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中西药联合用药中,中医药一直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为了证明中药的精准定位,研究者应当采用多维度的设计,解决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问题。本文以上市后药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疗效评价精准定位为例,对四维度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设计思路予以介绍,探索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治疗价值。首先,从HIS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中发现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然后使用系统评价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进行了验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发现二者联合用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着共同的信号通路,有疗效增强和相加作用。最后,在前期3个维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PRCT优效性试验设计,以血栓弹力图的检测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验证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以期本范例为中药药品上市后疗效评价精准定位提供范例,供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短期经济学效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2013年4月份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舒血宁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88.6%和81.0%,三种中药注射剂在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药物的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7.74、10.56和11.2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来说,采用丹红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比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具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6.84%、76.32%,对照组分别为64.86%和56.76%;治疗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提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吴湘江 《光明中医》2016,(9):1299-1301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及降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口服和丹参多酚酸盐静滴,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的改善状况、心电图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的改善状况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程度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优质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通过建立整体质量控制方法,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的内在品质。该文采用一标多测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制剂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的多成分定量控制方法,以评价产品品质。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以0.1%磷酸-乙腈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86 nm,以丹酚酸B为内参物,建立其与迷迭香酸、紫草酸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在建立的QAMS方法中,丹酚酸B与迷迭香酸、紫草酸的fs/i分别为0.58和0.94。采用该方法涵盖分析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约80%~85%的药效物质;通过分析连续4年15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18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制剂中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制剂的丹酚酸B质量分数分别为77.1%~81.5%,70.5%~80.1%,迷迭香酸和紫草酸二者总质量分数约为6%;其中迷迭香酸与紫草酸的比例分别为(3.4∶1~10∶1)和(2.5∶1~5∶1),制剂中二者比例稳定性明显优于中间体。通过建立一标多测方法,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品质评价提供了的切实可行的整体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13-1213,1215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00%和68.00%,有显著差异.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减少速效扩冠药物的用量,是治疗心绞痛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2例经心电图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8例(男性34例,女性14例)给予异舒吉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组54例(男性33例,女性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30ml/d,静滴14天。结果丹参多酚酸盐组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8.8%,77%)。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和异舒吉合用使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近期总显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园  王连心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4):4488-4493
近年来,国内采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miltiorrhizadepsidesal,SMDS)联合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SMDS是从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中提取其水溶性有效成分制备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用于治疗Ⅰ级和Ⅱ级SAP。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 Fang Data和CBM数据库对SMDS联合单纯常规西药治疗SAP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发现SMDS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AP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也优于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同类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AP的疗效;对降低血液粘稠度、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临床研究中SMDS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AP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道与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中发现的SMDS相关ADR预警信号基本一致。总体来看,临床SMDS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AP的ADR发生率较低,无严重ADR发生,安全性较好。目前,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果糖二酸钠、盐酸普罗帕酮、盐酸罂粟碱注射液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与SMDS联合用药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使用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1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将入选患者分为年龄75岁组和≤75岁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分级情况,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明显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硝酸甘油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进行联合治疗,观察并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分别记录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和硝酸甘油用量,并对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76%)高于对照组(75.42%),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硝酸甘油减停率为89.83%,对照组为73.73%;治疗组患者在3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3%)明显低于对照组(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期诊疗方(XGZQZLF)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等为支撑,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一步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和通路注释,研究XGZQZLF治疗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XGZQZLF有效成分80个,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等208个肺炎相关靶点,以及主要通过调控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炎症和免疫相关通路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结论 XGZQZLF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为XGZQZLF治疗COVID-19的生物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COVID-19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淫羊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数据库收集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RA相关疾病靶点。