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脂饮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主动脉内膜水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组)和高脂饲料加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5只。在饲养的第8、16、24周末分别检测对照组、高脂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HE染色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内膜厚度变化;将高脂组和辛伐他汀组主动脉弓内膜剥离,用真空冷冻干燥方法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水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高脂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P<0.05)。②对照组主动脉内膜薄而光滑;高脂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光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和脂质斑块;辛伐他汀组内膜局限性增厚,斑块局限,泡沫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③高脂饮食诱导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高脂组16周、24周与8周相比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水含量明显减少,24周与16周相比也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16周、24周斑块内膜中水含量较高脂组相同时间点增多(P<0.05)。结论 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随时间延长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水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球囊内皮损伤术在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高脂饮食组、联合损伤4周组以及8周组共4组,每组6只。联合损伤两组均接受高脂喂养联合球囊内皮损伤术,并分别在术后4和8周处死。所有动物处死前行腹主动脉血管超声以及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并做斑块病理分析。结果:与单纯高脂饮食组比较,损伤8周组的斑块厚度(404.86μm∶67.89μm,P0.05)以及内膜增生指数(0.70∶0.09,P0.05)均显著升高,与4周组相比,损伤8周组动脉内膜增生程度进一步加重(P0.05)。损伤组斑块内可见大量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增生,新生内膜见较多泡沫细胞,表面覆盖纤维细胞。结论:采用高脂饮食联合球囊内皮损伤术的方法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简单易行、周期短、成功率高,斑块病理表现接近于人,可为研究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一种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小型猪2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n=6):给予正常猪饲料;高脂组(n=8):给予3%胆固醇高脂饮食;阿司匹林组(n=8):给予3%胆固醇高脂饮食 阿司匹林150 mg/d。高脂饮食4个月和6个月时,每组随机处死一半,定量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斑块面积。结果3.0%胆固醇高脂饮食4个月就可以引起小型猪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饮食4个月时,高脂组冠状动脉斑块厚度和截面积分别为107.2±45.7μm和0.113±0.05 mm2;阿司匹林组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无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斑块厚度和截面积分别为74.2±24.7μm和0.093±0.05 mm2,与高脂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脂饮食6个月时,高脂组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为152.9±86.1μm、斑块/中膜厚度比0.85±0.49、斑块截面积为0.188±0.207 mm2、内膜/中膜面积比0.235±0.249;阿司匹林组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47.8±19.8μm)、斑块/中膜厚度比(0.33±0.09)、斑块截面积(0.017±0.012 mm2)、内膜/中膜面积比(0.030±0.019),均明显低于高脂组(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9只1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喂养4周为对照组;另取31只同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其中模型组(n=10)单用高脂饲料喂养,低剂量治疗组(n=10)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d),高剂量治疗组(n=11)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d)。所有试验小鼠均观察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脂、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所有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并伴有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及内膜下粥样斑块形成;与对照组(18.96±4.89μg/L)比,模型组血浆脂联素水平(12.41±3.84μg/L)显著下降,而两治疗组脂联素水平(18.78±7.24和24.00±4.71μg/L)比模型组显著升高,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却减轻,且这种变化在高剂量治疗组更明显。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可能与其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只雄性纯种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建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高脂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前2组高脂喂养,喂养12周后,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后进行OCT,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检测OCT效果。结果球囊损伤组存活的8只白兔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50%,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65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高脂对照组存活的9只白兔仅3处可判定为易损斑块;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易损斑块。3组102个OCT图像与病理检测动脉内膜厚度[(20.2±7.6)μmvs(15.2±0.9)μm]、中膜厚度[(453.81±87.2)μmvs(434.2±86.5)μm]、斑块厚度[(392.2±34.5)μmvs(380.2±57.1)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球囊损伤组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6.01±4.44)μmvs(10.32±2.44)μm]和斑块面积[(8.08±2.37)μmvs(6.80±2.1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CT是一种判定易损斑块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诊断易损斑块、指导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球囊拉伤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的兔模型并用药物触发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将6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三组:球囊损伤 高脂(1%胆固醇)组、高脂喂养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喂养3个月后分别给予鲁塞尔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以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发现,球囊损伤 高脂组与高脂喂养组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球囊损伤 高脂组所形成的粥样斑块为具有较大脂质核的软斑块;药物触发后球囊损伤 高脂组存活的18只中有11只共15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高脂喂养组中的19只经药物触发后仅5只共7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普通饲料喂养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果提示,在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药物触发后能够造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探讨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将 1 6只中华本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 ,喂养 1 2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 ,运用内参比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动脉壁中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普通饲料组主动脉正常 ,高脂饲料组主动脉均有粥样斑块形成 ,脂质斑块面积占主动脉面积百分比为 2 7.80± 1 3 .97,斑块最大厚度为2 1 .1 7± 7.63μm。