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玮  陈兴  侯天文  陈晶  白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03-3505
目的:研究我国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搜集,采用Meta(荟萃)分析,对我国1994年至2006年间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发表的有关研究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42篇,有62篇进入Meta分析,总计报告9335例;男女比例为1.46:1,城乡比例为1:1.95。急性中毒患儿1岁~3岁占36.03%,4岁~6岁占34.51%。中毒物种以农药、药物和灭鼠药三类为主,共占73.03%。中毒原因以误服误食为主(76.13%);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88.19%)。死亡率达4.38%,死亡中毒毒种以灭鼠药为主(70.27%);中毒致残率为6.07%。结论:本报告提供了近期我国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模式,为今后制定儿童急性中毒临床快速诊治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急性中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对其性别、年龄、中毒种类等10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5例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0.77:1。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66.67%)。中毒药物种类中居首位的是农药(43.69%)。职业居首位的是农民289例(40.99%)。第4季度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最多(39.43%)。消化道吸收为主要侵入途径(92.34%)。最常见的中毒原因是自杀(91.86%)。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为制定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3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物质名称、毒物侵入途径、急诊诊断、去向及转归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1 954例,男女比为1∶1.23,女性多于男性。中毒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年龄组(占37.21%),此年龄组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63.41%、男36.59%),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占26.31%)。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9.92%。中毒患者的职业排在前4位的是个体开业、农民工、家务及待业人员、儿童和学生。50.92%的中毒发生在家里。就诊时间>1 h者占66.25%,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31.2%。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77.89%)。首位的中毒种类是其他化学品中毒(不包括药物和农药),占中毒总数的52.58%,居中毒类型第2位的为药物中毒,占14.28%。前6位的中毒病谱依次是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苯二氮卓艹类镇静催眠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鼠剂中毒。97.68%的患者治愈出院,1.02%死亡。结论本研究为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有关综合性医院急诊中毒特点的基本资料,为急性中毒防治提供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患者入院前,用专门的《急性中毒病人登记表》对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原因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备案,通过统计此登记表,对急性中毒的流行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间我院急诊科共接诊治疗急性中毒患者326人,其中男146人,占44.79%,女180人,占55.21%,男女性别病例比为1∶1.23;以21-40岁为高发年龄段;在这些中毒患者中,无业、农民、工人及儿童居多;在急性中毒中自杀患者最多,有140人,占42.94%;中毒类别中药物、酒精、农药、鼠药、食物及化学品中毒居前几位;在对患者毒物侵入途径的分析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经消化道摄入,有278例,占85.27%。结论:急诊科中急性中毒反映了急诊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以医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急性中毒病人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对符台研究对象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8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中毒病人中,男476例(44.1%),女604例(55.9%),男:女=1:1.27;平均年龄32.7岁,18~40岁年龄段为987例(占91.4%),死亡47例(占4.4%):农药中毒758例(占70.2%),药物中毒125例(占11.6%),毒品中毒79例(占7.3%),食物中毒84例(占7.8%):口服中毒965例(占89.4%),皮肤接触9例(占0.8%),静脉注射中毒72例(占6.7%),中毒发生于18时~0时人数为813例(占75.3%),中毒发生在3月379例(占35.1%)、9月396例(占36.7%).就诊平均时间为76min.结论:县(市)级基层医院急性中毒以口服农药中毒为主,青年女性居多,农忙季节夜间发生,就诊时闻滞后,毒品中毒有上升趋势,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基层医院急诊科应按其规律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附属第一医院急性中毒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式,并对中毒控制与咨询中心的咨询电话做以总结报告.方法:对1997年9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6年间所有来急诊科的中毒病人和同时期我们中毒控制与咨询中心所接收的咨询电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间,来急诊科的中毒病人共有3 836人,男女比1:1.5.咨询电话病例1423人,男女比1:1.急诊科中毒病人20~29岁占35.5%,30~39岁占26.2%.咨询电话中二者为24.9%和19.4%.在急诊科毒物种类镇静催眠药占30.3%,其次是一氧化碳占14.6%、杀虫剂占14.3%;咨询电话中,前3位是杀虫剂占39.9%,镇静催眠药占9.7%、一氧化碳中毒占6.0%.6年来,在急诊科,镇静催眠药中毒逐年下降,杀鼠剂中毒则明显增加,自杀是常见的中毒原因(62.4%),79.6%是口服中毒.结论:本报告提供了附属第一医院急性中毒的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式,它对今后国家制定政策和采取中毒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区2409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近2年兰州市区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防治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全部资料来源于2006~2008年兰州市区呼救"120"急救电话,经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急性中毒患者.