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亚型诊断,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诊断为MFS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依据2014年GBS分类专家组制定的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和MFS的新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亚型诊断。所有患者接受脑脊液、肌电图及血清抗GQ-1b抗体检测。结果27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为(41.0±22.6)岁,14例患者有前驱感染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步态不稳,主要体征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18例患者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17例患者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2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及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亚型诊断:典型MFS患者19例,MFS与GBS重叠型(MFS/GBS)5例,急性眼睑下垂(AP)1例,急性瞳孔散大(AM)1例,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AAN)1例。除1例患者仅接受营养神经等治疗外,余26例患者分别接受了免疫球蛋白和(或)激素冲击治疗,所有患者出院时症状好转。结论 MFS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血清抗GQ-1b抗体等,患者予以免疫球蛋白和(或)激素冲击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唾液酸(sialicacid,SA)是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主要成分。它与神经酰胺,低聚糖一起组成神经节苷脂,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体液及分泌物中[1]。为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中SA水平变化,作者测定了24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和20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脊液中SA含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1-1 结脑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0~53岁,平均42岁。病程10d~1a。出现头痛20例,发热24例,呕吐12例,脑膜刺激征9例,视乳头水肿11例…  相似文献   
3.
建立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突触体素(SYN)表达的变化,并用HPIAS-1000多媒体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其定量.结果点燃组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层,齿状回颗粒细胞层,齿状回分子层内带突触体素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认为点燃组海马突触体素较正常表达增加,提示突触前终末囊泡数目增加,反应了轴突增生与突触形成.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 GMP- 140、 TNF水平进行检测,以评价其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可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组 (A组 ):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 CT或 MRI扫描证实,近 2周无感染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不伴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共 37例,男 20例,女 17例,平均年龄 (66.0± 9.4)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B组 ):诊…  相似文献   
5.
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迄今未见。本文检查并讨论30例成人GBS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一、检查对象 30例系我院近一年余诊断明确的GBS住院病人,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4~50岁,平均31.2岁;均在发病3周内接受检查。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502例脑肿瘤中,有47例出现意识障碍(9.4%)。其发生机制主要有:①脑疝形成;②普遍性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缺氧;③肿瘤内出血;④肿瘤部位如额、颞叶、上脑干等的直接损害;⑤癫痫发作。脑疝形成是主要死亡原因。简要讨论了脑肿瘤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以及脑中心性疝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脑脊液IL-10、IL-12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它是一种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其发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CK)是由T、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它可调节和决定免疫应答的性质,并涉及免疫的诸多环节,包括抗原递呈、细胞动员和激活、粘附分子的表达等。现已查明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d(TNF-α)、  相似文献   
8.
9.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IFN-γ、IL-4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FN γ、IL 4与GBS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 (ELISA)法测定GBS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中IFN γ及IL 4的水平。结果 IFN r水平在GBS患者急性期血清中较OAND、OND、NC组显著升高 ,恢复期血清中下降 (P <0 0 5 )。GBS患者组急性期血清IL 4水平较NC组无显著性差异 ,恢复期则显著升高 (P <0 0 5 )。GBS重型患者急性期血清IFN γ水平较轻型患者升高 ,IL 4水平较轻型患者降低 (P <0 0 5 )。结论 IFN γ可能在GB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IL 4可能对GBS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与疾病的恢复有关。血清IFN γ及IL 4的水平反映GBS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并能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 ,为GBS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迄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继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疗法之后,溶栓治疗很有希望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在溶栓药物大规模临床应用之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现就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动物实验研究作简要综述。l 动物模型1.1 自体血栓栓塞法 Yang等[1]根据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内径,选用相应直径的导管取全血在管内形成血栓,自颈外动脉(ECA)向颈总动脉(CCA)逆行插管至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