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噪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CCH的患者32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眼前~0.2,瘤体大小2~10个视盘直径(DD),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其中21例22只眼CCH位于除乳斑柬及黄斑拱环内区域外的后极部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使用Iris 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能量700~1200 mw,时间60 S,光斑1~3个不等;11例11只眼CCH位于乳斑束及黄斑拱环以内区域的PDT治疗.经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 min后采用689 nm波长半导体激光对病灶进行照射83~123 s.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个月.治疗后复查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像、FFA、ICGA、OCT和B型超声波检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TTT治疗22只眼中,15只眼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瘤体呈灰白色机化瘢痕,造影显示病灶无荧光渗漏,晚期机化瘢痕处呈荧光染色.OCT检查显示2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消失,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瘤体部脉络膜光带反射增强,瘢痕形成;B型超声检查显示22只眼无视网膜脱离,瘤体萎缩.PDT治疗11只跟中9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瘤体萎缩,色素沉着,造影显示荧光渗漏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B型超声检查11只眼瘤体萎缩.结论 TTT与PDT治疗CCH有效但适用部位有所不同.两种方法均可使瘤体萎缩,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 CCH)的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确诊为CCH患者6例6眼纳入研究。治疗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均有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和黄斑水肿。所有患者行PDT 48h后再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分别在治疗后1、3、6mo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视网膜血管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眼部B超、OCT检查。

结果:治疗后随访4~10mo, 治疗眼视力均提高,平均视力提高7行,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5~1.0, ICGA检查:轻微点状弱荧光或荧光消失。超声波检查:瘤体面积明显缩小或消失。OCT检查显示黄斑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平复,黄斑水肿消失,视网膜结构清晰。平均随访6mo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PDT治疗使脉络膜血管瘤明显萎缩,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促进网膜下积液的吸收,可短期内提高患眼视力。二者联合治疗,各发挥其优点,缩短病程,降低了多次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 hemangioma,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DT治疗的13例(13眼)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10例(10眼),Sturge-Weber综合征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diffused choroidal hemangioma,DCH)3例(3眼).PDT治疗采用维替泊芬6 mg·m-2体表面积剂量10 min内匀速静脉注射,5 min后激光照射,功率密度600 mW·cm-2,曝光时间83~166 s,能量强度50~100 J·cm-2.照射1~3个光斑以完全覆盖整个CCH瘤体;治疗前后进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眼部超声检查.结果 PDT治疗后3~6个月,10眼CCH中,3眼视力提高,达到0.4~0.8,瘤体均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5眼患者视力无变化,其中2眼瘤体位于颞上或颞下血管弓旁,1眼位于视盘鼻下,2眼位于黄斑中部;2眼视力下降,瘤体位于黄斑中部.眼底检查部分患眼CCH橘红色病灶缩小,表面有少许色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荧光素渗漏减轻,部分消退.超声检查治疗前CCH瘤体平均厚度为(3.40±2.00)mm,治疗后平均厚度为(2.22±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治疗前,CCH瘤体平均最大直径为(8.97±3.12)mm,治疗后平均最大直径为(7.27±3.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0,P=0.07).PDT治疗后,DCH 3眼中,2眼视力无变化,1眼下降.PDT治疗前后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瘤体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PDT治疗CCH安全有效,可作为CCH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CH瘤体的位置及厚度有关;单次PDT治疗DCH的疗效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自愿选择TTT治疗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男17例,女2例; 左眼9只,右眼14只。年龄32~52(平均44.00±4.973)岁。我们运用810红外激光进行TTT治疗。随访所有患者TTT治疗后1,2,6mo的视力(Snellen视力表转换成LogMAR以便分析)、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

结果:在接受治疗1mo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4眼(6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神经上皮无脱离; 在治疗2mo后渗漏消失、神经上皮脱离愈合者21眼(91%); 6mo后23眼全部无渗漏、无神经上皮脱离。74%的患者在6mo后视力提高≥3行。治疗后2mo时FFA显示渗漏点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且视力无下降者视为治疗成功,治疗后6mo时视网膜下液仍持续存在且视力无改善者则视为治疗失败。

