人的病情及预后相关。建议对血糖水平升高而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较低的ACVD患者应积极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128例急性脑梗塞及60例非脑血管病的脑病疾病(对照组)的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结果显示:脑梗塞组有68例升高(53.1%),对照组有5例升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并发现:血清AST活性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关系(P〈0.01);与病情,病程及梗塞体积有显著关系(P〈0.01),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同时对其相关机制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动脉导管溶栓组(导管组)和静脉溶栓组(静脉组)各30例,分别动脉导管注射和静脉注射小剂量UK10~20万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检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导管组临床有效率93.33%,影像学有效率80%,静脉组临床有效率7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UK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在72小时内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60例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ED),红细胞ATP酶活性和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指数(EFI)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和Ca^2+-Mg^2_-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红细胞内Na^+,Ca^2+浓度明显增加(P〈0.001),而Mg^2+浓度明显降低(P〈0.01)。脑梗塞患  相似文献   

7.
本文动态观察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及GMP-140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完毕后即刻血浆纤溶酶原活性(t-PA)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明显下降(P<0.05),但这些变化持续时间较短,血浆t-PA、PAI活性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后又恢复到溶栓前水平,血浆GMP-140于溶栓完毕后即刻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下降。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继发性纤溶增加同时伴有血小板激活,凝血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55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OD回升,而对照组仍低于正常(P〈0.05);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塞患者应用尼莫通治疗,可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应用必来循宁治疗经CT或MRI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塞44例患者,其中轻型32例,中型10例,重型2例。结果大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很大改善(P<0.001),日常生活能力有较大提高(P<0.001),血液粘度明显改善(P<0.001)。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7例,显效率为81.2%。认为必来循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少而轻。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变形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69列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红细胞滤过指数(EFI)的变化,并与45例健康老年人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EF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E-C3bRR明显低于对照组,CI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塞患者E-C3bRR与EFI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和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的变化与急性脑梗塞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第3、7、15、21天和60例健康人LD和LAF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LD明显降低,LAF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病程在第3天前LD和LAF变化更明显。有并发症患者LD和LAF变化较无并发症者更明显(P<0.001)。结论LD降低和LAF增高与急性脑梗塞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22例,年龄小于70岁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分2组,分别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注射及采用脉络宁加刺五加注射液为对照,观察14天发现尿激酶治疗组疗效启动快,用药后24小时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明显加快,使病程明显缩短且副作用少,总显效率达81%,用药后24小时内体征恢复与48小时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X2=4.36,P<0.05。而对照组疗效差,总显效率达18.1%。结果尿激酶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由于脑血管的特点加之梗塞后病理改变,易发生出血危险,但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注意观察,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注射仍不失为治疗急性脑梗塞较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经股动脉插管至颈动脉后经导管灌注溶栓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随机分为三组:A组灌注尿激酶,B组灌注精制蝮蛇抗栓酶(Svate-Ⅲ),C组静脉滴注Svate-Ⅲ。结果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均>8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中发病24小时内和25~48小时受治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46.7%,此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证实颈动脉内灌注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静脉滴注法,并认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尽早采取介入法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有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 早期超参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对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同46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脑梗塞和TIA患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和TIA两组间比较IL-1、TNF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各指标水平与梗塞部位无关。神经功能重度受损者的IL-1、TNF明显高于轻度神经功能受损者(P<0.01、P<0.05)。动态观察到在发病第1天与第4、7天的IL-1、TNF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免疫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消栓灵治疗脑梗塞260例,与同时应用维脑路通治疗脑便塞250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7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参数与治疗前比较除红细胞压积下降P〈0.05外,余均为P〈0.01。说明消栓灵是治疗脑梗塞比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SOD水平与巴曲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比色法和邻苯三酚自氧法测定87例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0、SOD含量,随机分组分别用巴曲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治疗,并测定治疗后血清中LPO、SOD含量,研究证明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而SOD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巴曲酶治疗后血清中LPO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SOD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无差异(P>0.05)。提示巴曲酶可抑制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产生,提高SOD活性,具有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检测了60例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ED),红细胞ATP酶活性和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老年人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EFI)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红细胞内Na+、Ca2+浓度明显增高(P<0.001),而Mg2+浓度明显降低(P<0.01)。脑梗塞患者红细胞EFI与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Mg2+浓度呈负相关(r=-0.542、-0.417、-0.436)(P<0.001);与红细胞内Na+、Ca2+浓度呈正相关(r=0.473、0.466,P<0.001);提示脑梗塞病人ED降低与红细胞ATP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UBI)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和细胞遗传学远期效应,对37例经UBI治疗的患者和6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为期4.7±0.9年的随访观察;UBI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A)、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BMN)对比观察;UBI组5例患者治疗前和4.9年后(随访时)CA作自身比较。结果表明:脑出血、脑梗塞UBI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脑出血、脑梗塞患者随访时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UB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UBI组与对照组CA、CBMN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UBI组5例患者自身CA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显示,UBI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预后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