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所有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CT设备常见扫描部位的剂量参数调查,分析上海地区成人CT扫描剂量分布,为建立上海市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所有辖区(共16个区)分别选取至少1家开展CT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台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CT设备开展头颅、胸部、腹部、腰椎扫描受检者进行剂量调查,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结果 共收集1475例CT受检者扫描数据,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的CTDIvol的75%位数分别为57 mGy、11 mGy、16 mGy和23 mGy;DLP的75%位数分别为862 mGy·cm、361 mGy·cm、593 mGy·cm和550 mGy·cm。结论 不同扫描部位的CTDIvol和DLP存在显著差别,相同部位扫描的CTDIvol和DLP也存在较大差异,男性DLP略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低剂量C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应用常规剂量650 mA扫描,B组采用低剂量450 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种剂量下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的CTDIvol、DLP、E分别是常规剂量的49.53%、49.53%、49.55%。结论 应用降低mA大小30%的冠脉CT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不差,可以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降低公众人群的辐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肺CT不同准直器宽的放射剂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两种不同准直器宽肺部低量扫描的X射线辐射剂量,为肺部低剂量检查提供最佳扫描参数。方法 将60例进行肺部低剂量检查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30例)两组。A组采用1.5mm×16准直器宽,B组采用0.75mm×16宽准直器宽,管电压、有效mAs、扫描周期及重建层厚均相同,分别为120kV、20mAs、0.5 s、5mm。观察计算两种准直器宽扫描剂量的CT剂量指数(CTDI),螺旋扫描的mAs,DLP和扫描时间。结果 A组的CTDI为1.4,B组的CTDI为1.56,A组螺旋扫描的mAs为286.23±17.64,是B组(505.43±42.22)的56.7%,A组扫描时间为(4.99±0.33)s,是B组(9.00±0.71)的55.4%。结论 16层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可采用1.5mm准直器宽进行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某医院宝石CT机与普通16排螺旋CT机胸部平扫检查致受检者剂量的差别,为进一步调查积累经验。方法 用宝石CT机和普通16排螺旋CT机自带的剂量测量系统读取胸部平扫检查时的CT剂量指数(CTDI)和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宝石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CTDI为(8.74 ±3.52)mGy,普通16排螺旋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CTDI为(8.30 ±1.49)m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宝石CT机平均每次扫描的DLP为(282.19 ±143.96)mGy·cm,高于普通16排螺旋CT机的(243.10 ±61.36)mGy·c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医院在常用的胸部平扫曝光条件下,宝石CT机的CTDI和DLP与普通16排螺旋CT机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鼻窦冠状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0例鼻窦冠状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0位患者行常规剂量195 mAs扫描,B组80位患者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行低剂量60mAs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低剂量60 mAs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间的CTDIvol、DL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鼻窦冠状位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即可满足临床诊断,又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讨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引导下应用三维标测穿刺技术降低肺穿刺活检受检者有效剂量的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需行肺部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低剂量CT定位技术与三维标测技术行肺部穿刺活检,对照组使用常规CT定位和现有常规穿刺技术,记录每位患者的穿刺次数、定位CT扫描次数、计算患者所接受的有效剂量,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次数为(1.26±0.53)次,CT定位扫描次数为(3.28±0.57)次,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为(1.27±0.32) mSv;对照组穿刺次数为(4.44±1.82)次,CT定位扫描次数为(6.24±1.82)次,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为(14.05±4.26) mSv;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穿刺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7,P < 0.05),CT定位扫描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4,P < 0.05),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6,P < 0.05)。结论 应用三维标测穿刺技术,可大大提高穿刺准确性,成功完成一例穿刺活检所需穿刺次数、CT定位扫描的次数明显减少,加之采用低剂量CT定位技术,可使患者所接受的总有效剂量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毫安秒(mAs)对副鼻窦图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低的扫描条件。方法 93例病人分4组按不同条件进行扫描,对CT图像进行评分,以确定其质量。使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秩和检验分析。CT中的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出每层的辐射剂量。结果 不同mAs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mAs组病人的辐射剂量:300 mAs扫描组每层扫描的辐射剂量为65.5 mGy,而100、50及40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16.4、8.2及6.5 mGy。结论 副鼻窦CT可以用40 mAs的低剂量CT扫描,而对图像的诊断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剂量64排CT在低龄儿童肾脏肿瘤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GE的QA模体模仿低龄小儿体部,分别进行120 kV,50 mA、120 kV,25 mA以及120 kV,10 mA的扫描,记录三次不同扫描序列的CTDIvol及DLP。同时通过模体中线对的显示以及噪声的测量,评价相应的图像质量。