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以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种子细胞,改良的双相磷酸钙(bia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作为支架材料,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再生的牙周组织在施以正畸力后发生骨改建的变化过程中成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雄性成年比格犬6只,体外培养其BMSCs并接种于改良的BCP,随后拔除其双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实验组于第二前磨牙近中根颊侧制造牙周组织缺损,将体外共培物植入缺损部位,以自身为对照组,不予任何手术处理。牙周再生20周后施以正畸力,以尖牙为支抗,拉第二前磨牙向近中移动,控制正畸力为150g,于加力后1、2、4周分别处死2只犬,取材。Real-Time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再生的牙周组织中Cbfα1、Osterix及Smad4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Cbfα1、Osterix及Smad4表达趋势相同,程度相似:加力l周时呈阳性表达,2周时达高峰,第4周时阳性表达均减弱但仍高于1周时的表达量,Cbfα1、Osterix及Smad4的阳性表达情况与正常牙周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的BCP再生的牙周组织在被施以正畸力后发生牙周组织改建,其变化过程与趋势与正常牙周组织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应用于引导牙周骨再生的疗效。方法:于2只Beagle犬的前磨牙区域,运用人工去骨及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重度牙槽骨水平缺损模型,植入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同体对照,术后6周对新生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生物活性玻璃术后6周未完全降解,颗粒周围的成骨细胞向后成骨细胞分化。结论:生物活性玻璃倍骼生具有较强骨诱导活性,术后6周可有效地诱导骨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再生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构建5只Beagle犬慢性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将转染Hbmp-7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BMSCs分别以1×107个/ml接种于胶原膜BME-10X,植入牙周缺损内,对照组仅植入胶原膜,12周后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81.8%±7.8%)与未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67.3%±10.3%)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79.1%±8.6%与75.6%±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牙周韧带细胞植入量与牙周组织再生量关系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不同数量牙周韧带细胞(PDLC)植入慢性实验性牙周缺损内,观察细胞植入数量与牙周组织再生量的关系,确定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有效细胞浓度和有效细胞数量.方法 人工构建4只Beagle犬慢性实验性牙周缺损模型(5 mm×5 mm×3 mm的牙槽骨U型缺损),分别将载有1×104、1×105和1×106 PDLC的胶原膜植入牙周缺损内.12周后行组织学观察,测量新生牙骨质(NC)长度百分率和新生牙槽骨(NB)面积百分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牙周组织再生,1×104 PDLC组和1×105 PDL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106PDLC组的NB面积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在实验性牙周缺损内植入PDLC,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其有效浓度为5×107 mL-1,有效数量为1×106 PDLC.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PLGA材料移植对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选其24颗前牙丝线结扎饲以高糖饮食构建牙周病模型。翻瓣检查修整近中牙槽骨缺损至3mm,实验牙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处植入OPG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PLGA)、阴性对照组(缺损处植入BMSCs复合PLGA)、空白对照组(常规牙周翻瓣治疗)。6周后临床、X线片观察,切片组织学观察,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结果OPG基因修饰的BMSCs明显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组织学评分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OPG能有效促进犬牙周骨缺损的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将BMSCs以不同浓度(5×105,5×106,5×107mL-1)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复合物和空白胶原膜BME-10X分别植入SD大鼠牙周缺损部位,并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以缺损处只覆盖e-PTFE膜为对照组,4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各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5×106,5×107mL-1组的新生牙槽骨量与5×105mL-1和空白BME-10X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106,5×107,5×105mL-1与空白BME-10X组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牙骨质面积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浓度可影响其体内成骨能力,高浓度BMSCs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7.
