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本文论述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规律依次为初则酒湿困脾,继而湿热困脾、肝郁脾虚、气阴两伤,终至肝脾肾不调胶结为患的特点.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提出养阴柔肝、健脾祛湿为主,兼以益气活血,通络消瘢的中医治则.  相似文献   

2.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癸至神失调失去对肝或脾的调节时,可出现脾虚肝乘、脾虚肝郁、肝气乘脾等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调至神、和肝脾"的创新治法。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指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认识本病病机、创新治疗方法、选择专病专药、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笔者发现本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在于肝脾不调,现代病机与肠-肝轴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提出"肝病实脾、肝脾同治及调节肠-肝轴"的理论治疗本病,经多年临床验证及其他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总结池晓玲教授辨治黄疸的经验。池晓玲教授认为黄疸的病机是在肝脾不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湿瘀为患,辨证时可参合五运六气与五行体质。具体辨治可根据黄疸病情的演变情况,将黄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期;肝脾不调按层次分为肝郁、肝火、肝寒、肝瘀、肝阴血亏及脾运不及、脾气呆滞、脾气亏虚等不同;湿邪为患按层次可分为湿阻、湿滞、湿蕴等不同。其治法总以调和肝脾、祛湿退黄为法,根据其阶段、层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疏肝、清肝、温肝、散肝、柔肝、运脾、醒脾、健脾及化湿、利湿、运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5.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  相似文献   

6.
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  相似文献   

7.
高催乳素血症是以内分泌紊乱为主的一种妇科疾病,在中医上属于"闭经""乳泣""不孕"等范畴。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并结合辨证辨病方法,本文对高催乳素血症发病的病因病机从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脾失健运,肝脾不调三个角度来分析,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相关,临床分型以肾虚肝郁、肝脾不调及脾虚痰阻兼瘀型多见,治疗原则以补肾疏肝、健脾化痰,调理冲任为主。通过对高催乳素血症的中医学辨证论治探讨,以希对临床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旭教授辨治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经验。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肝气乘脾,久则肾虚。本病可分为早、中、后三期,治疗时强调“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9.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禄教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姚乃礼主任医师辨治脂肪肝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肝脾不调为病机关键,并强调浊邪为患,痰瘀阻滞,治疗注重邪正虚实、标本先后,采用病证结合,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痰毒论治酒精性肝病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精性肝病与痰浊、毒邪密切相关。从中医痰毒论治酒精性肝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方法。根据酒精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严巧锋  曾嘉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4-124
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之后从中西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中找出结合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从肝脾论治,简化辨证分型,更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7-238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而引起的进行性肝脏损伤疾病,卢秉久教授治疗该病经验丰富,认为酒精性肝病可分为酒痞、酒癖、酒臌三期,分别与西医学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相对应。卢教授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分期辨证论治,酒痞期治以健脾利湿、解酒消毒;酒癖期治以利湿消积、化瘀解毒;酒臌期治以扶正祛邪、健脾祛湿。临证中善用楮实子与枳椇子,并强调戒酒对治疗该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3年来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有痰湿气滞,痰浊血瘀,湿热血瘀,本虚标实等;证型可概括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在中医治疗和用药时应将病因与临床症状同时纳入辨证分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可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脂肪肝的早期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限制了中医药在此领域的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肥胖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来肥胖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痰湿证、痰瘀互结证、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盛证和肝郁脾虚证的造模方法,发现存在肥胖模型评价标准不统一、证候造模方法和评价方法不严谨,“病”“证”结合不紧密、以方测证有缺点等问题。可见,肥胖的中医证候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立足在中医肥胖理论和临床的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分别按照证候表现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果:纳差、乏力、腹痛、腹部压痛、舌红、苔白、脉细(51.56%~75.39%)为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表现。总体上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及肝郁,兼有痰湿、胃热、肝胃不和、脾胃失和、肝郁化热、胃气上逆、胃阴虚、湿热蕴脾、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脾虚湿困;未手术患者以脾胃气虚兼肝郁胃热为主;术后无病期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以脾胃气虚、肝郁兼痰湿为主。结论:脾胃气虚证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