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了解天津地区丙型肝炎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52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型的检测,并对基因型与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52例丙型肝炎患者分别感染1b、1a、1c、2a、2i、3a、3b、4a和6a共9种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59.9%,其次是3a型,占12.7%。对1型、2型、3型和4型4种基因型进行肝功能、HCVRNA病毒载量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HCV感染的不同肝病程度患者的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津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b型为主,其次为3a型。HCV基因型与HCVRNA病毒载量、肝脏损伤指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广西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广西地区137例HCV—RNA阳性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法扩增HCVNS5B区段,对PCR终产物纯化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株全基因序列比对,并构建HCVNSSB区段系统进化树。结果:广西地区137例样本中,主要基因型为1b型(58.4%),其次是6a型(12.4%),3b型(10.2%),la型(7.3%),2a型(7.3%),3a型(4.4%)。进一步分析表明,HCV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关(P〉0.05),而与年龄有关(P〈0.05),3型及6a型主要见于年轻患者。结论:构建HCVNSSB区段系统进化树能得到准确的HCV基因型;广西地区HCV基因型呈多样化,以1b型为主,6a型和3b型次之,且新发现6例3a型;基因分型为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者的治疗和疗效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入境人群HCV的基因分型,并分析HCV不同基因型与病毒载量、ALT活性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72542名出入境人员进行HCV抗体检测,对抗-HCV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以荧光定量PCR测定HCVRNA载量,同时检测ALT活性。结果 共发现197份标本呈抗-HCV阳性,阳性率为0.27%,其中出境人员阳性率为0.24%。入境人员阳性率为0.31%。抗-HCV阳性标本经PCR检测基因分型后发现110份标本含有HCVRNA,共发现5种基因型,其中1b占40.0%、6a占30.0%、2a占14.5%、1a占8.2%、2b占7.3%。中国大陆人群与中国香港及其他国家人群的各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各基因型群间与HCVRNA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型人群HCVRNA载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型人群(P〈0.05)。不同基因型人群间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 RNA拷贝量与ALT活性无相关性。结论 HCV-1b为优势基因型。对HCV基因分型以厦PCR病毒载量和LAT活性检测。实行HCV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对78例HCV感染患进行HCV NS5区基因分型。结果:HCV1b型感染71例(91%),HCV2a型7例(9%),未发现其它基因型;丙型肝炎患有无输血史,是否重叠HBV感染,其基因分型构成比均无显性差异(P>0.05);1b型HCV血清ALT异常(63.4%)明显多于2a型(14.3%)(P<0.05)。结论:本组HCV感染的基因型多数为1b型,少数为2a型,1b型更易致肝细胞损伤,并可能与活动性肝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方法对204例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病毒栽量,核酸为阳性的样品,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其中60例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HIV感染者,对共感染和非共感染组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4例HCV患者中3b型85例(HCV感染率最高,为41.6%);1b型HCV感染在HIV/HCV共感染组中的感染率(30.0%)明显高于单纯HCV感染组感染率(20.0%)(P〈0.05)。而3b型HCV感染在HIV/HCV共感染组中的感染率(35.0%)明显低于单纯HCV感染组感染率(44.2%)(P〈0.05)。1b型,3a型和3b型HCV合并HI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2a型和6a型HCV合并HI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不同丙肝基因型HIV/HCV共感染者间感染途径以静脉药隐为主,其次是性接触。结论昆明地区共感染纽中的HCV流行的基因亚型有1b,3a,3b,6a共4种,1h为流行的主要基因亚型3a,3b和6a型均占相当比例,初步说明昆明地区HCV流行的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存在状况、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同济医院慢性肝病住院患者共367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124例、慢性丙型肝炎4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22例及其它7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条带法、ELISA法检测自身抗体和自身抗体亚型。结果367例慢性肝病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AIH/PBC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所占比例分别为9.81%、10.90%、7.63%及4.90%。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检出阳性率各病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O.0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antiLKMl)、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anti—SLA/LP)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73%、4.1%。未检出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0.4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NA检测阳性组AST、TBil与ANA阴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自身抗体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自身抗体及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是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基因型分布特点及肝病严重程度相芙性的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这些患者病毒基因型。结果:沈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为B、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其中C型为198例(70.7%),B型82例(29.3%)。