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26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临床结果与随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 总结 2 2 6 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结果与随访。方法  1977年至 2 0 0 0年间 ,2 2 6 1例病人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男 12 0 6例 ,女 10 5 5例。年龄14~ 6 9岁 ,平均 (43 73± 9 2 9)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0 6 2例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者 136 4例。4 6例为二次瓣膜置换 ,3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部正中纵劈胸骨 2 173例 ,胸部正中部分纵劈胸骨或右侧腋下小切口 88例。全部切除二尖瓣者 1978例 ,保留后瓣者 16 4例 ,保留前瓣者 6例 ,保留全瓣者 91例。 4 9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 ,5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4 5 2 7枚。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 2 6 5 %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0 30 %。术后总随访率为 88 80 % ,实际生存率在术后第 5、10、15年时分别为 (95 .76± 0 .70 ) %、(92 .90± 1.6 4 ) %、(74 .32± 16 .6 7) %。结论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 ,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65岁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老年人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1993年至2004年252例≥65岁老年瓣膜病病人接受瓣膜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5%(252/4546例),其中男14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7.9± 2.9)岁。风湿性瓣膜病201例(79.8%),非风湿性瓣膜病51例(20.2%)。术前心功能Ⅲ-Ⅳ级141例 (56.0%)。主动脉瓣置换63例,二尖瓣置换93例,二尖瓣成形42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7例,三尖瓣置换或成形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结果手术死亡23例(9.1%), 逐年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与同期瓣膜手术16-64岁组相比,术后ICU时间显著延长[(60.1±101.2)h对 (43.0±70.6)h,P=0.00],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延长[(30.6±42.8)h对(24.1±45.0)h,P=0.0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10.6%对6.4%,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5.7±41.3)d和(19.6± 14.4)d,P=0.00]。手术死亡病人术前心功能级别明显高于生存者[(2.8±1.0)级对(2.4±1.0)级,P< 0.05];术前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对59.5%)。结论老年人瓣膜病手术总体手术病死率可以接受,近2年手术病死率已接近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手术、术后急性肾衰需要透析、体外循环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是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随访 5 5 0 6例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 ,全面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 ,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手术 5 5 0 6例次 ,共 5 2 79例病人 ,其中男 2 76 8例 ,女 2 5 11例 ;平均年龄 (39 86± 10 73)岁。共置换人工瓣膜 6 816枚。总随访率为86 8% ,平均随访 6 5 9年 (0 80~ 2 2 5 8年 ) ,随访总人年次为 2 86 0 8 94病人 年。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5 98%。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坏发生率 1 5 7%病人 年。全组血栓栓塞发生率 0 2 2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0 2 8%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0 7%病人 年 ,P =0 0 0 0 0 )。出血事件发生率 1 0 0 %病人 年 (机械瓣组为 1 34%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0 15 %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为 0 4 5 %病人 年 (机械瓣组 0 0 2 %病人 年 ,生物瓣组为 1 6 1%病人 年 ,P =0 0 0 0 0 )。再手术原因以生物瓣衰坏为主 ,占再手术 96 35 %。远期死亡率 0 79%病人 年 ,5年生存率 (96 34± 0 31) % ,10年生存率 (92 4 8± 0 5 8) % ,15年生存率 (87 97± 1 13) % ,2 0年生存率 (82 5 1± 2 94 ) %。远期瓣膜相关死亡率 0 6 0 %病人 年 ,5年免除瓣膜相关死亡(97 2 1± 0 2 7) % ,10年  相似文献   

5.
双孔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双孔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 35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病人行双孔成形手术 ,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对瓣膜进行评价。并与同期行二尖瓣置换者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术前平均瓣口面积 ( 8 3± 1 6 )cm2 ,术后瓣口面积为 ( 4 1±1 8)cm2 。术后 33例病人无瓣膜反流 ,2例二尖瓣轻度反流。全组无术后死亡。随访 1~ 40个月 ,所有病人心功能 (NYHA)为I级 ;超声心动图显示双孔成形瓣膜活动良好 ,无瓣口狭窄。结论 双孔瓣膜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 ,疗效稳定 ,死亡率低 ,无并发症 ,早期、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三尖瓣替换术及早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C  Sun LZ  Xu JP  Wu X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33-1436
目的 探讨三尖瓣替换术(TVR)的手术适应证和人工瓣膜的选择。方法 1997年3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TVR42例,其中20例有心脏手术史。手术适应证:①自然瓣膜损毁无法修复(34例);②进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③修复后残余的瓣膜功能不全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6例)。合并下列情况时,积极选择TVR:肺血管阻力中、重度升高;手术后有残余的左心功能不全;有三尖瓣成形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包括:单纯TVR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加TVR8例,二尖瓣加TVR3例,主动脉瓣加TVR1例。三尖瓣位人工瓣使用双叶型机械瓣28枚,生物瓣14枚。其他合并的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修复10例,人工瓣周漏修补、黏液瘤切除、冠状动脉搭桥各1例。结果 全组手术病死率17%(7/4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13/42)。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Ⅳ级各1例。术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当三尖瓣的病变程度严重,修复把握不大,特别是伴有肺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不良、左心病变未能完全矫治时,应积极行TVR;人工瓣应选择双叶型和机械瓣或生物瓣,特别是后者。  相似文献   

