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掌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应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方法对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68例(89侧)患者采用新型掌部小切口行腕管松解术,该切口为纵行、位于鱼际纹尺侧2~3mm、长约2.0~2.5cm,近端不超过远侧腕横纹。结果经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拇短展肌肌力、握力、捏力、皮肤感觉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在统计学极具显著意义(P<0.001)。本组无任何神经血管并发症,无1例出现腕掌部瘢痕疼痛。结论本切口具有安全、损伤小、直视下松解腕管并同时可行正中神经内松解和尺管松解、手术瘢痕小等诸多优点,是腕管松解术的一种新型、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总结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0采用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切开松解治疗的33例(41侧)腕管综合征,切口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处,于掌长肌腱尺侧作一长约1.5 cm横形切口。如果出现难以直视、操作困难情况则可采用L形延长切口,位于第3指蹼与掌长肌腱尺侧缘连线上,在横形切口桡侧端向上延伸一长约1 cm的纵形切口。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3侧需采用L形切口,术后未出现感染、血肿。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手掌部麻木、感觉异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第14天34侧手掌部麻木感完全消失,7侧手掌部仍有麻木感。末次随访时5侧手掌部偶有轻微麻木感,2侧手掌部遗留麻木但较术前减轻。末次随访时大鱼际肌肉萎缩的13侧完全恢复,对掌功能、捏力、握力恢复正常;大鱼际肌肉萎缩的3侧部分恢复,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力、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瘢痕痛、掌浅弓损伤,未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返支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31侧,良8侧,可2侧。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腕管松解加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晚期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2例晚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切开减压同时,采用环指指屈浅肌腱进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均有明显恢复,拇指对掌功能均恢复,优8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对大鱼际肌肉萎缩、消失的晚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松解同时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能够较好恢复拇指的对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使用手掌近侧小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自大、小鱼际纹交界处向远侧腕横纹做纵行切口,长2~2.5cm,直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术后随访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长切口的病例比较,观察小切口的疗效。结果 随访病例19例30腕,其中小切口6例11腕,长切口13例19腕,它们在手指麻木、腕痛、握力及两点辨别觉改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时间以及术后瘢痕触痛、墩柱部疼痛等方面,前者优于后者。结论 经手掌近侧小切口实施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较传统方法有更多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对收治的28例老年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4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85.7%;仍有部分症状残留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症状无明显缓解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原13例大鱼际肌肉萎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18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简便易行,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操作可彻底有效的松解受压神经,避免神经的副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至今,利用内窥镜单切口入路,通过切开腕管、松解正中神经,治疗腕管综合征18例(30侧)。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测定正中神经掌腕段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较术前加快(P〈0.05),患者肢体感觉基本恢复正常,未见复发。结论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确切,术后正中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常规手术后柱状痛的原因.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对27例(30侧)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常规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测量柱状痛的面积及发生柱状痛患腕的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0~30个月,11侧出现手术切口周围柱状感觉麻木区,8侧出现切口周围单侧或双侧柱状痛.结论 在出现柱状痛或柱状感觉麻木的患者中,柱状痛的面积和切口长度呈正相关;有无柱状痛不是评价腕管切开减压术(OCTR)疗效的标准;切口的类型与柱状痛的发生无相关.  相似文献   

8.
腕管综合征常规手术是将皮肤与腕管横韧带之间的组织完全切断,直视下切开腕横韧带,然后行神经松解。开放性手术的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手部功能恢复期较长,手的握力和捏力明显下降;手掌部的皮肤切开易损伤正中神经的掌皮支,形成神经瘤而产生疼痛;切口持续性疼痛,活动时加重;易发生弓弦状屈肌腱、神经与皮肤和肌腱粘连、外形不够美观等并发症。尽管开放手术的手术切口不断改良,但最终难免在手掌部残留有痛性或肥厚性瘢痕。日本Okutsu1986年首先应用内镜治疗腕管综合征,通过前臂1cm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技术(内窥镜、腕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后疗效。方法对60例(72侧)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内窥镜、腕部小切口及传统切开方法进行治疗。采用Kelly评价、两点分辨觉的改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3组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2个月,3种手术方法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窥镜和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瘢痕痛方面均明显少于传统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手术在手掌部残留的瘢痕小、手术耗时短,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10.
