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Ⅲ型胶原蛋白在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Ⅲ型胶原蛋白在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生长塑形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诱导囊性动脉瘤 ,在结扎及未结扎对侧颈动脉的情况下 ,观察 4~ 5个月 ,在长、宽、高三个径线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Ⅲ型胶原蛋白在正常动脉及动脉瘤壁上的表达。结果 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可诱导出囊性动脉瘤 ,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 ,动脉瘤逐渐增大生长塑形 ,并且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增加同侧血流冲击 ,可使动脉瘤生长更加明显。在正常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周围有Ⅲ型胶原蛋白的明显表达 ,而在动脉瘤壁上其表达减少 ,并且随着动脉瘤生长塑形其表达进一步减少。结论 囊性动脉瘤在长期血流应力作用下 ,有Ⅲ型胶原蛋白的降解 ,使动脉壁力学性能下降 ,无法抗衡血流应力作用而逐渐生长塑形。  相似文献   

2.
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方法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诱导囊性动脉瘤,在结扎及未结扎对侧颈总动脉的情况下,观察4-5个月,在长、宽、高三个径线上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并行正常动脉和动脉瘤壁的组织学观察。结果通过显微手术方法直接破坏大鼠颈动脉分叉部位的内膜和内弹力层,成功诱导出囊状动脉瘤。经过4-5个月的血流冲击,动脉瘤的长、宽、高均明显增大(P<0.01),并且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增加同侧血流冲击,可使动脉瘤在高度上继续增大(P<0.01)。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各层结构保持完整。动脉瘤壁上没有内膜,结构排列紊乱,瘤壁变薄,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囊状动脉瘤在长期血流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增大生长塑形,提供了一个目前所知的较好的研究囊状动脉瘤生长塑形过程中血管生物学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管生长因子(VEGF,TGF -a)和结构蛋白(Ⅲ、Ⅳ型胶原,平滑肌肌动蛋白-a)在哈萨克族未破裂和破裂脑动脉瘤中的表达差异性,探讨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12例哈萨克族多发脑动脉瘤患者术中同时获得的12对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标本和尸体中所获得的5例正常脑动脉标本进行血管因子(VEGF和TGF-a)和结构蛋白(Ⅲ、Ⅳ型胶原,平滑肌肌动蛋白-a)进行免疫组化学染色.结果 VEGF在正常血管壁中无表达,在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弱,而在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明显.TGF-a在正常血管壁中表达明显,在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明显,而在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弱.Ⅲ、Ⅳ型胶原在正常血管壁中表达明显,而在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明显,在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弱.SMC -a在正常动脉壁中表达明显,在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明显,而在破裂动脉瘤中表达较弱.结论 血管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和血管壁基质结构蛋白的降解是脑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并且与正常脑动脉血管组织中两者的表达相比较,为研究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线索。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动脉瘤标本中的MMP-9、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将7例颞叶癫痫间患者手术切除颞极的颞叶皮层动脉血管组织标本作为相对正常脑动脉血管组织的对照,进行MMP-9、VEGF的表达检测,将所得染色标本在光镜下观察,并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7例正常脑动脉血管组织中无MMP-9、VEGF阳性表达,而动脉瘤的MMP-9、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13/16)和87.5%(14/16),2组标本相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MMP9-在动脉瘤壁内、中、外膜中均有表达,其中外、中膜阳性表达较高;VEGF主要在动脉瘤壁中、外膜表达,而内膜表达较少。结论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和破裂是个很复杂的过程,MMP-9及VEGF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两者可能与动脉瘤的发生,增长以及结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5.
