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在慢性房颤并发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EF)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慢性房颤患者200例,其中100例合并HFpEF(HFpEF组),100例无HFpEF(慢性房颤组)。比较两组血清CA125、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价血清CA125和NT-proBNP诊断慢性房颤并发HFpEF以及预测其预后的价值。 结果HFpEF组血清CA125、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房颤组(P<0.05)。血清CA125、NT-proBNP联合诊断慢性房颤并发HFpE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大于二者单独诊断,联合诊断的最佳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7.02%、91.05%。血清CA125、NT-proBNP联合预测HFpEF慢性房颤预后不良的AUC为0.836,大于二者单独预测,联合预测的最佳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09%、78.85%。 结论HFpEF慢性房颤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与血清NT-proBNP联合检测在慢性房颤患者并发HFpEF诊断及预后预测方面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氨基酸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三所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不同病情分组(轻、中、重度)患者各指标差异,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及患者预后(神经受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不同病情患者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梗死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心源性梗死患者(P < 0.05),而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非心源性梗死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示,收缩压(SBP)、D-二聚体、CRP、纤维蛋白酶原(FIB)、血红蛋白、病因(心源性/非心源性梗死)及NIHSS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示NIHSS、病因、血红蛋白为血清T-proBNP水平影响因素(P<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血清NT-proBNP水平诊断心源性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最佳截值点为553.49 pg/mL,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0%及70.0%;血清NT-proBNP预测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853,其最佳截断值为673.85 pg/L,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5%及78.7%。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为心源性梗死有关,可考虑作为神经受损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探究血清apoA1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电话随访终点事件。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不同亚组住院期间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BMI等)、血清学指标(BNP、apoA1、HDL-C等)和影像学指标(超声心动图)。  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9例(8.7%)在随访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比较2组数据的年龄、性别、血压、心率、BMI、吸烟饮酒史、合并症、用药等方面,发现纽约心功能等级高、合并地高辛用药史患者病死率升高(P < 0.05),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可能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现在发生心源性死亡组中,BNP、球蛋白升高,HDL-C及apoA1降低(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apoA1是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01,P=0.007)。将患者按照apoA1水平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发现低值组具有更高的CRP水平(t=3.505,P < 0.01);将球蛋白、HDL-C、apoA1、BNP联合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提示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ApoA1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能较好地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Arg389Gly基因型将患者分成CC组(43例)、GC组(56例)、GG组(21例)3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分析3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预后。  结果  Arg389Gly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8%(CC)、46.7%(GC)、17.5%(GG);随访6个月后,3组患者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幅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降幅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CC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GG组(P<0.017);3组患者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降幅在随访至6个月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且CC组优于GG组(P=0.014)。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患者共44例,log-rank检验提示3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Kaplan-Meier曲线提示CC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低于GG组。  结论  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及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下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962例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按不同肾功能状态分为3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特点差异。同时,对患者进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分析患者预后状态及死亡危险因素。  结果  临床特点分析:相对于正常及轻度肾功能损害组,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糖尿病病程较长(P<0.001); Wagner分级4级患者比例较高(P均<0.0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外周动脉病变比例较高(P均<0.05);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均<0.05);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水平较高(P均<0.05)。