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的时效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各40只。后两组又分为1、3、6、12、24 h各时段组,每时间段组各8只。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一侧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施以“十二井穴”针法,在造模后1、3、6、122、4 h不同时间段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1 h,脑皮质及血清TNF-α即明显升高,至24 h仍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后各组动物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针刺“十二井穴”有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α的作用,这可能是“十二井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早期介入治疗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针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 2 4hr模型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脑缺血 +针刺组 ,每组 2 0只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脑细胞凋亡数与Bcl 2蛋白表达。结果 :脑缺血 +针刺组细胞调亡数 ( 3 .1 6± 1 .1 2个 /视野 )低于脑缺血组 ( 7.2 3± 1 .50个 /视野 ) ,P <0 .0 5。Bcl 2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 ( 89± 1 4个 /mm2 )高于脑缺血组 ( 42± 2 1个 /mm2 )P <0 .0 5。结论 :针刺可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其提高Bcl 2蛋白的表达 ,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是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智秀  郝晋东  卢峻  图娅 《针刺研究》2003,28(3):178-181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窗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于造模成功后 0 5hr、1hr、3hr、6hr、1 2hr五个不同的时间窗开始电针 ,比较治疗 6天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脑缺血后 ,模型组CaM的含量明显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电针治疗组的CaM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但超早期不同的时间窗电针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结论 :针刺疗法超早期介入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发挥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但从造模后 0 5hr开始分设的五个不同时段组间不显示开始治疗时间窗与针刺疗效的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4.
罗勇  董为伟 《针刺研究》2002,27(2):97-101
目的 :探讨电针双侧“合谷”穴区对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闭塞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 ,制备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区对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假手术组部分动物大脑皮质cPKCα蛋白弱表达 ,局灶脑缺血 3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增加 ,但未达显著水平 (P >0 .0 5) ,再灌注 3hr、6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0 .0 1 ) ,而电针可以明显减少再灌注 3hr、6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 (P <0 .0 1 )。结论 :电针“合谷”穴区可下调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 ,这可能与电针抗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时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益肾调督针法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调督针法组及普通针法组,各组随机分成12、24、48h三个时间段,每个时段10例,采用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普通针法组和益肾调督针法组相应时间点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趋势和模型组相似,但在各时间点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益肾调督针法组与普通针法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益肾调督针法组下降程度高于普通针法组。结论:益。肾调督针法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 ,2hr后抽出 ,使缺血组织再灌注 ,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rMCAo)模型 ,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 ,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 1hr、模型复制后 8hr和 1 6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 ,2 4hr后断颈处死大鼠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P>0 0 5) ;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十二井穴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以热凝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为实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缺血区脑组织原癌基因蛋白(c-fos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针刺十二井穴能增强c-fos蛋白的表达,与同时间段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十二井穴可通过快速提高缺血区c-fos蛋白的含量改善神经细胞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针刺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对大鼠大脑皮质、纹状体IL 1 βmRNA、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缺血侧皮层及纹状体IL 1 βmRNA、TNF αmR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增高 (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 <0 0 1 ) ;电针可显著降低缺血侧皮层及纹状体IL 1 βmRNA、TNF αmR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 (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 <0 0 1 )。结论 :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缺血脑区IL 1 βmRNA、TNF αmRNA免疫阳性细胞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L-8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白介素 8(IL 8)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以步长脑心通为对照 ,于脑缺血 6h、12h、2 4h以及 4 8h动态观察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IL 8含量的影响。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 6h ,模型组脑组织IL 8含量降低 (P <0 0 1) ,12h开始增加至 2 4h达到高峰 (P <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局灶性脑缺血 6h ,各治疗组脑组织IL 8含量增加 (P <0 0 5 )缺血 2 4h~ 4 8h ,中风康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脑组织IL 8含量 (P <0 0 5 ) ;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 ,各治疗组梗死灶体积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 <0 0 5或P <0 0 1)。结论 :中风康可调整脑梗塞大鼠脑组织IL 8含量 ,缩小梗死灶体积 ,有效保护局灶性脑梗塞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针刺前后的血清TNF α、sICAM 1水平变化 ,探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平衡针法在缺血性损伤中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 ,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酶联法 (ELISA)测量血清TNF α、sICAM 1值。