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800种中草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从中草药中筛选出高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方法:采用反相间接血凝实验对800种中草药水提物进行抗HBV的实验研究,依据抑制指数(II)和综合药效指数(SEI)评价药效。结果:经初筛得抗HBV 的有效药15种,复筛得高效药2种,即天花粉(SEI 10.0),香薷(SEI9.75),结论:实验筛选出15种中草药对HBV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中天花粉,香薷可高效抑制HBV。  相似文献   

2.
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娟  陈建宗  张金平  贾新  蒋蔚峰 《医学争鸣》2007,28(24):2291-2293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q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及HBV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芪甲甙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的作用.黄芪甲甙给药9d,其HBsAg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2.1mg/L,治疗指数(TI)为4.4;HBeAg的IC50为26.2mg/L,TI为3.72;细胞外HBVDNA的IC50为13.2mg/L,TI为7.4.拉米夫定也有抑制HBV的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结论:黄芪甲甙体外对HBV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仙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Ⅵ的活性。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用微粒酶免疫测定技术(ME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IBsAg、HBeAg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细胞上培养上清液中HBVDNA的变化,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仙草对HepG2.2.15细胞的Tc50为37.45mg/mL,对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4.71和39.42。对HBV—DNA仅有微弱抑制作用。结论:仙草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直接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4.
抑毒调平液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抑毒调平液在2.2.15细胞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用2.2.15细胞体外培养,对抑毒调平液抗HBV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抑素调平液对2.2.15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率分别在19.64%-57.93%和21.31%-60.22%之间,该抑制呈剂量依赖性。药物对HBsAg、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3.27、3.64。药物处理的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HBV DNA量明显降低,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抑毒调平液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HBeAg及HBV DNA的分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内表达情况。方法 将构建的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HBcMep以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HepG2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经G418筛选的阳性转染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在紫外光激发时发出明显的荧光,而末转染质粒或转染pcDNA3.1的HepG2细胞则无明显荧光。Western-bot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约为33kDa,并能与抗preS2多抗特异性结合。结论 HBc与HBV多表位复合基因在肝癌细胞内获得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6.
补肾健脾方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补肾健脾方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补肾健脾方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其对2.2.15细胞两抗原分泌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抗HBV作用。结果:补肾健脾方作用于2.2.15细胞10d后,药物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为37.80g/L,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9.05g/L和9.55g/L,治疗指数分别为1.98和3.96。结论:补肾健脾方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氧化二砷及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及胸腺因子D(TFD)以及干扰素α-2b(IFNα-2b)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对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HepG2.2.2.15细胞株为模型,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观察As2O3和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伺对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的影响,计算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TI)。采用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VDNA含量变化,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临床治疗乙肝首选药物IFNα-2b为对照,综合评价As2O3和。TFD的体外抗HBV效果。结果 在As2O3、TFD以及IFNα-2b的分别作用下,HepG2.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量减少,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As2O3和IFNα-2b对HBVDNA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TFD对HBVDNA则无明显抑制。结论 As2O3、TFD及IFNα-2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HBV作用,As2O3和IFNα-2b对HBV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实现,TFD则可能是作用于病毒的转录、翻译和蛋白合成环节。As2O3对HBV的抑制作用较TFD,IFNα-2b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WHO估计全世界乙肝病毒感染为3.5亿。中国感染总人数1.2亿。因为乙肝病毒感染易慢性化,可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人们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HBV感染的预后。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抗HBV治疗是继干扰素后一种新的抗HBV疗法。现在临床已广泛使用。治疗有效者HBV复制可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血清转氨酶稳定。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长期服用可使HBVP区聚合酶基因发生变异。由野生型YMDD变异成YVDD或YIDD型。从而产生抗药性,HBV DNA阳性。因此笔者构建HBV YVDD和YIDD变异株。为建立拉米夫定耐药模型。筛选抗乙肝病毒药物打下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9.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通常引起急、慢性肝炎,若40岁以上的男性感染HBV则很有可能引发原发性肝癌。虽然用免疫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防治HBV的感染,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仍需要寻找治疗HBV感染的新药物。资料表明人肝癌细胞株(HeP3B)可持续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因此可用它作为从天然植物中快速筛选抗HBV药物的评价方法。西草RuleacordwliaL.是一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抗癌和其它作用。作者发现西草根的甲醇提取物的氯访部分可抑制HeP3B细胞分泌HBsAg,并从中分离出3个已知的差氢配化合物:furomollugin、mollusin…  相似文献   

10.