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实验性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4只Beagle犬双侧上下颌第二切牙及尖牙作为手术部位,共32个,将其配对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个牙位.实验部位经翻瓣术造成人工牙周骨缺损,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对照组为单纯翻瓣术;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做组织学观察以及新生牙槽骨、新生牙骨质、结合上皮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明显大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结合上皮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J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黄补缓释药条可促进实验动物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长,抑制结合上皮根移,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改良可吸收类磷酸钙骨水泥(CPC)在犬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取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每只犬下颌骨取2个实验点,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分别将改良可吸收类骨水泥、单纯可吸收类骨水泥植入犬牙槽骨缺损内,于术后4、12、20周取材,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Giemsa染色、Von Kossa染色显示,术后4、12、20周实验组植骨材料降解量、成骨细胞数量、新生骨量均优于对照组;四环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类骨质宽度明显宽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动物无排异反应,是安全的植入材料;改良可吸收CPC在动物体内具有成骨诱导活性,可以有效弥补单纯使用CPC时成骨能力的不足,是良好的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PRP,BPBM联合GTR修复犬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富血小板血浆 (PRP)、多孔牛骨无机材料(BPBM)和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联合修复犬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探讨其是否能增强GTR的疗效.方法 人工构建 Beagle 犬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三前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随机采用 GTR/PRP/BPBM(实验组)或 GTR(对照组)治疗,12周后经组织学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GTR 组的新生牙骨质长度和新生牙槽骨面积分别为(57.7±7.8)%和(30.8±7.4)%,GTRPRP/BPBM 组为 (76.3±10.1)%和(59.94±13.1)%,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PRP复合 BPBM 不能明显增强 GTR 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旋转脉动磁场加速兔正畸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旋转脉动磁场对兔正畸牙齿移动速度与牙周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戊巴妥钠麻醉下于兔下切牙间放置不锈钢推簧,施力40g,实验组加力加旋磁、对照组只加力。分别于加力1、3、5、7、14和21d记录二组动物牙齿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兔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实验组从第3天起直至实验结束,其牙周膜的血管化反应,破骨和成骨活动均较对照组明显。结论旋转脉动磁场促进了兔实验性牙齿移动的速度和骨改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下颌前磨牙弯曲牙根受颊侧、舌侧矫治力及牙根、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②方法 选取拔除成人下颌弯曲牙根的前磨牙,应用CT扫描、Mimics10.01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在牙冠颊、舌侧加力值,利用ANSYS软件分析、研究其应力分布规律.③结果 颊侧施力:牙做整体移动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旋转移动最大,倾斜移动次之.舌侧施力时牙做整体移动、旋转移动,倾斜移动其牙根应力最大、牙周膜次之、牙槽骨最小.无论整体移动、旋转移动、倾斜移动舌侧应力大于颊侧.④结论 舌侧矫治力对弯曲牙根牙不适合或在临床允许情况下选择较小矫治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SD大鼠疾病模型,探讨八珍汤加减方剂作用下牙周炎大鼠正畸移动的改变,为临床上日益增加的牙周病患者正畸寻找有效的方法.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只)、牙周病正畸组(OP,30只)、牙周病正畸给药组(OPY,30只),通过大体观察、口腔内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大鼠的牙周组织改变.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N组牙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OP组牙槽嵴顶及牙槽骨吸收、破坏,牙槽骨吸收近根尖1/3.OPY组受压侧牙周膜纤维和牙间水平组纤维变窄,破骨细胞多;牵拉侧牙周膜变宽,成骨细胞活跃.结论:实验选用的八珍汤加减方剂有利于牙周炎大鼠正畸治疗中牙齿的稳定移动.  相似文献   

14.
