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8例CoA合并心血管畸形患者,一期手术采取左侧切口路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缩窄段切除术+端-端吻合术、缩窄段切除+扩大端-端吻合术、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矫治CoA,同期矫治动脉导管未闭,二期再行其他心内畸形矫治.观察术前、一期手术后、术后3个月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存活;术后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肾衰竭、脊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反常性高血压7例.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差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3种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3个月中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式患者上下肢收缩压差高于其他两种术式患者(P<0.05).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矫治处再无缩窄.结论 手术矫治CoA效果肯定,需根据患者年龄、主动脉发育程度、缩窄段长度等情况来确定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4例。单纯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方法 采用左胸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分别在浅低温、左心转流和常温下进行。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吻合1例,纵行切开或楔形切除缩窄段,用涤纶片或自体心包补片血管成形3例。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平均住院19d,痊愈出院。随访6月 ̄3年,效果满意。结论 主动脉缩窄一经确诊,不论有无症状,皆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3例小儿主动脉缩窄患儿,年龄47天 ̄12岁,体重4.5 ̄27kg。9例行Gore-Tex补片扩大成形术;2例行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行左锁骨下动脉翻转降主动脉成形术。其中1例47天龄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高压的小婴儿一期同时心内畸形矫治术。结果 全部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随访疗效均满意。结论 上下肢血压异常是本病的特征性表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CoA)12例。单纯缩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采用左胸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分别在浅低温左心转流和常温下进行。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吻合1例、人造血管移植术2例;纵行切开缩窄段,人造血管加宽成形9例。结果手术顺利,上下肢压力差消失,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一经确诊,皆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尽管外科矫治成功,但主动脉缩窄患者的发病率仍然上升。众所周知,这些患者存在狭窄前动脉弹性受损。为查明这些异常是早期存在还是后期发生的,在手术修复前和术后早期对17例新生儿进行研究。方法和结果:通过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升主动脉、腹主动脉直径,以及无创测定右上肢、右下肢动脉脉搏压,计算主动脉壁的硬度指数和扩张性。在手术前和术后早期(术后10±6d)对17例主动脉缩窄患儿(平均年龄20±26d)进行检测,以17例正常新生儿(平均年龄13±7d)为对照。手术前后患儿的升主动脉扩张性均明显降低(术前79±58vs105±36,P=0.03;术后65±24v…  相似文献   

8.
张卫  叶伟  邱兆昆  方亮 《上海医学》2008,31(4):254-255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方式选择与围术期注意事项。方法8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行缩窄切除、端-端吻合5例,缩窄处纵切横缝3例,缩窄段切除、行人造血管移植49例,缩窄段纵行切开、行人造血管片扩大成形术16例,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切断作为旁路连接到缩窄远端5例,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切断、从内侧纵行切开行补片扩大成形术2例,缩窄近、远端人造血管旁路5例。结果无死亡、截瘫病例。术后出血3例,均经剖胸止血治愈。早期发生声音嘶哑22例,高血压55例(需药物控制)。所有患者均存活,无术后动脉瘤形成、主动脉再狭窄和残存高血压,上、下肢收缩压差值为0~20 mmHg(1 mmHg=0.133 kPa),生活质量佳。结论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仍是目前首选方案,应视病变长短、合并症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并通过各种手段尽量避免复发及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3例成年人主动脉缩窄,年龄为18~43岁,平均28.5岁,12例作缩窄段切除及对端吻合术,1例作缩窄段主动脉前壁纵向切开及涤纶织物增补扩大术。手术均在低温麻醉下进行。除1例术中死于吻合口近端主动脉壁严重退行性变导致的缝合针孔普遍严重性出血外,其余12例顺利康复。随访1年6个月~19年6个月,近、远期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34例及主动脉离断5例,39例中单纯端端吻合8例.广泛端端吻合术26例,降主动脉充分游离上提后与主动脉弓行端侧吻合5例。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同期矫治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7例,肺部炎症9例,肺不张5例,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损伤的表现6例,右侧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30例随访3个月.3年,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检查,无明显再缩窄发生。结论一期手术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或离断及合并心内畸形的早、中期效果良好,安全可行。扩大切除后端一端或端一侧吻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