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维军  赵艳玲  山丽梅  肖小河  张萍  刘军 《中草药》2009,40(12):1893-1897
目的 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方法 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用水分别煎煮,分煎液按相应的比例配伍.在100℃下水浴加热1 h,得单味药分煎后配伍所得的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药液.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痢疾杆菌在类方水提液作用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文献报道,综合分析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结果 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的药液之间存在稳定的药性差异.左金丸及类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痢疾杆菌的生长代谢过程,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强.反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弱,4方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 微量热法可用于刻画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连和吴茱萸在传统临床应用中,常按不同比例配伍用于各种胃热、胃寒证,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及分子药理学理论的发展,黄连与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该文主要采纳Pubmed中收录的文献,尤其侧重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以及黄连与吴茱萸中主要化学成分组分配伍的研究进展,从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及生物药剂学研究等方面阐述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应用的科学性,展望了黄连和吴茱萸配伍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黄-黄连药对为中药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药对之一,其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汉代以后该药对临床常用于上中下焦热盛之证,两药经常以不同的剂量和炮制品配伍使用,历代所用方剂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均为大黄2两:黄连1两),<千金翼方>三黄汤(大黄3两:黄连3两),<外台秘要>三黄汤(大黄1两:黄连1两),<寿世保元>清咽抑火汤(大黄1钱:黄连1钱),<张氏医通>清心散(大黄酒浸2两:黄连1两),<保命集>芍药汤(大黄3钱:黄连半两),<中国药典>小儿化毒散(大黄80克:黄连40克)、当归龙荟丸(大黄酒炒50克:黄连100克)等.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方剂中大黄-黄连药对配伍应用的常用配比为大黄2:黄连1和大黄1:黄连1,也有部分方剂大黄剂量低于黄连.一般用于泻热通便的方剂,大黄的剂量大多高于黄连;而用于清热泻火的方剂,则大黄剂量多等于或小于黄连.  相似文献   

