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行根治切除术的胃癌患者210例,对其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病理分期和肿瘤的大小对胃癌的生存率影响显著(P0.05);而根治程度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部位、化疗时间和TNM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肿瘤部位、化疗时间和TNM分期是其独立因素,并且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不同也有影响,尽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方金荣 《吉林医学》2012,33(24):5166
目的:对影响胃癌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抽取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38例,将这3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统计,按照相关因素进行分组,随访后对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男性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的生存率(P<0.05);不同病理分期术后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大的患者比肿瘤小的患者的生存率低(P<0.05)。结论:对胃癌外科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病理分期以及肿瘤大小等,值得临床对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患者中选出70例,对患者临床诊断情况、手术效果以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利用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54.29%(38/70)、CT扫描准确率为66.67%(40/60)、磁共振检查准确率为71.43%(50/70)。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71.43%(50/70)、术后2年生存率为51.43%(36/70)、术后3年生存率为28.57%(20/70)。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N分期、肿瘤转移、黄疸梗阻症状、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手术方法。结论: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存活率较高,病症诊断准确率较低,因此对疑似病例也需采取谨慎治疗态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个人史和既往史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5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朝鲜族和汉族患者的相关既往史和个人史资料,随访诊断后的患者生存状态和生存日期,筛选出可能影响肝癌预后的潜在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35例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22.1%,中位生存时间为31.9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朝鲜族和汉族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1,3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肝炎病史、肝硬化病史、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及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治疗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包括年龄、肝炎病史、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及TACE治疗等.朝鲜族与汉族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年龄和肝炎病史.[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既往史和个人史对预测其预后具有意义;部分诱发原发性肝癌生成的危险因素对预后未见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5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各因素将研究对象分组,并对各组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影响因素。结果性别、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男性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病理分期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不同病理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体积≥4 cm比肿瘤体积<4 cm的生存率低(P<0.0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根治度并非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对胃癌预后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 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57.9%,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PBC,sBPBC)的生存率与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PBC,mBPBC)的生存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两侧肿瘤均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二者情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杨尧庆  韩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30-163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手术联合放化疗)50例,对照组(单纯化疗)21例。两组间采取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计算各组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1、2、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62.0%、28.0%以及12.0%;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1、2、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42.8%、19.0%以及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伴发严重的基础疾病对预后有影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与肿瘤分期是局限期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预后较差,以外科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疗方式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朝林  刘奇伦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42-1143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找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对29例双原发乳腺癌进行发病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以及生存率等方面分析。结果①双原发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②第二原发癌的早期乳腺癌发现率高于第一原发癌。结论应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病人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第二原发癌,以改善双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王书长 《河北医学》2014,(3):364-367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同类疾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行综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应用TAI治疗、TACE治疗、TACE+PEI治疗、TACE+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5年期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门脉癌栓、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近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包括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其中TACE+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理想,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自1999年9月至2004年9月间手术治疗224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和是否术后辅助化疗共7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分析同样表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a期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9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8例)、腹部包块(4例)、消化道出血(11例)、肠梗阻(5例)、黄疸(3例)、无症状(2例);另外,血常规提示消瘦贫血(18例);术前确诊仅8例;术中证实肿瘤位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7例,回肠11例,空回肠多发1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肿瘤9例。[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相关基因群的表达和功能。[方法]从6例胃癌患者分别抽取胃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的总RNA,采用逆转录的方法,制成cDNA链,并以两种荧光Cy5和Cy3标记后做探针,与含有14784条人类14K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以Agilent荧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荧光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筛选出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RT—PCR实验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14784条基因中,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共80条,其中59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21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经RT-PCR验证,差异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胃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之间存在多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相关基因表达失常所致。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血清可溶性Fas与可溶性Fas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真  陈晓阳  庄岳鹏 《河北医学》2000,6(12):1059-1061
目的:进行原发性肝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与可溶性Fas(sFas)的检测,以探讨其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8例原发性肝癌血清sFas与sFasL水平。结果:肝癌组sFas与sFas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溶性Fas与膜Fas竞争性地与FasL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可溶性FasL可能通过转式机制导致别的表达Fas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使肿瘤细胞躲避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VS)的疗效。[方法]按入组编号,将3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动静脉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先堵动静脉瘘口后再行化疗栓塞,对照组采取先行化疗栓塞后再堵动静脉瘘口,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口闭塞程度、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动静脉瘘口闭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治疗客观疗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病灶变化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观察组则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AVS的介入治疗,可先予明胶海绵颗粒或PVA颗粒堵塞动静脉瘘口再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能提高肿瘤治疗疗效,还可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放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转移患者4例。剂量44~52 Gy/24~27次/5~6周。[结果]4例患者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例。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于肝癌移植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仍有较好的疗效,且肝癌移植术后再行放射治疗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Lewis肺癌自发转移模型,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小、中、大剂量组(5、15、30 mg.kg-1.d-1)及对照组各10只,连续给药14 d,停药1周后处死小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原发瘤抑瘤率;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以及对荷瘤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400 ng处理72 h后的抑制率为(68.4±1.5)%,与处理24 h后的抑制率(21.9±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给药组肿瘤生长均较对照组缓慢,小、中、大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8.2%、49.7%、52.8%。各给药组小鼠瘤组织内均有大面积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发生早期凋亡的改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可能表现为对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双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外科治疗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39例肠道肿瘤和18例肠粘连,分别占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主要病因的56.52%和26.09%;54例(78.26%)合并基础性疾病,其中14例伴有两种以上的基础性疾病.患者痛程(从感觉到疼痛等症状到就医确诊的时间)8h~13d.患者中42例(60.87%)手术时出现耐受力问题(出现严重负氮平衡、水、电解质失衡或酸碱失调、非正常血压等);4例(5.80%)死亡;15例(21.74%)有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就诊不及时和手术耐受能力下降等;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方式并加强围手术期治疗,可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杠柳毒苷在模拟人体消化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配制不同pH值的模拟消化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杠柳毒苷在各种模拟消化液中的含量变化,并利用薄层鉴别、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水解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杠柳毒苷在模拟空腹胃液(pH=1.2)中1 h含量降低22.2%,其水解产物为脱去两分子糖的杠柳苷元;在模拟进食胃液、小肠液、大肠液中0~6 h含量均无变化。[结论]杠柳毒苷在不同pH值的模拟消化液中的稳定性不同,在模拟进食胃液、小肠液、大肠液中稳定,在模拟空腹胃液中不稳定,可被水解为杠柳苷元。模拟消化液的pH值是影响杠柳毒苷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模拟消化液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不影响杠柳毒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2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中,10例单纯的西医保守治疗,7例4~7天痊愈,2例有效,1例转手术治疗;12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1例3~5天痊愈,有效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单纯性西医保守治疗疗效要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致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71例闭合性腹部损伤确诊小肠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痊愈出院。死亡2例。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十二指肠破裂术后出现肠瘘2例、腹腔残存脓肿1例、腹壁切口裂开2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处理闭合性腹部损伤之小肠破裂的关键。可以减少并发病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