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使用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完成的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有56例患者接受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10例患者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病变.其中25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45例,Ⅲ级11例,平均射血分数为57%±11%.所有患者肺功能良好,无胸膜炎和左侧胸腔手术史.术前常规行64排CT检查双侧胸廓内动脉(ITA)的解剖情况.共采用三种术式:(1)机器人单侧或双侧ITA游离并同期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ABG;(2)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3)对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患者,接受上述两种术式的一种后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杂交术.行单支或多支CABG时于左侧胸壁第4肋间做长6 cm的小切121,直视、心脏跳动下行ITA和前降支的吻合;行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时无需胸壁切口.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了上述手术.术中平均ITA桥血流量为(23.2±16.7)mL/min,无中转开放手术和手术死亡.ITA移植到前降支53例,双支桥3例,其中10例患者旁路移植后接受了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支架植入杂交术.术后复查未见桥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手术效果确实、可靠,不破坏胸腔骨性结构、创伤小,是微创CABG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冠心病(CH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1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CHD合并IMR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CABG+二尖瓣置换术(MVR),观察组采用CABG+PBMV。比较2组治疗时间及术前、术后即刻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观察组ICU、术后呼吸机、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即刻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PBMV治疗CHD合并IMR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中老年者占较大比例.肺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作为监测肺换气功能的指标,反映肺泡的氧合功能,是急性肺损伤的重要诊断标准[1].现收集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接受单纯CABG手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影响OI的因素做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施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EuroSCORE≤2)分别施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与off-pump CABG(off-pum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的使用、主要并发症、特殊用药、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并监测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移植血管根数、胸腔引流量、术后主要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血液制品的应用和住院总费用on-pump组高于off-pump组(P<0.05).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酶谱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ff-pump CABG与on-pump CABG均为有效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方法,对低手术风险冠心病患者应选择off-pump CABG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是否应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和体外循环手术,国内外存在着普遍争论[1].事实上,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也像恶性肿瘤一样,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2].这部分患者,极有可能同时失去心肌再血管化与切除肿瘤病灶的机会.近年来,随着CABG手术的开展,特别是微创手术(MICAB)和不停跳手术(off-pump CABG)的推广,该类患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国内对此尚无详细报道.现将我科2年来4例相关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例2术前曾行左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TCA)及前降支支架(LAD)治疗,具体见表1.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经验 ,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对 6 3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 CABG手术 ,其中有 3例术前因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 CABG手术 ,2例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失败而急诊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例。 结果 共移植血管 2 0 1支 ,平均每例 3.2支。术后需用 IABP支持治疗 5例 ,死亡 2例 ,治愈出院 6 1例。随诊 6 0例 ,失访 1例 ,所有随诊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 ,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微创电视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212例患者接受CABG,按照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两组:内镜组72例,传统组1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内镜组获取静脉的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9.
王睿  陈鑫  徐明  汪黎明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914-1915
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属同源性疾病.据统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中,6.0%~8.7%合并有严重颈动脉狭窄和脑部症状,60岁以上的患者人群,这一比例更高达11.8%.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共对2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CEA)联合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7—2013-12间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组患者分为CABG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OPCAB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OPCAB组在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旁路移植支数及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优于CABG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CABG相比,OPCAB手术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常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同时,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需同期行瓣膜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同期联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5例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并均实施了同期CEA与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CEA再行CABG者24例,先行CABG后行CEA1例。有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其余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在行CEA时,患者均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并均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加宽颈动脉切口。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因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右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平均随访(24.6±3.5)个月,患者无心绞痛、短暂性缺血性脑发作或脑中风发生。结论同期行CEA与CABG是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手术安全,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危险因素[1].如何准确判断患者的左心功能,精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冠状动脉外科的难点.近年来我们以血流导向气囊导管(曾称Swan-Ganz导管)检查作为判断标准,筛选出能耐受手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低射血分数患者并给予手术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57例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同行CABG和主动脉手术13例,同行CABG和双瓣膜手术16例,同行CABG和二尖瓣手术28例;移植血管(1.97±1.36)支.通过随访获取数据,对潜在危险因素先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纳入Cox多变量回归.结果 失访2例,随访55例,平均随访时间(57.37±13.98)个月,随访期间共7例死亡;高龄(年龄>70岁)、术前合并糖尿病、有心肌梗死史、慢性肺疾病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为影响心瓣膜置换术和CABG同行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有心肌梗死史、有慢性肺疾病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过低(≤40%)是影响两类手术同行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完成心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8例,其中对5例未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瓣膜置换患者术中紧急行CABG,现对其临床表现和手术对策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类急症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2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或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男16例,女7例.年龄53 ~ 82岁,平均(65.9±4.0)岁.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3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7例.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单侧颈动脉狭窄17例,双侧狭窄6例,直径狭窄≥70%.依据患者两处病变病情严重程度而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同期或分期治疗,术后观察围手术期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的及死亡情况,并随访.结果 7例患者同期行CEA和CABG,其中1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13例患者先期行CABG后行CEA;3例患者先行CEA后行CABG.围术期死亡1例(4.3%),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患者未发生死亡、卒中、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结论 同期还是分期行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个性化治疗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患者术后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术后提供较好的肾保护措施.方法 对自199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849例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后急性肾损害(AKI)的风险因素.结果 off-pump CABG患者中发生AKI 61例(11.8%,61/518),on-pump CABG患者中发生AKI 63例(19.0%,63/331).行off-pump CABG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峰值时间为术后12h,on-pump CABG患者为术后24h;off-pump CABG术后有AKI患者Scr快速恢复期为24~48h, on-pump CABG术后有AKI患者为48~72h.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体重指数(OR=1.190,1.179)、急诊手术(OR=2.737,3.678)、合并糖尿病(OR=1.705,2.042)、外周血管疾病(OR=2.002,2.559)、射血分数≤30%(OR=2.267,4.606)和心功能Ⅲ~Ⅳ级(OR=1.861,1.957)为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风险因素;脉压差≥60mmHg、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off-pump CABG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术中和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行on-pump CABG患者术后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OR=0.146),可减少AKI发生的可能.结论 对AKI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期为麻醉至off-pump CABG术后48h和on-pump CABG术后72h.AKI是病情发展的重要阶段,肾功能检测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有肾损害存在,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治疗方法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使肾功能逆转.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或者桥血管堵塞,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随着我国CABG的大规模开展,再次手术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行Re-CABG1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为其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了196例70岁以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男152例,女44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00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将196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 CABG组:94例,on-pump CABG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血管的种类和支数、术中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off-pumpCABG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因循环不稳定改为on-pump CABG,最终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on-pumpCABG组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和心脏骤停各1例。两组移植血管材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off-pump CABG组远端吻合口数量(3.22±0.65个vs.4.52±1.11个,t=9.807,P=0.000)、输血量(312.57±305.26mlvs.744.86±279.37ml,t=10.317,P=0.000)、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71±5.32hvs.17.12±4.67h,t=8.683,P=0.000)、住院时间(17.75±3.04dvs.21.24±6.46d,t=4.782,P=0.000)少于或短于on-pump CABG组。off-pump CABG组随访93例,on-pump CABG组随访100例,随访时间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生存,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n-pump CABG组血管化比较完全。off-pump CABG目前仍不能取代on-pump CABG,而远期预后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