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估和分析地震灾害期间在院和离院晚期肿瘤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地震期间在院晚期肿瘤病人组13例、地震期间撤离医院晚期肿瘤病人组16例进行评定,给予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干预。结果抑郁发生率:地震期间在院晚期肿瘤病人组为84.6%,地震期间撤离医院晚期肿瘤病人组为81.3%。焦虑发生率:两组分别为76.5%、75%。两组癌症抑郁、焦虑无差异,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有效。结论地震期间在院晚期肿瘤病人和地震期间撤离医院晚期肿瘤病人存在明显抑郁、焦虑症,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使其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综合心理干预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配对的研究方法,将61名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1)及综合心理行为干预组(治疗组,n=30),使用癌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IC QLQ—C30(vetsion3)、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进行测评,于干预前后行配对、对照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中的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状况得分提高,乏力症状有所缓解,依从性提高。结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可提高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1年生存率,减轻焦虑和抑郁,纠正患者消极的认知,提高其对化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前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病人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Ⅰ组不接受特定心理干预,Ⅱ组接受特定心里干预。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前1天和手术后2~7天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认知功能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手术前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的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授权教育在老年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老年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授权教育进行干预,比较2组病人在干预前、干预12周后、干预24周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功能训练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12周及24周后,2组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P<0.01),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12周及24周后,2组病人功能训练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老年脑梗死病人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授权教育进行干预,有助于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并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行为,可以有效地减缓病人功能训练依从性的下降,从而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内科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质量评分调查表对86例年龄在48-78岁的内科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评分结果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外科老年肿瘤患者护理认知现状与整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100例胸外科老年肿瘤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对照组)与针对护理认知现状,行相应整体护理(观察组),进行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宣教认知评分相对较高,死亡教育评分相对较低,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无明显差异。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胸外科老年肿瘤患者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行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心理状况,为获得良好预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肿瘤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静脉血栓认知情况及护理后的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静脉血栓认知调查表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生命质量调查量表(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对静脉血栓的认知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依据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匹配的原则,分别选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行TACE治疗,同时干预组给予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应用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LC V2.0)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评价疗效。结果:经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生存质量呈明显提高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中风病人生存质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中风病人生理状态领域,心理状态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134例急性中风病人进行评估,并与8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中风病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以及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觉经正常人差。结论:治疗急性中风,内科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和给予改善心理状况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卢幻真  刘秋华  关莹  唐阳  李桢丞  程涛 《广西医学》2011,33(11):1506-150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射波刀治疗脑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射波刀治疗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一般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实验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两组于干预前后采用Karofsky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F-36生存质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射波刀治疗脑肿瘤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使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集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社会主义地于预且癌症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应用心理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心理指标一个月。结果 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表分值在干预前后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状况等分值在干预前后者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少。结论 癌症患者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实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术后肺功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肺部手术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对76例老年肺癌患者在肺部手术前、后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一侧全肺切除肺活量(VC)下降47.17%;用力肺活量(FVC)下降44.77%;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39.68%;肺叶切除后VC、FVC、FEV。值平均下降约20%左右,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有显著意义下降。结论:肺叶切除后VC、FVC和FEV1值平均下降值约20%,一侧全肺切除后VC、FVC和FEV1下降值较肺叶切除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MIC-1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MIC-1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表达,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相关。结论 MIC-1可作为评价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为寻找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高海拔地区老年胃癌内镜下特点。方法 对我院内镜室自 1995年 8月~ 1998年 12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老年胃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胃癌检出率为 2 1.81% ( 5 2 7/2 4 16) ,高于非老年组5 .95 % (P <0 .0 1) ;男女之比为 4 .2 1∶1,老年胃癌好发部位以胃底贲门部为最多 ,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结论 老年世居者胃癌检出率远远高于移居者 (P <0 .0 1) ,早期癌检出率 0 .95 %。  相似文献   

15.
老年胃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 92例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老年胃癌预后与血小板计数、体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 (P <0 .0 5 )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增多是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TNM分期Ⅰ期、无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 30×10 12 /L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2 %、92 .3%、86 .7% ,而Ⅳ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 >30× 10 12 /L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 1.7%、4 4 .4 4 %、5 0 % (P <0 .0 1) ,根治性手术仍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小板增多是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集体心理治疗合并利培酮治疗组(研究组)和仅采用利培酮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观察时间为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主观舒适度(SWN)简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PANSS的阴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WN各因子分均有提高,其中研究组总分及精神功能、情感调节、社会适应分量表得分与治疗前差异显著;而对照组只有精神功能分量表与治疗前差异显著;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情感调节、社会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集体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也能明显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主观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位患者随机分为集体心理治疗合并喹硫平治疗组(研究组)和仅采用喹硫平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时间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主观舒适度(SWN)简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PANSS的阴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WN各因子分均有提高,其中研究组总分及精神功能情感调节、社会适应分量表得分与治疗前差异显著;治疗后两组比较,研究组情感调节、社会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集体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主观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后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和生活质量调查表对53例癌症患者在接受集体心理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53例癌症患者在接受集体心理治疗前后应对方式选择方面无明显变化(P>0.05)。选择面对和回避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选择屈服的患者,而且接受治疗后均有改善,选择面对的患者改善尤为显著(P<0.05)。采取屈服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不大(P>0.05)。结论:癌症患者的QOL与应对方式的采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关系,心理行为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人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青年人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其异同点。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与老年人相比,青年人结直肠癌病变部位以直肠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分化程度差、早期诊断率低、误诊率高、转移早、预后差。结论:青年人与老年人结直肠癌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总结高龄肺癌病人外科治疗经验,进一步低作术死亡率,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70岁以上高龄肺癌手术治疗资料。结果:高龄患者术前多伴发心肺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8.6%),以肺部感染为主;五年生存率为33.3%。结论:对高龄肺癌的手术治疗应持稷极态度,手术适应证应全面衡量患者的生理年龄及病灶情况;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管理和积极处理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