其中,中度肾功能损害组年龄较大(P<0.001),踝肱指数较低(P<0.001);重度肾功能损害组Wagner分级3级和5级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预后分析: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了74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1月,其中239例患者死亡,全因死亡率为31.9%,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5.8%、46.2%(P<0.001)、59.4%(P<0.001),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及轻度肾功能损害组(P均<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肾功能程度损害、足溃疡Wagner分级为4~5级与全因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肾功能损害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  结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害加重,伴DFU患者表现出更复杂的临床特点、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更高的死亡率。预防肾脏损害和足溃疡发生,关注中重度肾功能损害伴足溃疡患者心血管风险,降低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房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及抗凝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6月收治的100例房颤合并慢性心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指导,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的抗凝药物服用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达标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基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用药依从性评分(MMAS-8)为(7.42±0.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4±1.52)分,P=0.001],出院6个月复查其用药依从性评分[(7.33±0.89)分]亦高于对照组[(6.39±1.49)分,P=0.001];INR的达标率出院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9),出院6个月后达标率观察组较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出院6个月后复查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观察组(3例)低于对照组(9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  结论  通过对房颤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科学全面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INR达标率,减少并发症,预后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对心力衰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85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采血测定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及生化指标,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随访1~2年,记录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慢性心力衰竭恶化需再住院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562,P0.05);与EF呈负相关(r=-0.454,P0.05)。对比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NT-proBNP为(3583±2872)pg/m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1894±1234)pg/mL,抵抗素为(19.2±2.3)ng/m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13.5±3.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抵抗素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79,P=0.0001,说明抵抗素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抵抗素水平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入选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ACS并行PCI的患者共2 805例。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e GFR分为eGFR轻、中、重度降低组,eGFR轻度下降组(eGFR 1组)为e GFR 60~89 mL/(min·1.73 m2)共12 224例,eGFR中度降低组(eGFR 2组)为eGFR 30~59 mL/(min·1.73 m2)共457例,eGFR重度降低组(eGFR 3组)为eGFR 15~29 mL/(min·1.73 m2)共124例。比较三组临床资料,随访1年,比较三组预后情况并分析e GFR和ACS行PCI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三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人数、入院射血分数、入院诊断、入院肌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及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全因死亡率与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 GFR1组全因死亡率与心源性死亡率最高。eGFR 15~29 mL/(min·1.73 m2)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eGFR中、重度降低的ACS患者PCI术后死亡发生风险显著增加,eGFR 15~29 mL/(min·1.73 m2)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上可应用eGFR来预测ACS患者行PCI后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发生死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宋涛  姚园 《湖南医学》2014,(2):262-265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心衰住院患者,在入院d2常规行心脏彩超及血液生化检查,并测定患者血浆中N T-proBN P水平。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NT-proBNP水平及18个月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按随访期内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根据 NT-proBNP水平高低分为高 NT-proBNP组(NT-proBNP>3200 pg/mL)和低NT-proBNP组(NT-proBNP≤3200 pg/mL),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事件组NT-proBNP水平较非事件组明显增高( 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NT-proBNP是预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T-proBNP水平预测心衰患者18个月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以随访患者平均NT-proBNP水平均数3200 pg/mL作为分组的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作NT-proBNP不同水平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曲线,计算Log-rank为29.563( P =0.000)。