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TLR4与NF—k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4与NF—kB在4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LR4和NF—kB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以及TLR4和NF—k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LR4和NF—kB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和69.4%,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15%和10%(P〈0.05)。同时还发现TLR4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NF—kB在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5),TLR4和NF—k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TLR4与NF—kB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kB(NF—k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 Vision两步法对84例胃癌和54例胃不典型增生组织中NF—kB、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NF—kB、VEGF在84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2%、61.90%,在33例胃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24%、33.33%,NF—kB、VEGF在胃癌与轻度不典型增生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F—kB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相关,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NF—kB与VEG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胃癌中NF—kB可以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NF—kB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意义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NF—kB蛋白在4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1.NF—kB蛋白在HCC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0%和25.0%,经X^2检验,NF—kB蛋自在HCC中的表达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3),但可见NF~kB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在HCC中,NF—kB的表达与病理分型有关,分化程度越高其阳性表达率越低,呈负向表达,而与肿瘤的大小、包膜、有无转移无关。4.NF—kB蛋白在正常肝细胞中定位细胞胞浆中;而在肝细胞癌中既可见定位于细胞浆,也可见少数定位于细胞膜。结论NF—kB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上调,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因子NF—kB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NF—kB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意义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NF—kB蛋白在4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1.NF—kB蛋白在HCC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0%和25.0%,经X^2检验,NF—kB蛋自在HCC中的表达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3),但可见NF~kB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在HCC中,NF—kB的表达与病理分型有关,分化程度越高其阳性表达率越低,呈负向表达,而与肿瘤的大小、包膜、有无转移无关。4.NF—kB蛋白在正常肝细胞中定位细胞胞浆中;而在肝细胞癌中既可见定位于细胞浆,也可见少数定位于细胞膜。结论NF—kB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上调,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细胞株K562/A02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B,NF-kB)表达的影响,探讨Tet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1umol/L Tet作用K562和K562/A02细胞6h和12h舌,细胞NF-kB核转位水平和胞核NF—k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Tet作用6h和12h后,对K562细胞的NF-kB核转位水平及胞核NF—kB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K562/A02细胞NF—kB核转位水平及胞核NF—k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K562细胞对照组(P〈0.01);Tet作用6h和12h后,可明显降低K562/A02细胞NF-kB蛋白核转位(P〈0.05)和胞核NF—kB蛋白表达水平(P〈0.01)。作用12h较作用6h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1umol/L Tet可能通过抑制NF—kB活化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mm—LDL对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LDL)激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NF-kB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DGFb)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FeSO4修饰法制备mm-LDL,以正常LDL(n-LDL)作对照,作用于培养内皮细胞后提取核蛋白,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转录因子NF-kB停车场 及结合活性的变化。观察自由基清除剂probucol及PDTC对mm-LDL激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的影响。通过检测报告基因探讨核因子诱导激酶(NIK)和核因子-kB抑制亚基激酶(IKK)在激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以及mm-LDL激活的NF-kB对PDGFb基因启动子的作用。结果 mm-LDL能激活培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自由基清除剂probucol和PDTC对mm-LDL激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还能增加带有PDGFb基因上游调控序列(-189/+43)的报告基因荧光素酶的活性。Slot blot结果显示变异型NIK能显著减少受mm-LDL刺激的内皮细胞PDGFb mRNA含量。结论 mm-LDL可通过NIK-IKK途径激活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kB并促进PDGFb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细胞株K562/A02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B,NF-kB)表达的影响,探讨Tet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1umol/L Tet作用K562和K562/A02细胞6h和12h舌,细胞NF-kB核转位水平和胞核NF—k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Tet作用6h和12h后,对K562细胞的NF-kB核转位水平及胞核NF—kB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K562/A02细胞NF—kB核转位水平及胞核NF—k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K562细胞对照组(P〈0.01);Tet作用6h和12h后,可明显降低K562/A02细胞NF-kB蛋白核转位(P〈0.05)和胞核NF—kB蛋白表达水平(P〈0.01)。作用12h较作用6h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1umol/L Tet可能通过抑制NF—kB活化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张玉明 《广西医学》2007,29(4):533-535