经"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和院前急救病历录入统计的急性中毒患者年龄、性别、死亡分布以及中毒种类、中毒原因、中毒途径等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意义.结果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共接受呼救并救治急性中毒患者2409例,男女比为2.1:1,男性多于女性.按年龄段分为6组,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短(32.00%)、20-29岁组(28.97%)和40~49岁组(20.96%).中毒类型主要是酒精中毒(58.03%)、一氧化碳中毒(20.67%)、药物中毒(9.30%)、其他(5.89%)、农药中毒(4.57%).院前病死率中酒精中毒最高(43.75%),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34.38%).在中毒原因中误服过量占36.99%,意外占31.05%,自杀占25.03%.中毒途径以口服为主(77.36%),其次为吸入(21.30%).结论患者年龄分布以青、中年占绝大多数.所统计7种类型急性中毒中酒精中毒居首位.性别、死亡分布男性急性酒精中毒院前病死率最高,一氧化碳中毒次之.安眠类药物是自杀行为者选择的常见药物.农药中毒主要发生于城市周边农村.其中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和分析梅州地区急性中毒原因与流行病学特点,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年本院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物质名称、毒物侵入途径、急诊诊断、去向及转归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本院急诊科室收治559例急性中毒患者,男230例,女329例,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38.7±5.9)岁,主要集中于21~40岁。中毒患者直接来本院就诊448例(80.1%),由外院转诊111例(19.9%),农村患者多于城镇患者。急性中毒患者职业以农民、民工和待业人员居多。中毒时间集中于1~2月、5~6月和11~12月。中毒途径中口服中毒比较常见,占67.5%。自杀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因家庭纠纷、恋爱婚姻等问题自杀的患者较集中。主要毒物为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和酒精。有机磷农药与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女性病例数明显多于男性。酒精中毒患者,男性病例数显著多于女性。559例急诊中毒患者,痊愈出院462例(82.6%),病情好转出院78例(14.0%),死亡19例(3.4%)。结论:根据本地区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应对策略,从而降低中毒发生率及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病人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近五年时间中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病人进行分析。结果五年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793例,占同期急诊病人的0.88%。20~49岁为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占8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居前三位的急性中毒分别为:乙醇中毒(56.66%)、药物类中毒(18.80%)、食物中毒(10.97%)。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治疗,急诊治愈率为95.62%,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者占3.11%,急诊病死率为0.71%。结论急性中毒的年龄、性别、中毒种类、治疗方法、疾病转归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能更好地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性别、年龄、脏器损伤情况等12项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男女比例1.9∶1,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主要为无业人员(34.8%),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164例),毒物类型前三位依次是有机磷农药(32.6%)、抗精神药物(12.2%)和镇静安眠药(11.5%),中、重度中毒患者比例1.7∶1,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35.6%,最常受累器官为肺(38.6%)和脑(36.0%),中毒死亡率5.3%。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重度中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的基本资料,为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行银杏达莫和常规解毒治疗,对照组给予FDP(1,6二磷酸果糖)对心肌进行保护加常规解毒方式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均较住院之初显著下降,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两组住院时间、CHE(胆碱酯酶)达正常时间和阿托品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心肌损害方面,银杏达莫具有明显的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韩宏 《西部医学》2009,21(8):1368-1369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2例口服PQ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2例存活,10例死亡,病死率为80.33%。结论急性PQ中毒病人的生存机会主要取决于服药量与就诊时间,及早洗胃、有效导泻、适时血液灌流、早期应用抗氧化损伤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给予器官功能支持、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碱剩余(B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6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30d时结局,将口服百草枯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动脉血碱剩余、PaCO2的差异,高低碱剩余组、高低PaCO2组早期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低PaCO2组30d病死率、乳酸值高于高PaCO2组,BE水平明显低于高PaCO2组。低BE组30d病死率、入院时乳酸值高于高BE组,入院时PaCO2水平明显低于高BE组(P〈0.05)。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就诊时BE、PaCO2、乳酸和入院12hBE预测30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675、0.836、0.912。