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结合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侧枝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PCI后患者,其中25例采用三阶段康复运动程序,作为康复运动组(运动组),18例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体外反搏治疗,作为康复运动+体外反搏治疗组(运动反搏组),20例为单纯PCI对照组(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并于术后第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展均较快,其中运动反搏组第3阶段RPP和RPE值明显低于运动组(P〈0.05)。(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定结果显示,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均达较高康复程度,运动耐量和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3)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较治疗前提高(P〈0.05和P〈0.01),而且运动反搏组的NMD也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侧枝循环计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运动反搏组明显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PCI术后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从而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金红  李靖  关怀敏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073-107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放置术后管腔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再狭窄发生的方法。方法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33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分析可能与再狭窄相关的临床、支架和药物因素。结果133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3.8%。糖尿病的发病率再狭窄组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再狭窄组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再狭窄组(70.3%比88.5%,54.6%比80.2%,均为P〈0.05),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和钙离子拮抗剂服用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狭窄与病变发生的部位、病变长度无关,但与病变血管的直径有关(P〈0.05);再狭窄还易发生于支架置入部分较长(P〈0.01)和支架置入部位大于1个的患者(P〈0.01);充气时间较长(P〈0.05)和病变复杂(P〈0.05)也与再狭窄的发生有关,但充气压力与再狭窄无关。结论糖尿病可能促进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能预防再狭窄发生;再狭窄与病变血管的直径有关,支架置入部分较长、支架置入部位大于1个、充气时间较长和病变复杂患者易于发生再狭窄。但充气压力与再狭窄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8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6~8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成形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38.24%),P〈0.05;靶血管再次成形率治疗组(2.94%)低于对照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具有防治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 选择126例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65例,给予通心络胶囊3粒(0.38g/粒),每日3次和鲁南欣康20mg,每日2次;对照组61例,给予鲁南欣康20mg,每日2次;8周后对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38%,对照组为75.41%(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8.46%,对照组为52.46%(P〈0.05);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2%,对照组为73.77%(P〈0.05)。结论 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ACEI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现象,并探讨加用螺内酯后对心衰患者醛固酮逃逸程度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常规心衰治疗;治疗组34例,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rag.d^-1。治疗前、治疗后1、6个月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并通过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改善程度。结果1个月时两组血浆醛固酮水平下降,与基线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时两组血浆醛固酮水平均回升。并超过基线水平,与基线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个月时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基线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不论是否加用螺内酯均可观察到醛固酮逃逸现象,螺内酯似乎对醛固酮逃逸现象有助长作用。②螺内酯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小剂量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97例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67例,术前及术后48h测定血清CRP水平。按术后CRP水平分为2组,A组(CRP水平〈3.0mg/L)35例,B组(CRP水平≥3.0mg/L)62例。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以及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等情况。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48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血清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比心绞痛组明显升高(P〈0.01);B组术后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48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增高,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强预测指标,提示术后近、远期的临床疗效与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及黄芪注射液对其影响。 方法:①选择1999-02/2000-01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49例,男31例,女18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6例。随机将人选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4例和黄芪治疗组25例。选择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②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黄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40mL/d,疗程为15d。③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应用彩色心脏超声仪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③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之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49例及健康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血管紧张索Ⅱ水平:心力衰竭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升高程度随心功能恶化而加重。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以黄芪治疗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0.01)。②左室射血分数: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以黄芪治疗组升高幅度更显著(P〈0.05)。③相关性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血管紧张素Ⅱ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63,-0.55,-0.77,P〈0.01)。 结论:①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②黄芪注射液可能直接或间接降低血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有利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blSC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茧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对其中122例行SBMSCI,另123例仅行PCI作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容量及射血分数变化作为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等指标。检测心肌酶CK-MB、TnT、TnI作为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结果发现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心肌梗死范围、急性左心容量、及心功能级别相似(P〉0.05)。六个月后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1 P〈0.05),两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不同(P〉0.05)。结论干细胞移植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缬沙坦,另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4个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改变,6min步行试验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左室收缩(LVS)、舒张末期内径(LVD)明显缩小(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和ACE抑制剂一样目前均为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10.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心络胶囊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胶囊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抑制物-1(tPAI-1)、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前血浆tPA、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冠心病SAP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P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2009 年10 月~2012 年6月经冠脉造影和/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73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曲美他嗪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抗心力衰竭治疗;曲美他嗪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曲美他嗪片。两组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3 个月后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 h 动态心电图,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以及反映HRT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经3 个月治疗,两组LVEF提高,LVd缩小(P<0.01)。曲美他嗪组LVEF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曲美他嗪组TO和TS均改善(P<0.05),对照组仅TO改善(P<0.05)。曲美他嗪组TO和TS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HRT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处方对提高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非同期对照的方法将10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61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康复锻炼,实验组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具体指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各种考核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实验组基础心率、基础血压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3个月时实验组基础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764±7.41)比(82.41±7.25)次/min,t=-2.1689,P〈0.05],基础血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氧分压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6个月时进一步改善;同时运动时最大呼吸频率也有明显下降[(33.22±2.72)比(37.56±3.52)次/min,t=-6.631,P〈0.01]。