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 ~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6-09采用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的13例颈椎巨大神经鞘瘤。结果本组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及血管损伤。13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3)年。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椎穿刺引流后治愈,1例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后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颈椎失稳现象。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3、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肿瘤探查切除并椎板回植微型钢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颈椎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后入路手术治疗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9例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5~62岁,平均45.4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肿瘤位于C1 1例、C1、2 8例。病程5~120个月,平均45.9个月。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D级8例,E级1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2.8±2.5)分。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后入路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其中2例行椎板回植内固定;均未行寰枢或枕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90~343 min,平均179.2 min;术中失血量50~1 000 mL,平均335.6 mL。术中及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1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寰枢椎稳定性良好;肿瘤均切除彻底、未见复发;椎板回植内固定融合效果满意。术前3例ASIA分级为D级患者,术后3个月时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5.1±1.4)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4.221,P=0.003)。结论颈后入路手术可完全切除寰枢椎硬膜下髓外神经鞘膜肿瘤(包括腹侧肿瘤),必要时枢椎椎板可回植并采用微型钛板或椎板螺钉固定,无需行寰枢或枕颈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7.8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C1/25例,C2/3 3例,C3/4 2例。Toyama Ⅲb型7例,Ⅵ型3例。术前行MRI测量椎管外肿瘤距离硬膜囊边缘的最大径为4.0~6.5cm,平均4.8±0.7cm;JOA评分平均为9.5±3.5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6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及单侧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评估颈椎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的肿瘤均一期后路完全切除,其中椎管外瘤体均是完整的整块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时间为210~270min(231.0±1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700ml(550.0±87.9ml),住院时间为6~8d(7.2±0.8d)。随访6~15个月,平均12.0±3.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者,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阳性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平均JOA评分为15.4±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D级1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也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结论: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一期后路手术切除并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短期的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Toyama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的21例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肿瘤节段位于C1/2 6例,C2/3 4例,C3/4 3例,C4/5 3例,C5/6 2例,C6/7 1例,C1/2伴C2/3 1例,C4/5伴C5/6 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4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采用Toyama方法分型,Ⅰ型1例,Ⅱ a型4例,Ⅱ 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10例,Ⅲb型2例,日Ⅴ型1例;I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TF分期Ⅰ期19例,Ⅱ期2例.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11例,E级4例.对15例肿瘤主要位于后方和椎管内且向前生长不超过椎问孔的Ⅰ型和Ⅱ a型、Ⅴ型及几乎所有Ⅲa型肿瘤选择后路手术;早期有1例C1/2Ⅲa型肿瘤行寰枢椎侧方入路;对4例肿瘤侵及椎管内并且在颈前方存在肿块的Ⅱb型和Ⅲb型选择前后路联合手术;对1例瘤体位于颈椎前方的Ⅱ C型肿瘤选择单纯前方入路.1例Ⅲb型及3例TF或IF分期Ⅱ期者因切除较多骨质而行内固定重建,单侧固定3例,双侧固定1例.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术后即刻出现单侧上肢-过性瘫痪1例,经激素及脱水药物治疗3d后缓解;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后闭合;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持续腰大池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颈椎反屈畸形.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4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后半年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3.2分,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18例.1例Ⅲa型患者后路手术后1年椎间孔外部分局部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Toyama分型较完善,对于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林佩达  郭翔  倪斌 《中国骨伤》2019,32(9):819-823
目的:评估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使用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2月至2019年2月8例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学龄期儿童,男6例,女2例;年龄9~12岁;均为急性损伤,其中高位摔伤4例,车祸伤2例,运动伤2例;寰齿间距5~8 mm。8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麻木及颈椎旋转功能障碍,其中2例伴有神经压迫,ASIA分级D级。术前C1,2角平均20.7°~23.4°。所有患儿接受颅骨牵引,并在完全复位或寰枢椎基本复位后接受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寰齿间距,ASIA分级及C1,2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获随访,时间8~156个月。临床和放射学随访显示,寰枢椎关节完全缓解,复位满意,关节融合稳定。未观察到与此技术相关的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前患儿的JOA评分、SAC、NDI、C1,2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2例ASIA分级D级患儿恢复到E级。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操作简便,出血少,稳定性强,植骨融合率高,是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并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月 ̄2004年5月收治8例上颈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表现,JOA评分9.6±2.34分。影像学均显示C2椎体后上与C1后弓形成钳夹压迫脊髓。均行经前方咽后入路C2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结果:术中喉上神经牵拉损伤1例,术后4周恢复,无其它并发症。