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工作满意度现况。方法 2017年1—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天河区、白云区、荔湾区(城乡接合地区)各抽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慢性病管理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全科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工作满意度。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经济发达地区121份,城乡接合地区134份),有效回收率94.4%。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接合地区调查对象性别、学历、职称、编制、月收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发达地区和城乡接合地区调查对象均认为,缺乏经费和设备、社会相关机构支持少、缺乏政策支持、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和领导不重视是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调查对象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而城乡接合地区调查对象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是慢性病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城乡接合地区调查对象社区办公条件、工作报酬、工作胜任程度满意度得分低于经济发达地区(P<0.05)。结论 广州市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改善影响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加强对责任主体的认知,从办公条件、工作报酬等方面提高城乡接合地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吴凡  绳宇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2):2744-2748
背景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角色减少以及各种负面生命事件的产生,老年人成为社会隔离的高危人群。社会隔离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结局,而健康促进行为是促进健康的保护因素,但目前尚缺乏社会隔离与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关系的研究。目的 分析老年人的社会隔离状况以及不同社会隔离状态下的健康促进行为差异。方法 于2017年7-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及石景山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辖区域的485例社区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LUBBEN社会网络量表-6、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进行调查。结果 485例老年人中存在社会隔离者111例(22.9%),存在家人隔离者62例(12.8%),存在朋友隔离者135例(27.8%)。健康促进行为总分范围为40~160分,平均(101.61±16.58)分。不同年龄、性别、月收入、居住方式、身体状况老年人社会隔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不同的老年人社会隔离状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身体状况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方式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社会隔离的老年人总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躯体活动、精神成长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社会隔离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家人隔离的老年人总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及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躯体活动、精神成长维度得分低于无家人隔离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朋友隔离的老年人总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及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躯体活动、精神成长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朋友隔离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社会隔离将影响其健康促进行为,朋友隔离的影响较社会隔离和家人隔离范围更广。社区医务人员应积极关注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情况,以此提升其健康促进行为,促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但这一模式能否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目的 探讨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10月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两社区各随机抽取签约居民500人。采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PPE-15)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者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体评价。分析与总体评价强相关的具体患者体验指标,提取两组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公因子。结果 两组签约居民的年龄、性别、参保类型、健康自评状况、有无慢性病均无差异(P>0.05),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在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01),而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两组签约居民在情感支持、尊重患者的偏好、生理舒适3个维度的得分无差异(P>0.05)。4个维度(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情感支持、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的患者体验与签约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强相关。15个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可归为交流沟通、情感支持、服务连续、信息传递、尊重患者权利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69%。结论 医联体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家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但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城市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6个样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各社区居民为研究样本,发放300份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88份。统计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量表评分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群HPLP-Ⅱ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群自我实现、营养、压力应付、人际交往、运动锻炼、健康责任、总分的标准化得分为59.58、65.14、67.03、54.03、70.16、67.92、63.80分。≤80岁、与子女居住、有配偶、上一年接受健康体检、未吸烟、未饮酒的老年人群HPLP-Ⅱ得分更高(P<0.05),随着受教育程度升高、收入升高,HPLP-Ⅱ评分呈上升趋势(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0岁、居住情况(独居)、受教育程度低、月均收入低、上一年未接受健康体检、无配偶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危险因素(OR=1.654、2.344、2.136、2.314、1.752、2.038,P<0.05)。结论广州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80岁、独居、受教育程度低、月均收入低、上一年未接受健康体检、无配偶为广州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4月,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共收集河北省1 500名农村老年人的资料,主要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R)进行现场调查,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为(97.12±17.44)分,营养维度条目在6个维度中得分最高,体育运动维度条目的得分最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受年龄、子女数量、文化程度、每月收入、居住情况、是否有卫生机构及患慢性病种类的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一般水平,应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家庭和老年人共同参与的作用,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西藏中老年居民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45岁及以上的925名西藏中老年居民,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展开调查。结果 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得分为(101.15±12.23)分。6个维度中,营养排名第一,体育运动排名第六。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医疗保险、自觉健康状况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西藏中老年居民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需采取普及健康知识、平衡医疗资源、自我调节等积极措施进行正向引导,从而促进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负担不断加重,且大多数老年人罹患慢性病,回归社区和家庭接受社区医疗服务成为最佳选择,但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还比较薄弱,缺乏慢性病综合管理的评估工具。目的 汉化社区人群需求分级系统(CCNCS),为我国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CCNCS工具进行汉化,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进行语义调整。于2018年4-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CCNCS(C-CCNCS),并检验C-CCNCS信效度。共发放24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40例被调查者中选取28例,间隔2周后采用C-CCNCS再次对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内容效度和预测效度评价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一致性评价信度。