结果 :血清TNF α、sICAM 1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上升 (P <0 .0 0 1) ,平衡针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 (P <0 .0 5) ,血清TNF α与sICAM 1呈正相关 (r=0 .83 4,P <0 .0 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TNF α、sICAM 1含量明显上升 ,二者呈正相关。平衡针法治疗可降低其TNF α、sICAM 1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手十二井穴放血组、安宫牛黄丸组、针药结合组、尼莫地平组,各组又分为缺血6 h、24 h、48 h、72 h 4个时间段)。除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5只动物外,其余每组10只。药物治疗组每天灌胃1次,井穴放血治疗组每天放血2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Bcl-2和Bax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井穴放血组、安宫牛黄丸组及针药结合组均可使Bcl-2增多、Bax减少( P<0.05),且两者的比值上调,以针药结合组效果最佳(P<0.01),缺血后6 h和24 h尤为显著(P<0.05),48 h后针药结合组与尼莫地平对照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井穴放血与安宫牛黄丸结合在脑缺血早期能有效抑制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适于中风初期的急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区凋亡细胞及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且造模后1-2h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缺血模型组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针剌后大鼠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造模后1~2h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均有阳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体征;针刺可减轻Caspase-3蛋白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针刺“内关”穴对心肌梗塞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bFGF和TGF β1 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bFGF和TGF β1 。结果 :结扎冠脉 2hr后即可见到心肌细胞内有bFGF和TGF β1 表达 ,2天时bFGF最少 ;而TGF β1 却增至最多。 1周后bFGF较 2天增多 ,开始在血管周围分布 ,3周时少量bFGF分布于尚未形成完整的血管上 ;而TGF β1 却较 2天时减少 ,3周时少量TGF β1 分布于细胞内。二者之间的变化表现出“拮抗”关系。针刺组bFGF表达较同一时相的模型组增多 ,并且血管生成较快 ,较完整 ;而TGF β1 针刺组却较同一时相的模型组减少。针刺“内关”对bFGF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而对TGF β1 的产生却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针刺“内关”穴具有调节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bFGF和TGF β1 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生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Bcl-2 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生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梗死面积测定及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再灌注后3h、6h、12h、2 4h、3d大鼠大脑皮质的Bcl-2、Bax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计数,比较模型组与三生饮治疗组效果。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三生饮可减轻脑缺血程度,减小梗死体积(P <0 0 1) ;促进Bcl -2蛋白表达,延长表达时程(P <0 0 1) ;而对Bax蛋白的表达则无抑制作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三生饮可能通过提高抗凋亡基因表达,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平衡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AXDI和MAXD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针刺前后最大红细胞变形指数 (MAXDI)、最大红细胞聚集指数 (MAXD)的变化 ,探讨平衡针法在缺血性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 6 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 ,光化学法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激光衍射法测定大鼠 MAXDI,光密度法测定 MAXD。结果  MAXDI测定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降低 (P<0 .0 0 1) ,平衡针治疗组较模型组升高 (P<0 .0 1) ,MAXD无明显变化。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聚集性能力无明显变化 ,平衡针法治疗 ,可增强红细胞变性能力 ,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TGF β1、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血白蛋白免疫致敏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用芪术颗粒治疗 3个月 ,取肝组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GF β1、EGF的表达信号 ,MPEAS 5 0 0型图像分析仪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芪术颗粒治疗组TGF β1、EGF表达较模型组弱 ,信号面积比分别为 1 85± 0 94和 2 5 1± 1 0 3 ,明显低于模型组的3 5 6± 1 2 9和 3 89± 1 2 6。结论 :芪术颗粒通过抑制TGF β1、EGF的基因表达 ,使胶原蛋白合成减少 ,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益肾调督针法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调督针法组及普通针法组,各组随机分成12、24、48h三个时间段,每个时段10例,采用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ICAM-1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普通针法组和益肾调督针法组相应时间点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趋势和模型组相似,但在各时间点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益肾调督针法组与普通针法组相应时间点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益肾调督针法组下降程度高于普通针法组.结论:益肾调督针法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ICAM-1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穴位的方法,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通过对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针刺百会、四神聪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15只);造模组(30只)。然后采用改良线栓法对造模组30只大鼠进行CIRI模型复制,评价模型成功后,再将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最终实验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术式但不予线栓干预。模型复制成功后,针刺组大鼠给予百会、四神聪穴针刺干预,间隔8 h 1次,至再灌注72 h结束;非穴区对照组大鼠分别于百会、四神聪穴区周边5 mm处进行针刺皮肤干预,间隔8 h 1次,至再灌注72 h结束。末次针刺后1 h,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去除缺血液化区组织后,沿缺血灶走行,剥离缺血灶周边2 mm区域内半暗带组织,用于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TTC染色未见梗死灶。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百分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有统计学差异;针刺干预后,与非穴区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百会、四神聪穴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梗死百分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热凝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 (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为实验模型 ,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方法 )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 ,MCAo后 1hr脑缺血区已出现细胞凋亡 ,2 4hr达到高峰。凋亡细胞主要局限于梗塞灶中心坏死区域的周边“半影区”。“半影区”的细胞凋亡可能对梗塞灶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醒脑开窍”针法能使缺血区脑细胞凋亡明显减少 ,从而减小梗塞面积 ,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