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评价一套鼻胆管口鼻转换及固定的新方法——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22年1—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拟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组(观察组,n=145)和导丝套取及反a固定法组(对照组,n=71),观察两组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不良事件、舒适度、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91,117)s比136(127,145)s,Z=-9.639,P<0.001];观察组鼻胆管口鼻转中一次操作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8.28%(128/145)比67.61%(48/71),χ2=13.496],鼻咽部刺激评分[1(1,2)分比2(1,2)分,Z=-4.457]和不良事件发生率[4.14%(6/145)比15.49%(11/71),χ2=8.475]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鼻胆管期间胆汁引流量[(179.45±81.54)mL比(142.89±55.69)mL,t=3.407]及护理满意度评分[(7.72±0.99)分比(6.06±1.07)分,t=11.337]高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3.00±1.01)分比(4.83±0.99)分,t=-12.642]及不良事件发生率[3.45%(5/145)比14.08%(10/71),χ2=8.344]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鼻胆管的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1.14)s比(11.93±1.36)s,t=-16.616,P<0.001]。由此可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采取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及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刺激反应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trans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TPS)应用于导丝进入胰管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困难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1 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ERCP诊疗的胆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在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技术尝试5 min内即成功进入胆管者,共纳入154例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患者。将导丝首次进入胰管且插管时间5~<10 min时即行TPS的患者设为早期TPS组(n=62例),而将导丝反复进入胰管(≥2次)或插管时间≥10 min时才实施TPS的患者设为延迟TPS组(n=9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插管成功率、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早期TPS组和延迟TPS组的性别、年龄、ERCP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TPS组的插管时间[12.0(10.0,15.0)min 比 21.0(16.0,27.0)min,Z=8.262,P<0.001]、手术时间[29.0(25.0,34.0)min 比 50.5(41.0,67.8)min,Z=9.097,P<0.001]显著短于延迟TPS组,两组胰管支架留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62)比16.3%(15/92),χ2=1.381,P=0.240]。早期TPS组的插管成功率[100.0%(62/62) 比 88.0%(81/92),χ2 =6.282,P=0.012]显著高于延迟TPS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0.0%(0/62)比16.3%(15/92),χ2=11.200,P=0.001]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37.1%(23/62)比59.8%(55/92),χ2=7.626,P=0.006]显著低于延迟TPS组,两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1.0%(13/62)比31.5%(29/92),χ2=2.080,P=0.149]以及术中出血发生率[21.0%(13/62)比30.4%(28/92),χ2=1.699,P=0.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穿孔和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在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中,早期实施TPS可以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并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在75岁及以上的患者设为老年组(n=49),75岁以下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6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基础疾病伴随情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老年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82.6±5.1)岁比 (64.6±4.5)岁,t=19.98, P<0.001]、白蛋白水平[(29.1±5.9)g/L 比 (34.6±8.8)g/L,t=-3.94,P<0.001]、ASA分级(χ²=8.37,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伴随更多的基础疾病,尤其在高血压[57.1%(28/49)比34.9%(22/63),χ²=5.51,P=0.019]、冠心病[(55.1%(27/49)比27.0%(17/63),χ²=9.14,P=0.0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方面[24.5%(12/49) 比6.3%(4/63),χ²=7.4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老年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31.4±8.1)min 比 (30.4±8.0)min,t=-0.61,P=0.543]、住院时间[(6.1±1.7)d 比(5.7±1.4) d,t=1.35, P=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7/49)和12.7%(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6,P=0.807)。