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应用脊椎操纵器(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ion,VCM)顶椎双侧去旋转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2~9月使用VCM去旋转技术治疗IS患者17例(VCM组),其中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3岁;Lenke 1型10例,2型7例;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57.5°。2010年7月~2011年2月采用旋棒技术治疗IS患者18例(旋棒组),男6例,女12例,年龄平均14.5岁;Lenke 1型10例,2型8例;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58.1°。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VCM矫形或旋棒技术矫形以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以主弯Cobb角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顶椎椎体旋转角(rotation angle sagittal,RAsag)矫正率评价矫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Cobb角矫正率为(85.3±7.2)%,旋棒组为(79.4±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形后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CM组顶椎RAsag矫正率为(61.4±12.9)%,旋棒组为(26.1±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组随访8.7个月,旋棒组13.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的失代偿和矫形度数丢失(P〉0.05)。结论 VCM顶椎双侧去旋转技术是一种有效的IS矫形方法,三维矫形效果满意,去旋转矫形方面矫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83例单结构弯的AIS患者,年龄13.5,17岁.平均15.5岁。根据顶椎凹侧置钉种类不同分为:顶椎单轴向螺钉固定组(A组,38例)和多轴向螺钉固定组(B组,45例)。两组术前Cobb角、柔韧性、顶椎旋转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RAsag角矫正率),并根据CT上螺钉长轴与钉帽轴线的夹角大小和方向来判断B组顶椎钉口成角程度和方向。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9%、68%,P〉0.05),A组顶椎去旋转率高于B组(42%、34%,P〈0.05)。术后CT证实B组的顶椎凹侧有37枚螺钉(82%)出现钉口成角(平均-13.5^o)。结论:单轴向螺钉的顶椎去旋转率明显高于多轴向螺钉。对于单结构弯。在提高置钉准确性、后方结构充分松解的同时,顶椎凹侧应尽量选择单轴向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28-1430
[目的]探讨影响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行后路融合术的26例Lenke 1型AIS患者,其中男5例,女21例。按照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严重程度将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顶椎区椎体残留旋转比率70%)15例,B组(顶椎区椎体残留旋转比率70%)1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Risser征、术前主胸弯Cobb角、主胸弯柔韧度、术前顶椎区椎体旋转角度、术前及术后的顶椎偏移距离和躯干偏移距离、胸椎矢状位Cobb角改善率、主胸弯矫正率以及顶椎区置钉密度。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患者的主胸弯柔韧度、术前顶椎偏移距离、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P0.05)。[结论]Lenke 1型AIS患者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是影响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胸椎侧凸不同内固定模式的选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接受后路胸椎融合术的75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全椎弓根螺钉组(44例)和钉钩联合组(31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侧凸柔韧性、顶椎偏移、顶椎旋转及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及近端与远端交界区Cobb角。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根据术前不同程度胸椎后凸进一步分组,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全椎弓根螺钉组术后胸弯平均矫正率为60.2%,明显著高于钉钩联合组(51.3%,t=2.372,P=0.023)。末次随访时全椎弓根螺钉组及钉钩联合组胸弯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3%及1.7%(t=-0.468,P >0.05)。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在全椎弓根螺钉组为61.7%,明显优于钉钩联合组51.1%(t=2.431,P=0.020)。术前全椎弓根螺钉组与钉钩联合组的胸弯顶椎偏移分别平均为25.0 mm和24.1 mm,术后减小至6.9 mm和7.4 mm,两组术后的胸弯顶椎偏移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胸椎后凸>40°的病例中,全椎弓根螺钉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近端交界区Cobb角为10.0°,高于钉钩联合组(4.5°,t=-2.031,P=0.052)。而且全椎弓根螺钉组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20% )高于钉钩联合组(9%)。结论 对继发于青少年Chiari畸形的胸椎侧凸行后路内固定矫形,全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畸形矫正率,但是,与钉钩联合固定相比,术前胸椎过度后凸的患者在胸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远期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侧凸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连续收治了114例(女86例,男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患者,其中Lenke5型72例,Lenke6型32例,Lenke3C型10例。全部采用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X线正侧位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7中垂线平均距离,并观察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置入1460枚椎弓根螺钉,平均融合9.6个椎体(5~14个)。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78.6%(61°减少到13°),矢状面腰椎前凸角从36°(23°~67°)增加到42°(34°~55°)。