结论:TTT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的CSC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改善CSC 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exudative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比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ineovascularization,CNV)患眼21例,治疗前与单次PDT治疗后3个月的视力、眼底、固视性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图像及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an 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PDT治疗后3个月11只眼视力提高(52.38%),10只眼视力稳定(47.62%),其中5例由偏心固视恢复为中心固视.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渗出明显减少,部分患者完全吸收.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CNV病灶渗漏停止10只眼(47.62%),渗漏减少10只眼(47.62%);OCT检查表现为CNV缩小.组织水肿减轻.结论 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眼科用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一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B型超声监测治疗前后的眼底及瘤体变化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 ,4 5岁。左眼视力下降 1个月就诊 ,视力右眼 1.0 ,左眼 0 .0 9。检查眼底发现视盘鼻下方有一脉络膜实质性隆起 ,呈橘黄色 ,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并累及黄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动脉前期即显影 ,并迅速出现荧光渗漏 ,后期形成强荧光区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瘤体早期可见异常的脉络膜血管网形态 ,并有典型的冲洗现象 (washout) ;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视盘鼻下方一突向玻璃体腔的…  相似文献   

7.
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科病变(ph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确诊的16例19眼PCV患者,进行TTT治疗,患者年龄43岁~76岁,平均59.4岁,男10例11眼,女6例8眼,有4眼行两次治疗,有1眼行3次治疗。有5眼为玻璃体出血玻璃体切割术后,有2眼联合PDT治疗。术前和术后均行视力,眼底检查,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随诊3m~24m。结果TTT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4眼(21.1%),视力不变15眼(78.9%)。TTT治疗后ICGA显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减少和消失16眼(84.2%),1(5.3%)眼扩大,2眼(10.5%)在别处复发,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TT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是有效和安全的,可稳定病变的进展及患者的视力,需要更多的病例和更长的随诊时间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三种眼底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三种眼内良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通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眼前节和眼底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OCT)、CT等检查确诊的眼内良性肿瘤患者17例20只眼。男12例,女5例,右眼8只,左眼12只。其中,视盘血管瘤3例3只眼,平均视力为0.17,2只眼曾行手术放液;脉络膜血管瘤9例9只眼,平均视力为0.39,其中4例为首诊病例,5只眼曾做过激光光凝治疗,肿瘤未全平复,尚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骨瘤5例8只眼,平均视力为0.20,其中3只眼合并黄斑出血。TTT用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光斑3.0 mm,按肿物大小连接照射1~5个光斑。功率360~1200 mW,时间60~80 s。1~3次为1疗程,2次治疗之间间隔时间1个月;需要时再作1疗程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时间为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 结果 随访结束时平均视力,视盘血管瘤患者为0.27,脉络膜血管瘤患者为0.46,脉络膜骨瘤患者为0.31。视盘血管瘤3只眼瘤体的红色部位缩小,表面纡曲扩张的血管变平直,视盘周围出现脉络膜萎缩弧,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脉络膜血管瘤9只眼瘤体透红光区消失,视网膜下积液消退,治疗区色素增生。脉络膜骨瘤8只眼中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肿瘤颜色由黄红变为黄白,并出现色素和薄的瘢痕,合并黄斑出血者出血消失。所有患眼治疗后未出现严重并发征。 结论 TTT治疗视盘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骨瘤,无论首次接受治疗或补充以前治疗均获一定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181-18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性发现。

方法:观察性研究案例。回顾性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数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自发荧光影像,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例25眼。确诊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眼,慢性疾病或复发性慢性疾病20眼。急性病例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显示低荧光点与荧光血管造影检测出的荧光渗漏点位置相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弥漫性萎缩区域,可透视荧光。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低荧光区域的形态和位置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然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低荧光区域与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在急性病例中,低自发荧光点不能准确指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渗漏点。

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能够描述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具有无风险和可再生性,可替代荧光素血管造影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何守志  李晓陵  王玮  汤如 《眼科研究》2002,20(4):323-327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眼底检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等影像学检查为观察指标,总结PDT治疗9例9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不同时间的随访结果,从而评价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荧光渗漏完全消退者分别为7眼、5眼和3眼。对复发的4眼进行了二次治疗;二次治疗后随访2-5个月未见荧光渗漏复发。9眼中8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眼无变化。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短期疗效满意、安全,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1.
Xiong Y  Zha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085-1088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5例,均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其中4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8,CDI检查瘤体最大厚度为2.8-5.4mm,最大直径6.5-12.5mm。经PDT治疗后,患者随访时间为13-56周。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次PDT治疗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吸收,视力均稳定和提高。最终随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2-0.9。结论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特别是位于黄斑部的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好且安全,可使瘤体萎缩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 PM)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视网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0-01/2012-12经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OCT检查,临床确诊为有CNV形成的临床患者资料,共53例53眼符合条件纳入观察。患者经PDT治疗后,每3mo进行随访复查,复发的患者再次进行PDT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1a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改变。