tRNAval-shRNA表达框在筛选HBV C基因小干扰RNA靶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以tRNA^val-shRNA表达框技术筛选高效的HBV C基因siRNA靶位。方法:针对HBV C基因序列设定5个siRNA靶位,以一步重叠延伸PCR技术生成含tRNA^val启动子的shRNA表达框(SEC),分别与HBV C基因与EGFP融合表达质粒(pC-EGFP)共转染AD293细胞,转染后48h,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基因荧光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HBV-C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筛选的shRNA表达框转染hepG2.2.15细胞,72h后放免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HbsAg、HbeAg水平,RT-PCR检测细胞HBV pgRNA水平。结果:共转染shRNA表达框能有效抑制融合表达质粒(pC-GFP)荧光强度和HBV C mRNA表达,其中SEC-492i抑制效率最佳,而SEC-282i相对较差。选定的492i表达框(SEC-492i)及282ishRNA表达框(SEC-282i),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2.15细胞HbeAg分泌和HBV pgRNA水平,其中SEC-492i抑制HbeAg和HBV pgRNA水平明显优于SEC-282i。结论:在选定的5个siRNA靶位中,以492i靶位RNAi效率最高。tRNA^val-shRNA表达框技术可用于抗HBV高效siRNA靶位的筛选,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复方GK-1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中药复方GK—1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其对2.2.15细胞HBsAg、HBeAg两抗原分泌的影响,初步评价其抗HBV作用。结果:中药复方GK-1作用于2.2.15细胞4d后,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为43.65mg/mL,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8.80mg/mL,18.25m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32、2.39。结论:中药复方GK-1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两抗原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反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转移、表达的抗HBV作用。方法:BamH Ⅰ酶切HBV质粒获取1504bp前C/C基因片段,将其正、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构建了正、反义前C/C重组体。将重组体转染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G418筛选获取抗性细胞及假逆转录病毒。RT-PCR检测了反义HBV基因表达的反义RNA。将重组假逆转录病毒感染2.2.15细胞,ELISA及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被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及HBV DNA。结果:反义前C/C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细胞内能转录HBV反义RNA。反义前C/C重组假病毒感染的2.2.15细胞HBsAg、HBEAg的合成分别降低了55.5%、78%;HBV DNA水平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该抑制具有一定特异性。增加假病毒感染次数在一定范围内能提高抑制作用。正义假逆转录病毒感染对2.2.15细胞HBV DNA水平及抗原合成无影响。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反义HBV基因转移表达的反义RNA能抑制HBV复制及抗原合成,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芪苓柴虎汤提取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计芪苓柴虎汤(QD)提取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QD提取物处理乙肝病毒转染的细胞(2.2.15细胞),用ELISA法测定HBsAg和HBeAg。[结果]QD制成的4个不同工艺提取物对HBV—DNA转染的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芪苓柴虎汤在体外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叶下珠复方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抗HBV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玉辉  符林春 《中国热带医学》2007,7(2):196-197,203
目的体外观察叶下珠复方抗HBV作用。方法以不同.农度的药物作用HePG2.2.15细胞,收集培养上清,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并计算药物对抗原的抑制率、半数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教(TI),用荧光定量PCR测定HVB—DNA。结果在半数毒性浓度下,叶下珠复方浓度为250μg/ml、125μg/ml、62.5μg/ml、31.25μg/ml、15.6μg/ml时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54.8%、43.6%、37.4%、26.7%、14.6%,其Ⅱ值为6.1;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78.6%、72.9%、67.1%、56.8%、51.5%,其11值为24.6。叶下珠复方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V—DNA有直接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BV—DNA定量逐渐降低。