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糖尿病社区干预对居民肥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糖尿病社区干预对城市居民肥胖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为制定社区干预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选取山东省 2个城市社区分别作为干预社区与对照社区。 1997年 ,收集基线资料 ,同时开始在干预社区实施糖尿病综合干预措施。 2 0 0 1年 ,再次以相同的方法收集 2个社区相关资料 ,通过2个社区基线与 4年后资料的比较 ,分析干预措施对社区健康人群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业余体力活动强度和膳食结构的影响。结果 干预前后 ,干预社区人群BMI均值与WHR均值无显著性差异 ,对照社区人群 4年后BMI均值与WHR均值均上升 (P <0 0 5)。干预社区人群在干预前后超重与肥胖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对照社区人群超重者增加了 12 1% ,肥胖者增加了 5 6% (P <0 0 1)。干预社区干预前后业余体力活动程度构成无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社区人群中度活动组比例从 47 6%下降为 14 2 % (P <0 0 1)。 4年后 ,干预社区喜荤食的比例下降了 4 8% (P<0 0 5) ,而对照社区相应比例上升了 1 6% (P <0 0 1)。结论 社区水平的糖尿病干预项目对城市居民肥胖及其相关因素 ,体力活动强度 ,膳食结构均有显著影响 ,提示社区居民对糖尿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有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用于社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确诊患有慢性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卫生健康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根据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干预效果(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5.00%),且干预前后影响因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社区患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给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社区人群的干预效果,值得社区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建富  邢广杰  吕全军  张璐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51-1553
目的了解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社区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状况,为M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探索防治方法。方法于2009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内35岁以上常住居民1 552人定期随访,采取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方式,进行膳食、身体活动、生活方式等行为干预和MS的防治,并于2011年8月再次进行调查,人数为1 515人,统计干预前后MS的患病率。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社区居民一般人群增加而高危人群和MS患者减少,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98,P0.01);干预前MS患病率为10.50%,干预后为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5)。结论对社区居民MS患者实施综合干预防治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暗娼人群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陕西省3个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暗娼人群行为干预工作情况,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个项目县暗娼人群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较。结果项目县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基线调查时的23.81%提高到2008年专项调查时的89.52%;安全套使用率从基线调查77.78%提高到96.77%。结论项目启动6年以来,对项目县暗娼人群的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的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将干预经验加以推广,不断加大干预覆盖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从被选取的社区中筛查出高血压前期人群1183名。按照社区来源不同将其分为干预组(834人)和对照组(349人),干预内容包括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和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干预形式为群体活动与个体随访相结合,要求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活动及随访。对照组不主动提供除常规工作外的任何干预活动。2015年11—12月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评估,共收集到参加基线调查的高血压前期人群944名(干预组607人,对照组337人)。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人群主动控油的比例由36.6%上升至55.7%(χ~2=44.71,P<0.01)、主动限盐比例由44.8%上升至61.1%(χ~2=32.72,P<0.01)、身体活动的经常锻炼率由24.1%上升至37.1%(χ~2=24.23,P<0.01),蔬菜水果摄入充足的比例由44.6%上升至53.5%(χ~2=9.61,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应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中有329人(54.2%)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244人(40.2%)依旧维持在高血压前期状态,34人(5.6%)转变成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中55人(16.4%)血压正常,236人(70.0%)维持高血压前期,46人(13.6%)转变成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30,P<0.01)。倍差法结果显示,干预活动使高血压前期人群收缩压下降了7.605 mmHg,舒张压下降了3.727 mmHg。结论通过2年的随访和干预,深圳市福田区干预组的高血压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综合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引入“共同学习”方法,探讨其在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在四川成都和青海西宁各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干预组、对照组各5个)。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内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0名左右,比较引入“共同学习”方法前后,居民血压控制率及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变化,干预时间为一年。结果西宁市干预组与对照组结局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0.3%和34.2%,高于基线的43.6%和25.4%,干预组结局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成都市武侯区干预组结局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为8.2%,高于基线5.4%,对照组结局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为2.8%,低于基线3.4%;西宁市干预组、对照组结局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分别为2.8%和1.5%,高于基线的1.6%和0.5%,两地的干预组结局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共同学习”方法在高血压社区防治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社区吸毒者针具交换项目试点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n P  Fan ZF  Yang F  Wu ZY  Wang Y  Liu YY  Ming ZQ  Li WJ  Luo W  Fu XB  Mai XR  Xu RH  Feng WY  He Q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5):305-308