【结论】 NT-proBNP水平是心衰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不同 N T-proBN P水平对心衰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超过3200 pg/mL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构成比,并探讨其对CHF患者病死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718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0.45),根据简化肾脏病膳食改善方程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CHF组(eGFR≥60 mL·min-1·1.73 m-2,446例),CHF合并中度CRI组(eGFR≥30 mL·min-1·1.73 m-2且<60 mL·min-1·1.73 m,21 6例),CHF合并重度CRI组(eGFR<30 mL·min-1·1.73 m-2,56例).结果 37.9%的患者合并CRI,而临床上以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来判定CRI的检出率仅为29.3%.与CHF合并中度CRI组相比,CHF合并重度CRI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N氨基酸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NT-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405,P<0.01).与单纯CHF组相比,CHF合并CRI者有更高的全因病率[相对危险度(RR)=2.932,95%可信区间为1.907~4.507,P<0.001]和更高的因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RR=1.624,95%可信区间为1.102~2.392,P=0.014).结论 CHF患者中CRI的比例高于我们以往的认识,且临床检出率低,一旦发生将很难逆转,并使患者对心力衰竭治疗的敏感性下降.eGFR是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必须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慢性房颤合并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间广宁人民医院房颤患者120例,其中以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35例为A组,Ⅰ~Ⅱ级48例为B组,单纯慢性房颤37例为C组,选取同期进行门诊体检的健康正常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受检者的血清CRP、Fib及NT-proBNP水平.结果 四组受检者的CRP、Filb、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患者的CRP[(118.52±20.43)mg/L]、Fib[(278.27±41.22)mg/L]、NT-proBNP[(1102.08±186.54)ng/L]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CRP[(51.42±14.81)mg/L]、Fib[(38.72±10.20)mg/L]、NT-proBNP[(685.29±94.08)ng/L]均明显高于C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对慢性房颤并发早期心衰患诊断敏感性(98.2%)和特异度(90.4%)均明显高于CRP(91.3%、50.2%)和Fib(89.4%、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曲线下面积为0.922,明显高于CRP的0.816和Fib的0.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P、Fib及NT-proBNP可作为慢性房颤并发早期心衰的预测指标,其中NT-proBNP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GMPI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81例作为心力衰竭组,选取同期行GMPI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心力衰竭的受检者65例作为非心力衰竭组,收集所有入组对象的GMPI指标:PHB、PSD、LVEF、LVEDV、LVESV、PFR及实验室指标:Hs-CRP、NT-proBNP。分析GMPI的各项参数、Hs-CRP及NT-proBNP指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效能。  结果  GMPI各项参数及NTpro-BNP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AUC均 > 0.800,P均 < 0.001;Hs-CRP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AUC为0.640,P < 0.05;使用LVEDV+LVESV+NTpro-BNP联合方案的AUC为0.937,P < 0.001。比较不同参数的AUC大小:GMPI各项参数与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GMPI各项参数、NTpro-BNP的AUC均高于Hs-CRP(P均 < 0.05),LVEDV+LVESV+NTpro-BNP联合方案的AUC高于GMPI各项参数、NTpro-BNP及Hs-CRP(P均 < 0.05)。  结论  单一使用Hs-CR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鉴别诊断方面价值有限;GMPI各项参数与传统心衰指标NTpro-BNP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准确性相当,在鉴别慢性心力衰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力;GMPI联合NTpro-BNP使用可取得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慢性房颤并发可能心力衰竭(心衰)的危险性评价系统,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0例房颤或房颤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三组,A组48例为心房颤动并发重度心衰者,B组44例为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伴明显心衰前期症状者;C组38例为阵发性房颤者,同时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观察各组受试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A、B、C组患者及D组进行心脏彩超检测其心脏左心房的内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CRP、Fib、BNP、NT-pro BNP和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58±16.08) mg/L、(43.9±16.7) g/L、(2327.9±569.3) pg/mL、(2397.2±567.9) pg/mL和(61.4±28.3) mm,B组患者分别为(24.11±12.32) mg/L、(18.3±10.1) g/L、(1107.4±201.5) pg/mL、(1007.6±176.34) pg/mL和(40.6±19.4) mm,C组患者分别为(12.07±4.71) mg/L、(7.6±3.3) g/L、(800.4±130.7) pg/mL、(678.3±121.8) pg/mL和(32.9±11.6) mm,D组健康者分别为(2.56±1.35) mg/L、(3.1±1.4) g/L、(101.6±40.3) pg/mL、(80.7±31.3) pg/mL和(23.8±8.7) mm,A、B、C三组患者CRP、Fib、BNP、NT-proBNP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心房内径与患者血清CRP、Fib、BNP和NT-proBN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检测患者CRP、Fib、BNP、NT-proBNP和左心房内径,可对房颤可能并发心衰、或者并发心衰前期的患者做出判断,及时干预治疗,可以极大的减少医疗治疗的成本,同时减小房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基于多中心房颤住院患者的抗凝数据分析挖掘,了解我国东部地区县级医院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未来县级房颤患者抗凝提供优化依据,以期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发生从而降低疾病负担。