在院期间,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AOSC患者,急诊ERBD可迅速缓解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高龄不是急诊ERBD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索利那洛肽联合复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在结肠镜肠道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3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3家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受试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3组,A组肠道准备方案为3 d利那洛肽+3 L PEG,B组为仅3 L PEG,C组为3 d利那洛肽+2 L PEG。主要观察指标为肠道准备合格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肠道准备优秀率、肠道准备完成率以及肠道准备愿意重复率。结果 共入组130例受试者,其中A组46例,B组43例,C组41例,3组受试者肠道准备合格率[95.7%(44/46)、93.0%(40/43)和95.1%(39/41),χ2=0.465,P=0.893],肠道准备优秀率[43.5%(20/46)、25.6%(11/43)和34.1%(14/41),χ2=3.151,P=0.207]及肠道准备完成率[95.7%(44/46)、95.3%(41/43)和100.0%(41/41),χ2=1.909,P=0.5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受试者愿意再次行相应肠道准备方案的愿意重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1%(41/46)、74.4%(32/43)和100.0%(41/41),χ2=12.862,P=0.002]。C组受试者肠道准备完成率和愿意重复率均为100.0%,较A、B两组有升高趋势。结论 利那洛肽有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趋势,可以减少PEG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并辅以芪甲利肺胶囊抗结核治疗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28例,作为治疗组;并以同期112例仅使用抗结核化学治疗2S(E)HRZ/4HR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疗程结束前后痰菌涂片和培养结果、影像学资料,对中医证候轻重进行分级评分。使用SAS 9.2软件采用χ^2验和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涂片及培养阳性结果变化情况、影像学疗效、病灶吸收程度、空洞变化情况、停止抗结核西药后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47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41例(87.2%),56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7例(83.9%);对照组41例涂阳患者中痰菌阴转36例(87.8%),49例培养阳性患者中痰菌阴转42例(85.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6;χ^20.065,P=0.800)。治疗组128例患者病灶吸收程度[显著吸收10例(7.8%),吸收64例(50.0%),不变27例(21.1%),恶化27例(21.1%)]与对照组[显著吸收8例(7.1%),吸收35例(31.3%),不变40例(35.7%),恶化29例(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0,P=0.022),其中治疗组病灶吸收率57.8%(74/128)高于对照组38.4%(43/112)(χ^28.979,P=0.003)。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5例)患者中空洞闭合、缩小、不变和增大分别为16(48.5%)、9(27.3%)、5(15.1%)、3(9.1%)例和12(48.0%)、8(32.0%)、3(12.0%)、2(8.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0,P=0.912)。在停止抗结核西药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继续吸收率(41.9%,31/74)高于对照组(23.3%,10/43)(χ^24.150,P=0.042);停药后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病灶吸收者11例(14.9%,11/74),高于对照组的3例(7.0%,3/43),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6,P=0.2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3,P=0.006),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0.6%,116/128;其中治愈59例、显效38例、有效19例)高于对照组(81.3%,91/112;其中治愈38例,显效27例,有效26例)(χ^24.427,P=0.035)。 结论 芪甲利肺胶囊辅助治疗肺结核尤其是在中医证候改善及肺部病灶吸收上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与传统X线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取石治疗非困难性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2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使用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观察组)及传统X线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取石(对照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各82例。观察组由数据库直接筛选所得,对照组按年龄分层随机匹配所得,并验证基线数据。比较两组的插管成功率、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放射射线曝光量。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数量≥2枚的检出例数[59例(71.95%)]高于对照组[37例(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胆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00%(82/82);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8.78%(81/82)和100.00%(8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取净结石率分别为93.90%(77/82)和92.68%(7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射线曝光量方面,观察组为10.20(6.69,18.94)mGy,对照组为15.41(10.70,22.77)mGy,观察组术中射线曝光量显著低于对照组(U=2 462.00,P=0.003)。结论 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与传统X线下ERCP取石治疗非困难性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但能够显著降低治疗性ERCP取石过程中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胃癌前状态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在控制内镜主机、内镜型号、操作医师、季节气候等混杂因素一致的前提下,以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并对比武汉市第八医院在传统胃镜操作阶段(2019-09-01—2019-11-30)和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内镜操作阶段(2020-09-01—2020-11-15)胃癌前状态(包括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并按照医师年资分层做亚组分析。