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偏心距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波  李瓦里  滕东辉  世珑 《中国骨伤》2007,20(8):540-542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8例;年龄62~90岁,平均73.8…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9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A组),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B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7例(C组),对全部病例就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5.8年。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C组)较其他两组少,从术后疼痛率对比高于A组低于B组,住院天数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相对年轻,身体条件较好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应选择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75岁以上患者由于身体限制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包括双极头),骨水泥型全髋只适用于髋臼缺损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 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按<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简称<指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对402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11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63.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8例,骨关节炎46例,没有按<指南>进行规范预防(A组);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20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36例,女84例;平均年龄62.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3例,骨关节炎14例,按<指南>实施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于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至术后10 d,之后改用口服利伐沙班至术后21 d(B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VTE和出血并发症的比例. 结果 A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83例,发生率为20.6%(83/402);出血并发症28例(7.0%,28/402).B组15例出现DVT,发生率为12.5%(15/120);出血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6.7%(8/120).B组DVT的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2,P=0.04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0). 结论按照<指南>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VTE进行预防,提高了预防效果,同时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55岁以下成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回顾性研究年龄55岁以下成年患者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以提高对其治疗的重视。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治疗55岁以下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8.0±6.0)岁;空心钉治疗17例,髓内钉治疗1例。入院时诊断为股骨头坏死16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结果:18例患者内固定术后至手术失败时间8~32个月,平均23个月。复位内固定术后Garden指数不佳;入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33~80分,平均(56.0±12.5)分。8例股骨头坏死病例和2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表面髋关节置换术,3例虽然影像学有股骨头坏死征象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受了保守治疗。所有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术后随访12~53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Harris评分(94.0±3.0)分(89~96分)。结论:股骨头坏死是55岁以下成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必须提高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观察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照组),各40例,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的总有效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多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有髋部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为安全有效的术式,需依据患者情况选择。预期生存时间长、身体条件较好、对术后功能要求高的患者可选择此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01间接受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7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不同半髋关节假体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观察组采用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仰卧位常规器械OCM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髋关节置换患者67例,其中微创组21例采用OCM入路,男12例,女9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男28例,女18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所有患者使用生物型陶-陶人工关节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肌酸激酶(CK-NAC)、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4~26(18.4±3.6)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肌酸激酶、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OCM入路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是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及其疗效。方法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16例,82例股骨颈骨折,行空心螺钉固定28例,人工关节置换54例;3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复位内固定30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结果随访19个月,内固定组58例(5例失败后行关节置换,其功能评定划归关节置换组),治愈率91.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5%;人工关节置换组63例(包括内固定失败之5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1%。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应同时防治内科并发症和骨质疏松。65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闭合复位内固定,65岁以上者宜用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栓位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南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8例。入院后,对患者行常规超声多普勒扫描以评估患者双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将有血栓者为病例组(112例),无血栓者为对照组(596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病、受伤情况和入院时实验室结果,采用单因素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例(15.8%)患者诊断为DVT,84例(75.0%)为远端型,21例(18.8%)为近端型,7例(6.2%)为混合型DVT。75.9%(85/112)的患者DVT发生在骨折侧肢体,12.5%(14/112)发生于双侧肢体,11.6%(13/112)发生于未骨折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D-二聚体升高(>0.5 mg/L、受伤至入院时间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血小板计数(>262×109/L)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DVT发生率较高,近端DVT达到6%。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与DV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531例髋部单发骨折患者,男242例,女289例;平均年龄59.2岁(28~93岁).股骨颈骨折3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12例.分析不同骨折类型、D-二聚体浓度、性别、年龄及术前制动时间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对于出现DVT的患者,给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 结果所有531例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1例发生DVT,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4例发生DVT,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无一例发生DVT.55例患者DVT均发生于术前,发生率为10.4%(55/531).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47、0.376).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7、0.037).55例发生DVT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结论对于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的发生不具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和术前制动时间对DVT的发生有临床意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确保骨折内固定手术及术后康复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徐斌  徐洪港 《中国骨伤》2008,21(11):855-857
目的:研究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1999年11月至2002年5月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下肢手术患者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16-82岁,平均49.5岁。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可能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24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10例,全膝置换术后14例。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分别为9、6、7和12例。结论:研究发现高龄、深静脉血栓既往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骨水泥、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少症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1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123例;年龄53~92岁。术前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及握力。术后随访临床预后包括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2周及3、6个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根据随访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分为预后佳与预后不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肌少症是否是患者髋关节术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有181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第2周及3、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创口周围感染16例,下肢静脉血栓14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符合肌少症诊断患者82例(45%),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更长,术后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少症(P=0.008),半髋(P0.001),糖尿病(P=0.016),术后感染(P=0.018)是术后功能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肌少症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肌少症可能是改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峰  聂宇  柴子豪  樊宗庆  付廷 《中国骨伤》2023,36(7):635-640
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螺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2例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25例行FNS固定,27例行闭合复位3枚CCS倒三角形分布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定期随访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骨不连、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等)。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FNS组患者出血量多于CCS组、切口长度大于CCS组、住院费用高于CCS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复位Garde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FNS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CCS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早于CC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CCS组(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并发症,FNS组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股骨颈短缩2例,其中3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CS组发生骨不连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股骨颈短缩11例,其中5例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FNS具有操作简单、兼具旋转稳定和成角稳定,使患者能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降低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髋部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部位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667例,根据骨折部位将髋部骨折分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04例,男96例,女208例,平均年龄(80.33±7.94)岁;股骨颈骨折组217例,男74例,女143例,平均年龄(79.82±9.33)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资料、术后死亡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分级、麻醉方式差异不明显,但入院至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较低。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期间、术后1、3、6、12个月内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患者中,出院时、术后1、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更为满意,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相比,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机体应激较大,但排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比,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后1年,两者功能恢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after 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The roles of perioperativ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VT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ho require major surgery have not yet been well explored in Chinese clinical practice.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calf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in a 55-year-old woman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before surgery.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heparin sodium, application of venous foot pump and placem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were taken.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was stable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the surgery was successful. Besides,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femur healed well and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satisfactor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combined with DVT can receive surgery after accurat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proper preopera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新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过程中,双下肢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3M升温仪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行PFNA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术中不同血栓防治方法分为两组,A组63例不使用IPC及3M升温仪;B组64例使用IPC联合3M升温仪。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围手术期下肢DVT及变化情况,分别在术毕0、24、72 h以及>72 h(以后每3 d复查1次直至出院)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PFNA手术后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B组5例(7.8%),而A组20例(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0、72 h及>72 h两组下肢DV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时A组DVT形成率明显高于B组(P=0.049);A组患者右下肢及双下肢DVT形成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左下肢DVT形成明显高于B组(P=0.012)。结论: 术中IPC联合3M升温仪治疗可有效预防行PFNA手术患者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