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国东部3家县级医院2018—2019年2 452例房颤住院患者的诊疗及处方数据,描述分析县级医院房颤患者基本情况,并从不同维度分组抗凝差异性比较及县级医院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3家县级医院整体抗凝率为49.96%,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抗凝率为50.4%,抗凝率在不同入院年份、入院科别、年龄组、合并疾病和出血风险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构建CRT决策树模型分析县级医院房颤抗凝的影响因素,最终纳入房颤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疾病数量、入院科别、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等15个变量,模型准确度为6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  结论  我国东部部分县级医院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的抗凝率有一定提升,但与三级医院比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县级医院医生的抗凝规范性有待提升,未来仍需加强县级医院医生在房颤抗凝治疗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0例纳入研究,依据患者术后1个月N末端B利钠肽前体值(NT-proBNP)及心衰症状分为心衰组(患者有心衰症状且NT-proBNP>125 pg/mL,45例)和非心衰组(155例),对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发生率为22.50%;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心衰组患者的移植前NT-proBNP值、合并肺部感染率、脐带血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率、非全相合的配型率、是否为复发难治、环磷酰胺或蒽环类联合环磷酰胺的预处理方案率及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孢素的抗排斥方案选择率均高于非心衰组,血红蛋白值低于非心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高NT-proBNP值、移植后1个月高NT-proBNP、合并肺部感染及脐带血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4、1.154、1.091、0.217)。  结论  移植前高NT-proBNP值、移植后1个月高NT-proBNP、合并肺部感染及脐带血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给予特殊关注,早期干预,减少心衰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心衰方对气阴两虚、痰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氧化应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抗心衰方,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6 min步行试验(6MWT)、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MLHFQ)、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内源性抗氧化应激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HO-1)、过氧化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醌氧化还原酶-1(NQO-1)]水平或活性的变化,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NYHA心功能分级临床疗效、6MWT、MLHFQ评分、超声心动图指标、NT-proBNP、sST2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非透析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异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东方医院肾内科入院治疗的259例CKD非透析患者。根据患者NT-proBNP水平将患者分为NT-proBNP正常组(Ⅰ组:NT-proBNP<125 ng/L)和NT-proBNP异常组(Ⅱ组:NT-proBNP≥125 ng/L),其中Ⅰ组患者129例,Ⅱ组患者13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患者NT-proBNP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8)为NT-proBNP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红蛋白(P=0.014)、eGFR(P < 0.001)水平为患者NT-proBNP异常的保护因素。ROC分析显示, 当患者年龄>75.5岁(AUC=0.658, P < 0.001), 血红蛋白 < 124.5 g/L(AUC=0.769, P < 0.001), eGFR < 47.53 mL/(min·1.73 m2)(AUC=0.810, P < 0.001)时, 患者发生NT-proBNP增高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结论   高龄为NT-proBNP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血红蛋白、eGFR是患者NT-proBNP异常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东  冯俊  苏浩  张静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059-2062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APN)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安徽省立医院确诊CHF的患者48例为CHF组及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浆APN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获取CHF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 分析CHF组血浆APN与NT-proBNP、LVEF的相关性。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CHF患者分组,比较不同亚组间血浆APN、NT-proBNP及LVEF。采集CHF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血浆APN、NT-proBNP及LVEF,分析APN对CHF的诊断价值。  结果  CHF组年龄为45~91(60.98±13.98)岁,男性34例,女性14例;对照组年龄为51~93(57.88±13.76)岁,男性28例,女性12例。CHF组血浆APN、NT-proBNP分别为(23.08±9.39)μg/mL、5 455.00(1 256.00, 8 552.25)pg/mL,高于对照组[(12.06±3.28)μg/mL、55.50(32.00, 78.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HF组血浆APN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APN、NT-proBNP随着心功能等级增加而升高,LVEF却明显降低。规范化心衰治疗后,血浆APN、NT-proBNP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LVEF却显著升高。  结论  CHF患者血浆APN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与NYHA心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对CHF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