目的 探讨社区中开展针具交换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设立对照组的社区干预试验。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措施 (同伴教育员和医务人员在吸毒人群中宣传安全注射观念、提供免费针具、回收用过的注射器 ) ,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为期 10个月(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注射吸毒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区 (42 8名 )和对照社区 (42 9名 )静脉吸毒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区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 2 9 4 %上升到 5 8 7%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 ,看过艾滋病宣传折页或宣传画者知晓率高 ;同基线调查相比 ,干预区中最近 30d内共用针具率由基线的4 8 9%下降到 2 0 4 % ,而在对照区中共用针具率同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善 ;干预后干预区最近 30d共用针具的原因中“夜间买不到针、到朋友家打针人多针少、害怕被抓不敢买针和没钱买针”的现象相对基线情况有明显改善。结论 针具交换项目可以有效降低社区吸毒者共用针具现象。为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针具交换措施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8.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社区高血压病例随访干预方案,组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对高血压病例进行分级管理,通过站点随访、上门访视等方式进行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结果 415例高血压病例,规范管理342例,规范化管理率为82.41%。干预前后高血压"三率"出现了显著变化,高血压知晓率由53.25%提高到95.90%,治疗率从干预前的22.89%上升到65.54%,血压控制率由30.84%上升至65.54%,高血压病例的高盐饮食和锻炼频率与基线调查时有差异,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显著。结论组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实施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是控制高血压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方法在社区高血压防治中的效果,探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铜庄社区 215例高血压患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 3方面进行为期 16个月的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相关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由 63. 9%上升到 90. 3%,态度符合率由 45. 1%上升到 86%,行为符合率由 41. 9%上升到 81. 4%,血压控制满意率由 38. 1%上升到 79. 1%,均有极显著的差异。结论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干预是提高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人群聚集的洗浴中心,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对场所的顾客进行关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性行为变化、接受艾滋病干预服务的意愿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施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1年后,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5.25%,上升为干预后的95.50%;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情况中,从未使用比例由7.00%下降为1.00%;每次都用的比例由52.00%上升至79.00%;接受艾滋病知识宣传及安全套发放比例由77.00%上升至95.00%;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比例由66.00%上升至92.00%;接受同伴教育比例由33.00%上升至91.00%。上述指标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提高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减少了其高危性行为发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健康促进学校初中生控制吸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健康促进学校模式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一年干预效果。方法在广州市黄埔区4所中学进行专项预防和控制初中生吸烟的随机对照试验(n=2 343),通过1年的随访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学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平均分由基线调查时的9.0分增至1年后的11.5分,对照组则由8.1分上升至9.5分,前者增幅高于后者。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分别为21.5%和18.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尝试吸烟率升至25.8%,干预组的升至2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2组每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为5.1%和4.1%,P〉0.05),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9.8%,干预组5.3%,P〈0.001)。同期,对照组的现在吸烟率由3.88%升至7.27%,而干预组的由2.54%升至4.26%,后者升幅低于前者。对照组规律吸烟学生的尝试戒烟率由2004年的72.5%降至2005年的65.6%,而干预组的则明显上升。结论本研究的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学生们吸烟相关知识得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吸烟行为的快速增长,但对吸烟相关态度的影响较小。将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应用于青少年控烟可行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success of children with sickle-cell disease (SCD) and cerebral infarcts.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trial was conducted;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as created to maximize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hildren with SCD and cerebral infarcts.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systematicall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 baseline evaluation was completed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IEP), grade retention in school, and days absent from school in the year preceding the intervention. A postintervention assessment occurred 2 years later for these same measurements. At baseline, 74% (17 of 23) of the students were receiving IEPs. Two years later, 87% (20 of 23) students received IEPs (p = .34). Despite the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children retained in their school grade increased from 0.6 per 100 years in school at baseline to 1.7 per 100 years, 95% CI (-3.86, 1.49). The school absenteeism rate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days absent per student rose from 15.5 to 22.5, (p = .05).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effort alone was insufficient to decrease grade retention and absenteeism rate. Further support, from either the parents 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is needed to increase education attainment of stud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s.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the High-risk and population Strategy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Study (HIPOP-OHP study), which is a 4-year non-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an interim assessment of male participants was performed 3 years after the baseline survey. Methods  We had approximately 2,500 and 4,000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measures and 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at each year, and between the baseline and 4th examin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ersonal trends of returning participants who were in the study at the 1st and 4th examinations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During the 3 years, an increase in serum HDL cholesterol (2.7 mg/dl), and a reduction