核因子NF—kB(nuclear factor kB,NF—k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目前已发现它调节着100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如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生长因子、黏附分子等。目前,随着人们对NF—kB的研究日益重视并逐渐深入,它与眼科疾病的密切关系也进一步被证实,NF—kB的活化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方法用LPS(100μg/L)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在LPS后立即或4h后加入DADLE(104M)。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成像检测巨噬细胞凋亡及坏死,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细胞核NF—KB的活化水平,Westemblot法检测p38MAPK活化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IL-1β和HMGB1水平。结果DADLE明显抑制了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及坏死,降低了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和HMGBl的水平,而且对巨噬细胞NF—kB及p38MAPK的活化均有抑制作用。结论DADLE通过抑制NF—kB及p38MAPK的活化。减少了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坏死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因子kB(NF-kB)介导的病毒基因反式激活途径在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SRSNS)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呼吸道病毒触发该病的机制。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RT-PCR和ELISA法分别对SRSNS、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毛细支气管炎和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F—kB转录活性、呼吸道病毒基因和抗体表达、血清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SRSNS活动期NF—kB转录活性增高.与SRSNS恢复期、缓解期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RSNS活动期血清IL-8水平增高,与NF-kB转录活性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8,P〈0.001),NF-kB活性与呼吸道病毒检出阳性率亦呈正相关趋势。结论NF—kB介导的病毒基因反式激活途径能使IL-8等基因表达增高而致病.这可能是呼吸道病毒触发SRSNS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苗新普  韦红  黄咏东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51-253,256
目的研究核因子-kBp65(nuclear factor kB p65,NF—kBp65)、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与UC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检测活动期UC(46例)及正常对照(28例)组织中NF—kBp65和IL-13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结肠粘膜NF—kBp65的表达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L-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UC病情程度越重,NF—KBp65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而IL-13表达越低,NF—kBp65和IL-13表达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768,P〈0.01)。结论NF—kBp65的表达与IL-13呈负相关,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NF—kBp65、IL—13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程度,并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指标。IL-13的表达可能由NF—kBp65调控。  相似文献   

12.
胃癌形成中NF-kB的表达和其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gastric cancer,GC)形成中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 appa B,NF—kB)的表达规律与其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探讨NF—kB在GC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15例正常胃黏膜(normal gastric mucosa,NGM)、3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30例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和40例GC组织中NF—k Bp65、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NGM→IM→Dys→GC的形成过程中,NF—k Bp65的表达呈递增趋势,其阳性表达GC组(62.50%)和NGM组(6.70%),GC组和IM组(20.00%)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GC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则呈递增趋势,GC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程度癌前病变中NF—k Bp65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NGM→IM,NF—k Bp65与AI呈正相关(r为0.52,P〈0.05);从Dys→GC,与AI负相关(r为-0.49,P〈0.05)。在GC形成整个过程中,NF—k Bp65与PI呈正相关(r为0.57)。结论在GC形成过程中,NF-k Bp65的表达呈递增趋势;NF-k B的表达上调可能是GC形成的早期事件;NF—kB在GC形成的不同阶段均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但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同,早期促进细胞凋亡,后期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曹建南 《医学综述》2009,15(3):398-400
核转录因子NF—kB控制着一系列的细胞和组织过程,包括从细胞的分裂、增殖、凋亡到组织器官的各种应答活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过以下3个途径影响NF-kB信号转导:①泛素-蛋白酶体降解NF-kB的抑制因子IKB;②对NF—kB前体如p105和p100进行加工并使之成熟;③通过非降解依赖机制激活IKB激酶IKK,从而抑制NF-kB。本文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NF—kB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BEAS-2B)与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联合培养时IL-6分泌的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提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建立中性粒细胞与BEAS-2B细胞联合培养体系。应用Roche cobas e411检测上清液中IL-6浓度。结果BEAS-2B和中性粒细胞联合培养时,上清液IL-6浓度为(3691±482.3)pg/ml,与细胞单独培养[BEAS-2B(313.4±34.7)pg/ml;NEU(219.1±11.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EAS-2B和中性粒细胞联合培养可激活BEAS-2B细胞内NF—kB及p38MAPK的信号通路;而加入NF—kB通路抑制剂MG-132,可有效抑制上清液中IL-6的分泌[(1075.3±83.9)pg/ml vs (3691±482.3)pg/ml,P〈0.01];p38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0亦能抑制IL-6的分泌[(1532.8±176.1)pg/ml vs (3691±482.3)pg/ml,P〈0.01];且MG-132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SB2035580[(1075.3±83.9)pg/ml vs (1532.8±176.1)pg/ml,P〈0.01];当联合使用两种抑制剂(MG-132和SB203580)时可进一步减少IL-6的分泌[(353.1±33.5)pg/ml vs (1075.3±83.9)pg/ml,P〈0.01;(353.1±33.5)pg/ml vs(1532.8±176.1)pg/ml,P〈0.01]。