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ODI功能评分.结果 本组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18.5±5.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ODI功能评分(59.6±12.5)分,术后(34.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评分(36.3±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由术前(25.3±5.7)°矫正至术后(11.4±6.3)°,改善率平均为84.5%;骨融合率达到100%,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塌陷、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 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矫形,根据不同患者分别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5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21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改善率83.3%;术前ODI为(67.1±11.4)%,术后改善至(32.1±10.8)%(P<0.01);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26.7°,术后改善至平均12.3°(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0.7°,术后改善至平均36.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8个月(12~50个月),随访期间无矫正效果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疗效,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式选择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分析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5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术前JOA评分14.3分,术后JOA评分27.2分,改善率平均83.4%.结论: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辅以椎体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最近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29例均获随访8~47个月,平均19.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7.2±13.21,术后6个月为29.4±16.42,末次随访为32.13±14.12。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6.2°±11.21°,术后6个月为14.1°±6.43°,最近随访为17.4°±6.72°;腰椎前凸角术前为28.4°±5.92°,术后6个月为43.2°±5.37°,最近随访为37.9°±5.31°。患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症患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e Y  Xu YY  Wang SG  Ji F  Fei HD  Zhao QH  Tian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31-2934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为52 ~79岁,平均67.4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Cobb's角和腰椎前凸角变化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2例均获得12~ 5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8.5个月,所有患者均在6个月后获得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无假关节形成现象.术前ODI为(60±11)%,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1±6)%;术前Cobb's角数为(28±9)°,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3±5)°;术前腰椎前凸角为(20±10)°,术后末次随访时为(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应采取个体化设计,必须减压得当同时恢复重建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才能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0月,治疗症状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平均年龄为64.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2°,采用腰椎后路减压,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采用JOA29分法对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42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9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1分,改善率平均为83.3%。术后平均矫正角度平均为16°,骨融合率达到100%,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可扩张器械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69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均在Quadrant扩张器械下行微创TLIF,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分)及改良MacNab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单节段狭窄者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98min,术中出血量50~300mL,平均176mL;双节段狭窄者手术时间110~200min,平均154min,术中出血量100~500mL,平均240mL。住院时间7~12d,平均9d。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9±2.8、3.4±2.5、1.7±2.5,ODI评分分别为30.8±5.5、21.7±3.4、9.4±6.3,两种评分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41~11.46,P<0.05)。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41例,良11例,可6例。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91.4%(53/58)。结论 Quadrant扩张器械下行微创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无需引流、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使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Ponte截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3年至2022年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 最短的随访时间为1年。共纳入了38例患者, 男13例, 女25例, 年龄50~87(65.6±10.9)岁, 随访12~119(43±20)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光检查。记录住院时长、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比较三个时间点临床评分及冠矢状面的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为(274.5±70.5)min, 术中出血量为(619.2±93.5)ml。冠状面垂直轴从术前的(2.9±1.8)cm改善为术后的(1.2±1.0)cm。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为16.6°±9.9°, 术后即刻矫正为6.4°±4.0°, 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 P<0.001);末次随访的冠状面Cobb角为5.7°±3.7°, 末次随访没有明显的矫形丢失(t=-6.12, P<0.001)。矢状面垂直轴由术前的(5.6±3.9)cm降至术后即刻的(3.2±...  相似文献   

9.
王然  陈耀辉 《微创医学》2009,4(6):627-62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PLIF)在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椎弓根螺钉加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45例患者。4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64个月(48~75个月)。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功能评分,以评价手术结果。结果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和最终随访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与最终随访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别。3例不融合,融合率达92.7%。末次随访优良率8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加PLIF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有椎体不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的2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8~3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10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d,术中出血量平均208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3±0.7)分、(2.2±0.6)和(1.4±0.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评分术前为(39.5±2.4)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5±3.2)分、(13.1±2.3)分和(10.1±1.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100%。结论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远期疗效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疗效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脊柱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62.14±7.85)岁,患者均行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详细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功能评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应用健康调查问卷简化版(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的影像学参数的改变,包括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侧弯的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BD)、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匹配度(PI-LL)、双肩高度差。结果:术中1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损伤,余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t=-5.56、-5.70,均P<0.001),SF-36生理功能总分和心理功能总分较术前显著增高(t=-25.15、-10.6,均P<0.05)。影像参数方面,患者术前Cobb角为(24.11±1.36)°,末次随访时为(5.04±1.70)°,末次随访时Cobb角显著下降(t=-6.62,P<0.001),平均侧弯矫形率为79.09%,末次随访时SVA(t=-3.23,P<0.05)及CBD(t=-4.59,P<0.001)、双肩高度差(t=-5.49,P<0.001)、PI-LL(t=-5.27,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有明确的疗效,可以较好的重建并维持患者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长短节段固定差异及对脊柱三维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患者30例,其中长节段融合固定组18例,短节段融合固定组12例。对两组手术前后的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垂直穿过骶骨终板中点的直线与骶骨终板中点和双侧股骨头中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终板平面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自然站立位时顶椎至骶骨中线铅垂线偏移距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SVL)、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患者术前术后Oswestry(ODI)功能障碍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研究。结果手术前后患者LL(术前P=0.032〈0.05,术后P=0.019〈0.05)、PT(术前P=0.046〈0.05,术后P=0.008〈0.05)、CSVL(术前P=0.046〈0.05,术后P=0.020〈0.05)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obb(术前P=0.342〉0.05,术后P=0.741〉0.05)、nash-moe(术前P=0.433〉0.05,术后P=0.227〉0.05)与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节段固定可重建脊柱三维序列,冠状面重建目的为整体平衡,术前平衡良好时矫形率不宜过高。长节段融合在纠正脊柱侧弯曲率和整体失衡比短节段融合更好,对于严重的Cobb角旋转性半脱位,应选择长节段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邻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质疏松患者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术,术中通过使用深螺纹螺钉、增大螺钉的外展角度、钉道内植骨等方法,术前进行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及腰腿痛评分,术后平均随访20.8个月(8个月~3年),末次随访时进行ODI评分及腰腿痛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ODI评分及腰腿痛评分。结果 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本组22例获得优良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4.6%。结论改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明确。术中使用深螺纹螺钉、增大螺钉的外展角度、钉道内植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节段,对既有不稳或减压所致的失稳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及改善率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前JOA、ODI评分分别为(14.7±1.8)、(32.5±6.8)分,末次随访时为(25.3±2.4)、(13.3±4.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78.9%,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何剑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61-62,65,F0003
目的 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患者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为(52.4±10.6)°,末次随访为(14.6±6.4)°,矫正率为72.1%;术前腰弯Cobb角为(43.7±9.8)°,末次随访为(12.1±4.7)°,矫正率为72.3%;术前C7-CSVL为(6.3±4.6)cm,末次随访为(2.7±1.3)cm,矫正率为57.1%;各指标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术后均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无骨不连及植骨吸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LIF(TLIF 组,n=24)与 PLIF(PLIF 组,n=24)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成功率、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 功能不良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 PLIF 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后半年 TLIF 组融合率为87.5%,PLIF 组为95.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两组滑脱椎体术前滑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 VAS、ODI 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但术后半年两组 VAS、OD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LIF 与PLIF 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2月一2011年6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问植骨融合(10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8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分析患者术前、术后VAS腰腿痛评分、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腿痛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31.56,术后改善至平均14.8(P〈0.01);矢状位术前平均12.6,术后改善至平均36.0(P〈0.01)。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年(1年4个月~4年8个月),至末期随访,无椎弓根钉棒松动及断裂现象/椎间Cage融合器无明显下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椎管充分减压、椎间或椎旁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