结果 C-CCNCS包括7个维度:环境因素、心理社会需求、生理照护需求、案例和照护管理、护理评估、照顾者和家庭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CNCS各维度得分均与总分呈正相关(r=0.368~0.739,P<0.05)。C-CCNCS效度检验: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7。预测效度: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社区慢性病患者直接护理时间(rs=0.490)、间接护理时间(rs=0.635)与需求水平分级呈正相关(P<0.05),且各需求水平分级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F=13.500)、间接护理时间(F=120.9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NCS信度检验:C-CCNC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3;C-CCNCS的重测信度为0.860,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803~0.863;C-CCNCS的评定者间一致性为93.75%。结论 C-CCNC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健康心理控制源与健康促进行为情况,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在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5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应用问卷进行调查,应用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调查问卷回收后,对得分进行统计。同时将调查结果同常模进行对照,分析健康心理控制源同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组内在性、机遇的作用得分低于常模组,有势力他人的影响得分高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得分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在性与自我实现、运动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呈正相关(P<0.05);有势力他人的影响与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营养、人际关系呈正相关(P<0.05);机遇的作用与健康责任、营养、人际关系呈负相关(P<0.05),与压力管理呈正相关(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患...  相似文献   

9.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其在我国农村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而健康行为对预防COP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健康心理控制源理论认为,健康内控性越高,健康行为越好。目的 探讨农村COPD高危人群健康行为状况和健康心理控制源特征,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1月12-15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大庆市所辖肇州县五一村、五二村40岁以上的COPD高危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 Ⅱ)、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1%。HPLPⅡ得分(92.7±11.2)分,营养维度得分(20.1±2.8)分,健康责任维度得分(13.7±2.6)分,自我实现维度得分(14.5±2.6)分,人际关系维度得分(19.3±3.2)分,压力应对维度得分(15.0±2.5)分,运动维度得分(9.8±2.8)分;MHLC中内控性量表(IHLC)得分(23.6±5.0)分,健康权威控制量表(PHLC)得分(22.7±4.4)分,机遇量表(CHLC)得分(21.6±4.7)分。常模资料:IHLC得分(26.0±5.0)分,PHLC得分(20.0±5.5)分,CHLC得分(15.0±6.0)分。农村COPD高危人群IHLC得分低于常模(t=-4.69,P<0.05),PHLC、CHLC得分高于常模(t=16.80,P<0.05;t=2.62,P<0.05)。IHLC得分与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应对、运动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PHLC得分与自我实现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CHLC得分与健康责任、人际关系、运动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农村COPD高危人群健康行为处于一般水平,心理控制源外控倾向显著,且心理控制源内控性与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应对、运动相关;心理控制源外控倾向与健康责任、人际关系、运动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提高患者临床照护结局和治疗效果的最佳方式,对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社区层面冠心病的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且针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社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4-6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电子健康档案内抽取冠心病患者248例。对纳入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HPLPⅡ)、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以HPLPⅡ得分评价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行为,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患者HPLPⅡ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48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患者的平均HPLPⅡ得分为(110.9±19.0)分,被评价为自我健康管理行为差21例(8.9%)、一般172例(72.9%)、良好43例(18.2%)。患者的平均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分别为(14.0±3.2)、(6.0±1.3)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造影次数、冠心病知识和认知问卷得分、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是患者HPLPⅡ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已婚、无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造影次数少、冠心病相关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225例。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价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价患者的健康行为状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6%。患者的FAD得分为94~169分,中位得分为141.5(20.0)分;患者的HPLP-Ⅱ得分为68~187分,平均得分为(129.1±25.4)分。不同病程及是否有并发症患者的FAD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FAD得分与HPLP-Ⅱ得分呈负相关(rs=-0.237,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功能和健康行为处于中等水平,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急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7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心内科入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82例,根据是否发生高血压急症分为非高血压急症组(n=472)和高血压急症组(n=31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SRAHP)。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急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急症的发生率为39.6%。两组患者的性别、饮酒史、高血压家族史、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BMI、腰围、SSR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食盐情况、运动情况、睡眠情况、服药依从性情况、年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HPLP-Ⅱ得分、SF-12得分、FAD得分、SRAH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睡眠情况、HPLP-Ⅱ得分、SF-12得分、FAD得分是高血压急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急症发生率较高,有糖尿病病史、睡眠较差、生活方式不良、生活质量不佳、家庭功能较差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亚健康状态转化的影响.方法 在2013年3~5月,我们建立了一个5676人的前瞻性大学生队列,进行基线的健康体检、健康状态评估和生活方式判别等,最终发现有2972名亚健康者,并对其进行了1.5年健康状态转化的随访研究,观察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状态转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评估使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健康状况的判定主要结合被调查者的体检报告及《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l.0).结果 2972名亚健康者经1.5年的随访,有422名恢复到健康状态,而579名进展为疾病状态,1971名仍是亚健康状态.422名亚健康转化成健康者在健康状态评估SHMS Vl.0量表总分的平均分提高了8.75±6.95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00),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等3个健康维度的平均分均有显著的提高.HPLP-Ⅱ总分的平均分在1.5年后较基线时增加了14.73分(t=-15.34,P=0.000),同时,HPLP-Ⅱ的6个维度的得分也都明显增加.回归分析发现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健康状态有显著影响(P<0.05).在校正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模型中,相对于优秀水平的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最小暴露者),差水平的生活方式(最高暴露者)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30倍(OR:30.598,95%CI:3.928~238.331),一般水平的生活方式(较高暴露者)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24倍(OR:23.988,95%CI:14.695~39.158),次优水平的生活方式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为4倍(OR:4.306,95%CI:2.767~6.702).结论 亚健康状态具有既可发展为疾病状态、又可逆转为健康状态的双向性转化特点.