结果 以10 mA剂量扫描,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0.1%,图像质量较差,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25mA剂量扫描,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50.2%,图像质量较好,与常规剂量的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剂量(25 mA)对低龄儿童肾脏肿瘤进行扫描,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能减少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颈椎低剂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25例和低剂量组25例,并选择同期进行的椎间盘扫描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辐射剂量、有效剂量,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系统,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椎体周围肌肉及背景(空气)的CT值。采用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的剂量指数6.5 mGy,剂量长度积(98.21±2.47)mGy·cm,有效剂量(0.53±0.01)mSv;常规剂量组的剂量指数19.1 mGy,剂量长度积(287.84±27.94)mGy·cm,有效剂量(1.63±0.24)mSv;对照组的有效剂量26.5 mGy,剂量长度积106 mGy·cm,有效剂量0.57mSv。统计分析发现,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剂量长度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椎体扫描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少于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患者原始图像得分为(4.58±0.23)分、(4.47±0.24)分、(4.50±0.19)分。组间比较椎间盘的图像评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得分均高于4分。低剂量组的肌肉组织及背景(空气)CT值的标准差(SD肌肉=6.1;SD背景=20.5)均大于对照组(SD肌肉=3.2;SD背景=13.9)和常规剂量组(SD肌肉=5.8;SD背景=2.3)。结论 优化参数可以明显减少辐射剂量,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加大螺距是降低辐射的有效途径,与单纯椎间盘扫描相比,该检查方法并没有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辐射剂量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科做肺CT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7~82岁,中位年龄58.3岁;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受检者卧于检查床上,根据肺部病灶的大小、部位,由介入科医生确定扫描体位,如仰卧、俯卧或侧卧,然后放置定位标记。先扫描一张定位相,再根据病灶的部位行病灶局部扫描,病灶扫描第一个序列为常规剂量,第二个序列起均为低剂量扫描。具体扫描参数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s;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50mAs。球管旋转时间0.75 s/圈,准直器16×1.5 mm,螺距1.35,重建层厚2.0 mm,重建间隔1.0 mm,图像重建函数核肺窗B70S,very sharp,纵膈窗B30,medium smooth,Fov330 mm。扫描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入3D重组,穿刺医生即时阅读、浏览,确定穿刺针进针的部位、方向、深度以及与病灶的三维关系。结果 所有低剂量图像都能用于穿刺定位,噪声略高于常规扫描图像;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低,是常规法扫描的40.25%(平均值);本研究组共节省辐射剂量1 775.5 mGy。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图像不需要很高的分辨率,低剂量扫描图像能够满足穿刺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上海市头颈部、胸部CT扫描频次分布及其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典型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的25家医院为调查对象,通过上海市放射卫生综合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各医院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和医学信息系统(HIS),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扫描参数、受检者剂量报告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所调查的1 732 286人次的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检查在儿童受检者占75%以上,在成年人受检者则占60%以上。对于成年人受检者,颅脑CT、眼部CT和胸部CT的CTDIw的平均值分别为55.4 mGy、43.1 mGy和12.4 mGy,CTDIvol的平均值分别为56.1 mGy、47.0 mGy和10.6 mGy。颅脑CT、耳道CT和胸部CT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平均值分别为603.4 mGy·cm、241.8 mGy·cm和293.6 mGy·cm。结论 CT检查中,头颈部、胸部所占比例很高,不同类型CT检查导致的剂量水平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耳部低剂量CT扫描的辐射防护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耳部低剂量CT扫描,合理选择剂量,探讨耳部低剂量扫描的辐射防护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受检者分为三组,分别为10 mA,50 mA和100 mA组,每组20人,进行低剂量扫描。其他参数不变,改用200mA对三组受检者进行常规剂量扫描,作为标准对照组。比较单层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I)和图像质量的不同。结果 三组不同毫安组单层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为2.15 mGy,10.77 mGy,21.54 mGy,常规剂量(200 mA)组为43.08 mGy。10mA组图像质量与其它组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差别不显著。结论 耳部低剂量CT扫描能够降低病人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即TCM螺旋扫描模式)能否降低照射剂量和提高影像质量。方法 50例成人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头部CT的TCM螺旋和常规轴扫模式,常规轴扫参数:140 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 kV,150 mA用于颅脑部,2s/周。TCM螺旋扫描参数:120 kV,280 mA(最大管电流阈值),0.8 s/周。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两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以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信噪比测量以及综合评估。结果 常规头部CT采用TCM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模式可使患者有效降低管电流使用量(44±12)mA,扫描时间(4.8±0.8)s,照射剂量(38±0.9)%:[CTDI:(32.10±9.0)mGy、(55.00±7.2)mGy;DLP(442.10±72)mGy·cm、(668.00±26)mGy·cm];经计算人体吸收剂量可降低(1.5±0.4)mSv,并可有效提高影像质量。