结果 与传统胃镜操作相比,人工智能系统可显著提高胃黏膜萎缩[13.3%(38/286)比7.4%(24/323),χ2=5.689,P=0.017]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3.9%(97/286)比26.0%(84/323),χ2=4.544,P=0.033]。在低年资医师(小于5年内镜经验)中,人工智能系统对胃黏膜萎缩[11.9%(22/185)比5.8%(11/189),χ2=4.284,P=0.038]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3%(56/185)比20.6%(39/189),χ2=4.580,P=0.032]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在高年资医师(大于10年内镜经验)中,尽管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智能系统有潜力提升内镜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内镜医师癌前状态检出率,减少早期胃癌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大肠憩室粪石嵌顿内镜下松解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9月汕头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大肠镜检查发现的肠憩室粪石嵌顿并行内镜下松解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85例(后有2例因“急性阑尾炎”剔除出观察组),未处理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以腹部症状缓解情况作为指标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结果 观察组83例大肠憩室伴粪石嵌顿患者,一次性松解成功的占42.2%(35/83),综合措施松解成功的占首次松解失败的25.0%(12/48),松解成功率为56.6%(47/83)。观察组未见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观察组松解治疗后1周电话随访,成功松解的45例患者中阳性症状者33例,有效占90.9%(30/33),松解失败的38例患者中阳性症状者29例,有效占55.2%(16/29)。观察组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55.4%(46/83)比7.0%(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54,P<0.01)。松解成功组、松解失败组、对照组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2%(30/46)、29.7%(11/37)、7.0%(3/43),χ2=33.792,P<0.01];两两比较,松解成功组有效率最高,松解失败组有效率居中,对照组有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肠憩室粪石嵌顿内镜下松解治疗相对简单,能缓解和减少患者相关症状,避免并发症和漏诊误诊,疗效确切。肠镜诊疗过程中当发现肠憩室伴粪石嵌顿时使用一些方法对嵌顿的粪石进行松解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多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multi?tunnel dissection,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食管全周浅表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79例病变长度>8 cm的食管全周浅表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改良ESMTD组(32例)和外科手术组(4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ESMT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χ2=0.000,P=1.000),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6.9%(31/32)和97.9%(46/47)(χ2=0.000,P=1.000);改良ESMT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50.5±17.2)min比(185.8±15.2)min,t=9.527,P<0.001],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3.1%(1/32)比10.6%(5/47),χ2=0.648,P=0.421]、迟发性穿孔[3.1%(1/32)比4.3%(2/47),χ2=0.000,P=1.000]发生率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反应蛋白[(64.3±6.9)mg/L比(89.2±7.4)mg/L,t=15.634,P<0.001]、中性粒细胞水平[(10.1±1.4)×109/L比(13.1±1.2)×109/L,t=15.083,P<0.001]低于外科手术组。改良ESMTD组住院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9.2±1.2)d比(11.5±1.2)d,t=8.363,P<0.001],医疗费用少于外科手术组[(3.2±0.3)万元比(5.9±0.6)万元,t=26.384,P<0.001]。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改良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的全周食管浅表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魏氏鼻喷射通气导管在60岁以上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将2021年1—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择期行丙泊酚单镇静方案下无痛胃镜检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魏氏鼻喷射通气导管组(观察组)和经鼻导管吸氧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主要观察低氧血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检查过程中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低氧血症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给氧),不良反应(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发生率,满意度(患者、麻醉医师及内镜操作医师满意度)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内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1/40)比25.0%(10/40),χ2=8.538,P=0.003],平均最低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97.7%±2.5%比92.6%±5.8%,t=5.093,P<0.001),托下颌实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2/40)比35.0%(14/40),χ2=11.250,P=0.001];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无一例发生鼻出血和咽痛;患者满意度构成、麻醉医师满意度构成和内镜医师满意度构成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魏氏鼻喷射通气导管能够安全应用于60岁以上患者的丙泊酚单镇静方案下无痛胃镜检查,能够减少低氧血症发生和气道干预次数,但临床应用中需关注鼻出血、咽痛的发生,避免暴力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注射黏膜切除术治疗长径<2 cm且巴黎分型0‑Ⅰ型结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采用非注射黏膜切除术治疗长径<2 cm且巴黎分型0‑Ⅰ型结肠息肉患者资料,即非注射组;采集同期以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者作为对照,即EMR组。