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导亚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因素;预防和干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是促进亚健康状态回归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市市级医院中所有年龄在40岁以上的574名女性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健康促进行为量表.结果: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总得分为(130.03±22.48)分,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中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应对6个维度中人际关系得分最高,运动锻炼得分最低.患有慢性病、妇科疾病围绝经期护士的自我健康管理得分低于未患慢性病、妇科疾病者(P<0.05~P<0.01);每天运动和经常运动的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得分高于从不和偶尔运动者(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护士自我健康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应通过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治慢性病、妇科疾病以及增加围绝经期护士的运动频率,从而提高围绝经期护士的自我健康管理状态,促进围绝经期护士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为理论基础,探索影响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上海市静安区189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冠心病患病情况、健康信念模型维度(疾病易感性、疾病严重性、行为益处、行为障碍和自我效能);通过Morisky量表评价服药依从性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HPLP-Ⅱ)评价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采用t检验和F检验分析人口学特征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遵医服药行为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遵医服药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189例患者中,男性占38.6%,女性占61.4%,137例大于60岁。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及遵医服药行为均成显著正相关,r值为0.173~0.73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障碍(β=0.190,P=0.021)对健康责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073,P=0.016),感知易感性(β=0.134,P=0.008)对身体活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274,P<0.001),感知严重性(β=0.221,P=0.005)和感知益处(β=0.100,P=0.008)对精神成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423,P<0.001),感知益处(β=0.181,P=0.026)对压力管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302,P<0.001);感知易感性(β=0.689,P=0.027)、感知严重性(β=0.580,P=0.003)、感知障碍(β=0.689,P=0.002)和自我效能(β=0.417,P=0.023)对遵医服药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645,P<0.001)。结论 健康信念模型中各维度对冠心病患者的遵医服药行为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影响,可以通过提升患者的健康信念,增强冠心病患者遵医服药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7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健康促进生活量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出院后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出院后健康行为调查,其中营养得分最高,其次为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健康责任感、自我实现,而体育活动得分最低.出院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交流得分最高,其次为记忆与思维,体力的得分最低.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体力、情绪、交流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移动能力、手力气、参与能力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分析社会人口特征对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选择2278名大学生,使用调查问卷评分量表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结果  当控制其他变量时,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总健康生活方式得分(0.039、0.012、0.032,P < 0.05);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家庭月收入预测运动行为(0.031、0.003、0.0045,P < 0.05);性别、年级、家庭每月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预测规则行为(0.022、0.0015、0.0001,P < 0.05);营养行为部分地受家庭月收入和父亲的教育水平的调节(P < 0.05);健康危险行为受性别、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的调节(P < 0.05);健康责任受性别、年级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 0.05);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和父亲受教育水平的调节(P < 0.05);压力管理受性别、年级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所调节(P < 0.05);生活欣赏受年级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调节(P < 0.05)。  结论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受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和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用作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研究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的现状将为确定下一步慢性病管理服务重点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多病共存情况,为中青年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多病共存病种组合。结果 34 720例18~50岁中青年患者中,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签约者高于未签约者(P<0.05)。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2种疾病组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的两两组合,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多为“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组合。结论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不容忽视,病种组合明显区别于老年人群,呈现中青年特异性,需要社区家庭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黄沁宇 《中外医疗》2010,29(22):151-151,168
目的调查及分析临床护士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为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80名临床护士,研究工具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结果临床护士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4.04±0.14;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卫生习惯、人际关系、药物及烟酒使用、工作与睡眠、健康观、饮食状况、生活满意度、应激控制、体育锻炼。结论临床护士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较高于常模,但在体育锻炼和应激控制维度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发病人数逐年增加,通过有效的综合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而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存在差异,迫切需要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目的 探讨宁夏社区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差异,为制定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3月于宁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的社区居民2 48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比较不同性别基本情况及各年龄组理想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结果 男性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女性,总胆固醇(TC)、理想分数、理想行为和因素个数、理想吸烟比例、理想体育锻炼比例均低于女性(P<0.05)。男性<50岁年龄组血压优于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50~54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50岁年龄组FPG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男性各年龄组BMI、TC、吸烟、健康饮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50岁年龄组血压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54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5~59岁年龄组血压优于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岁年龄组TC优于50~54岁年龄组、55~59岁年龄组、60~64岁年龄组、65~6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P<0.05)。女性<50岁年龄组FPG优于60~64岁年龄组(P<0.05)。女性50~54岁年龄组体育锻炼比例高于60~64岁年龄组和65~69岁年龄组(P<0.05)。女性各年龄组BMI、吸烟、健康饮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平均理想心血管指标个数多于男性(P<0.001)。女性有5~7个理想心血管指标比例高于男性(P<0.001)。结论 宁夏社区居民不同性别、年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存在差异,男性应作为重点心血管健康管理的目标干预人群,特别要针对50~70岁社区人群制定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