普通饲料组动脉壁中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含量较高脂饲料组显著降低 ,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含量则较高脂饲料组显著升高。结果提示 ,结合肝素的表皮样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动脉粥样块斑块的影响情况。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34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四组:(1)正常对照组(n=7):假手术+正常饲料;(2)病理对照组(n=10);动脉内膜剥脱术+高脂饲料;(3)用药5周组(n=7):动脉内膜剥脱术+高脂饲料+4周后应用氟伐他汀5周(10mg.kg^-1.d^-1)。(4)用药9周组(n=10):动脉内膜剥脱术+高脂饲料+应用氟伐汀9周(10mg.kg^-1.d^-1)。观察实验各阶段各组家兔血脂及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前各组家兔血清脂质之间均无明显差别。实验9周时,两个用药组HDL浓度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两个用药组主动脉及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轻于病理对照组。结论:氟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应用球囊拉伤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共22周;治疗组前10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12周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 mg/(kg·d)。应用OCT评价血管管腔面积、管腔偏心指数、斑块纤维帽厚度及视频密度。22周处死动物后取靶血管行HE染色。结果 24只动物在第10周末OCT检查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第22周时治疗组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2.07±0.48 mm2比1.50±0.52 mm2,P0.016),管腔偏心指数小于对照组(18.74%±9.28%比27.35%±7.21%,P0.025)。对照组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0.00±26.08 μm比94.55±29.79 μm,P0.053)。分析OCT图像的视频密度显示,22周时对照组斑块纤维帽视频密度显著低于治疗组(49.7±7.5比59.4±4.3,P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斑块纤维帽视频密度与细胞数量存在线性关系(R0.706,P0.001)。结论 OCT能精确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化,图像视频密度可用于反应斑块纤维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模型建立情况。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4周后,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再高脂喂养8周后行IVUS检查。结果IVUS结果显示8只兔子有6只成功建立了vP模型。结论球囊扩张+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IVUS是评价斑块情况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粥样斑块内炎性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情况,以探索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在逆转动脉斑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高胆固醇血症组(n=16)。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高胆固醇血症组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由普通颗粒饲料+15g/L胆固醇+100g/L猪油+150g/L蛋黄粉组成)2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拉伤术,术后再随机分为模型亚组和依折麦布辛伐他汀(ES)亚组(给予5/10mg/(kg·d)每组8只,两亚组均继续喂饲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10周。喂养第12周时活杀动物,取腹主动脉进行石蜡切片。检测不同时间点脂质和脂蛋白,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斑块处的表达。结果 ES亚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明显低于模型亚组(P<0.01)。病理检测显示两亚组及ES亚组斑块直径、斑块厚度和动脉内/中膜厚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ES亚组血管壁中巨噬细胞的表达量较模型亚组显著减少(P<0.05),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量较模型亚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 ES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外脂质的沉积,减少内膜和中膜巨噬细胞的数量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胶原和平滑肌细胞面积,从而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髂动脉分泌和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6只)、病理对照组(球囊和高脂饮食,8只)和葛根素组(球囊、高脂饮食和葛根素,8只)。球囊损伤后4周处死,取一侧病变髂动脉做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和TIMP-1的蛋白表达;取另一侧病变髂动脉抽提总RNA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MMP-9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兔动脉粥样斑块MMP-9 mRNA(mRNA/GAP—DH mRNA)表达: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葛根素组的分别为0.81±0.17,1.52±0.24,1.03±0.19,病理对照组、葛根素组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葛根素组的较病理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上述三组的TIMP—1 mRNA的表达依次为1.44±0.14,2.63±0.16,2.67±0.12,病理对照组与葛根素组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但病理对照组与葛根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葛根素抑制MMP-9蛋白质表达(P〈0.05),但对TIMP-1蛋白质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葛根素可能是通过调节兔动脉粥样斑块分泌MMP-9途径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抵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体质量在200 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均行胸腹主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验组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脂喂养。取术前1周、术后2周和6周大鼠静脉血做血脂检测,行胸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分析,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高脂喂养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HDL-C/LDL-C比值由高脂喂养前的(6.21±0.87)降至术后2周的(0.70±0.25)和术后6周的(0.30±0.05),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均为P0.05)。