最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矫正率达79%,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距离从2.3cm减少到0.5cm,与顶椎距离从5.0cm缩短到1.6cm;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由2.7cm减少到0.8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2~50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深部感染,且无明显矫形丢失。结论:后路广泛松解联合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胸椎及腰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双肩高度差、顶椎偏移(AVT),近端固定椎(UIV)及远端固定椎(LIV)倾斜角、LIV下终板与其下位椎体上终板间的夹角(∠α)、颈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计算术前胸椎和腰椎侧凸的柔韧度、术后Cobb角的矫正率及双侧平均置钉密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6~12.6年,平均7.3年.术前胸椎及腰椎平均柔韧度分别为74%和67%.平均固定节段7.6个,平均置钉密度矫形侧为59%、支撑侧为43%.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和胸椎Cobb角、UIV和LIV倾斜角及腰椎AVT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柔韧度较高的Lenke 5型AIS可获得满意的矢状面及冠状面矫形效果,该方法明显减少了置钉数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创伤,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MPR-CT个体化重建技术在脊柱侧凸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在脊柱侧凸术中应用多平面重建(MPR)-CT技术的价值。方法比较应用MPR-CT个体化重建技术在脊柱侧凸患者中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38例患者分为2组:MPR-CT组20例,对照组18例。两组术前平均Cobbs角分别为58.6°±20.4°和54.3°±19.8°。MPR-CT组术前进行单椎体椎弓根平面扫描重建,评价椎弓根的旋转角度、适宜进钉点、进钉长度、矢状位倾斜角度。术中均采用徒手椎弓根穿刺技术记录术中一次性椎弓根穿刺成功率。术后根据CT检查评估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穿孔螺钉测量与理想进钉角度差。X线评价术后Cobb角和矫正率。结果术后Cobb角:MPR-CT组为18.7°±13.6°,对照组为19.3°±14.2°,矫正率分别为68.1%和64.4%。椎弓根一次穿刺成功率:MPR-CT组为91.2%,对照组为85.4%。穿孔率:MPR-CT组为4.5%,对照组为9.3%。穿孔螺钉测量较理想进钉角度差:MPR-CT组为7.2°±5.1°,对照组为9.2°±4.9°。两组年龄、术前、术后Cobb角、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螺钉穿破率及穿孔螺钉测量较理想进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均未出现血管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患者的椎体旋转是重要的术前评估指标,术前MPR-CT检查可详细了解椎体旋转,减少椎弓根螺钉穿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时下固定融合椎(LIV)的选择。方法:2003年5月~2003年10月,采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38例单胸弯AIS患者,其中,LenkeⅠA20例,LenkeⅠB18例,均采用站立位胸弯下旋转中立椎(NV)结合骶正线的方法确定LIV。术前摄站立前后、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平片,观察手术前后的躯干平衡、失代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融合8.4个节段。胸弯由术前平均57.4°矫正至术后平均11.3°,腰弯由术前平均26.8°自发矫正至平均4.9°;下固定融合椎的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8.1°纠正至平均3.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7.1°改善至平均32.3°;水平面顶椎旋转度由术前Ⅰ~Ⅲ度改善至0~Ⅰ度。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失代偿,其余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采用后路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治单胸弯AIS患者时结合站立位下NV和CSVL确定LIV,可在保证矫形效果的同时节省融合节段,保存更多的腰椎活动节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nke Ⅰ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Ⅰ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Ⅰ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2例(Quadrant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35例(Wiltse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检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测量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采用Goutallier分级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8.60±6.13)个月.Quadrant组手术时间较Wiltse组长,术后住院时间较Wiltse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Quadrant组血清CK水平低于Wilt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Quadrant组改善优于Wilt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Goutallier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相当,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内有效容积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
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 建立Lenke 5型AIS的有限元模型,模拟4种不同方案的90°去旋转和压缩序贯矫形,比较矫形效果及矫形后脊椎的应力水平.结果 4种方案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后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Differential rod contouring (DRC) is useful for periapical vertebral derotation and decreasing rib hump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DRC in the thoracolumbar/lumbar spine also contributes to derotation. We assessed the contributions of rod contouring and of DRC to the reduction of apical axial vertebral body ro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IS with thoracolumbar/lumbar curvatures.MethodsForty-five (Lenke type 3 or 4, 17; Lenke type 5 or 6, 28)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ntribution of DRC to thoracolumbar/lumbar spinal derotation. Rod contouring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preinsertion x-ray with the post-operative CT images. Intraoperative C-arm fluoroscopic scans of the periapical vertebrae of the thoracolumbar/lumbar curve of the scoliosis (135 vertebrae) were taken post-rod rotation (RR) and post-DRC in all patients.