4.
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主要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考察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二药配伍时主要组分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用水分别煎煮,分煎液按不同比例配伍,在100℃下加热1h。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组分相对峰面积变化和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连水煎液和吴茱萸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未见新峰产生。吴茱萸中主要组分的相对峰面积未见明显变化,黄连生物碱的相对峰面积随吴茱萸水煎液配比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结论 吴茱萸组分存在时可使黄连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戊己丸配伍方中的小檗碱、巴马汀在人源肠道菌群中的代谢.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将黄连、吴茱萸、土炒白芍组成9组戊己丸配伍方和相应剂量的黄连单味药,分别与人的新鲜粪便进行厌氧培养,在培养24h后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菌液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含量,比较在不同配伍比例下2种成分的代谢.结果:在黄连提取物中,小檗碱的代谢速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巴马汀的代谢速度与剂量呈负相关.复方配伍加速了低剂量小檗碱的代谢,与吴茱萸和土炒白芍呈正相关;而减慢了高剂量小檗碱的代谢,代谢速度与吴茱萸呈负相关.复方配伍加速了高剂量巴马汀的代谢,减慢了低剂量巴马汀的代谢,并且代谢速度与吴茱萸和±炒白芍的剂量呈负相关.结论:当黄连代表成分在肠道菌群中代谢较快时,戊己丸复方配伍减慢其代谢速度,而当黄连代表成分在肠道菌中代谢缓慢时,戊己丸复方配伍则加快其代谢,从而起到平衡的作用.而且黄连、吴茱萸、土炒白芍比例不同,小檗碱和巴马汀的代谢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连吴茱萸药对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比较小檗碱等四种主要化学成分表观穿透系数Papp的异同。方法:复制Caco-2细胞模型,采用HPLC测定转运后药液5种化学成分含量,并计算吸收系数,考察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时小檗碱等四种化学成分在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征。结果:随着配比中黄连比例的增加,无论是AP-BL还是BL-AP,4种化学成分的Papp均随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加趋势,即黄连:吴茱萸为6:1时吸收率最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增加黄连的配伍比例,有利于黄连和吴茱萸主要化学成份的吸收,黄连吴茱萸为6:1时各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黄连与吴茱萸按不同比例配伍时,黄连中主要化学组分溶出率的变化规律。方法:黄连与吴茱萸分别按1:0,6:1,3:1,2:1,1:1,1:2,1:3,1:6,0:1等9个比例配伍,水煎,制得各供试样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得到色谱分析数据,然后考察其中8种组分的溶出率与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结果:8种组分中,1种组分的溶出率保持相对稳定;6种组分与黄连比例成线性关系;另外,检出1种新组分,它与黄连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结论: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各种黄连生物碱的溶出率成相同比例下降,并检出1个二药单煎时未能检出的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黄连和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文献,并利用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学研究结果分析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合理性。结果与结论:黄连、吴茱萸化学成分复杂,配伍后变化机理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的有效成分。方法:选取4对不同产地的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进行研究,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作为本研究的色谱柱(1. 7μm,100 mm×2. 1 mm),柱温为40℃;加入2μL10℃的样品后,以乙腈(流动相A)-纯水加0. 05%甲酸(流动相B),流速为0. 4 m L/min进行梯度洗脱,建立UPLC-质谱(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在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的对照指纹图谱和样品指纹图谱的比较中,相对保留时间标定16个较有特征的共有峰分别与单味黄连药物及单味吴茱萸的指纹图谱特征峰比较,发现9、15和16号共有峰是黄连、吴茱萸都存在的特征峰,而1、2、13、14号共有峰仅吴茱萸方有的特征峰,余下共有峰为黄连药物的特征峰。9、15和16号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共有的特征峰,结合质谱分析和化合物质裂解规律,推测出木兰花碱、格陵兰黄连碱和1-甲基-2壬基-4(1H)-奎若酮等3中化合物。结论:采用UPLC-MS技术建立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有效成分,为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的有效成分和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在体肠吸收,比较小檗碱等5种化学成分在小肠吸收率及吸收系数的异同。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HPLC测定灌流后药液5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吸收系数,考察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对小檗碱等5种化学成分在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随着黄连配比增加,5种化学成分的吸收率有增加趋势,且黄连吴茱萸6∶1时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吸收率均比黄连吴茱萸1∶1和2∶1的吸收率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5种化学成分的Ka值与Kapp值有增加趋势,且黄连吴茱萸6∶1时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及吴茱萸次碱的Ka值均比黄连吴茱萸1∶1、2∶1的Ka值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增加黄连的配伍比例,均有利于黄连和吴茱萸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可能在于小肠吸收,且吴茱萸比例越少,黄连吸收越好;黄连比例越多,吴茱萸吸收越好,黄连吴茱萸为6∶1时黄连与吴茱萸的吸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黄连吴茱萸单煎后配伍沉淀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仙  黄忠京  谭倪  林永成 《中草药》2007,38(4):515-516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丹溪心法·火六》中的左金丸(6:1)、《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中的变通丸(又叫茱萸丸,1:1)、《圣济总录·中喝门》中的甘露散(2:1)等,都是通过改变该药对配伍的比例而来。现代临床应用也证明,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比例,可用于治疗多种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如胃脘痛、腹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痢疾、反酸嗳气、痞满等。古方中左金丸、变通丸、甘露散等均采用散剂或丸剂。据文献报道,黄连与吴茱萸复方煎出液可产生沉淀,且复方煎出液中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生物碱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认为生物碱量的降低是由于两药配伍后使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两药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黄酮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所致。沉淀物是否为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这是制剂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本实验对黄连、吴茱萸煎液产生的沉淀进行了研究,首次从沉淀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吴茱萸次碱(evodiamine,Ⅰ)、吴茱萸碱(rutacarpine,Ⅱ)、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N-methylanthranylamide,Ⅲ)、吴茱萸酰胺(evodiamide,Ⅳ)、小檗碱(berberine,Ⅴ)、药根碱(jatrorrhizine,Ⅵ)和巴马汀(palmatine,Ⅶ)。  相似文献   

12.
小议左金丸的来源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金丸又名回令丸,为丹溪名方之一。原治肝火为痛之症,方用黄连6两、吴茱萸1两。连萸之比为6:1。考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载茱萸圆方,由黄连2两、吴茱萸2两组成,两者之比为1:1,主治虚寒型下痢水泄;宋《圣济总录·中暍门》载甘露散方,由黄连1两、吴茱萸半两组成,两者之比为1:2,主治暑气为病。此两书成书年代分别早于《丹溪心法》2、3百余年,为当时社会上流传较广、影响颇大的医书。据此推知丹溪可能受上  相似文献   