对两组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息肉检出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采集非注射组患者373例,EMR组患者743例。非注射组和EMR组患者在性别[男性占比68.6%(256/373)比64.6%(480/743),χ2=1.796]、年龄[(56.2±11.8)岁比(57.4±11.2)岁,t=-1.984]、息肉数[(1.5±0.9)枚比(1.4±0.8)枚,t=1.776]、息肉分布[右半结肠占比48.0%(269/561)比34.6%(362/1 045),χ2=3.364]、病灶大小[长径<1 cm者占比80.0%(449/561)比76.9%(804/1 045),χ2=2.043]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注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82±1.70)min,短于EMR组的(4.94±2.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89,P<0.001)。非注射组患者金属夹使用个数为(0.90±0.68)个,少于EMR组的(1.30±0.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1,P<0.001)。非注射组和EMR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非注射组完整切除率[97.3%(546/561)]与EMR组[98.1%(1 025/1 0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9,P=0.387)。非注射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和EM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373)比0.8%(6/743),P=0.187]。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穿孔及迟发性穿孔。两组间电凝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3/373)比0.7%(5/743),P=0.534]。非注射组有63例患者在设定期限内进行了肠镜复查,息肉检出率41.2%(26/63),EMR组有178例患者复查,息肉检查率为53.9%(96/1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5,P>0.05)。结论 对于长径<2 cm且巴黎分型0‑Ⅰ型结肠息肉,采用非注射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治疗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159例,按其病程长度分为长病程组(病程≥10年)与非长病程组(病程<10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并进一步探究长病程组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组间差异。结果 长病程组患者年龄[(57.09±14.30)岁 比 (42.08±15.68)岁,t=5.569,P<0.001]、既往治疗比例[28.9%(13/45) 比 9.6%(11/114),χ2=9.319,P=0.020]及Henderson Ⅲ级食管患者比例[17.8%(8/45) 比 6.1%(7/114),χ2=7.020,P=0.030]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长病程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33.3%(15/45) 比 14.9%(17/114),χ2=6.811,P=0.009]。长病程组中,术后复发者年龄[(62.50±16.94)岁 比 (53.77±12.95)岁,t=-2.121,P=0.040]及既往治疗史比例[53.3%(8/15)比16.7%(5/30),χ2=6.544,P=0.016]均高于无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OEM对于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安全有效。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高龄及有既往治疗史的患者更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不同长度胰管支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PE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且术中置入5 Fr预防性胰管支架的胆道疾病患者(n=299)资料,按使用支架的长度分为5 cm短支架组(n=163)与5 cm以上的长支架组(n=136),分别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术中操作与术后情况,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方法进行补充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PEP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置入预防性胰管支架患者发生PEP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体PEP发生率为11.0%(33/299)。短支架组和长支架组患者的PEP发生率[11.7% (19/163) 比 10.3% (14/136),χ2=0.140,P=0.708],中-重症PEP发生率[1.8% (3/163) 比 2.2% (3/136),χ2=0.000,P=1.000]及2周内支架自发脱落率[81.7% (103/126) 比 78.4% (87/111),χ2=0.421,P=0.5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PSM后,每组样本量为123例,总体PEP发生率为8.9% (22/246)。两组患者的PEP发生率[8.9% (11/123) 比 8.9% (11/123),χ2=0.000, P=1.000],中-重症PEP发生率[0.8% (1/123)比1.6% (2/123),χ2=0.000, P=1.000]及2周内支架自发脱落率[80.6% (75/93)比78.6% (77/98), χ2=0.126,P=0.7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正常(OR=2.36,95%CI:1.01~5.51,P=0.046)与胆管插管失败(OR=7.51,95%CI:2.18~25.96,P=0.001)是胆道疾病患者预防性胰管支架置入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5 Fr-5 cm胰管支架相比,长度更长的5 Fr胰管支架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总体PEP和中-重症PEP风险。