上颌尖牙远中整体移动的阶段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模拟整体移动的载荷条件下,分析上颌尖牙远中移动不同阶段的牙周支持组织的应力衰减规律。方法 通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的骨改建力学数字模型,模拟整体移动的加载条件,分析上颌尖牙移动过程中0d、7d、14d和21d时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应力状况。结果 ①在整个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应力均大于牙周膜的应力水平;②牙槽骨和牙周膜的应力水平从牙颈部至根中份和根尖区呈现递减趋势;③随着牙移动进程,不同部位牙周支持组织的应力衰减速率有差别:越靠近牙槽嵴部位,其应力衰减的速率越快;反之越靠近根尖区,应力衰减越慢,至21d时应力水平趋于接近。结论临床治疗中在使用正畸力时,容易发生早期的牙槽嵴吸收、牙支持高度降低,应注意控制初始力值,保护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刺激性脱氧寡核苷酸(CpG ODN)BW006对实验性牙移动大鼠牙周组织中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正畸牙移动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选取36只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左侧上颌为实验组(局部注射CpG ODN BW006),右侧上颌为对照组(局部注射PBS),每3 d给药1次,每次40 μL,于加力3、7和14 d时分别随机选取12只大鼠处死,取含有第一磨牙的上颌骨组织制备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表现,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检测牙周组织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结果:HE染色,实验组大鼠压力侧骨吸收程度较低,对照组大鼠压力侧骨吸收明显,实验组大鼠张力侧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牙槽骨丰满度及高度高于对照组;加力7和14 d时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347±0.007)和(0.443±0.016)mm,对照组分别为(0.585±0.012)和(0.975±0.084)mm,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加力3和7 d时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Runx2和Osterix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于加力7 d时达到峰值;加力14 d时实验组Runx2和Osterix阳性表达水平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pG ODN BW006可通过促进牙移动过程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调控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16.
林泓兵  张洪伟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149-1150,I0001
目的探讨血小板胶(APG).胶原(co)复合膜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co分别裁成5mm×2mm及7mmx4mm大小,抽取大鼠全血10rnl制作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将5mm×2mmCo浸润于PRP中制备APG-Co复合膜。将1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制作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模型(缺损大小为5mm×2mm,磨除牙根面牙骨质)。实验组置APG-Co复合膜于缺损内,并于缺损表面覆盖7mm×4mm的Co。对照组仅用7mm×4mmCo覆盖缺损表面。术后4、6周每组分别处死4只,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效果,Image-ProPlus对术后6周HE染色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新生牙周骨面积,应用SPSS13.0软件对新生牙周骨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样组织的生成量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实验组新生牙周骨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56533.04±2673.61)傩(23006.05±2198.10)μm^2,P〈0.05]。结论APG-Co复合膜有显著的促进牙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71-74+78
目的探讨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结构对牙槽骨缺损的相关修复及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及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制备牙周膜干细胞生物膜片,构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结构模型,将其植入新西兰兔缺损骨模型内,于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处死新西兰兔并分离牙周组织,通过形态学分析评判修复效果。结果 WB结果示,Runx2、ALP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9.2倍和4.3倍;移植后第8周,苏木精-伊红染色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复合结构组新骨形成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构建PDLSCs细胞膜片与纳米级B-TCP复合叠层三维复合结构组成骨相关标志物OCN、ALP、Runx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膜干细胞膜片与B-TCP三维叠层结构复合结构可促进兔牙槽骨缺损部位的修复及再生,为临床牙槽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补肾方剂和氨基胍治疗大鼠实验性糖尿病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选取纯种雄性六月龄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牙周炎组、氨基胍组及中药组,每组30只。建立糖尿病牙周炎动物模型并按分组用药,分别于1、2、3个月时处死动物,取上颌骨标本,光镜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牙周组织无明显变化;糖尿病牙周炎组1个月时牙龈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破骨细胞和牙槽骨吸收,3个月时骨吸收明显;氨基胍组和中药组随用药时间延长牙周组织炎症减轻,破骨细胞减少,成骨细胞增多(P<0.05)。结论补肾方剂和氨基胍均有抑制大鼠实验性糖尿病牙周炎的作用,可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和抑制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含有骨保护素(OP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共表达重组腺病毒感染牙龈及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观察OPG与bFGF表达的情况;以重组腺病毒结合胶原膜置入犬牙槽骨缺损处,观察其对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培养牙龈及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运用Western blot、RT-PCR分别检测2种细胞中OPG及bFGF的表达,并以正常培养的牙龈及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制造犬下颌前磨牙根分叉处牙槽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空白对照组(n=2)和材料对照组(n=4),左侧作为实验组(n=6),光镜观察骨缺损处牙槽骨新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PG和bFGF在犬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感染重组腺病毒的牙龈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OPG及bFGF的表达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处有多量新生牙槽骨生长,其OPG和bFGF较材料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有较强的表达。结论 OPG和bFGF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可提高牙龈及牙周膜成纤维细胞OPG和bFGF的表达,对牙槽骨缺损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