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术中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61例颅脑胶质瘤患者(均为单发)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手术过程中采用二维超声实时观察,其中有31例还进行了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本研究的所有61例胶质瘤回声特点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术中均能准确定位,并对其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特征进行分析。低级别胶质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回声较为均匀,并且常伴有钙化;而大部分的高级别胶质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常伴有中央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坏死区。二维超声显示低、高级别的胶质瘤的边界、形态、坏死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维超声探查胶质瘤周边水肿特异性欠佳,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而超声造影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瘤周水肿组织。二维超声上低、高级别胶质瘤的瘤周水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造影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超声造影可以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使高级别胶质瘤的边界显示清晰,辨别瘤周水肿组织的特异性提高。高级别胶质瘤的造影达峰时间早于低级别胶质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根据造影的特点来初步鉴别胶质瘤的级别。结论术中常规超声可以准确定位病灶。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术中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联合应用,为胶质瘤手术过程中初步判断胶质瘤级别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术前超声、CT及术中超声、术中触诊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一致性.方法 分析70例肝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术前CT检查、术中超声以及术中触诊结果,对四种检查结果与病理及随访结果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超声与病理及随访结果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0.63),术中触诊与病理及随访结果的诊断一致性较低(Kappa值0.38),CT以及术中超声检查与病理及随访结果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1及0.89),而术中超声与CT检查之间诊断一致性也较高(Kappa值为0.53).而术前超声与术中超声以及术前超声与术中触诊之间诊断一致性均较低(Kappa值均为0.23).结论 在肝肿瘤诊断评价中,CT与术中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虽然术前超声与术中触诊诊断结果一致性较低,但在临床工作中依然不可或缺,而若能将四者结合应用,将有助于肝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不同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均为单发)分别行术中超声造影(造影组,n=24)和常规超声检查(对照组,n=29),于术后1、6、12、24个月内采用MRI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切除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及24个月内肿瘤复发率,并按胶质瘤级别分析两组中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和复发率。结果胶质瘤切除术后1周行MRI检查,造影组肿瘤残留率为25.0%(6/24),对照组肿瘤残留率为51.7%(1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P=0.048)。术后随访24个月内造影组的总复发率为41.7%(10/24),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55.2%(1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造影组和对照组中高级别胶质瘤残留率分别为33.3%(5/15)和80.0%(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2,P=0.010);低级别胶质瘤残留率分别为11.1%(1/9)和21.4%(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P=0.524)。造影组和对照组高级别胶质瘤复发率分别为53.3%(8/15)和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低级别胶质瘤复发率分别为22.2%(2/9)和21.4%(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964)。结论术中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脑胶质瘤的边界,并能准确判断肿瘤术后是否残留,尤其是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残留率和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中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判断肿瘤切除后术腔周围残留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脑胶质瘤患者于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脑肿瘤切除范围,判断肿瘤切除后术腔周围有无残留肿瘤.同时在术腔四壁及底部取脑组织行病理检查.将术中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中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引导下对38例脑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并引导术者在术腔取组织标本205处,病理结果证实术腔及周围组织有肿瘤残留10例(10/38),无肿瘤残留28例(28/38).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术中常规超声诊断术腔及周围组织有无肿瘤残留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29例(76.3%,29/38),漏误诊9例,诊断符合率为76.3%(29/38);术中超声造影诊断术腔及周围组织有无肿瘤残留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34例,漏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89.5%(34/38),高于术中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35,P<0.01).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能有效地检出术腔及周围组织中的残留肿瘤,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手术全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T分期及Borrmann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胃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双重造影检查资料,根据胃癌发生部位分为胃上、中、下部癌,应用超声双重造影对不同部位胃癌进行术前定位、T分期,对进展期胃癌进行Borrmann分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超声双重造影术前定位胃癌的符合率为94.51%(86/91),术前诊断胃癌T分期的总体符合率为69.23%(63/91),术前诊断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总体符合率为85.92%(61/71)。超声双重造影术前诊断胃下部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诊断胃上部和胃中部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中等(Kappa=0.49、0.67);术前诊断胃上部和胃下部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92、0.78),诊断胃中部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8)。结论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定位、诊断总体T分期和Borrmann分型的准确率均较高,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T分期和Borrmann分型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二维和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技术评价活体肝移植胆道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对13例活体肝移植供体分别行二维及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分别对图像质量、可分辨胆管分支的级别及不同级别分支的数目及胆管变异进行评估。