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LCU股骨柄假体行THA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LCU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9,P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杨忠  刘科保  李军  王斌  吉克阿木 《骨科》2021,12(5):445-450
目的 探讨采用非骨水泥型Spotorno(CLS)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我科采用CLS股骨柄假体行THA手术治疗的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48髋),女33例(38髋),年龄为43~81岁,平均61.3岁。术前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9例(39髋),髋关节发育不良28例(36髋),股骨颈骨折7例(7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2.10±3.35)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骨盆X线片,评估是否出现假体下沉、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有3例病人出现股骨距劈裂骨折,采用钢缆环扎后,未见假体松动;2例术后切口出现愈合不佳,经换药后伤口一期愈合。本组病例随访5~7年,平均6.4年。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92.39±6.61)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有2例出现了大腿轻度疼痛,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未见无菌性松动、神经血管损伤、脱位等并发症,2例(2髋)出现慢性低毒性假体感染并行髋关节二期翻修术,股骨柄远期生存率为97.7%。结论 CLS股骨柄假体应用于初次THA,可获得良好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肢体不等长是常见并发症,国内外已大量研究涉及如何均衡下肢长度,但针对单一股骨颈长设计的假体是否匹配国人髋关节生理特点,术中如何调整以及长期随访情况仍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对国人THA后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及其长期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选用Corail柄假体行THA患者50例(57髋),临床评估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观察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的骨质改变。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股骨柄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股骨柄翻修为终点。结果:50例(57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11.8年,平均(10.7±5.3)年。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36~81岁,平均(61.8±10.6)岁,身高141~177 cm,平均(162.1±9.5)cm,小转子上保留截骨长度2~10 mm,平均(5.3±1.7)mm。术前Harris评分为19~63分,平均(40.8±12.6)分,末次随访时为81~97分,平均(89.9±4.4)分。初始X线片示Corail柄与髓腔的匹配度100%满意,内翻和外翻固定分别有1髋,其余均为中心固定。至终末随访时,除4例(4髋)影像学上表现为稳定的纤维长入,其余均表现为稳定的骨长入。27髋(43.4%)可见假体柄与骨界面间的点焊现象;13髋(22.8%)在柄的远端有骨性基座形成。应力遮挡性骨吸收:EnghⅠ度57髋(100%),Ⅱ度41髋(71.9%)。9例患者在股骨大转子区发现局灶性骨溶解征象,其中1例面积较大者手术治疗。截止末次随访时无一例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表现为无菌性松动,股骨柄十年生存率为100%。结论:使用Corail柄单一颈长假体时适当增加股骨颈截骨更符合国人体型较小、股骨颈较短的生理特点,可以获得良好的长期固定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骨水泥柄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THA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至少10年的随访。观察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及其周围骨质变化。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导致翻修及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44.5±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1±5.6)分。截至随访终点,在Gruen 1区观察到2髋发生骨溶解,7区4髋发生骨溶解现象。共有4例(4髋)接受翻修手术,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骨溶解致髋臼假体松动,同侧股骨近端骨溶解,同期行右髋臼侧翻修及股骨侧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另3例因髋臼假体松动行髋臼侧翻修术,影像学及术中见股骨假体稳定。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翻修、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95%可信区间,12.23~12.32)。结论混合型初次THA术中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柄相近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458-1461
[目的]评估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中长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重点观察磨损、骨溶解、陶瓷碎裂发生率。[方法]2001年5月2005年5月,共142例(148髋)在本院行陶瓷对陶瓷THA治疗。平均年龄57.2岁(232005年5月,共142例(148髋)在本院行陶瓷对陶瓷THA治疗。平均年龄57.2岁(2381岁),平均随访8.8年(781岁),平均随访8.8年(712年)。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7髋(52%)、髋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36髋(24.3%)、股骨颈骨折18髋(12.2%)、类风湿关节炎15髋(10.1%)及化脓性髋关节继发关节退变2髋(1.4%)。评估患者术后临床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大腿及腹股沟疼痛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重点观察是否有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陶瓷碎裂。[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8.3分(1012年)。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7髋(52%)、髋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36髋(24.3%)、股骨颈骨折18髋(12.2%)、类风湿关节炎15髋(10.1%)及化脓性髋关节继发关节退变2髋(1.4%)。评估患者术后临床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大腿及腹股沟疼痛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重点观察是否有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陶瓷碎裂。[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8.3分(107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2.5分(797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2.5分(79100分)。在末次随访时,有4髋(2.7%)出现腹股沟部疼痛,6髋(4.2%)出现大腿疼痛,这些患者均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松动。共29髋观察到假体周围有非连续性透亮线,其中股骨侧25髋(16.9%),髋臼侧4髋(2.7%)。观察到膜内成骨在股骨侧有95髋(64.2%),在髋臼侧有88髋(59.5%)。股骨侧和髋臼侧均未观察到骨溶解。有2髋(1.4%)出现髋臼杯倾斜角的改变,2髋(1.4%)髋关节脱位,1髋(0.7%)陶瓷头碎裂,1髋(0.7%)出现异响。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假体平均术后8.8年存留率为98.1%。[结论]陶瓷对陶瓷THA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较高的假体存留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C2锥形扁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C2锥形扁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50例(55髋)患者资料,男21例(24髋),女29例(31髋);年龄24~88岁,平均63.8岁.