13.
左金丸配伍和提取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薄层层析和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比较黄连与吴茱萸用量配伍比例及提取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与吴茱萸6:1与1:1配伍比例并未引起药物化学性质的变化,在6:1配伍比例中黄连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的浓度明显增高;传统水提法较醇提法可获得较高浓度的吴茱萸生物碱。  相似文献   

14.
张崇佩  龚千锋  于欢  温柔  严丽萍 《中草药》2019,50(13):3065-3070
目的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黄连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吴茱萸中酚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和隐绿原酸)、黄酮类(芦丁、金丝桃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生物碱类(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和挥发油类成分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炮制工艺。结果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吴茱萸-黄连(10∶1);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8 min。结论同时以4类成分含量为指标,用以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最佳炮制工艺的方法稳定可靠、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黄连炮制品研究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香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668-669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Coptis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 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1],又称味连、雅连、云连。性味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热盛火炽、呕吐、口舌生疮等。近年来对黄连及其炮制品研究很多 ,现简介如下 :1 炮制历史沿革黄连炮制始于唐朝 ,唐代有炒法 ;宋代有酒炒、姜炒、蜜制、米泔制、麸炒、制炭、吴茱萸制、巴豆制等炮制方法 ;元代增加了土炒、童便制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  相似文献   

16.
戊己丸不同配伍对小檗碱、巴马汀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大鼠原位循环肠肝灌流模型,考察戊己丸不同配伍对戊己丸中黄连代表成分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得到戊己丸12个配伍方(3个单味药和9个配伍方),经十二指肠给药,于不同时间(0,1,5,10,15,30,60,90,120 min)采集灌流液,LC-MS检测小檗碱、巴马汀的含量,计算其吸收分数,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吴茱萸与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分数,吸收速率常数(Ka)之间呈负相关,并得到了促进小檗碱、巴马汀吸收的最优配伍比例黄连-吴茱萸-白芍3∶1∶3。结论:吴茱萸抑制黄连代表成分的吸收,而且黄连、吴茱萸、白芍配伍比例不同,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量、吸收速度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左金丸生物碱抗急性胃粘膜损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金丸由黄连和吴茱萸组成 ,功效为清肝泻火 ,降逆止呕 ,和胃止痛 ,主治胁肋胀痛 ,嘈杂吞酸 ,呕吐口苦 ,脘痞嗳气等症。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热证者 ,以及急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属肝胆火旺者。已证明生物碱是吴茱萸、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药物 黄连、吴茱萸均购自成都市中药材市场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将黄连、吴茱萸中生物碱按原方剂量比分别进行提取 ,混合而成。另制备左金丸水煎液。  黄连小檗碱的提取 将黄连打成粗粉 ,用新鲜石灰乳拌湿 ,然后分装至渗滤…  相似文献   

18.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使用是中药方剂中的经典药对,其最著名的方剂出自于《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6∶1)组成。方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之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两药相伍一温一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良效。在左金丸的基础上黄连-吴茱萸药又对派生出许多不同的配伍比例,其不同比例在功效侧重、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虽然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及分子药理学理论的发展,黄连与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对于黄连-吴茱萸不同比例关系的药对的配伍原理,以及对两药不同比例关系配伍后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通过查询文献及古籍从名医方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几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黄连、吴茱萸分别按1:1、1:2、1:4、1:8、1:16、1:32比例配伍,水煎制得水提液,用柱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方剂水提液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实验数据进行配伍比例与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黄连配伍吴茱萸可引起其生物碱含量的减少,其损失率与吴茱萸的配伍剂量线性相关,经统计学检验 P <0.01。结论 在现代制药工艺设计中应考虑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对黄连生物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效应。方法: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制备不同比例黄连-吴茱萸配伍水提物,测定各水提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体长及运动行为的影响。每组30条线虫观察存活率,每天在相同时间观察线虫数量,以最后一条线虫死亡时间作为最长寿命;每组40条线虫观察体长,用Image J软件测量死亡线虫虚拟体长;每组30条线虫观察头尾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测定1 min内线虫头部摆动的次数(从一侧摆向另一侧再摆回来)和20 s内身体弯曲的次数(认为线虫相对于身体的长轴移动一个正弦周期的波长为1次身体弯曲)。结果:与黄连组比较,随吴茱萸相对比例增加,秀丽隐杆线虫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体长显著减少(P<0.01);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行为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吴茱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黄连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延长其寿命;在生长发育和神经方面影响较小,本研究为黄连和吴茱萸的配伍与炮制减毒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