两位医师盲法独立对二维及三维超声胆道造影图像进行评价,一致性分析用Kappa检验。结果二维与三维超声胆道造影的图像质量评分显示胆管级别和胆管分支总数目无统计学差异,但二维胆道造影在显示第5、6级末梢胆管分支数目上优于三维胆道造影。两位医师对不同级别胆管分支数目的一致性检验,三维图像评价之间的κ值为0.82;高于二维图像相应κ值0.51。13例中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显示3例存在胆道变异,而二维超声造影未能发现。结论三维胆道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胆道变异更准确,而二维胆道超声造影显示末梢小胆管优于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T分期及Borrmann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91例胃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双重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胃癌发生部位分成分成胃上、中、下部癌,通过超声双重造影对不同部位胃癌进行术前定位、T分期和Borrmann分型,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定位的符合率为94.51%;对胃癌术前T分期和Borrman分型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69.23%和85.92%。超声双重造影在胃下部癌术前T分期 (Kappa=0.75)与病理一致性较好,在胃上部和胃中部癌术前T分期(Kappa=0.49、Kappa=0.67)与病理一致性中等,在胃上部和胃下部癌术前Borrmann分型(Kappa=0.92、Kappa=0.78)与病理一致性较好,在胃中部癌术前Borrmann分型(Kappa=0.68)与病理一致性中等。结论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定位、总体T分期和总体Borrmann分型的评估准确性均较好,在不同部位胃癌术前T分期和Borrmann分型诊断中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此项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脑胶质瘤患者术中进行灰阶超声造影及Sonoliver软件定量分析.分别获取正常脑组织和肿瘤内部感兴趣区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及平均渡越时间,并对高、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造影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15例为高级别胶质瘤,16例为低级别胶质瘤,超声造影显示峰值强度高于周围正常脑组织,达峰时间较周围正常脑组织短(P<0.05),平均渡越时间较周围正常脑组织长(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比较,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升时间和平均渡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获得的造影参数可为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手术结果对照,对急性胰腺断裂伤超声造影分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7只小型猪,建立不同程度胰腺断裂伤模型,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及手术探查,将超声造影分级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与手术结果对照,CEUS对急性胰腺断裂伤分级符合率为96.7%(29/30),二者一致性好(P=0.000).结论 性胰腺裂伤CEUS分级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好(Kappa value=0.955,P=0.000),可较准确地反应急性胰腺裂伤程度,对伤情分类、指导进一步检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技术和常规超声检查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18例),A组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B组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确诊脑胶质瘤的诊断结果、两组患者切除胶质瘤的残留率及复发率、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机能状况(KPS)评分。结果A组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共有低级别脑胶质瘤2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8例,其中超声造影技术诊断低级别脑胶质瘤2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8例;B组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共有低级别脑胶质瘤13例,高级别脑胶质瘤5例,其中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低级别脑胶质瘤11例,高级别脑胶质瘤7例。A组患者切除胶质瘤的残留率为21.88%,低于B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切除胶质瘤后复发率为12.50%,低于B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KP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显示脑胶质瘤的肿瘤边界,有利于脑胶质瘤切除手术,还可以降低术后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和复发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例胆囊癌和3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重点观察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结果胆囊癌CEUS表现为病灶与胆囊壁同时显影,肝动脉期以增强明显为主,肝门静脉期以低增强为主。在CEUS增强早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造影剂注射后35 s内变低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95.0%(19/20);良性病变中占16.2%(6/37)(P=0.000)。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80.0%(16/20),良性病变中占23.3%(7/30)(P=0.000)。病变处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在胆囊癌中占85.0%(17/20),良性病变中占0.0%(0/37)(P=0.000)。超声检查诊断胆囊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92.98%、敏感性95.00%和特异性91.83%。结论 CEUS可提高超声诊断胆囊癌的准确率,能显著改善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肝内低回声病灶(HFHLFL)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率,并与灰阶超声作比较。方法选取68个进行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的HFHLFL,2位医师分析图像,诊断其良恶性。对超声造影与灰阶超声分别统计诊断正确率,绘制ROC曲线,计算观察一致率Kappa值。结果2位医师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82.4%和85.3%)较灰阶超声提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0.881和0.873)较灰阶超声(0.635和0.720)增大,观察一致率(Kappa=0.675)较灰阶超声(Kappa=0.382)提高。结论超声造影是用于HFHLFL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造影对最大径≤10mm的兔肝VX2微小肿瘤的检出效能。方法实时超声造影检查30只肝脏接种2个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造影剂为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成像技术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观察兔肝VX2肿瘤的时间推移影像特征,并与普通超声及病理检查比较。结果30只动物肝脏大体病理检查共检出39个肿瘤,大小4.2—9.1mm。其中〈5.0mm的肿瘤结节造影前检出1个,造影后检出14个;5.0~10.0mm的肿瘤结节造影前检出4个,造影后检出17个;微小肿瘤检出率从造影前的12.8%提高到造影后79.