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恢复。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JOA评分平均13.8±0.97分。结论:经前方咽后入路C2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并脊髓压迫症能取得较好的显露与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各病变指标与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52例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肿瘤位置与大小、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JOA评分、并发症等信息,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较低。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肿瘤横断面定位和肿瘤长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髓内肿瘤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较其余部位的低,肿瘤长径值越大,JOA评分改善率越低。年龄、病理征、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等与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也影响JOA评分改善率,尤其髓内肿瘤术后出现的颈髓神经后遗症,严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结论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体理想。但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肿瘤较长、髓内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可能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56.4岁。其中10例为创伤性颈髓损伤,9例为颈椎管内肿瘤,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及椎动脉MRA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及CT平扫明确螺钉的位置情况。根据Lee等4级分类法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创伤性患者行ASIA分级评价脊髓功能变化,非创伤性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置入14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显示,0级132枚,1级5枚,2级5枚,3级2枚。有1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穿破椎弓根内侧、上侧皮质螺钉各1枚。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1.0±1.5)个月,6例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截瘫平面下降1~3个脊髓节段。4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提高1~2级。22例非创伤性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15.9±0.6)分,较术前(11.5±0.8)分明显提高(P<0.01)。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情况。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优秀的三维稳定性。合理选择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根据椎弓根形态个体化置钉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3.
李秋伟  王林  王弘 《中国骨伤》2022,35(2):136-141
目的:比较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33~83(60.1±11.4)岁.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者(36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C3-C6单开门椎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行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后路组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7~62岁;坠落伤9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5例,L27例,L32例;ASIA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5~15 d。侧前方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7~62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7例,L29例,L32例;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4例,D级6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4~12 d。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对其神经功能ASIA等级变化、临床疗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骨性融合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3.3)个月。后路组和侧前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两组间ASIA分级结果、JOA评分、RIS临床疗效无差异。两组均获得融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对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需椎管前方减压和前中柱重建的病例,可根据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但对椎管前后均需减压、三柱重建而需前后联合入路的病例,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合并椎管内骨化颈椎病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采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合并椎管内骨化的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9~74(50±13)岁;病程3~120个月,中位数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按骨化性质分:椎体后缘骨赘17例,突出物骨化3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按骨化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中外侧型14例,中央型5例,混合型4例。手术均采用后路经皮颈椎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155(69.1±27.2)min,术后卧床时间2~3(3.0±0.9)h,术后住院时间2~7(4.1±1.5)d。术后3 d颈椎CT三维重建示骨化组织完全清除者13例,术后残留者10例,残留位于上位椎体后缘及(或)中央。出院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t=9.35,P<0.001),其中评分为0~3者有21例。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7.29,P<0.001)。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6%(22/23)。结论:对于具备足够内镜经验的医生而言,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合并椎管内骨化颈椎病患者是安全可靠的,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的25例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寰椎侧块移位(LMD)、枢椎椎体下缘中点到基底线垂直距离(R-J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及改善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功能活动等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 ~ 72个月,平均41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手术时间为80 ~ 120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50 mL。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LMD、R-J线、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24例仍为E级。术中2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1例患者CT检查示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骨皮质,但无神经症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复位丢失,钢板内固定在位、牢靠。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可有效维持枕-寰-枢复合体高度,维持寰椎环完整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