慢性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59.1%)低于B基因型(85.4%)(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9.6%)高于B基因型(1.2%)(P〈0.05);重型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8.6%)高于B基因型(1.2%)(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22.7%)高于B基因型(12.2%)(P〈0.05)。结论:沈阳地区存在基因型为B、C型,其中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肝癌、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与C基因型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 )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感染途径、性别、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在198份抗HCV抗体和HCV RNA均阳性的血清标本中,分别提取HCV RNA ,通过逆转录巢式PCR(RT nested-PCR)扩增C基因的羧基端至E1基因的氨基端长度为474 bp的片段,测定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的 HCV序列进行系谱分析,确定HCV基因亚型。结果198例患者中,HCV 1a型4例(2.0%);1b型例71例(35.9%);2a型9例(4.6%);3a型29例(14.7%),3b型47例(23.7%),6a型37例(18.7%),6d型1例(0.5%)。各基因型在男女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18, P=0.885);不同年龄人群 HCV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56,P=0.005);不同感染途径人群 HCV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45,P=0.005)。结论贵州地区 HCV 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3b、6a、3a型,同时还存在1a、2a和6d等基因型。HCV基因型与其感染途径有关,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住院病人和献血员丙型肝炎(HCV)的感染情况及丙型肝炎与肝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免法(EIA)检测抗-HCV抗体和HBsAg。结果:1246例患者48例为阳性,其中肝病组354例,37例为阳性,阳性率10.4%,非肝病组892例,11例为阳性,阳性率1.2%;肝癌组HCV与HBV重叠感染率18.9%,远远大于慢性肝炎组。结论:肝病组丙肝感染率较高,与非肝病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HCV与HBV双重感染可能会加速肝癌发生病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山东临沂地区的分布,及其与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性别、年龄、炎症活动度、HCV RNA水平以及肝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临沂地区医院就诊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453%,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0.151%。抗HCV阳性者HCV RNA阳性率为68.7%。主要基因型为2a型(70.77%)、1b型(20.00%),未发现混合基因型。各基因型在年龄、感染途径、ALT水平及肝硬化比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基因1a、1b型的HCV RNA水平均明显高于2a、2b、3a型(P<0.05)。结论临沂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2a型为主,1b型次之;各HCV基因型间在传播途径、年龄、ALT水平及肝病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明显相关性;基因1a和lb型的病毒含量水平明显高于2a、2b和3a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温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分型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温州中心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RT巢式-PCR法,对2012年度68例HCV-IgG阳性者进行HCV-RNA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结果温州市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不合格率各年份基本保持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8例抗-HCV阳性标本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a单阳性为4.41%,1b单阳性为30.88%,1b和2a双阳性为60.29%,1b总阳性率为91.18%,2a总阳性率为64.71%。结论温州市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率不高,总体趋稳,所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型占优势,并且基因型1b和2a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了解2001年-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清中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结果 2001-2013年无偿献血者为797 764人次,HBV阳性率为0.309%-0.593%,总阳性率为0.453%;HCV阳性率为0.211%-0.537%,总阳性率为0.347%;TP阳性率为0.038%-0.296%,总阳性率为0.207%。各年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30.61,P〈0.01;HCV:χ^2168.80,P〈0.01;TP:χ^2105.93,P〈0.01)。不同性别之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χ^20.17,P=0.68;HCV:χ^20.33,P=0.56;TP:χ^21.57,P=0.21);不同年龄段之间,HBV和HC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5.95,P〈0.01;HCV:χ^214.88,P=0.001),而T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P=0.49)。混合感染中,以HBV+TP(47.5%)和TP+HCV(45.0%)的感染者居多,HBV+HCV混合感染最少(7.5%)。结论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BV、HCV和TP的感染处于一般水平,但采血机构仍要加强无偿献血者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献血前的HBV、HCV和TP筛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张莉  袁曜  高峰  陈瑜  高占  冷婵  孙莉  葛红卫  戴云 《北京医学》2014,36(2):132-13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经血传播HBV、HCV的血清学及核酸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及核酸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之间的整体情况.结果 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共有1 065 177人次无偿献血,HBsAg和HCV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36% 、0.485%;男性的HBsAg携带率高于女性(P<0.05),但女性HCV的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主要集中在≥40岁、农民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组.