肝功能正常与胆管插管失败是胆道疾病患者预防性胰管支架置入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京都胃炎评分判断国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同时间段行13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的902例受检者资料,其中HP阳性患者345例,HP阴性患者557例。分析HP阳性及HP阴性受检者的黏膜表现及京都胃炎评分差异,并绘制京都胃炎评分预测HP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与HP阴性患者相比,结节[8.1%(28/345)比0.2%(1/557),χ2=86.29,P<0.001]、弥漫性发红[47.8%(165/345)比6.6%(37/557),χ2=413.63,P<0.001]、萎缩[27.8%(96/345)比13.8%(77/557),χ2=52.90,P<0.001]和皱襞肿大[69.0%(238/345)比36.6%(204/557),χ2=175.38,P<0.001]在HP阳性患者中发生率高。对预测HP感染,结节表现出最高的特异度[99.8%(556/557)]和阳性预测值[96.6%(28/29)];弥漫性发红表现出最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707);皱襞肿大表现出最高的灵敏度[69.0%(238/345)]和阴性预测值[76.7%(353/460)]。HP阳性患者的京都胃炎评分高于HP阴性患者[2(1,2)比0(0,1),Z=20.82,P<0.001]。此外,在最佳阈值为2时,京都胃炎评分预测HP感染的AUC为0.779。结论 结节、弥漫性发红、萎缩及皱襞肿大对预测HP阳性均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京都胃炎评分≥2分时,有助于判断HP阳性,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判断HP感染状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p‑assisted endoscopic sclerotherapy,CAES)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内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符合纳入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内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CAES组(n=40)和PPH组(n=40),分别接受不同的手术方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治愈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和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 受试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PPH组相比,CAES组术中出血量[(0.54±0.15)mL比(7.32±2.17)mL]和治疗费用[(6 249.53±435.67)元比(7 832.96±526.74)元]均显著减少(t=19.714,P<0.05;t=14.650,P<0.05),住院时间[(3.53±0.94) d比(5.18±1.36) d]和恢复正常生活时间[(5.26±1.28) d比(7.17±2.09) d]均显著缩短(t=6.312,P<0.05;t=4.929,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7,P>0.05)。CAES组术后24 h[(2.64±0.70)分比(3.59±0.93)分]、48 h[(1.28±0.31)分比(2.16±0.57)分]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PPH组(t=5.162,P<0.05;t=8.578,P<0.05)。CAES组和PPH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36/40)比97.5%(39/40),χ2=0.853,P=0.356]。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CAES组尿潴留[0.0%(0/40)比15.0%(6/40)]、疼痛发生率[2.5%(1/40)比22.5%(9/40)]均显著低于PPH组(χ2=4.504,P<0.05;χ2=7.314,P<0.05)。80例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CAES组复发率为7.5%(3/40),与PPH组5.0%(2/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05)。结论 CAES作为一种治疗内痔的新型微创技术具有与PPH相当的治愈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且与PPH相比,CAES具有创伤更小、痛苦更小、康复速度更快及费用更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性、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由3个临床研究中心参与,纳入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便携式内镜完成上消化道检查(n=44),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应用的奥林巴斯胃镜完成上消化道检查(n=46)。以后者作为参照,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操作性能、操作总体满意度、活检成功率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内镜检查成功率为97.73%(43/44),对照组为100.00%(46/46),差值为-2.27%(95%CI:-6.68%~2.13%),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优良率均为100%,差值为0,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对照组操作系统性能优良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97.67%(42/4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对照组操作总体满意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86.05%(37/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共9例进行了内镜下活检,试验组5例、对照组4例,2组活检通道均顺畅,均能顺利完成活检。共16例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5例[10.87%(5/46)],试验组11例[25.00%(11/44)],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80),所有不良事件均在48 h内消失,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器械缺陷事件发生。结论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安全性高,操作性能与图像质量良好,与临床常用的日本奥林巴斯内镜系统效果相当,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质量监控作用。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9名内镜医师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配到质控组和对照组。质控前阶段(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1日)收集入组内镜医师进行的结肠镜检查资料。