结论早期碱剩余、PaCO2是早期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苏峰  栾玉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2):2200-2200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7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海珠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资料,对海珠区食物中毒的流行趋势、中毒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海珠区共发生食物中毒49起,中毒人数582人,发生时间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占81.63%,致病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77.55%,发生地点以饮食服务单位为主,占42.86%。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及加大对饮食服务单位的监督监测力度,加强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是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79例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618例(57.2%),女461例(42.8%);中毒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26.21%),男女比值为:1.34:1(P〈0.05);职业因素分布中工人比例最高(31.0%);最常见的中毒类型是酒精中毒(48.9%),再次是治疗药物中毒(17.2%),第三是有毒气体中毒(9.5%),最后是农药中毒(6.6%);一年中发病高峰月份是三月,六月,十二月。结论工人、农民、无业人员和学生是主要的中毒职业分布,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公众中毒防范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减少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柯渠青  杜庆锋  张鹏  李钊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798-3804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领域的文献,以期了解我国医联体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于2017-11-05至2018-05-10,以中国知网(CNKI,2007-01-01至2016-12-31)、维普网(2007-01-01至2016-12-3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01-01至2016-12-31)作为数据来源,系统检索2007—2016年我国医联体研究相关的文献。采用网络分析集成软件Ucinet 6.0和二维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共词网络图,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制作聚类树状图。结果 共纳入2007—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685篇。共包含核心作者69位,发文量2篇者50位(发表100篇),发文量≥3篇者19位(发表73篇)。我国医联体研究领域核心区期刊共有11种。词频≥7次的高频关键词37个,词频>44次的关键词6个,分别为“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医疗集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共现次数较高,分别为44、32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医联体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结论 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研究领域文献发文量逐步增长,目前处于学科大发展阶段,该领域暂未形成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2556例急性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及我区其它7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患者来源、毒物种类、中毒物质名称、毒物侵入途径、诊断及转归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在2556例急性中毒患者中,中毒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占38.75%)。男女比为1∶1.15。中毒患者职业排位分别是农民工、个体开业、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52.86%的中毒发生在家里。就诊时间〉1 h者占67.05%。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73.78%)。前6位的中毒原因依次是酒精、一氧化碳、镇静催眠药、有机磷农药、鼠药、食物。第一位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99.09%的患者治愈或好转,病死率为0.91%。结论急性中毒仍严重危害着我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应根据我区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中毒的管理、干预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8.
崔焕萍  余芳  张帆 《中国病案》2008,9(11):24-26
目的通过对电子病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国家或地区的电子病案研发和应用的情况。方法对1994年~2007年电子病案的文献分别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子病案的文献量从1994年的2篇上升到2007年的290篇。1465篇文献分布在392种期刊中,有6种核心区期刊。电子病案文献作者平均合作度2.33,合著率61.66%。核心作者58人(占作者总数的4.13%),发表论文35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25.6%)。结论国内对电子病案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电子病案的期刊分布不均,呈现核心分布;电子病案论文的新作者较多,相对缺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没有“专家”。  相似文献   

19.
肖雪  潘万福  杨光  马秀 《医学争鸣》2009,30(2):178-180
目的:观察阿托品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08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5-01/2007—1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2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Ⅰ组为服毒后3h内达到阿托品化103例,Ⅱ组为服毒3h后达到阿托品化105例,比较两种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病死率高(18.1%vs7.8%,P〈0.05),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阿托品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阿托品化达到的时间越早,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越好,病死率发生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