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比普通超声显著提高了10.0mm以下兔微小VX2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宫颈癌超声造影(CEUS)与MRI增强模式进行对照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7例宫颈癌患者首先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而后行增强MRI检查,并对其增强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宫颈癌超声造影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超声造影及MRI表现为明显强化的病例均为94.73%(54/57);造影剂分布不均匀的病例分别为:CEUS59.65%(34/57)、MRI77.19%(44/57),上述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MRI类似,可为宫颈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CEUS)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DCE-MRI对26个乳腺癌肿块大小进行测量,结果与术后肿块病理标本实际测值对比,比较三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常规超声测量乳腺癌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标本实际测值相差≤2 mm者 7例(7/26,27%),而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测值相差≤2 mm者分别为16例(16/26,62%)和17例(17/26,65%),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 〈0.05).CEUS与DCE-MRI比较,二者准确性吻合度高,一致性好.结论 CEUS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与DCE-MRI吻合度高,是术前准确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治疗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肝癌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5例,转移癌9例,治疗病灶总计31个,TAE治疗后1周内行HIFU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 d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增强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CEUS观察31个病灶治疗覆盖区,19个(61.3%)在各期均为无增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2个(38.7%)病灶边缘或中央局部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为低增强,提示为肿瘤残存。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0.3%,增强MRI为93.5%,彩色多普勒超声为48.4%。CEUS与增强MRI在评价肿瘤灭活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肿瘤灭活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DFI(P<0.05)。结论 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HIFU联合TAE治疗后肿瘤灭活程度,可为肝癌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对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异型增生结节(DN)的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期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获病理学证实的39例患者的39个高分化肝细胞癌病灶和7例患者的8个DN病灶,分析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特征。采用χ2检验,计算Kappa值,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绘制不同检查方法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 结果2种诊断方法中,69.2%(27/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动脉期表现一致(Kappa=0.482),53.8%(21/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延迟期表现一致(Kappa=0.168)。DN病灶在超声造影的主要表现呈“等增强-等增强”模式(87.5%,7/8),增强MR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低信号”模式(62.5%,5/8),所有DN病灶在超声造影延迟期均未出现廓清。超声造影、增强MRI、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同时满足或只满足一种)4种检查方法中,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只满足一种)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敏感度(66.7%)和准确性(61.7%)最高,而超声造影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特异度(100%)和ROC曲线下面积(0.658,95%CI:0.482~0.834)最高。 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有助于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DN的鉴别诊断,而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含脂质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MRI表现进行比较。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О二医院收治的MRI双回波序列成像提示病灶内含有脂质成分的17例肝细胞癌患者,共17个病灶。其中15例患者经增强MRI和增强CT确诊,另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的表现。超声造影与增强MRI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本组17个病灶二维超声显示9个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5个病灶呈低回声;其中13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病灶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1个病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5个病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1个病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动脉期15个病灶快速高增强,1个病灶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门脉期10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延迟期16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等增强;其中6个病灶内存在斑片状、不规则的三期无增强区域。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2%(14/17),MRI诊断符合率为88%(15/17),两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628,超声造影与MRI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含脂质肝癌病灶内部或周边始终可见三期无增强区域;含脂质肝癌超声造影的某些特征对于诊断含脂质肝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不确定性(使用国际卵巢肿瘤分析中的简易准则判断)盆腔肿块行实时CEUS以及MRI增强扫描检查,2名超声科医师及2名放射科医师在结合患者病史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前后分别对检查结果独立作出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n = 43)或临床治疗后的最终随访诊断结果(n = 3)作为金标准,对比结合病史及肿瘤标志物前后2种影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结合患者病史及肿瘤标志物前,CEUS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的诊断准确度为67.4%,低于MRI增强扫描的80.4%,两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合病史和(或)结合肿瘤标志物后,2种影像技术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的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CEUS结合患者病史和肿瘤标志物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诊断准确度为91.3%,与不结合任何病史资料的CEU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结合患者病史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情况下,CEUS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的诊断准确度相当,CEUS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的良恶性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