(2)术后2周,两组均可见胸主动脉内弹力板断裂,新生内膜形成,实验组见内膜脂质沉积,但未见脂质斑块形成;术后6周,实验组可见新生内膜增厚明显,并粥样斑块形成,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5%±4.86%比9.13%±7.66%,3.39%±1.50%比2.59%±2.12%,均为P0.05)。(3)双因素相关分析,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与HDL-C/LDL-C比值均呈负相关。(4)实验组术后2周和6周血管内膜及中膜ABCA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周:(50.5±3.1)比(38.8±2.5);6周:(35.6±2.8)比(20.4±5.1),P均0.05]。结论大鼠具有很高的血清HDL储备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抵御高LDL-C致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清高HDL水平促进ABCA1表达,增强血管壁泡沫细胞胆固醇逆转运和延缓粥样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完全随机分成球囊损伤+高脂喂养(模型组)、球囊损伤+高脂和脑心通喂养(脑心通组)、球囊损伤+高脂和辛伐他汀喂养(辛伐他汀组)。于喂养前、喂养后第8周、第16周分别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于第16周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与喂养前比较,模型组、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P<0.01),脑心通组和辛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喂养前比较,模型组、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喂养后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脑心通组、辛伐他汀组的主动脉均有粥样斑块形成,脑心通组斑块厚度(0.77±0.16 mm)虽较辛伐他汀组(0.39±0.21 mm)厚(P<0.05),但较模型组(1.58±0.34 mm)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加低压稳恒直流电场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分为3.0V,4.0V两个亚组。建立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后,在兔腹主动脉两侧腰大肌内埋植一对铂电极,实验组给予电刺激(3.0V/cm或4.0V/cm,30min/d)。于术后1周、2周及4周留取血管标本,HE染色观察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情况,天狼猩红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血管损伤后I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血管内膜损伤后1周,实验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内,中膜面积比无显著差异。血管内膜损伤后2周及4周,3.0V实验亚组和4.0V实验亚组内,中膜面积比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3.0V和4.0V实验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术后4周,3.0V实验亚组和4.0V实验亚组的血管新生内膜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宜的外加稳恒直流电场抑制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同时抑制新生内膜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但对血管壁总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高脂喂养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4只8周龄LDLR-/-雄性小鼠,予以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分为高脂组(继续高脂饮食,n=7)和普罗布考组(高脂加0.5%普罗布考,n=7),喂养14周后处死,检测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取主动脉进行油红0染色观察斑块生长情况;制作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分别进行油红0、Masson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和胶原含量;ELISA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IL-12p70水平。结果普罗布考组小鼠血浆TG、HDL—C显著低于高脂组(P均〈0.01),TG无显著改变(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主动脉斑块占主动脉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但普罗布考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普罗布考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比例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ELISA结果显示,普罗布考组小鼠血浆IL-12p70水平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降低高脂喂养的LDLR-/-小鼠血浆TG、HDL-C和IL-12p70水平,促进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但增加主动脉根部斑块中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1只)、阿托伐他汀组(10只)。后两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建立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至第9周始,高脂饮食组同时服用1.5mg·kg^-1·d^-1淀粉,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5mg·kg^-1·d^-1。处死兔后,对主动脉大体标本进行观察,发现内膜增生合并粥样斑块形成者视为模型建立成功。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近心端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率以及MMP-9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可见新生内膜形成,内一中膜厚度比值分别为1.41±0.34、0.63±0.12。②斑块中巨噬细胞分布部位正是MMP-9阳性表达区域,均聚集于斑块近心端。高脂饮食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主动脉斑块近心端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6.5±4.3)%、(12.4±1.5)%,MMP-9吸光度(A值)分别为0.081±0.014、0.022±0.0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脂饮食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7.2±12.3)%、(50.4±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及MMP-9表达主要位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心端,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此区域巨噬细胞聚集及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大鼠动脉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1,AT1)mRNA表达、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水平的影响及降脂治疗的作用,探讨高脂饮食诱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和高脂血症治疗组。高脂血症组持续高脂喂养,高脂血症治疗组4周后在高脂喂养同时喂服辛伐他汀10mg/(kg·d),高脂血症组不予药物治疗。第20周末检测3组的血清脂蛋白浓度及AT1mRNA表达水平、血清AngⅡ和NO浓度。结果高脂血症组和高脂血症治疗组第4周末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0周末,高脂血症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第20周末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14)mm Hg vs.(127±13)mm Hg vs.(125±13)mm Hg,P0.05;1mm Hg=0.133kPa]。方差分析显示,3组第20周末血清NO2-/NO3-浓度[(38.0±9.9)μmol/L vs.(29.6±7.2)μmol/L vs.(35.8±9.5)μmol/L,P0.05]、主动脉组织AT1mRNA表达水平(0.66±0.05vs.0.75±0.08vs.0.70±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清Ang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T1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08,P0.05;r=0.656,P0.05)。结论高脂可能通过上调AT1受体表达和抑制NO活性而损伤血管,他汀类药物则可逆转这种状态,有利于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