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白)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
103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对机体的重要器官(肝、心、肾、脑、肺及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肝、心、肾、脑、肺及胰腺等功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为9.7%,(10/103),而MODS的死亡率为70%(7/10);肝、心、肾、脑、肺及胰腺等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86.4%、70.9%、64.1%、5.8%、4.9%及3.9%.以肝、心、肾功能障碍最常见,尤其以肝功能障碍明显;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肝、心、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均高于轻型、中型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者性差异)。结论EHF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较普遍,但以肝、心、肾功能损害最常见,尤其以肝功能障碍明显,并发MODAS者死亡率高,而且病情愈重者,器官损害愈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观察门静脉置管注射中西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肝癌术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肝癌手术时皮下埋置药盒门静脉内置管,向药盒内注入胸腺肽40mg,黄芪注射液10ml。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并观察其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CD3665.63±434.80个/μlvs1326.50±551.09个/μl,CD3 CD8 275.63±205.78个/μlvs513.50±231.00个/μl,CD3 CD4 515.88±329.75个/μlvs981.75±478.54个/μl,NK细胞130.86±176.58个/μlvs303.43±190.90个/μ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1例中度发热、4例轻度发热外,无其他副反应。结论胸腺肽与黄芪合用可增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经门脉注射药物可能成为乙肝治疗的新途径,应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对心脏的损害情况。方法对10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2例(69.9%)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27.9%)及窦性心动过速(22.3%)最常见,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心电图改变(P分别<0.05和0.001)。10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CK、LDH及HBDH的升高者分别为43例(41.2%)、73例(70.9%)及46例(44.7%),以LDH异常最常见。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LDH值分别为(346.3±155.6)IU/L、(330.7±130.7)IU/L、(1114.4±872.4)IU/L及(1227.1±936.7)IU/L,经统计学处理重型及危重型的值与轻型、中型比较均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者性差异。结论EHF患者并发心肌损害较普遍,而且病情愈重者,心肌损害愈严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25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进行了HBV-DNA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其它复制标志物HBcAg(检测125例)、HBeAg(检测115例)、PreS_2Ag(检测92例)、PHSA-R(检测114例)、Anti—HBclgM(检测118例)进行比较。HBV-DNA阳性血清中HBcAg、HBeAg、PreS_2Ag、PHSA-R、Anti-HBcIgM的检出率分别为83.75%(67/80)、62.34%(48/77)、61.02%(39/59)、74.03%(57/77)、72.97%(54/74)。经统计学处理,显示五项复制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关系应是:HBcAg>PHSA-R>Anti-HB-cIgM>HBeAg>PreS_2Ag。在HBV-DNA(PCR)阳性血清中,HBcAg的检出率为最高。提示在除HBV-DNA(PCR)外,上述五项标志物中,HBcAg可能是HBV-DBA复制的最佳指标。HBeAg在HBV复制过程中的地位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从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Choo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克隆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报道了多株HCV cDNA序列,并且对已知的HCV基因全序列及某些HCV部分序列分析表明,HCV存在不同的基因型。作者运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对20例确诊为输血后HCV感染进行了基因分型分析,意在对广州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做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李石好  唐正运 《广东医学》2007,28(9):1501-1502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生物学分型及药敏情况.方法 经血培养确诊的45例葡萄球菌败血症进行生物学分型,并对前后两阶段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5例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作血培养共得48株菌株,其生物学分型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58.3%),表皮葡萄球菌10例(20.8%),溶血性葡萄球菌4例(8.3%),其他类型葡萄球菌有6例(12.5%).前后两阶段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发生明显变化,26株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结论 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复杂,且随着抗生素普遍使用,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常发生变迁,故临床上应尽早根据药敏报告正确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恙虫病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恙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3例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持续较长时间的发热并伴不同程度的毒血症,出现焦痂溃疡60例(95%),淋巴结肿大40例(63%),皮疹32例(51%),两个以上脏器损害48例(76%),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11%);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者占70%。及时使用特效抗生素治疗有良效。结论 著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酶标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转化因子-β1(TGF-β1),放免法检测转化因子α(TGF-α)、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蛋白(LN).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IMP-1、HA、PCⅢ、C-Ⅳ和L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MMP-1、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标志物中TIMP-1、HA、PCⅢ、C-Ⅳ和LN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MMP-1、TGF-β1价值欠佳.  相似文献   
10.
白叶柴虎汤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抑制HBV复制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原则,以扶正祛邪为治则,以疏肝健脾养阴、活血、清热、解毒及利湿为治法,并且适合于中医辨证四型乙肝服用的原则,自拟方剂--白叶柴虎汤,对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目的:探讨白叶柴虎汤对乙肝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清热解毒、健脾养肝法,自拟"白叶柴虎汤"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进行临床研究,并设干扰素、拉米夫定及常规护肝组以对照疗效.结果:1)白叶柴虎汤组HBeAg、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57.0%、43.1%及80.0%,干扰素组HBeAg、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50.8%、47.6%及77.7%,拉米夫定组HBeAg、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10.0%、69.7%及81.8%,常规护肝组HBeAg、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5.0%、11.1%及74.1%,经统计学处理发现:白叶柴虎汤组ALT复常率较其它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eAg、HBVDNA转阴率较常规护肝组明显提高(P<0.001),但与干扰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eAg转阴率较拉米夫定组高,但HBVDNA转阴率较拉米夫定组低.2)白叶柴虎汤组各证型的HBeAg、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白叶柴虎汤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专病专方.结果表明白叶柴虎汤HBeAg、HBVDNA的转阴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其抑制HBV复制及ALT复常的疗效类似于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比较其HBeAg转阴率高,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方剂有明显的抑制HBV复制及护肝的效果,且来源广泛、经济、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