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目的通过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4个临床特征(即年龄、认知功能、疾病严重程度和情绪状况)对其家庭和医院理疗的结局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张雯  陈文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60-326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帕金森病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4-80岁,平均(65&;#177;8)岁,病程1-5年,平均(2.4&;#177;0.4)年,均有明显的运动过缓,震颤和僵直等症状,均接受为期2周的一对一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由专人采用韦氏综合评定量表,Akhtar方案和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除BI评分外,其余各项评定内容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提示该病存在不同的临床亚型。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临床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基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少动、姿势步态异常、疲劳、便秘、淡漠、抑郁、认知障碍等以及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采用4分类聚类分析对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型。应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结果 6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聚类为4个亚型。亚型1患者各种临床表现均轻,且以运动表型为主;亚型2患者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最重;亚型3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介于亚型1和2之间;亚型4以病程短、疾病进展速度快为特征。43.5%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同亚型间CES-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抑郁状况存在临床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帕金森病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4~80岁,平均(65±8)岁;病程1~5年,平均(2.4±0.4)年,均有明显的运动过缓、震颤和僵直等症状。均接受为期2周的一对一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由专人采用韦氏综合评定量表、Akhtar方案和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除BI评分外,其余各项评定内容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培高利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4/2001-12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未经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具有单侧肢体运动徐缓、震颤、强直、特殊姿势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8例;年龄55~70岁。所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该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能坚持服用单一药物治疗,未经同意不能改动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11例和培高利特组11例。安慰剂组给予苯海索治疗,培高利特组给予培高利特治疗。苯海索、培高利特起始日剂量均为0.05mg。入组第1周时,每日服用1次;以后每周增加1粒,经过1个月左右达到日剂量0.25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该剂量苯海索抗帕金森病作用不明显,故安慰剂组可称为帕金森病自然变性组)。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纹状体99Tcm-2β-犤N'双(2-硫乙基)乙撑二胺基犦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异性摄取值百分率的变化,评估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数量。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3个月时帕金森病评定量表变化,评估培高利特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帕金森病患者22例。①治疗13个月后,安慰剂组和培高利特组患者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急诊处理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急诊处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便秘。方法:选择因便秘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167例,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A组用常规肥皂水灌肠法;B组用开塞露40 m L肛门内挤入,在肠管内保留10min,观察2 h内两组的排便情况。结果 :两组多数老年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可在1~2 h内排便,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4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塞露肛门内给药治疗急诊老年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简单有效、方便快捷、便于护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培高利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4/2001-12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未经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具有单侧肢体运动徐缓、震颤、强直、特殊姿势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8例;年龄55~70岁。所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该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能坚持服用单一药物治疗,未经同意不能改动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11例和培高利特组11例。安慰剂组给予苯海索治疗,培高利特组给予培高利特治疗。苯海索、培高利特起始日剂量均为0.05mg。入组第l周时,每日服用1次;以后每周增加1粒,经过1个月左右达到日剂量0.25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该剂量苯海索抗帕金森病作用不明显,故安慰剂组可称为帕金森病自然变性组)。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纹状体^99Tc^m-2β-[N’双(2-硫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异性摄取值百分率的变化,评估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数量。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3个月时帕金森病评定量表变化,评估培高利特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帕金森病患者22例。①治疗13个月后,安慰剂组和培高利特组患者起病肢体对侧纹状体^99Tc^m-2β-[N’双(2-硫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特异性摄取下降值百分率分别为(31.8&;#177;15.6)%,(33.8&;#177;17.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起病肢体同侧纹状体^99Tc^m-2β-[N’双(2-硫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特异性摄取下降值百分率分别为(28.9&;#177;13.0)%,(34.4&;#177;18.1)%,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②培高利特组治疗后6,13个月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13.0&;#177;6.0),(10.O&;#177;5.9)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评分[(23.7&;#177;4.3),(27.0&;#177;4.3)分](t=4.69,5.87,P&;lt;0.01)。培高利特组治疗13个月时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t=2.13,P&;lt;0.05)。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经培高利特治疗13个月后,起病肢体同侧和对侧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率与应用苯海索大致相同,说明培高利特治疗不增加该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然变性率;而培高利特治疗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的下降表明该药具有提高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客观、定量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障碍。方法 :采用日本阿尼玛公司生产的重心平衡检测仪对100例正常人及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检测 ,分析比较其静态姿势图。结果 :正常人各组平衡参数指标与年龄呈曲线关系 ,重心摆动类型以中心型为主 ;帕金森病患者重心摆动类型以弥散型为主 ,静立稳定性下降 ,重心摆动速度明显增快 ,在4~6Hz摆动明显增高。结论 :人体平衡功能与年龄相关 ;帕金森病患者静立平衡功能下降 ,重心摆动面积增大 ,摆动速度增快 ,在4~6Hz摆动明显增高 ,为其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与患者血尿酸变化的关系,分析影响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并进行Hoehn&Yahr帕金森病严重度分级(H-Y)。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程度等资料进行逐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检测患者的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水平,并与健康人(60例)对比,分析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与血尿酸变化的关系。结果:帕金森病组血尿酸平均水平为(258.0±55.6) μmol/L,低于健康组[(328.6±50.8)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组与健康组及帕金森病不同分期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平均水平为(235.6±65.3) μmol/L,明显低于未合并认知障碍者[(272.3±60.3)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与其血尿酸水平、受教育年限正相关,与患者的病程、H-Y分级负相关。结论:血尿酸可能参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对血尿酸水平进行干预有助于延缓患者的病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25-1727
目的分析给予帕金森病患者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的效果及对精神行为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美多芭治疗;观察组给予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运动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UPDRS评分、N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帕金森病患者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减少精神行为症状发作,提升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在临床治疗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邱云  汪铮  路红社 《中国临床康复》2011,(36):6833-6836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终末细胞,任何病理过程导致的神经元丢失都将是一个不可逆过程。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08/11上海455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2周起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8例患者移植后1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8例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一直是治疗帕金森病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但它不能减慢疾病的进程,且随着长期应用副作用日趋严重,推迟左旋多巴的使用,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对患者可能有益。目的:系统性观察中药自拟补肾平颤方配合美多巴片对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后病情的疗效。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病研究中心。