i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riglycemia detected with fasting blood samples (3.6%) and current smokers (5.4%) were observ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mean HDL cholestero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4th examination, reversed from the baseline survey. The serum non-HDL cholestero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riglycemia nad high plasma glucose detected with fasting blood samp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turn participation rate after 3 years was 72.2%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74.9%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above-mentioned changes for risk factors were mainly due to returning participants at each examination. Conclusion  These interventional methods may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overal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he population. However, the low return participation rate will dilut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煤矿农民工艾滋病预防中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9年7-12月,选取开滦矿业集团某煤矿农民工459人,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分成3组,分别施加发放宣传品、专业讲座、同伴教育三种干预措施,连续干预6次,干预周期5个月。收集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性行为情况,比较三种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专家讲座组的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提高到61.33%,明显高于宣传教育组的45.83%和同伴教育组的50.30%,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态度及意识比较,干预后专业讲座组有1个问题正答率较宣传品发放组有所提高,有2个问题正答率较同伴教育组有所提高;而同伴教育组与宣传品发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比较发现,三组在干预前后寻找CSW(女性性工作者)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安全套使用率比较来看,专业讲座组及同伴教育组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宣传品发放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干预措施从干预效果角度来看,专家讲座组最好、同伴教育次之、发放宣传品组最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方法,为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及2016年1—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1年为干预前组,2016年为干预后组。制定干预方案,并监测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及合理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分别监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3 820例。2012年1月起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合理使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由97.18%(998/1 027)下降至21.23%(811/3 820),"7类"手术患者由96.33%(210/218)下降至1.88%(25/1 33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1.14%上升至99.38%;用药时机合理率由76.05%上升至99.01%;疗程合理率由23.95%上升至99.06%;联合用药率由12.73%降低至0;术中追加药物合理率由11.72%上升至95.18%;干预前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SSI发病率干预前为0.32%,干预后为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54)。结论有效的干预使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沈阳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保健状况,制定干预方案,并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在沈阳市内抽取2所条件相近、规模相当的幼儿园,选取就读于小班和中班的所有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需求问卷和儿童口腔健康检查表进行调查。制定干预方案,在干预后6个月、1年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沈阳市地区学龄前儿童平均龋齿数为2.82颗,患龋率为62.9%,干预第6个月,两组儿童平均龋齿数、患龋率均有所增加,但干预组的患龋率增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时,干预组的平均龋齿数、患龋率均下降,与基线调查时无差异,对照组虽有所下降,仍高于基线调查时。干预过程中,患龋儿童龋病治疗率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沈阳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较高,及早进行健康教育并给予干预,可以减少儿童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控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小学生学校控烟于预的模式并予以评价。方法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两所小学的所有四、五年级学生566人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控烟干预。评价采用自填调查问卷的方法,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半年分别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一年内的尝试吸烟率由7.8%下降到2.6%,被动吸烟率由53.6%下降到41.8%,有关烟草预防的认知、态度、技能也有所提高。但干预后半年干预组个别指标有所回落。结论学校综合性控烟干预是可行、有效的,但干预效果还需加以巩固。  相似文献   

18.
探索流动儿童溺水预防的干预模式及其效果,为有效干预儿童溺水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宁波市2个区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一~九年级学生,干预组实施基于健康促进生态学模型的健康教育为主,配合社会动员和环境改善溺水综合干预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对流动儿童开展2年期的溺水综合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溺水知识总知晓率和正确信念的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升(P值均<0.01),但是干预组提升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终期干预组学生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7.3%)低于干预前(11.4%) (x2=39.29,P<0.01),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7.7%)与干预前(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学生干预后非致死性溺水发生率(4.8%)较干预前(13.1%)有明显地下降(x2=29.27,P<0.01);而对照组干预后溺水率(7.7%)与干预前(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P=0.56).结论 基于生态学模型的溺水综合干预模式对预防流动儿童溺水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为流动儿童溺水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儿童肥胖的有效干预模式,遏制我国儿童肥胖率的快速增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济南市抽取大中小三种规模的小学各两所,其中一所作为干预校实施干预,另一个作为对照校。每所学校2~5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线和终期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肥胖相关知信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到的数据用Epi Data3.0录入和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流行严重(超重率19.54%,肥胖率18.70%),终期时干预组情况好于对照组,干预起到一定效果。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小学肥胖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但对血脂和血糖的干预效果不佳。结论:有些指标干预前后并没有出现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干预时间短有关,但有些指标已显示出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因此以学校为平台的干预方式值得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