损伤或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3例(23髋),股骨头坏死22例(25髋),骨性关节炎3例(5髋),类风湿关节炎2例(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45例(50髋)患者术后获6~8年(平均7年)随访,5例死亡.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3分(26 ~53分)提高至95分(85 ~100分).43例(48髋)患者无大腿痛主诉,仅2例(2髋)从坐位站起时感到大腿轻度酸痛,大腿疼痛率为4.2%.术后1年内X线片显示假体下沉<l.5mm者31髋,无假体下沉者19髋;术后2年内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5、6、11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Gruen 1、7区.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股骨近端或髓内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患者均获骨长入固定. 结论 C2锥形扁柄假体通过适当下沉能促进假体微孔涂层区的骨长入,其矩形设计能减少应力遮挡性骨吸收,用于生物学固定型THA的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方法及其临床结果。[方法]对本科于1985年5月~2003年12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9例(138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随访。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及THA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者分别为29例(31髋),90例(107髋)。所有手术均采用后外侧人路。[结果]早期使用的国产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86.7%的股骨柄假体出现松动。全骨水泥THA,50%髋出现了髋臼杯似体松动,62.5%髋股骨柄似体松动,25%髋行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混合型(Hybrid)THA,未出现髋臼杯及股骨柄似体的松动,非骨水泥THA,除1例外无髋臼杯及股骨柄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应慎重选择,可适用于老年、日常活动量小的患者;而对于年轻患者,非骨水泥型THA为最佳选择;对于股骨侧出现骨质疏松或不适合使用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的患者,混合型(Hybrid)THA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全骨水泥犁THA应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长柄假体翻修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21例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7~296 min,术中出血量428~1 24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大腿外侧异位骨化1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分±6分,VAS评分为1. 69分±0. 59分。结论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在全髋置换术中,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股骨柄假体的疗效是否优于非涂层假体仍存在争论。目的:探讨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全髋置换术300例,男157例,女143例;年龄34~73岁,平均67.1岁。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及之后的每年随访。术前、术后随访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采用Gruen分区评价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采用DeLee和Charnley建议的三区间对髋臼假体进行影像学评估,对髋关节疼痛及其他髋关节功能参数采用Harris评分复查。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11例失去随访,其余289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99分,平均95.3分。6例(2.07%)患者术中扩髓时股骨干近段出现不完全性骨裂缝,5例(1.73%)术后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0.69%)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Ⅰ级1例,Ⅱ级1例),4例(1.38%)术后出现跛行。股骨柄内翻或外翻角均在5°范围以内,术后第6个月超过50%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周围可见骨内生长,术后2年90%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生长。术后2年复查髋关节X线片示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下沉小于1mm者5髋(1.73%),之后随访未再发现任何假体下沉。术后第3~6个月Gruen1、2、6、7区间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可见典型的点接合,网状骨质浓缩以及皮质骨骨密度增高影像。臼杯假体倾斜角在35°~55°,术后第6个月,在I区或Ⅲ区可见骨生长。依据Engh评判标准,无一例出现近端广泛性骨质溶解或末端骨质溶解及松动。结论:全髋置换术羟基磷灰石涂层能在假体与骨之间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具有骨整合作用强、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抗骨质溶解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0年1月至1998年4月接受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经电话核实、预约及直接去患者家中随访,同时在当地医院拍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随访指标:依据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应用Gruen和DeLee & Chamley分区法对股骨柄和髋臼杯的正侧位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50例失随访,16例死亡.29例(37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17年,平均13.8年.随访时4例4髋已得到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时Harris评分6~98分,平均70.3分;其中优7例10髋,良4例6髋,中5例7髋,差9例10髋,优良率48.5%.6髋(18.2%)需行翻修,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及移位.按照Harris评分标准,患者术髋无疼痛或轻度疼痛18例,中度以上疼痛6例(偶服比阿司匹林强的镇痛剂),病废1例(因疼痛被迫卧床,卧床也有剧痛).X线片显示股骨柄下沉9髋,平均下沉9.3mm;股骨柄周围出现透光带12髋;股骨柄周围骨溶解10髋;髋臼假体侧出现透光带13髋;假体多孔表面层有不同程度脱落2髋.结论 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国产表面多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其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2月,对45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CFP型THA。男29例(31髋),女16例(17髋);年龄38~60岁,平均48.8岁。左侧20髋,右侧22髋,双侧3髋。其中骨关节炎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致创伤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例,Perths病1例。病程2~13年,平均6.1年。手术前后摄X线片,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患者步态,应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年,平均6.4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6例(13.3%)患者术中发生假体远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骨折,未作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4例(8.9%)患者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特殊不适;5例(11.1%)发生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末次随访时臼杯和假体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除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功能评价获优3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达87.