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研究普通内科与中医内科的互相作用与影响.方法: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观对内科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二是对中医内科的重视是普通内科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医内科对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结论:中医内科在普通内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医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要大力发扬中医内科在普通内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科目中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笔者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多年,对如何搞好中医内科教学有一些认识,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与今后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学网络课程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和临床诸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中医内科临床历史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自身较完整的医学体系.但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对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进行思考并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已成为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医内科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和学生临床适应能力较差.本文提出,应通过强化4个重要环节,即梳理病证历史沿革的主线,全面认识中医学理论发展;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系,体现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辨证论治特点;重视内科疾病名家医案的灵活运用,尽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理清内科病证现代研究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导报》2012,(11):41-41
11月1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内科病区宣布启用,这是该院坚持"大专科、小综合",满足京西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又一新举措。该院作为眼科为主的中医三级医院,同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内科专家队伍,长期开设中医内科和普通内科,并有中医专题门诊。为满足患者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该院积极筹建综合内科病区.  相似文献   

8.
归纳SOAP(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Plan)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发现其在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中的问题,探讨 SOAP 在中医内科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总结文献发现问题,在中医内科见习课程中具体应用SOAP,最后师生讨论.结果表明,SOAP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在中医内科见习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见在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中,使用 SOAP 模式进行教学与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它是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学在考研中医综合中占有很大比重,为考研中医综合三大难点之一(其余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学科,考研难度较前两科较大,并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为基础,可见若要在中医内科学取得好成绩,必须以前者内容为根基.笔者将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经验整理如下. 1 分类记忆 中医内科学主要分为心系、肺系、肝胆系、脾胃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7类,分类较多,不利于记忆.从考试角度出发,可分为5类,把血证、自汗、盗汗归为心系,把痰饮归为肺系,把郁证、痉证、颤证归于肝胆系,把痿证、虚劳归为脾胃系,把消渴、内伤发热、痹证、腰痛归为肾系.这样则减少了记忆范围,减轻负担.此外,中医内科学重要的内容是病证分类及用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难点,笔者把每个病种分为虚证、实证两类,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一种适合目前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方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中医内科学全英语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探索加以提炼总结.全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能够在今后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独到作用,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脊梁 ,中医内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的发展水平。时钟已进入 2 1世纪 ,回首中医内科走过的历程 ,可谓路途艰辛 ,但硕果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际间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内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回顾与总结历史 ,可以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从①学术团体的组成与学术刊物的创建 ;②中医内科文献资料的整理 ;③中医内科理论研究 ;④中医内科诊疗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 ;⑤中医内科科研成果 ;⑥中医内科中新药研制与剂型改革 ;⑦中医内科急症研究 ;⑧中医内科专业队伍结构的建立 ;⑨应努力发挥学术优势 ,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等九个方面 ,就中医内科研究的现状作了总结 ,并就 2 1世纪中医内科的发展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2.
张瑞雪 《中医教育》2002,21(6):38-38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在中医临床护理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授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特征,最终能够达到辨证施护.围绕这一教学目的,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董盛  闫咏梅  苏衍进  梁瑜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6-127,137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证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内科学内容庞多复杂,课堂教学学时多于实践教学等这些客观因素均制约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钩虫病     
《中医内科全书》样稿发表按语:为系统全面地整理和总结古今中医内科学术成就和经验,充分反映当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进展,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组织全国中医内科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中医内科全书》。本书在内容和体例上力求反映出中医内科的时代特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临证上注重实用性,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内容注重系统、完整。本书上篇以中医病证为主体,下篇收载中医有独特疗效的西医病种.全书共收病种三百余种,是一部可供从事于中医、中医结合医教研人员的参考书。为了提高本书质量,特将部分样稿在一些中医杂志上刊出,以征求国内外同道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必修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如何针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大学本科3年级(理论学习阶段)学生、大学本科5年级(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及讲授中医内科学的骨干教师、中医内科学教育专家4组人群,针对选用教材、课程安排、师生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历史悠久,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深远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与临床研究不相关的或者阻碍临床发展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医内科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内科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探寻中医内科的发展策略,对中医内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医内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是中医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展望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是在中医内科学课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地到教学医院的病房和门诊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初步体验作为医生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也是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最早接触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见习课程的学习质量,与学生心理与技能、带教教师态度与教授水平,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扎实做好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工作,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初步实现角色转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等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内科急症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瑰宝,本文探讨了中医内科急诊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介绍了现今中医内科急诊的定义,及强调了发展中医内科急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