取淫羊藿活性成分靶点与RA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共同靶点),作为淫羊藿对RA作用的潜在关键靶点基因。将交集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淫羊藿活性成分与RA疾病的共同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并根据其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DAVID分析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淫羊藿活性成分23个,共同靶蛋白即关键靶标72个。重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山萘酚(Kaempferol)等;核心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等;KEGG主要通路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促乳素(Prolactin)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淫羊藿可能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从调节炎症、免疫等多方面发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模块药理学分析框架,从功能模块水平探索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融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物成分对应的靶点和疾病靶点数据库(DisGeNET,OMIM和CTD)的心绞痛相关基因,利用STRING version 11. 0构建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靶点网络;MCODE,MCL和GLay算法识别功能模块,通过最小网络结构熵优化模块识别结果。利用DAVID version 6. 8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对模块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整合丹红注射液相关的262个基因与心绞痛相关的192个基因,构建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靶点网络,包含414个节点和6 621条边。经最小网络结构熵优化后,用MCODE算法识别出12个功能模块(节点数3个),其中最大模块(模块1)有47个节点和962条边,MCODE评分41. 826分。对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基因网络和MCODE划分的模块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得到37条和58条KEGG通路,且有86. 5%的覆盖率。12个模块富集到的通路大致可分为十一类,其中人类疾病(45%),信号转导(17%),氨基酸代谢(14%)相关的通路所占比例较大。模块1富集到的通路数量最多,有39条,主要功能为信号转导相关模块。模块3是氨基酸代谢相关模块。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应是通过多模块、多通路、多功能作用实现的,其主要通过调节与信号转导,氨基酸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2+和p53信号相关的模块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eczema)的作用机制。首先利用TCMSP数据库挖掘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各个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借用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蛋白名称标准化。然后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等数据库获得湿疹的疾病靶点。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共同作用的潜在靶点制作韦恩图,运用Cytoscape 3.6.1软件筛选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R语言对核心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筛选得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的活性成分74个及靶点103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山柰酚等,主要靶点为PTGS1,ESR1,PPARG,MAPK3等,PPI网络主要计算出MAPK8,MAPK3,JUN,MAPK14,TP53,MAPK1,ESR1,RELA等8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共涉及到生物过程2 024个,细胞组分81个,分子功能140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58条与湿疹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病毒相关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化合物能够分别与代表性的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该研究表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其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山柰酚与关键靶点MAPK8,MAPK3,JUN,MAPK14,TP53,MAPK1,ESR1,RELA结合可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参地补肾胶囊抗肾间质纤维化(RIF)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等数据库检索参地补肾胶囊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OMIN生物数据库筛选出RIF的疾病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参地补肾胶囊286个有效化学成分和抗RIF潜在作用靶点121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参地补肾胶囊主要通过STAT3、TP53、JUN、AKT1、TNF、SRC、MAPK1、MAPK8、IL-6、MAPK14、RELA、VEGFA、EGFR、FOS、ESR1等关键靶点,以及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抗RIF的作用;尤其HIF-1信号通路、TNF通路、JAK/STAT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的蛋白和下游蛋白表达常常是其他通路参与RIF的启动因子或其他通路中的关键因子。结论:参地补肾胶囊通过多条通路、多个靶点的综合调控达到抗RIF,治疗CRF的作用;其中HIF-1信号通路、TNF通路、JAK/STAT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是关键通络。  相似文献   

16.
该文拟通过一系列系统药理学方法探讨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机制。运用文本挖掘工具,获得甘草甜素主要相关疾病;在Polysearch和PubChem 数据库获得甘草甜素的靶蛋白;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构建甘草甜素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基因本位论 (GO) 工具分析甘草甜素蛋白质群;通路富集分析甘草甜素靶蛋白的作用通路。文本挖掘结果表明甘草甜素主要相关疾病有慢性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炎、HIV病毒、肝癌等;基因本位论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甜素主要通过修饰蛋白、修饰染色质等作用发挥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甘草甜素主要作用蛋白与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途径以及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相关。可见,甘草甜素可能主要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发挥其药理作用。综合运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可以实现快速而全面的分析药物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清胰汤(Qingyi Decoction,QY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QYD组,每组20只。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复制SAP模型,QYD组3次灌胃治疗(0.75mL/100g)。Ili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胰腺表达谱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验证芯片部分基因热休克蛋白a8(heatShockproteinsa8,Hspa8)、热休克蛋白bl(heat shock proteinsbl,Hspbl)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SAP组比较,QYD组筛选出57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92个,下调483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涉及到转录调节因子活性负调节、氧化还原酶类活性、酶抑制剂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其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ODlikereceptors,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PCR和Westernblot验证芯片中Hspa8和Hspbl相对mRNA表达分别升高(13.24±1.22)倍和(7.55±1.09)倍(P〈0.01)。结论QYD有效治疗实验性SAP机制涉及到MAPK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益气养阴清热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数据库获取益气养阴清热方6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利用R软件获取有效成分与疾病相关靶点之交集;利用Cyto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桃红四物汤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根据Gene Cards、OMIM数据库筛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靶点基因,构建韦恩图,得到桃红四物汤治疗DP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应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东京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桃红四物汤43种有效成分,212个作用靶点,4662个DPN相关靶点,桃红四物汤干预DPN主要涉及150个靶点基因。富集出生物过程155条、信号通路166条。结论:桃红四物汤可能通过调节AKT1、JUN、MAPK1等靶点,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IL-17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治疗D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