对象:选择1999-12/2002-05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收治的70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②改良Hoehn-Yahr分级第1.5~4级。③年龄<80岁。④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②伴随其他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③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或多脏器衰竭者。④精神病患者。⑤滥用药物史及酗酒者。⑥对多种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者。方法:将7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1∶1随机分成治疗组(n=35)及对照组(n=35),治疗组,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9±16.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5±16.5)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口服62.5~500mg美多巴片(250mg/片),2~4次/d(剂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增减);治疗组患者62.5~500mg口服美多巴片(250mg/片),2~4次/d,同时服用自拟补肾平颤方200mL(含首乌20g,鹿茸1g,天麻10g,钩藤15g,柴胡12g,厚朴15g),2次/d。两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的两组患者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多美巴片治疗后的用量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8,12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多美巴片治疗后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9%、51%,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86,P=0.2223)。①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8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记分明显下降(t=2.18,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每日用量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2.8628,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每日用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2.3203,P<0.01)。③治疗组患者中2例出现轻微口干,恶心,头晕加重,持续2周后缓解;对照组患者中5例出现恶心,2例轻度头晕,均能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无显著变化。结论:中药补肾平颤方加西药治疗有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的趋势,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13.
背景:工作记忆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但检查方法不同常常导致结果不一致。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工作记忆障碍检查的敏感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对本院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进行研究,排除继发性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正常对照组(30例)选择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无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严重心、肺、肾脏疾病。方法:对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Zung量表评分,本顿视觉保持测验及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②空间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③物体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智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帕金森病组[(21.00&;#177;4.81)分]与对照组[(22.96&;#177;4.84)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34,P&;gt;0.05)。帕金森病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成绩[(76.95&;#177;14.4)%]较对照组[(91.00&;#177;6.77)%]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06,P&;lt;0.01)。帕金森病患者物体工作记忆成绩[(67.06&;#177;7.95)%]与对照组[(72.70&;#177;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81,P&;gt;0.05)。结论: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工作记忆障碍,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检查未发现异常。提示仿Smith工作记忆检查软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是一个运动系统的疾病 ,但也有认知功能的障碍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 :言语流畅性障碍、视空间障碍、额叶功能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等。其中最引起人们关注和最引起病人丧失生活能力的是智能障碍 ,即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痴呆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康复治疗。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的文献的基础上 ,对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及其康复治疗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终末细胞,任何病理过程导致的神经元丢失都将是一个不可逆过程.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08/11上海455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2周起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8例患者移植后1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8例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工作记忆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但检查方法不同常常导致结果不一致.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工作记忆障碍检查的敏感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对本院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进行研究,排除继发性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正常对照组(30例)选择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无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严重心、肺、肾脏疾病.方法对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Zung量表评分,本顿视觉保持测验及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②空间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③物体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智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帕金森病组[(21.00±4.81)分]与对照组[(22.96±4.84)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3 4,P>0.05).帕金森病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成绩[(76.95±14.4)%]较对照组[(91.00±6.77)%]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06,P<0.01).帕金森病患者物体工作记忆成绩[(67.06±7.95)%]与对照组[(72.70±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8 1.P>0.05).结论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工作记忆障碍,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检查未发现异常.提示仿Smith工作记忆检查软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明确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干预方式,以指导脑卒中患者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方法:选择初次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的住院患者18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疾病特征等。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筛选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结果:14个预测变量预测因变量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6个(有否进行康复治疗、经济状况、自身对疾病态度、家庭态度、年龄、有无并发症等),多元相关系数为0.818,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669,亦即表中6个变量能联合预测生活质量66.9%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来看,以康复治疗层面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9.1%,其次为经济状况,解释量为0.498~0.391即10.7%。这两个变量联合预测力近50%。结论:有否进行康复治疗、经济状况、自身对疾病态度、家庭态度、年龄、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可较好地预测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痴呆(PDD)的疗效。 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组(训练组)24例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对照组) 26例。训练组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PD的严重程度。 结果治疗4、8、12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为(19.49±3.11)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18.08±3.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12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或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都对PDD有效,但前者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是老年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 ,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所致的疾病。国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目前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对帕金森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主要探讨了BAEP在老年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 选择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 40例 ,男 39例 ,女 1例 ,年龄 6 0~ 84岁 ,排除脑干缺血性病变。全部病例符合 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所制订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氟西汀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8周末评定,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于治疗前后评定并比较。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氟西汀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抗抑郁疗效相似;HAMD评分于1周即明显改善,2周后与氟西汀组相似;8周其MMSE评分与氟西汀组相似,与治疗前无差异;8周其UPDRS评分优于氟西汀组。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病抑郁与氟西汀相似,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更明显,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