结论叶下珠复方在体外显示具有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HBV-DNA检测的灵敏度。方法:用单克隆抗乙肝表面抗体(HBsIgM)捕捉HBV再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抗体捕捉PCR)进行HBV-DNA扩增,经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用抗体捕捉PCR法检测452例HBsAg阴性HBV既往感染血清,转氨酶(ALT)轻度或高组和ALT正常组各种模式HBV-DNA阳性率平均分别为15.27%和9.60%,136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阴性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5.38%、20.00%、40.38%,提示HBV低水平感染的存在。结论:捕捉PCR检测HBV-DNA比传统PCR和探针杂交方法更灵敏,特异性更强,对明确肝病病因和献血员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 HBs Ag冲击的慢性乙肝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对 HBV特异性 CTL的诱导作用 ,初步探讨诱导特异性抗 HBV细胞免疫的途径。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 GM-CSF + IL -4 + TNF -α培养诱导DCs,加入 HBs Ag冲击以诱导 HBV特异性 DCs。采用 LDH法检测 DC诱导的患者外周血 T细胞对 Hep G2 2 .2 .15 (转染 HBVDNA)、Hep G2肝癌细胞株及 K5 62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HBs Ag冲击的 DC可有效地诱导自体 CTL 对转 HBV基因的Hep G2 2 .2 .15细胞高效特异性杀伤作用 (P<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 DCs经 HBs Ag抗原冲击后 ,可有效地诱导对 HBV特异性反应的 CT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叶榕水提物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影响,探讨小叶榕水提物体外抗HBV作用。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小叶榕水提物对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小叶榕水提物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川、叶榕水提物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为0.263mg/ml,该浓度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87.7%、93.6%,治疗指数分别为2.25和2.31。结论:小叶榕水提物有较好的体外抑制HBV作用,具有潜在的抗HBV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优化设计的串联序列amiRNA(artificialmicroRNA)质粒表达载体长期干扰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对HBV复制源泉cccDNA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针对HBVRNA干扰效率高的单一序列及串联序列amiRNA质粒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HepG2.2.15细胞,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株,观察其对cccDNA的影响。结果:稳定转染单一序列amiRNA—HBV-4组相对于阴性对照质粒,对HBVcccDNA的抑制率为93.78%;串联序列amiRNA—HBV3—4组为99.65%,二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构建的针对HBV的新型amiRNA质粒表达载体可较明显地抑制HBV复制的根源cccDNA,串联序列组效果更佳,为进一步进行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2种巾草药进行初步抗骨肉瘤的体外筛选实验,为中药标准化和治疗骨肉瘤提供依据。方法应用MTT法测定各中药提取物对U2OS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检测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剂量效应关系:应用形态学观察、FCM及AnnexinV法测定筛选m的中药水提取物对U2OS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32种中草药提取物中蟾酥、牛胆粉等对骨肉瘤U2OS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深入研究表明蟾酥、牛胆粉水提取物对U2OS细胞具有促进凋亡作用,其中以蟾酥促进凋广作朋最为明瞳:结论通过对32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发现蟾酥、牛胆粉等对骨肉瘤细胞株U20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抗骨肉瘤中草约有效成分的筛选及体内动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姚亚丽 《中原医刊》2007,34(6):85-8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治疗途径。方法应用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HBV携带者且HBeAg、抗HBc—IgM、HBV—DNA均阳性者80例。治疗Ⅰ组12例,治疗Ⅱ组68例,并设对照组80例,观察至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Ⅰ组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达58.33%、66.67%、58.33%;治疗Ⅱ组分别达38.24%、41.18%、41、18%;对照组HBeAg阴转率2.22%。结论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HBV携带者安全有效,用药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