结论BEAS-2B细胞与NEU细胞接触后激活BEAS-2B细胞体内NF—kB及p38MAPK通路,进而调控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蛙皮素制成AP大鼠模型。64只健康SD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P组,两个剂量的罗格列酮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和12h,取血检测血浆淀粉酶、TNF-α水平,术后6h取胰腺组织,观察病理损伤情况,并检测NF—kB活性。结果AP大鼠的淀粉酶、TNF—α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NF—kB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给予罗格列酮治疗后,淀粉酶、TNF—α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和NF—kB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PPAR-1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有效地减轻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其机制与降低NF—kB活性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38蛋白激酶对脂多糖(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肺泡巨噬细胞。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SB203580(p38蛋白激酶抑制剂)+LPS组、PDTC(NF—κB抑制剂)+LPS组和SB203580+PDTC+LPS组。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蛋白激酶和NF—κB抑制蛋白(I-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后胞核NF-κB和p38蛋白激酶染色显著增强,而I—κB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SB203580、PDTC均可显著降低LPS刺激的肺泡巨噬细胞NF-κB,p38蛋白激酶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并显著增强I—κB的表达(均P〈0.05)。同时应用PDTC和SB203580预孵育肺泡巨噬细胞,与LPS刺激组相比,p38蛋白激酶和NF—κB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I-κB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但分别与SB203580+LPS和PDTC+LPS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LPS刺激肺泡巨噬细胞p38蛋白激酶和NF—κB活化;p38蛋白激酶可能通过调节I-κB降解而调控NF—κB的活化,NF—κB可能是p38信号途径下游的最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草酸18α体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后肾小管上皮细胞p55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成年(2月龄)野生型鼠[p53(+/+)]和p53基因敲除[p53(-/-)]鼠分成4组:p53(+/+)鼠生理盐水组、p53(+/+)鼠甘草酸治疗组、p53(-/-)鼠生理盐水组和p53(-/-)鼠甘草酸治疗组;建立左肾IRI模型,于再灌注后0、1和7d处死动物,制作双肾(右肾作自身对照)标本。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定量检测p5I的表达,并用EIG综合图像分析系统对NF—κB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坏死,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甘草酸治疗组比生理盐水组轻、p53(+/+)鼠组比p53(-/-)鼠组轻(P〈0.01)。各组IRI肾NF—κB蛋白的表达在IRI后0d即开始增加,1、7d点,NF—κB蛋白的表达在p53(+/+)鼠比p53(-/-)鼠湿著减少,甘草酸治疗组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减少(P〈0.01);p53(+/+)鼠甘草酸治疗组p53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P〈0.01)。p53的表达与肾小管坏死和NF—κB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甘草酸可能主要通过对小鼠IRI肾脏p53表达的上调,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肾小管坏死,从而对IRI肾脏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kB(NF-kB)活化及其与蛋白尿、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趋化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阿霉素肾病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制备。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肾皮区小管间质损害程度、NF-kB活化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结果:阿霉素肾病大鼠出现大量蛋白尿及明显的皮质区肾小管间质损害。肾皮质区NF-kB活化及MCP-1表达显著增强,且与蛋白尿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显著相关。结论:NF-kB活化介导出非免疫性慢性肾小球炎时皮质区肾小管间质损害及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LPS及LPS+PDTC干预正常及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收集细胞后用West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三组NF—κB的蛋白浓度变化。结果(1)在正常、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这三组细胞中,NF—κB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细胞表达最弱,与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次是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异位子宫内膜细胞NF—κB的蛋白表达最高,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对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给予LPS刺激后,NF—κB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如果在给予LPS刺激前先给予PDTC,则可见NF—κB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LP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PS+PDTC组的NF—kB的蛋白表达甚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F—κB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因子-kB p65(NF-kB p6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和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胰腺癌组织NF—kB p65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关系。结果NF-kB p65和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3.46%和71.15%,显著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和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P〈0.05),NF-kB p65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P〈0.01),NF-kB p65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P〈0.01)。结论NF-kB p65可能通过正向调节VEGF的表达,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