严重腕管综合征腕管松解与一期拇指对掌功能重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观察重度腕管综合征伴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在腕管松解的同时行掌长肌移位拇指对掌功能重建的手术疗效。方法1995~2 0 0 1年,对严格选择的重度腕管综合征伴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者9例,采用在腕管切开、神经松解的同时,行掌长肌移位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中将掌长肌腱游离至腕部附着处后用掌腱膜延长,在掌根部沿拇短展肌表面作皮下隧道,使掌长肌与拇短展肌成13 5°,将掌长肌止点缝合在拇指掌指关节的背桡侧。结果术后随访3~7个月,7例患者手麻症状全部消失,拇指对掌功能完全正常;2例患者拇指桡侧尚有轻度感觉减退,拇指对掌轻度受限,但拇指指尖可与小指指尖相对。结论腕管松解同时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手术简便,拇指对掌功能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小双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应用小双切口作腕管切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掌长肌腱尺侧,平行远侧腕横纹作1.5cm长的横切口,腕横纹以远2.5cm为中心沿鱼际肌纹作1cm长的纵切口,分别显露腕横韧带远近缘及指屈肌腱及正中神经,直视下将腕横韧带完全切开,正中神经外膜松解3例,鱼际肌支松解1例。结果 术后2周,15例症状完全消失,拇、示、中3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术后1年随访,术前大鱼际肌萎缩5例,肌萎缩明显改善,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1例产生腕掌部瘢痕疼痛及尺神经、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小双切口行腕管松解术,可操作窄间大,并发症少,术后美观。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期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一期肌腱转位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7例(10侧)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在腕管切开减压的同时,一期采用尺侧腕伸肌为动力肌,拇长伸肌或拇短伸肌转位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6.6个月。术后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均有明显的恢复,尺侧腕伸肌-拇长伸肌转位(6侧):优5侧(占83%),良1侧(占17%);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转位(4侧):优3侧(占75%),良1侧(占25%)。结论 对重度腕部正中神经压卡患者,在腕管松解的同时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能早期恢复拇指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改良小针刀腕部微创松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微创技术通过改良小针刀腕部切断腕横韧带并松解掌腱膜治疗腕管综合征60例72个腕管,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35~70岁,平均48.5岁。主要表现为:桡侧3指半疼痛或麻木,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多有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和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缺失。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分别从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针孔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4个月。有5个手腕症状未完全缓解,1例患者3个月时再次出现手指麻木,经注射得保松后缓解,其余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小针刀腕部微创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瘢痕、局麻下完成、效果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腕管切开减压术(OCTR)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近年来采用内镜下腕管减压术(ECTR)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文献报道示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上不一致。该文作者对123例分别采用ECTR和OCTR治疗的腕管综合征病人进行了随访调查研究,即对91例ECTR病人和32例OCTR病人进行初级和次级随访。初级随访指标包括症状改善情况自报表和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次级随访指标包括McGill疼痛调查表、握力(采用指握力测定装置)、捏力(采用指捏力测定装置)、中指感觉域值测定(仪器均由NK生物技术公司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发的腕管综合征(CTS)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松解联合带血管蒂小鱼际皮下脂肪瓣(HTFPF)治疗21例复发的CTS患者,男5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平均52.2岁.17例采用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后复发,4例采用内镜下腕管松解术后复发.术后复发时间5 ~35个月,平均19.6个月.按照CTS分型:中度8例,重度13例.所有患者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有麻刺感;Tinel征均阳性;食指指腹两点分辨觉5~14mm,平均9.3mm;握力6~18 kg,平均11.7 kg.所有患者复发后采取保守治疗3周均无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8 ~48个月(平均24.4个月)随访.正中神经卡压症状明显改善时间2~14d,平均7.2d;两点辨别觉提高至2~8mm,平均4.0 mm;握力18~37 kg,平均23.5 kg.所有患者手指活动、感觉正常,麻木、针刺感消失,无明显的腕部疼痛,拇指对掌功能正常,肌电图检查均阴性,Tinel征、Phalen征、Reverse Phalen征均阴性.术后18个月,按CTS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腕部主观疼痛减轻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全部患者术后未出现支柱疼痛、小鱼际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正中神经及其返支、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是治疗复发的CTS的有效方法,显微神经松解联合HTFPF可以恢复正中神经的滑动,并提供良好的软组织营养基床,显著改善复发的CTS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微创切开减压联合正中神经显微松解术与传统腕掌部开放入路在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2例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微创切开减压联合正中神经显微松解术)30例、对照组(传统腕掌部开放入路)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的BCTQ评分、SSS评分、FSS评分及肌电图指标,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波士顿腕管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questionnaire,BCTQ)评分、症状严重程度(symp-tom severity score,SSS)评分、功能状况(function scale score,FS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肌电图指...  相似文献   

17.