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were automaticall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taken x-ray images. The angle of vertebral body rotation in these apical vertebrae was measur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DRC to apical vertebral body derotation and rib hump index (RHi) for lumbar prominence was analyzed.ResultsThe pre-implantation convex rod curvatures of both Lenke 3/4 and 5/6 groups decreased after surgery. The mean further reductions in vertebral rotation with post-RR DRC were 3.7° for Lenke 3/4 and 4.4° for Lenke 5/6 (P < 0.01). Both changes in 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 and in RHi for evaluating lumbar prominenc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cave and convex rod curvature in preimplantation. Vertebral dero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urves with a difference >20° (P < 0.05).ConclusionsDRC following rod rotation contributed substantial additional benefit to reducing vertebral rotation and decreasing lumbar prominence in thoracolumbar/lumbar scoli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术中采用悬臂梁复位法与反弓折顶复位法对Denis B型胸腰段骨折伤椎高度恢复的差异.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和霸州市第三医院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段骨折(T11~L2)患者43例,其中术中应用悬臂梁复位法20例(A组),应用反弓折顶复位法23例(B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并计算术前和术后3 d伤椎前缘、中部、后缘压缩率和Cobb角,评价伤椎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和后缘压缩率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和B组3例术前ASIA D级患者,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2组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组1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换药后愈合.结论 悬臂梁复位法恢复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优于反弓折顶复位法,且术中操作简单易行、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73例,其中前期3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A组),后期38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以及腰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B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A组,Cobb角显著小于A组,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腰痛整体情况优于A组,其中无痛例数显著多于A组,中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稳定性,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后路椎弓根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60例经X线、CT及MRI检查诊断患有脊柱结核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前路病灶清除术;研究组经后路椎弓根行病灶清除术。记录并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运动评分、触觉评分、Cobb角、患椎高度以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7.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运动评分、触角评分、患椎高度恢复及ASIA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率均较低,其中对照组出现1例(3.33%),研究组出现2例(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稳定脊柱,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Qiu GX  Zhang JG  Wang YP  Weng XS  Gao ZX  Shen JX  Zhao H  Lin J  Zhao Y  Li SG  Tian Y  Hu JH  Yang XY  Zhao L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46-1249
目的比较全椎弓根螺钉与钩钉联合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后路矫形效果。方法对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组20例,钩钉联合器械组20例。对两组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平均冠状面矫形率: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组82.4%,钩钉联合器械组71.8%(P〈0.01);术后1—3年平均冠状面矫形率: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组77.O%,钩钉联合器械组62.5%(P〈0.01);平均顶椎旋转矫正率: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组63%,钩钉联合器械组32%(P〈0.01)。而矢状面矫形效果、下固定椎倾斜度改善率、躯干偏移、手术时间、失血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全椎弓根螺钉较钩钉联合系统具有更好的矫形效果,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