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海涛 《当代医学》2021,27(33):61-63
目的 探讨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标准去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同时间段颅内压及术后脑脊液动力学[足向流动起始时间(SS)、足向流动起始时间在心动周期内的比例(SS/RI)、足向流动持续时间在心动周期内的比例(SC/RD)、足向流动终止时间(SE)、脑脊液足向流动持续时间(SC)、R-R间期(RI)和足向流动最大流速(MSV)、头向流动最大流速(MDV)]指标.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存活率为95.92%,与对照组的8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3及5 d,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脑脊液SS、SS/RI和SC/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脑脊液SE、SC、RI均大于对照组,MDV和MSV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联合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稳定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动力学水平,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 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 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原理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脊液循环(cerebralspinal fluid circulation,CSF)素有人体第三循环之称,是指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由室间孔至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再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入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再回流入血液中.关于脑脊液循环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在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很早就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近些年来由于方法学的发展,其研究进展比较快,现在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相位电影对比成像法(PC cine MRI)在脑积水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及6例脑积水患者采用PC cine MRI对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动力学测量,并测量术后脑脊液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正常志愿者PC cine MRI结果显示中脑导水管的脑脊液流动呈正弦曲线;梗阻性脑积水PC cine MRI显示脑脊液流动双向流动减弱,术后呈正弦曲线;交通性脑积水脑脊液双向流动加快,V-P分流术后流动曲线呈不规则,但双向流动减慢;V-P分流术失败显示分流管-脑室端无脑脊液信号,再次手术后出现强弱不等的信号.结论 PC cineMRI在脑积水的诊断及手术选择中有指导意义,并且可以评估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对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志愿者鞍区(除鞍前后结节区)脑脊液的流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分别筛选32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及32例正常志愿者,选择扫描正中矢状位T1WI或T2WI图像上鞍前后结节连线水平,编码速率20 cm/s,利用分析软件测量鞍区水平脑脊液流速、流量率等参考值并研究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结果 分别获得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脑脊液流动时间-速度曲线,两者曲线形态相似,均为形态不规则,波动幅度较大,无一定规律性.同时获得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志愿者鞍区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速,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速、平均向下流速、平均向上流速及平均流速分别为(1.52±0.93)cm/s、(1.86±1.34)cm/s、(0.62±0.06)cm/a、(0.92±0.05)cm/s、(0.70±0.05)cm/s;(1.46±O.98)cm/s,(1.18±0.62)cm/s,(0.48±0.02)cm/a,(0.69±0.06)cm/s,(0.56士0.02)cm/s.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量率、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量率、平均向下流量率、平均向上流量率、平均流量率、平均净流量率分别为(0.014±0.003)mL/s、(0.017±0.004)mL/a、(0.068±0.003)mL/s、(0.078±0.002)mL/a、(0.008±0.003)mL/s、(0.054±0.002)mL/s;(0.016±0.001)mL/s,(0.013±0.004)mL/s,(0.044±0.003)mL/s,(0.055±0.003)mL/s,(0.055±0.003)mL/a,(0.036±0.002)mL/s.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速、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速所对应心动周期及平均心动周期各项测量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整个脑脊液循环体系中,空蝶鞍综合征患者有部分脑脊液分流进入鞍内,但对该水平(除鞍前后结节区)的脑脊液循环各项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1脑脊液流动的研究背景 对脑脊液流动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即已开始。经核素脑池造影、X线电影脑池及脑室造影和颅内压监测等方法的研究,一般认为脑脊液循环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脑脊液团流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其主要内容包括:脑脊液于脑室系统内脉络丛产生后通过中脑导水管,  相似文献   

7.
吴国平 《海南医学》2006,17(12):57-5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往临床常在对症基础上采用脑脊液净化治疗以使脑脊液中的血性物质排出及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以发生脑血管痉挛(CVS)和蛛网膜颗粒的阻塞所致的脑积水.近年来国内外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SAH以改善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Hack于1995年首次提出肌硬膜桥的概念,即枕下头后小直肌、寰枕后膜与硬脊膜之间存在的致密纤维连接.随后的研究显示,来自于枕下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以及项韧带的纤维均参与形成肌硬膜桥.众多学者认为肌硬膜桥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推测可能功能包括:(1)防止硬脊膜打折,保证小脑延髓池的畅通和脑脊液的正常流动;(2)传递本体感觉,调整头部位置;(3)与颈源性头痛有一定关联等.本课题组基于前期肌硬膜桥的形态学研究,提出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之一的假说,并通过形态学、影像学等多种手段发现大量支持此假说的证据.肌硬膜桥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结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参与脑脊液循环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为临床疾病如慢性不明原因头痛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颅内高压综合征见于许多疾病,如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积水、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颅内寄生虫病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一旦出现颅内高压,如不及时去除病因,或降低颅内压力,常发生脑疝而死亡。颅腔是一个闭合性空间,四周都是骨壁,几乎没有伸缩的余地。颅腔内被脑组织(占75%)、脑脊液(占12.5%)和血液(占12.5%)所充满。其中脑组织被压缩的可能性很小,仅脑脊液可自由出入椎管,又可与血液循环进行交换。这样,通过血液和脑脊液循环的调节作用使颅内容物的总体积与颅腔相适应,维持正常的压力。当任何一种颅内容发生病理改变时,颅内压力超过正常水平,就产生颅内高压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紧张型头痛患者导水管平面脑脊液流动特点。方法:紧张型头痛患者17例,正常对照者26例,
在导水管平面应用相位对比法脑脊液磁共振流动分析序列进行扫描,扫描数据应用脑脊液流动分析软件进行定性观
察和定量测量。结果:头痛组与对照组导水管平面脑脊液均呈与心脏博动相关的双向节律性流动。对照组脑脊液流
动曲线平滑“U”型25例、波浪型1例;头痛组脑脊液流动曲线平滑“U”型11例,波浪型6例 (P<0.05)。对照组与头
痛组导水管平面头侧方向脑脊液流量分别为(0.235±0.157),(0.133±0.106) mL/s (P<0.05),流速分别为(6.023±2.654),
(3.479±2.364) cm/s (P<0.05);足侧方向脑脊液流量分别为(-0.358±0.201),(-0.190±0.141) mL/s (P<0.05),流速分别为
(-8.263±3.020),(-4.788±2.862) cm/s (P<0.05)。结论:头痛组导水管平面脑脊液流动曲线、头侧及足侧方向脑脊液平
均流量、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显示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脑脊液流动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来源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与肿瘤组织基因检测的一致性比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5例脑胶质瘤患者脑脊液标本和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对肿瘤组织标本及脑脊液标本进行二代基因测序(ne...  相似文献   

12.