Chow法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腕管综合征内窥镜Chow法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25例30腕腕管综合征,在内窥镜指导下切开腕管。结果:术后随访1月~12月。18例20腕术后4周~6周桡侧三指半感觉恢复正常。7例lO腕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障碍术后8周~12周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Chow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鼻镜辅助下双小切口腕管松解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行利前鼻镜辅助下双小切口腕管松解术12例(15例腕),随机抽取我科同期开放式腕管松解术(OCTR) 28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15个月.术前诊断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神经传导检测阳性结果.研究组术前及随访期间行Levine腕管问卷调查,评测手指两点辨别觉、握力、捏力,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配对资料t检验.同时研究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术后12个月内切口“瘢痕痛”的发生率、发生程度及恢复正常工作的时间,结果行组间计数资料x2检验和两样本均数t检验. 结果 研究组15侧均未出现松解不全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2个月Levine评分值、感觉指数、握力、捏力值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瘢痕痛”发生率(6.67%)、“瘢痕痛”评分值(0.067 ±0.258)、恢复正常工作时间(15.70 ±3.81)均低于对照组(42.85%、1.440±1.395、31.20±5.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前鼻镜辅助双小切口腕管松解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透明外导管双入口Chow法施行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透明外导管行双入口Chow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27例患者38个腕关节。其中男4例,女23例;年龄25~66岁,平均52.81岁;右腕12例,左腕4例,双腕11例。根据术前症状按滨田分类法分级,Ⅰ级9腕,Ⅱ级6腕,Ⅲ级23腕。手术采用局麻、止血带,腕部小切口引入透明导管,在透明外导管内可分辨出肌腱、韧带、神经的情况下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结果术后随访2~47个月,平均17.67个月。失访6例,共随访32个腕关节。单腕平均手术时间15 min,出血0 mL。术后1例出现疼痛、麻木加重,无正中神经、血管、肌腱损伤及神经黏连等并发症,无二次手术者。无皮肤深浅感觉障碍、无切口瘢痕疼痛者。握力及捏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Kelly分级评定,优18腕,良9腕,一般4腕,差1腕,优良率为84.3%。分级为一般及差的5例均出现在术前滨田分类Ⅲ级的患者中。结论关节镜下用可视的透明外套管行"双孔道"Chow法腕横韧带松解术结合了Chow法与Okutsu法的优点,皮肤切口小,组织创伤轻,手术时间短,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不残留大的手术瘢痕。此方法是一种有效且操作安全性高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一次完成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1年8月,对8例掌腱膜挛缩症合并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其中右手5例、左手3例,设计手掌部“M”形切口,或同时加手指的“Y”形切口,同时切除部分掌腱膜,行屈肌支持带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结果 术后全部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瓣边缘坏死及血肿形成,术后拇、示、中指麻木逐渐减轻,术后3个月手指麻木全部消失.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掌腱膜挛缩无复发.结论 掌腱膜挛缩症与腕管综合征两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地发生在同一个体时,两种疾病同时并发的几率明显增加,可通过一次手术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