武磊  罗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1):2043-2047
背景:关于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在促血管生长方面的作用还没完全被理解。在胎盘源性生长因子缺陷的模型研究中,胎盘源性生长因子被认为在诱导血管新生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目的:总结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血管再生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1990/2009相关文献。中文关键词为“胎盘源性生长因子”;英文关键词为“PLGF,angiogensis”。纳入胎盘源性生长因子的生物特性和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相关文献,以及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和脑缺血后胎盘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一般生物学特性,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叙述。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病理性血管新生、动脉生成及侧支生成、造血祖细胞动员的功能。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在脑缺血血管再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具体作用和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颅内囊性动脉瘤VEGF表达与瘤壁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IS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瘤壁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脑组织血管和ISA中VEGF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动脉瘤壁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ISA组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 <0 0 5) ,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动脉瘤壁的中膜层;ISA的内皮细胞变性脱落,胞浆内出现肿胀的线粒体和大小不等的空泡,瘤壁可见形态异常的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多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 VEGF表达可能与ISA的血管退行性变以及瘤体的形成、扩大和破裂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性疾病中VEG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实体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 ,但有关VEGF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性疾病中的表达的研究却很少 ,且开展得较晚。David和William等人发现血管畸形性疾病的病人的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下层和血管周边组织VEGF表达增强。其机理可能与脑组织缺氧 ,以及静脉壁 ,静脉窦壁承受较大的撕脱压力或者血管破裂而激发VEG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微血管密度(MVD)与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2例垂体腺瘤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表达,用于测定垂体腺瘤的MVD,比较其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差异.结果VEGF及其受体和MVD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刺激垂体腺瘤生长和侵袭,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核因子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k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相关性,并观察两者与瘤壁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6例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标本的NF-kB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10例因脑外伤手术切除颞极的颞叶皮层动脉血管标本作对照,光镜下观察各组染色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瘤壁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结果 动脉瘤组标本NF-k>B和VEGF阳性表达分别为23/26和21/26,10例正常对照组标本中NF-k>B和VEGF仅有微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均以内膜、中膜较高,外膜表达较少,两者在瘤壁中的表达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0.组织学检查发现瘤壁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颅内动脉瘤伴随的重要病理改变.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发病和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 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 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 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 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组织构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k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相关性,并观察两者与瘤壁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6例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标本的NF-kB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10例因脑外伤手术切除颞极的颞叶皮层动脉血管标本作对照,光镜下观察各组染色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瘤壁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结果 动脉瘤组标本NF-k>B和VEGF阳性表达分别为23/26和21/26,10例正常对照组标本中NF-k>B和VEGF仅有微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均以内膜、中膜较高,外膜表达较少,两者在瘤壁中的表达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0.组织学检查发现瘤壁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颅内动脉瘤伴随的重要病理改变.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发病和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在颅内动脉瘤壁的表达及其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天坛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术中随机取得9例颅内动脉瘤,以同期5例脑肿瘤患者的颞浅动脉为对照,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Western-blot方法研究MCP-1在颅内动脉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HE染色显示,相对于正常动脉壁,动脉瘤其内层、外层网架结构均有破坏;Western-blot显示,MCP-1在动脉瘤中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MCP-1在囊性动脉瘤壁中的高表达与动脉瘤的发展有相关性。通过某些途径阻断炎性反应的过程可能防止囊性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颅内动脉瘤壁上的表达来探讨CTGF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动脉瘤中的16例动脉瘤病例,以颞浅动脉作对照组,通过实时逆转录酶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予统计学分析。结果定量检测RT—PCR表明对照组(STA)比较试验组(IA)CT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动脉瘤壁中膜和外膜CTGF表达阳性率较内膜高(X2=9.94,P〈0.05)。结论CTGF作为一个特异性的靶位,将会有可能对预防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血管形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研究证实,TGF-β1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中表达明显增高[1],介导病理性血管壁重塑,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颅内动脉瘤组:共121例,男性43例,女性78例,平均年龄(53.4±13.2)岁,来自于我院神经外科,经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人脑组织和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血管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对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10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VEGF可以为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治疗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复发、26例未复发的人脑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复发组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未复发组明显增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与垂体瘤的发展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技术检测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和正常动脉血管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所有脑动脉瘤标本中均可见iNOS表达,而正常脑动脉标本中则未见其表达:iNOS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动脉瘤壁外膜和中膜的炎症浸润区的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胞浆内。结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局部iNOS过度表达,继而合成大量的NO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 2 0例复发、2 6例未复发的人脑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复发组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未复发组明显增高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垂体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可能与垂体瘤的发展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脑动脉瘤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 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均建立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模拟手术; 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混入饲料喂养,对照组和模型组普通饲料喂养; 3组于术后1个月末、3个月末分别随机抽取10只大鼠,通过内眦取血法取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EPCs的数量,用ELISA法检测大鼠VEGF和TGF-β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术后1、3个月末EPC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 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术后1、3个月末EPCs、VEGF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TGF-β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 与术后1个月末比较,术后3个月末白藜芦醇组EPCs、VEGF、TGF-β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显著动员外周血EPCs及其趋化因子VEGF、TGF-β,可能在预防和延缓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