脑脊液检查     
黄琼 《开卷有益》2014,(10):23-23
<正>脑脊液检查,是窥见脑部病变的窗口,有人担心这会引起残疾,影响智力。会这样吗?脑脊液是充满在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的液体。它由脑室的脉络组织分泌,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处于不断循环之中。脑脊液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颅内压力。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数量、压力和成分是固定的。成人有脑脊液约40毫升,压力为70~180毫米汞柱,外观无色透明。每一百毫升脑脊液,含有蛋白20~40毫克,糖50~70毫克,氯化物700~760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貌似脑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IHS病例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SIHS患者均有突发急性爆裂样头痛,伴有恶心等症状10例,脑神经受累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60 mmH_2O 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和蛋白增高,8例行头颅MR加强扫描发现脑膜强化5例,核素脑池显像3例提示脑脊液漏2例、脑脊液循环障碍1例。予补液等保守治疗后,预后均良好。结论直立性头痛、腰穿压力、头颅MR加强扫描、核素脑池显像等是鉴别SIHS与SA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由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的内镜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30例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检查,并行内镜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脑室内囊肿11例(侧脑室囊肿7例,第四脑室囊肿4例),鞍上池囊肿4例,四叠体池囊肿1例,Dandy-Walker畸形6例,后颅窝蛛网膜囊肿8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脑脊液循环动力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患者造瘘口均有脑脊液通过.有9例脑室内囊肿,4例鞍上池囊肿,1例四叠体池囊肿,4例后颅窝囊肿术后缩小.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无囊肿扩大及造瘘口堵塞病例.结论 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是神经内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除了部分切除囊肿,还需行三脑窜底造瘘重建脑脊液循环,提高脑组织顺应性.术前应根据Cine MRI和同位素脑池显像结果综合分析其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变化及脑脊液的吸收情况,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刘薇  张祥建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742-1742
脑组织由于受到压力的影响,通过脑内正常的腔隙或裂孔致使脑组织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位,从而导致临床上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叫做脑疝。颅内压力是由颅内动脉、静脉、脑组织及脑脊液四者的压力与容积所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颅内压通过脑脊液循环和脑血液循环的调节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循环DNA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5年7月间的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前、后患者各20例;留取同期非恶性血液肿瘤患者20例为对照组,微量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脑脊液循环DNA,SYBR green荧光染色法测定脑脊液循环DNA浓度。结果 1.脑脊液循环DNA电泳条带在100~1000 bp之间。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组循环DNA浓度为[(330.97±35.49)ng/m L]、急性白血病组循环DNA浓度为[(79.18±2.22)ng/m L],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脑脊液循环DNA浓度[(7.83±1.85)ng/m L](P=0.000;P=0.000);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脑脊液循环DNA浓度[(141.77±37.56)ng/m L]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循环DNA浓度[(330.97±35.49)ng/m L](P=0.000)。结论脑脊液循环DNA水平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浸润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MRI扫描技术的发展,形态影像学研究能直观的了解患者脑室扩大及大脑皮质萎缩的程度,而相位对比磁共振电影(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C-MRI)在不需注入对比剂的前提下可无创、精确地测量出脑脊液流动的速度、方向及流量等数值,为研究脑脊液循环(cerebral spinal fluid circulation,CSF)异常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用MRI技术测量脑脊液循环各参数可成为判断脑积水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TBM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8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药联合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压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和头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蛋白含量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压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TBM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脊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根据发生机理的不同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外为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受阻所致,而交通性脑积水由于脑脊液的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所引起.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把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置入体内,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到腹腔中吸收,简称V-P手术.Kauschl于1905年首次开展这种手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随脑室-腹腔分流管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展的.其适应证广泛,可适用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后天性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永,以及患儿无严重智能缺陷、大脑皮层仍有一定厚度的先天性脑积水.其手术操作简单,分流效果好.据报道一年以上仍有良好分流效果者达70%以上,是当今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也存在置管盲目,分流管梗阻率较高(28%),感染率较高(20%),术后第一月整复率较高(18%)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后,脑脊液(CSF)发生变化,由于腰穿操作简便易行,对无 CT 扫描条件的基层医院,仍是诊断脑出血的很有阶值的检查方法。下面介绍脑出血腰穿及 CSF 的有关问题。1.脑出血时 CSF 的改变(1)腰穿压力:24%脑出血患者腰穿压力>1.96kPa(200mmHg 水柱),颅内压增高机理:①出血后引起急性脑水肿;②血肿形成使颅内容积增加,并直接压迫邻近组织;③血液流至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产生机械性梗阻,影响 CSF 循环和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