献血者中20~29岁年轻人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龄组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筛查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20岁年龄组外(0.66%),HCV的筛查阳性率变化亦然.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的不合格率最高(0.48%,0.73%),高中以下人群的阳性率最高(0.44%,0.56%),不同组织形式无偿献血者的筛查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无偿组的HCV阳性率最高(0.79%).机采和全血的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策略,尽量选择较为安全的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鼓励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以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偿献血员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CV、HBV)感染情况及其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取125例曾有偿献血HIV感染者,进行HCV、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125例中,合并HCV感染率为92.0%,合并HBV感染率为5.6%,合并HCV感染组AST、ALT与对照组和单纯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V合并HCV、HBV感染组及单纯HIV感染组β2微球蛋白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HCV组与单纯HIV感染组β2微球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HIV合并HCV可加重HIV患者的肝脏损害,对肾功能未造成影响,β2微球蛋白升高可能是机体免疫过度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献血者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为输血保障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部分厦门地区献血者标本进行细小病毒B19抗体检测,并对抗体阳性献血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其中部分细小病毒B19-Ig M阳性标本进行细小病毒DNA检测,分析细小病毒B19-Ig M阳性与病毒血症的关系。结果在1 078名献血者中,细小病毒B19-Ig M阳性率为4.7%(51/1 078),细小病毒B19-Ig G阳性率16.7%(181/1 078),总抗体阳性率20.3%(219/1 078);总抗体阳性率随年龄段增大而升高(χ2=7.948,P0.05),本省籍献血者阳性率低于外省籍(χ2=6.994,P0.05),不同职业献血者中农民的阳性率最高占35.47%,不同性别、血型的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份细小病毒B19-Ig M阳性标本仅检出2份细小病毒DNA阳性,献血者细小病毒B19核酸阳性率不低于0.18%(2/1 078)。结论厦门地区献血者中存在细小病毒感染,在今后的输血保障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抗-HCVELISA法结果在临界值附近(O.4≤S/CO〈1)的血清标本,探讨HCV感染的风险性。方法笔者对19份抗-HCVELISA法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胶体金法均阴性的血液标本,分别经抗.HCVELISA法试剂①、试剂②、胶体金法和CLIA法试剂进行了检测。结果HCV-CLIA法阳性16份、ELISA法试剂①和试剂②分别阳性5份9份,胶体会法阳性0份。cuA法与ELISA法和胶体金法比较检出率灵敏度显著高于ELISA法(P〈0.05或P〈0.01)和胶体金法(P〈0.01)。结论抗-HCVELtSA法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的血液标本存在HCV感染的可能.尤其是献血者标本存在感染受血者的风险。对可疑标本应更进一步的应用丙型病毒性肝炎核心抗原检测法、CLIA法、核酸扩增和微流芯片法或RNART—PCR荧光定量法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温州3044例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血症及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血症及基因分型的情况。方法对2008年2~10月浙江省温州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进行整群抽样,检测抗HEV IgG以及IgM抗体,并对抗HEV IgM阳性的标本进行RT-PCR检测,经测序后分析其基因型及序列同源性。结果3044例无偿献血者中,HEV IgG阳性率为33.28%(1013/3044),IgM阳性率为0.92%(28/3044)。对28例HEV IgM阳性标本进行PCR检测共发现3例核酸阳性,核酸总体阳性率为0.1%,其中2例为基因Ⅳ型感染,1例为基因Ⅰ型感染。结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EV病毒携带者,有必要对现有血液筛查策略下输血途径传播戊肝的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梅毒传染指标流行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11月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抗梅毒螺旋体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间的整体情况。结果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065177人次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筛查阳性者4923例,阳性率为0.462%;女性的阳性筛查率高于男性(χ2=27.84,P〈0.05);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职业献血人群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排序为农民〉其他〉工人〉职员〉学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献血形式以及不同献血组织形式献血人群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采项目的抗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全血,高中以下人群和家庭互助人群的阳性率最高。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特点,应选择低危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提高检测效能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丙型肝炎基因亚型与肝损伤、糖脂代谢相关性。方法收集149例抗-HCV、HCV-RNA均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血清,采用HCV-RNA荧光定量PCR法和反向免疫杂交法检测HCV-RNA载量和基因型,分析青海地区丙型肝炎基因亚型与肝损伤、糖脂代谢相关性。结果 149例检出1 b型61例、2 a型52例、3 b型18例、3 a型6例、6 a型0例、1 b/2 a型1例;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30-60岁。1 b、2 a、3 b型丙肝患者CHO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 b、3 b型丙肝患者GLU含量高,和2 a型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海地区人群中HCV的基因亚型以1 b和2 a型为主,混有少量3 b和3 a型。1 b、2 a和3 b型糖、脂代谢存在差异性,HCV感染后易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