质控培训阶段(2019年6月1—30日)质控组内镜医师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和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的使用说明;对照组内镜医师仅培训质控相关知识。质控后阶段(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20日)每周给质控组内镜医师反馈质控报告,而对照组内镜医师无质控报告。收集两组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资料。主要终点为腺瘤检出率,次要终点为退镜时间、息肉检出率、达盲率。结果9名内镜医师中,质控组4名,对照组5名。质控前阶段和质控后阶段共纳入结肠镜检查1 471例。质控组的腺瘤检出率及息肉检出率在质控后提高[13.7%(45/329)比7.1%(24/338), χ2=55.796,P<0.001;48.9%(161/329)比40.2%(136/338),χ2=4.071,P=0.044],退镜时间较质控前增加[5.9(3.9,7.3)min比4.1(2.8,6.1)min,Z=6.965,P<0.001]。而对照组质控后阶段与质控前阶段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7/398)比9.1%(37/406), χ2=0.329,P=0.566;33.9%(135/398)比33.0%(134/496), χ2=3.616,P=0.057;3.9(2.7,6.1)min比3.6(2.6,5.8)min,Z=1.355,P=0.175]。结论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结合审查和反馈模式可以实现对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的质控作用,并提高内镜医师的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麻醉管理介入对消化内镜检查操作是否存在无痛之外的其他获益。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检索。依照是否实施深镇静下监测麻醉(DS-MAC)分为普通组及MAC组。选取该时段所有行上消化道内镜异物取出术的患者,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所有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对比两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检出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行普通消化内镜检查及MAC消化内镜检查的术间各一间,对比两组各自然月行消化内镜检查的例数。结果MAC组操作成功率高于普通组(100.0%比89.7%,χ2=11.737,P=0.001);MAC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高于普通组(4.3%比1.7%,χ2=58.751,P<0.001);MAC组每月行消化内镜检查例数高于普通组[(350.2±36.2)例比(213.2±27.9)例,t=17.591,P<0.001]。结论深镇静消化内镜检查可提高操作的成功率、精准度及操作速度,推广内镜检查过程中麻醉管理的介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口服醋酸泼尼松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病变周径≥3/4周的56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醋酸泼尼松预防狭窄分为醋酸泼尼松组(n=26)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则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病变形态、术后病理以及浸润深度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醋酸泼尼松组食管全周型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3.85%(14/26)比23.33%(7/30),χ2=5.53,P=0.02]。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狭窄发生率下降[30.77%(8/26)比60.00%(18/30),χ2=4.78,P=0.03],解决狭窄所需的扩张次数减少[(3.85±2.57)次比(9.83±5.82)次,t=7.22,P=0.00]。2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醋酸泼尼松组患者使用激素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 结论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TB-DM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方法 选取青岛市胸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间住院的PTB-DM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单纯肺结核(PTB)患者392例,根据年龄段进行分层,并按照各年龄段两组患者比例尽量一致的原则,依患者住院号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得到18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胸闷等)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痰菌转阴率、肺部CT(病灶形态、病灶部位)等,采用χ^2验或U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入院时,PTB-DM组患者痰中带血或咯血发生率(32.45%,61/188)显著高于PTB组(18.62%,35/188)(χ^29.456,P〈0.05)。治疗2个月后,PTB-DM组患者仍存在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胸闷症状的比例分别为66.49%(125/188)、5.32%(10/188)和23.94%(45/188),显著高于PTB组的51.06%(96/188)、1.60%(3/188)和14.89%(28/188)(χ^2分别为9.231、3.904、4.913,P值均〈0.05)。PTB组患者咯痰、胸闷症状的改善率[36.84%(56/152)、74.07%(80/108)]优于PTB-DM组[20.89%(33/158)、56.31%(58/103)](χ^2分别为9.637、7.352,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PTB-DM组患者痰菌转阴率(53.15%,76/143)显著低于PTB组(69.77%,90/129)(χ^28.609,P=0.003)。PTB组患者条索、钙化发生率[34.04%(64/188)、13.83%(26/188)]高于PTB-DM组[22.87%(43/188)、2.13%(4/188)](χ^2分别为5.761、17.532,P值均〈0.05),结节、空洞发生率[7.98%(15/188)、45.74%(86/188)]低于PTB-DM组[14.89%(28/188)、56.38%(106/188)](χ^2分别为4.438、4.257,P值均〈0.05);PTB-DM组患者肺部病变在下叶背段及下叶基底段的发生率[74.47%(140/188)、46.28%(87/188)]高于PTB组[63.30%(119/188)、26.60%(50/188)](χ^2分别为5.472、15.721,P值均〈0.05)。 结论 与PTB患者相比,PTB-DM患者临床表现较重,短期治疗后疗效较差,需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和强化PTB-DM患者的治疗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