结果:截止随访结束时,患者经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比治疗前提高35例,视力稳定无明显变化15例,视力下降3例; 所有患者眼底渗漏均减轻,经FFA检查42例患者CNV闭合且渗漏完全停止,11例患者CNV大部分闭合。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及CMT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及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接受PDT治疗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PDT治疗AMD患者CNV能够在1a内保持视力的稳定,且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AMD 患者CNV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1例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HM/眼前~0.8,B超检查瘤体最大直径6.7~15.6mm(平均8.9mm).光敏剂为维替泊芬,激光波长689nm,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166s.结果 所有患者经1~2次(平均1.3)光动力治疗,光斑直径4200~7500μm,1~5个光斑(平均1.5个).随访6~7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只眼(33.3%),视力稳定者14只眼(66.7%),无视力明显下降病例.B超检查显示瘤体变小甚至萎缩,FFA、OCT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使瘤体萎缩,视网膜内积液及视网膜下液吸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治疗和未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AF)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眼科确诊为CSC后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或未经治疗且随访记录完整的患者各18例(18眼).治疗组为病程少于3个月的急性CSC患者18例,并应用50%维替泊芬PDT治疗;未治疗组为病程超过3个月且未经治疗病情反复发作的CSC患者18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和FAF的检查,同时治疗组中所有患者及未治疗组中视力降低较严重的9名患者存治疗前后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FAF和其他影像学结果的异同.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在治疗前眼底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自发荧光,Spectralis OCT显示黄斑区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间隙积液,FFA中表现为典型的墨迹样或炊烟样荧光渗漏,ICGA中表现为在渗漏点附近出现异常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PDT治疗后1个月时有16例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其余2例在3个月时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且3个月时所有患眼均未见异常自发荧光,同时FFA和ICGA检查也未见原始病灶部位的荧光渗漏和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然而,未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检查眼底时仍有16例可见眼底异常自发荧光,表现为原始病灶处或其周围出现斑驳状、片状、葫芦状或椭圆形的高荧光区,其中有2例表现为与原发病灶相连接的竖条状或斜条状带拖尾的异常高荧光;9例患者因长期视物模糊、精细辨物能力差进行了FFA和ICGA检查,发现造影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渗漏,但在造影晚期却可见程度不等的脉络膜大片损害区,有些损害区范围可达5视盘直径以上.结论 未及时治疗的CSC患者在疾病缓慢愈合过程中可能因长期视网膜下积液的存在导致RPE细胞损害,出现异常自发荧光,最终导致RPE细胞功能紊乱,故对部分CSC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是安全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合并CNV患者15例15眼进行治疗.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随访1~3 mo.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15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与初诊视力相比,73.3%无变化,26.7%增加.所有病灶渗漏减少或消失,出血基本吸收,CNV部分闭塞并纤维化.OCT检查激光后CNV厚度变薄.有3例患者3眼脉络膜萎缩灶扩大,2例2眼病灶瘢痕化.结论:TTT对治疗高度近视合并CNV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病灶疤痕化及脉络膜萎缩灶较治疗前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渗出性AMD患者行PDT 治疗的35例42只眼、TTT治疗的35例40只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CNV类型均为黄斑中心凹下型或旁中心凹型。其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的CNV44只眼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的CNV38只眼。PDT治疗的42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19只眼,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23眼;TTT治疗的40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25只眼,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15只眼。 结果 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47.8%、43.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6.7%、6.7%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χ2=7.118,P=0.0076;χ2=5.500,P=0.0190)。PDT组分别有100%、69.6%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3.2%、80.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3.16,P=0.0003);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χ2=0.5098,P=0.4752)。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15.8% 、10.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4.0%、8.0%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χ2=1.816,P=0.17 78;χ2=0.0838,P=0.7728)。PDT组分别有78。9%、42.1% 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2.0%、84.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2=3.388,P=0.0657);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χ2=8.433,P=0.0037)。 结论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优于TTT;治疗后1个月时FFA检查渗漏改善PDT明显优于TTT,但随诊至3个月时,二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治疗后1个月FFA检查渗漏改善改善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但随诊至3个月时,CNV渗漏消失和减少方面TTT疗效明显好于PDT。尚需要更多的病例及更长的随诊时间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5-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