7.
左心房折叠术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Zheng SH  Sun YQ  Meng X  Gao F  Huang F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4):918-920
目的探讨左心房折叠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为(129±37)mm (92~250 mm)、行左心房折叠术的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选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1例为生物瓣置换,同期行左心房折叠术.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5例,Ⅳ级8例;术前心胸比为0.79±0.10.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8例,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双瓣膜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术5例,其中二次手术2例, 术中行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2例.结果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13%),呼吸衰竭2例(9%).早期死亡3例(13%),其中2例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为脑梗死.术后失访2例,术后1年意外死亡1例,平均随访(44±39)个月,17例生存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Ⅱ级3例;术后心胸比为0.68±0.11,较术前明显缩小(t=3.80,P=0.000).结论在瓣膜病手术的同时对巨大左心房症行左心房折叠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QJ  Yi DH  Yu SQ  Chen WS  Li T  Wang HB  Ca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5-1237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Wang ZN  Zhang BR  Xu ZY  Hao JH  Zou LJ  Mei J  Xu J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57-660
目的评价瓣周脓肿、心肌脓肿以及瓣膜严重毁损等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2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心内膜炎患者57例临床资料,均为原发性心内膜炎,其中感染侵犯主动脉瓣25例、二尖瓣1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6例.术中发现瓣叶严重毁损32例、主动脉瓣周脓肿19例、主动脉根部环形脓肿导致左心室-主动脉连接破坏4例、二尖瓣后瓣环脓肿11例、心肌脓肿6例、瓣膜赘生物形成55例.脓肿清除后遗留残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6例、自体心包片修补19例、牛心包片修补6例、聚四氟乙烯膨体补片修补4例;施行以带瓣管道作升主动脉根部替换和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16例.结果早期死亡6例(11%),死亡主要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人造心脏瓣膜性心内膜炎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4个月至14年,平均(5.93±0.20)年.晚期死亡5例,晚期主要并发症为人造瓣膜性心内膜炎.术后1年心功能恢复NYHA分组Ⅰ~Ⅱ级占96%(44/46);5年再手术免除率为(84±3)%,5年实际生存率为(61±9)%.结论复杂性心内膜炎局部组织破坏较多,应限期手术或急症手术,清创后残腔的处理是影响手术本身能否成功以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器质性病变达50.32%,合并慢性疾病者为8.92%。手术死亡率为3.25%,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总随访时间24735.83病人·年,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36±0.74)%;晚期病死率为0.84%病人·年,心力衰竭仍是主要死因。血栓栓塞为0.18%病人·年,与抗凝有关出血为0.68%病人·年;手术前心功能IV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显著影响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二尖瓣病变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mm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SPSS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Hg对(10.7±3.2)mm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疗效 ,并分析与早期病死率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三尖瓣置换术 2 3例病人中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 12~ 5 6岁 ,平均 2 7岁。其中三尖瓣下移畸形17例、先天性三尖瓣发育不全 3例、风湿性病变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术前心功能II级 3例、III级13例 ,IV级 7例。结果 本组死亡 3例 ,早期病死率 13%。平均随访时间 80个月 (5~ 130个月 ) ,随访率95 %。晚期死亡 1例 (5 2 % )。1例于术后 86个月时因生物瓣失功再次行三尖瓣置换 ;1例右房血栓。术后生存者心功能I~II级 15例 ,III级 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心功能IV级 (P =0 0 2 )、严重腹水 (P =0 0 0 1)及置换机械瓣 (P =0 0 13)与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显著相关。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良好。术前心功能IV级、严重腹水以及置换机械瓣对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随访和抗凝治疗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通过对 4 5 0 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 ,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4 5 0 5例 ,共置换人工机械瓣膜 5 72 9枚。总随访率为 87% ,平均随访 5 5 6年 ( 0 80~ 2 0 17年 ) ,随访总人年数为 2 0 882 4 7病人 年。结果  30d死亡 173例( 3 84 % )。 5 8例发生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 ( 0 2 8%病人 年 ) ,2 73例 ( 1 31%病人 年 )发生出血事件 ,5例再手术 ( 0 0 2 %病人 年 )。远期随访死亡 15 2例 ( 0 73%病人 年 ) ,5年生存率 ( 96 4 9± 0 33) % ,10年 ( 92 6 9± 0 75 ) % ,15年 ( 90 78± 1 5 4 ) %。 88 8%病人了解换瓣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11 2 %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抗凝知识的掌握、抗凝治疗检测等与病人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 远期随访结果表明 ,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良好远期生存率。部分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治疗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merit in clinical and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wo commonly used tilting disc heart valve prostheses at our center. Methods  Between October 1994 and December 1997, 100 patients who received either Sorin Biomedica (n=50; group I) or Medtronic Hall (N=50; group II) 27 size mitral valve prosthe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with respect to age, sex, body surface area, preoperative rhythm, NYHA class, hemodynamic and operative parameters. Results  The overall early mortality in the entire series was 5.0%.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wo groups. A cumulative follow-up of 99.83 patient year for group I and 123.83 patient year for group II, revealed late mortality of 6.23% and 6.38% respectively. The valve related events, acturial surviv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trans-valvular gradient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4 years following implantation indicate that the clinical and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27 size Sorin Biomedica and Medtronic Hall were similar. Both the tilting prostheses were in conformity with small mitral annulus particularly in stenotic lesion and in those who had smaller body surface area. The choice of either prostheses entirely depended upon the surgeon’s preference which was linked to other factors such as experience, ease of insertion, availability and cos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ons at Mumbai, India on 8th March 2000.  相似文献   

19.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