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检索CNKI、Medline、CBM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中比较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至少2位系统评价员做独立的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不同意见请第3位评价员裁决。所得数据通过RevMan5.0统计软件完成Meta分析,比较PFNA组与DH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结果共纳入了16篇文献中的1 04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DHS组相比,PFN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更短、失血量更少、并发症更少;但是在术后死亡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时,PFNA内固定可以明显短缩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PFNA内固定在术后死亡率方面优于DHS,对于PFNA的长期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绍光  刘智  孙天胜  任继鑫 《北京医学》2015,(11):1031-1035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健康状态,分析术后1年死亡率,通过病历总结分析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伤前健康状态、活动能力、合并症、手术时机、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资料完整患者184例,随访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1年累计死亡30例,死亡率为16.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数量、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脑卒中后遗症、ASA评分、麻醉方式、伤前活动能力、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疾病数量、伤前活动能力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中长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及治疗方式,改善术前健康状况,将有助于减低术后的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痴呆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影响及老年髋部骨折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5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认知功能状态将其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两组,痴呆组49例,非痴呆组472例;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局将其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病死组103例,存活组418例。分析比较患者一般数据、术中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1年病死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等,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痴呆患者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9. 4%。与非痴呆组比较,痴呆组≥80岁、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全身麻醉、呼吸系统并发症、脑卒中及谵妄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围手术期及术后1年病死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男性、痴呆、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美国麻醉协会麻醉(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痴呆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与非痴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相比,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痴呆患者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呼吸系统合并症、合并症≥3项及ASA分级Ⅲ~Ⅳ级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尺神经干中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绍光  顾立强  邵岩  孙天胜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17-119,i0002
目的: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鉴别尺神经内的手内肌功能束组在断面上的分布,为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04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完成。新鲜成年男性尸体上肢标本6具,左右各半,为脑死亡病人捐献遗体。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墨汁标记方位后在各个分段平面取材,冰冻切片机横断面切片后进行Kax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以区分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根据染色结果,结合显微解剖结果和各分支自神经干分出的先后位置,观察判断手内肌功能束组在断面上的分布情况。 结果:①运动束染色特点:高倍镜下见多数纤维染色呈现中等强度阳性反应,酶染色局限于轴索。髓鞘不染色,低倍镜下见只有少量稀疏的块状酶染区。②感觉束染色特点:高倍镜下所能分辨的有髓纤维.酶反应阴性。但是其间有大量强阳性的群块状酶染区(无髓纤维分布区),低倍镜下呈密集的团块状,均匀分布于神经束内。③混合束染色特点:可见上述两类来源神经纤维酶染色特点。刚开始混合的束内,两类来源的纤维各占一方;而后相互交错,但是神经纤维的两类来源,根据其酶染特征,还是清晰可辩;最后两类纤维充分混合,散布在整个束内,低倍镜下整个束内有较感觉束稀疏的块状酶染区。整个混合过程一般经过一两个节段就会完全混合。④各断面中功能束组分布的判断:在深支汇入平面,深支(手内肌)束组表现为运动束染色特点,浅支束组表现为感觉束染色特点,两束组间间隔明显;到前臂6/16平面,手内肌束组和浅支束组完全混合。从前臂13/16-16/6平面在神经干断面的感觉束是腕背支束组,混合束是包含手内肌神经纤维的混合束组。运动束是前臂屈肌束组,根据位置可以判断出其功能,在前臂15/16腕背支束组与混合束组有了初步的纤维交错,上臂1/8平面腕背支束组、尺侧腕屈肌束组与混合束组完全混合,上臂3/8平面指深屈肌束组与手内肌束组混合,3/8平面以上功能束完全混合。 结论: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显微解剖结果,能够在组织断面上判断出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分布位置和范围。在手术中结合应用该方法,将有助于手内肌功能束组的判断和保证选择性修复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足踝部开放性骨折脱位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足踝部开放性骨折脱位患者520例,其中406例接受VSD治疗(VSD治疗组),114例接受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换药组)。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2~5年,平均为3.5年。VSD组与换药组浅表感染率分别为5.17%和10.53%,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3%和11.43%,术后GustilloⅡ型、Ⅲ型软组织损伤优良率分别为83.19%、75.96%和50.63%、31.43%,VSD组与换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SD技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骨折脱位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92例急性跟骨损伤的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治疗分为闭合撬拨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时监测血糖,应用人体胰岛素12周来保证骨折的顺利愈合.结果 本组获得随访84例94足(手术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愈合时间14.4周.根据AOFAS(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5.11%.手术的70足优良率为91.42%.结论 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只要及时、有效、持续控制好血糖,手术就可以安全地进行,骨折可以顺利愈合.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的髋部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部位对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667例,根据骨折部位将髋部骨折分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04例,男96例,女208例,平均年龄(80.33±7.94)岁;股骨颈骨折组217例,男74例,女143例,平均年龄(79.82±9.33)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资料、术后死亡率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分级、麻醉方式差异不明显,但入院至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较低。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期间、术后1、3、6、12个月内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患者中,出院时、术后1、3个月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更为满意,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相比,日常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机体应激较大,但排除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的影响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比,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良好,但手术后1年,两者功能恢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各类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各种原因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为了闭合伤口通常选用游离植皮及各种皮瓣转移术,给供皮区造成一定的损伤。2003年10月~2005年4月,笔者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2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材料说明体外皮肤牵张带由瑞典Hoj me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研究腋神经中支配三角肌的功能束(组)于四边孔平面在神经干中的分布规律及组织学特征。方法根据自然分束逆行显微解剖分离12具(24侧)福尔马林灌注固定成人尸体标本(左右各半)的腋神经,于四边孔平面观察记录三角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中的分布情况并测量其直径;另取新鲜冷冻尸体上肢标本6具(左右各半),对腋神经束组于四边孔平面断面取材,组织横断面切片,分别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Karnovsky-Roots法)及Loyez髓鞘染色,观察断面纤维束性质及行纤维计数。结果腋神经在四边孔平面可分为两大束组,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前支组成的束组走行于神经干外侧,截面积为(2.449±1.327)mm2,占神经干面积的55.4%±9.3%;纤维束性质表现为运动纤维;纤维计数为(2112±631)根,占神经纤维总数的45.6%±1.1%。结论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进行神经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时,将移位神经选择性与腋神经外侧束组吻接,会减少纤维散失,提高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