结论 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所得影像的CT值测量结果及其他影像质量参数的对照,应用TCM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同时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照射剂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新生儿颅脑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高度怀疑颅内病变的足月新生儿90例和早产儿60例,随机各分3组行常规(150 mAs)及低剂量(30、40 mAs)颅脑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颅脑正常结构(颅骨、灰白质界、脑室边缘、脑沟回)的显示差异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1)足月新生儿40 mAs、30 mAs和早产儿40 mAs、30 mAs的CTDIvol与常规剂量150 mAs的比值分别为20.0%、26.7%,其DLP与常规剂量比值为20.0%、26.7%。(2)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足月新生儿150 mAs,40 mAs的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 0.05,提示上述剂量图像无显著性差异,30 mAs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0.05,提示图像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150 mAs,40mAs,30mAs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0.05,提示上述剂量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脑部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足月新生儿采用40 mAs早产儿用30mAs左右的扫描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患儿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CT胸部常规扫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进行比较,为CT胸部扫描时的条件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CT-DP检测探头和标准CT剂量体模,测量GE Revolution型256排CT胸部常规扫描模式与低剂量扫描模式下的DLP。结果 对胸部低剂量模式,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测量值60.16 mGy·cm;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DLP测量值33.65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测量值276.68 mGy·cm。胸部常规扫描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8.22倍,是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的4.60倍。而同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根据受检者体型不同,选择Chest_Lowdose LARGE SIZE模式DLP值是Chest_Lowdose SMALL SIZE模式的1.79倍。结论 选择低剂量CT进行胸部扫描能显著降低受检者剂量,对体型瘦小的受检者选择合适的胸部低剂量扫描模式也会明显降低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眼眶部外伤后低剂量CT扫描的最优化。方法 对336例眼眶部外伤患者行眼眶部低剂量CT扫描,并对每例患者行晶状体视神经层面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该层面二者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眼眶部低剂量CT扫描与常规剂量CT扫描,对显示眶内结构及眶壁骨质,2种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低剂量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为7.4 mGy,常规剂量的CTDIw为24.6 mGy。结论 眼眶部低剂量CT扫描可获得与常规剂量几乎相同的影像信息和图像质量,且单层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减少了17.2 mG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采用常规剂量引导的对照组与采用低剂量引导的试验组各20例;记录两组间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术中的影像学特性、表现与CT引导下辐射剂量的差异性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不同剂量CT引导下肿瘤影像学特性、术中并发症(出血、气胸)图像质量评价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噪声与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mA引导扫描时候,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从常规的17.95mGy降低至2.26mGy,对照组CT下引导肺部肿瘤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6426.5±4352.21)mGy.cm;试验组DLP为(2492.68±1179.52)mGy.cm;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p<0.05)。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微创治疗肺部肿瘤方法,减低患者辐射剂量,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的整个过程,值得同行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部CT扫描参数,控制X射线辐射剂量。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科做胸部CT复查的30个病例,体重指数在中等以下(男性平均23.09,女性平均19.86),使用低剂量(20 mAs)扫描,扫描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主治医师盲氏阅片,评判低剂量和自身常规剂量(100 mAs)扫描图像中左上肺血管分辨率,将图像分成"好"、"一般"、"差"三级。结果 ①低剂量扫描的图像"好"59份, "一般" 1份,无"差"级图像,图像质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②胸部常规剂量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5.89 mGy,低剂量扫描CTDIvol平均1.22 mGy,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只有常规剂量扫描的大约1/5。结论 在体重指数为中等以下时,胸部CT复查低剂量扫描的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只有常规剂量扫描的1/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种胸部CT检查方式时,乳腺的受照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行胸部CT扫描的年轻女性患者,使用64层CT机,电压分别为110 kV(肋骨CT)、120 kV(胸部增强CT)和130 kV(胸部CT),电流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胸部CT平均为73.4 mAs,肋骨CT平均为125.5 mAs,胸部增强CT平均为113.5 mAs,螺距均为1.2。计算每例胸部扫描层数和乳腺所占的层数,从扫面程序设置栏中记录胸部剂量长度积(DLP),依据乳腺层数所占比例计算出乳腺DLP,对所得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对乳腺吸收剂量的影响。结果 90例中,胸部扫描层数分别为30~43层,36~59层,27~45层,乳腺扫描层数分别为13~25层,11~22层,8~20层,乳腺扫描层数和DLP占胸部扫描层数和DLP分别为26.7%~56.7%,17.8%~35.7%和26.7%~50%。常规胸部扫描中,以胸部增强CT扫描时乳腺DLP最大,为231.3 mGy·cm,肋骨CT扫描次之,为138.3 mGy·cm,胸部CT扫描最少,为106.0mGy·cm。乳腺DLP在胸部CT中比肋骨CT减少23.4%,较胸部增强CT减少54.2%。结论 在充分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三种CT检查方式均可能对患者乳腺产生影响,以胸部增强CT扫描为著,科学地选用扫描层数、层厚、mA等参数,能够达到减少患者乳腺受照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