结论运动处方可有效改善冠脉搭桥术(CABC)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有效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受性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VR导联T波方向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1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术前aVR导联T波方向,分为正向组(n=90)与非正向组(n=128),比较两组患者间梗死相关血管、病变血管支数、Gensini积分等指标.再根据aVR导联T波正向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T波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组与未恢复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对aVR导联T波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T波正向组IRA前降支发生率高于T波非正向组,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高于T波非正向组,侧支循环所占比例低于T波非正向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波正向组Gensini积分轻度所占比例小于T波非正向组,重度所占比例高于T波非正向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VR导联T波正向[OR=1.67,95%CI(1.029~3.077),P=0.049<0.05] 、高龄[OR=1.023,95%CI(1.009~1.042),P=0.045<0.05] 均是冠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T波恢复组冠脉单支病变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T波未恢复组,PCI术前Gensini积分重度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T波未恢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VR导联T波方向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不同时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PCI术后采用DAPT的冠状动脉CTO 480例,按照DAPT时程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采用DAPT>12个月方案者为延长DAPT组(274例),采用DAPT 12个月方案者为标准DAPT组(206例)。观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DAPT用药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PCI情况,记录比较两组随访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情况,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估比较两组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生存情况。结果延长DAPT组有PCI史所占比例高于标准DA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PCI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阿司匹林加硫酸氢氯吡格雷方案延长DAPT组258例(94.2%)多于标准DAPT组172例(83.5%);采用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方案延长DAPT组16例(5.8%)少于标准DAPT组34例(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长DAPT组MACCE发生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标准DA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延长DAPT组无MACCE生存率高于标准DA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结论冠状动脉CTO患者PCI术后50%以上选择延长DAPT,采用延长DAPT患者预后优于采用标准DAPT患者,且不增加中重度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弹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ET技术研究69例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与30例正常人的颈总动脉弹性系数β(僵硬系数)、Ep(压力应变弹性系数)、AC(顺应性)、AI(扩大指数)及PWVβ(脉搏波传播速度),并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 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弹性系数β、Ep较正常组升高,AC值较正常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I及PWVβ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颈总动脉弹性系数β、Ep、AI及PWVβ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单支组,AC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单支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T技术测定颈总动脉弹性系数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干预后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和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40例(冠脉单支病变11例、冠脉双支病变16例和冠脉多支病变13例),分为两组(n=40):瑞舒伐他汀治疗前组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组(瑞舒伐他汀10mg/d),同期体检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初次检查、治疗6个月后均空腹采血及冠状动脉造影。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ys-c和Hcy的水平;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斑块的个数、厚度、性质。结果(1)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患者血清Cys-c和Hcy水平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为冠脉多支病变高于冠脉双支病变及冠脉单支病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瑞舒伐他汀干预组患者血清Cys-c和Hcy水平略升高且冠脉多支病变、冠脉双支病变、冠脉单支病变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瑞舒伐他汀干预组治疗后患者血清Cys-c和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个数无差异(P>0.05),斑块厚度变薄、斑块由软斑块变为硬斑块的百分率大(P<0.01)。结论血清Cys-c和Hcy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而升高,瑞舒伐他汀能通过降低血清Cys-c和Hcy水平,使得斑块变薄,并能促进斑块硬化,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以及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选择150例严重冠心病的患者,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CCC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85),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5)。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前测定ADMA的浓度。A组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6个月,B组患者服用安慰剂6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复查冠脉造影,并对冠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评价,同时测定ADMA的浓度。结果 A组服用麝香保心丸6个月后,CCC0级组19例、CCC1级组40例、CCC2级组16例,其中CCC0级组病例数减少,CCC1级组及CCC2级组病例数增加,各组服药后侧支循环分级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03);B组服药前后CCC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服药前后ADM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3),B组服药前后AD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1级与CCC0级组ADMA浓度的比较,CCC1级浓度明显低于CCC0组(P=0.002)。结论麝香保心丸可能具有促进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缺血心肌,减小梗死范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效应。方法28例行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1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血管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RI)等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ACS组患者的"罪犯"病变斑块面积(P=0.000)、EEM面积(P=0.003)和斑块负荷(P=0.037)均大于对照组,高危斑块发生率(P=0.028)和RI(P=0.015)也升高。正重构多见于ACS组(P=0.040),负重构多见于对照组(P=0.039)。高危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2(P=0.011)、MMP-9(P=0.001)和CD40L(P=0.034)水平高于非高危斑块组。与负重构组和无重构组比较,正重构组血浆hs-CRP(P=0.190)、MMP-2(P=0.255)、MMP-9(P=0.574)、CD40L(P=0.342)和PAPP-A(P=0.403)水平,以及高危斑块发生率(P=0.566)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以RI为因变量、以分组和炎症介质水平等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RI=0.179-0.131group(group代表分组),其中分组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表现类型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重构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 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其优缺点及临床上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为AMI患者396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TRI)组20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TFI)组196例,观察两组手术介入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TRI组200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6例(63%),多支病变74例(37%),其中完全闭塞性病变66例(33%);TFI组196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0例(61%),多支病变76例(39%),其中完全闭塞病变63例(32%),两组病例基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局部麻醉到手术结束,TRI组为30.2±6.4min,TFI组为29.6±0.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8.9%,而TF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比较:TRI组为2.5±0.9天,而TFI为5.7±1.6天,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比较:TRI组发生桡动脉痉挛6例,局部血肿4例;而TFI组出现局部血肿13例,动静脉瘘3例,假性动脉瘤4例,迷走神经反射16例,排尿困难18例,腰痛9例,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TRI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且住院天数短,经济实惠,方便易行,故经桡动脉行PCI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肥胖患者实施个体化饮食的效果。方法:将8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冠心病肥胖患者应用个体化饮食处方进行饮食指导,对照组44例按常规给予指导。对比其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发病次数及满意度来了解处方的效果。结果:6个月后对照组体重73.86±7.46kg,观察组体重减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病次数减少,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饮食治疗用于冠心病肥胖患者的减肥是有效的,其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