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得分较四川省城市男性的参考值低(P<0.05)外,其余各项得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P型THA中期疗效满意,是股骨颈完整、无骨质疏松年轻患者行THA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型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使用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型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90髋进行中期随访,男49例61髋,女26例29髋;患者年龄42~68岁,平均58.4岁.以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结果 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未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术后早期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影像学结果 进行评估.结果 48例56髋获得随访,男29例35髋,女19例21髋;随访时间5~8年,平均7.2年.随访中无翻修病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2±6.3)分,术后早期(平均1年)平均(93.2±4.8)分,末次随访平均(91.6±4.5)分,优良率100%.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出现人腿痛3例.X线片显示全部假体均获得稳定的骨长入,出现股骨近端局限性骨溶解2例、假体柄远端骨质硬化3例、假体刷围间断透光线6例,无一例出现假体下沉和假体内外翻.结论 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犁股骨假体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 满意,假体可以获得稳定的骨长入,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置换术后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后疼痛的发生原因、发生情况及其处理。方法 对89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患者(89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年,摄骨盆X线片,并对随访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89髋中,31髋存在不同程度疼痛,随术后时间延长,疼痛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6髋存在X线松动征象,11髋存在临床松动征象。3例异位骨化患者术后轻中度疼痛,2髋晚期感染,术后严重疼痛。结论 假体移位、下沉是造成人工全髋置换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X线松动征象与疼痛关系并不确定,疼痛取决于松动程度;感染及异位骨化是造成术后早期疼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of bipolar hip arthroplasty with a cementless porous‐coated anatomic femoral component.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86 hips) with a minimum 3.5‐year follow‐up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5.2 years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07). Standard clinical evaluation utilizing the Harris hip score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the Hip Society were us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included evaluation of calcar remodeling and pedestal formation.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24 men and 35 women) at the time of surgery was 71.4 years (range, 69–84 years).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Harris hip score was 48.5 ± 4.0 (range, 25–65) points, pain score 15.2 ± 3.9 (range, 0–20) points and functional score 26.7 ± 4.6 (range, 9–40) points. At the time of the latest follow‐up, 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was 96.1 ± 2.1 (range, 67–100) points, pain score 42.6 ± 6.3 (range, 32–54) points and functional score 45.5 ± 4.7 (range, 29–56) points. Five hips (5.81%) had pain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thigh. Two hips (2.33%) required revision of the femoral component because of aseptic loosening and periprosthetic fracture.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revealed consistent evidence of proximal bone ingrowth. No completely radiolucent lines were identified, except around stems that had loosened. Twenty‐seven femoral components (31.4%) had associated slight pedestal formation. No osteolytic lesions of the femur were identified. Nonprogressive pelvic osteolysis was identified in four hips, none of the lesions being ≥2 mm in diameter. Conclusion: An anatomically designed prosthesis can provide good clinical results, with low incidence of thigh pain and loosening of th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7.
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因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而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11例11髋,女24例28髋;平均年龄(52±6.7)岁.CroweⅢ型27例31髋,Ⅳ型8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2.5±5.3)分.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6.3±3.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33髋,良5髋,可1髋,优良率97.4%.随访期间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光带及松动表现.2例出现术中髋臼骨折,根据骨折稳定性,经多枚螺钉或结构性植骨后卧床6周愈合.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5例6髋出现Brooker Ⅰ级或Ⅱ级异位骨化.1例于术后1年因外伤发生假体远端骨折.结论 对伴有晚期髋关节病变的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进行精确测量与评估,术中彻底松解软组织,正确处理髋臼和股骨,术后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34例(38髋)。年龄29~55岁,平均42.7岁。病程3~18年,平均5.2年。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7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5例5髋,股骨头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7例10髋。术后获随访的21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5~57分,平均38.6分。结果21例(23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5%。其中4例出现轻微大腿疼痛,经休息或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后缓解。随访时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下沉,呈骨长入性稳定。结论应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