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宋羽雅  赖炘懿  林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2):166-172,封三
目的: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关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3至4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对581名温州市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在线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工作压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DASS-21)以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共回收558份有效问卷。通过一般资料问卷、DASS-21量表以及ISI量表评估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就人口学变量作差异比较;同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所有受试的一线医务人员中,280 人(50.18%)存在焦虑症状,272 人(48.75%)存在抑郁症状,356 人(63.80%)存在失眠问题。女性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 <0.05);本科及以下学历、护士以及身体状况较差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1)、抑郁(P <0.05)与失眠(P <0.01)得分显著高于高学历、其他职业与身体状况较好者;工龄为3 年及以下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01)、抑郁(P <0.001)及失眠(P <0.001)得分显著低于工龄更长者。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身体状况较差(β=2.72,P <0.01;β=2.50,P <0.05;β=2.54,P <0.01)、工作压力较高(β=1.29,P <0.001;β=1.29,P <0.001;β=0.61,P <0.001)以及工作-家庭冲突较大(β=1.04,P <0.001;β=0.89,P <0.01;β=0.66,P <0.01)是疫情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焦虑、抑郁与失眠的风险性因素,较高的社会支持(β=-0.30,P <0.01;β=-0.51,P <0.001;β=-0.24,P <0.01)是三者的保护性因素;工龄为>3~5年(β=2.77,P <0.01)以及>5~10年(β=2.16,P <0.05)分别是抑郁和失眠的风险性因素;护士(β=-2.34,P <0.01;β=-1.39,P <0.05)是焦虑和失眠的高风险人群。结论:在疫情常态化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政府带头联动多方,通过降低一线医务职业压力,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正向 作用,开设个性化心理援助等心理服务以完善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琳  吴金玉  帅俊坤  陈子红 《浙江医学》2020,42(7):723-725,729
目的调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为应急医疗工作者的心理调适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嘉兴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134人,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4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隔离病房医生组、护士组SCL-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5个因子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均P<0.05),隔离病房护士组SCL-90上述评分均高于隔离病房医生组(均P<0.05);非隔离病房医生组、护士组SCL-90总均分略低于全国常模(均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2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均P<0.05);隔离病房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P<0.05)。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高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P<0.05);客观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防疫期间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S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抗疫期间隔离病房与非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均存在心理应激反应,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同时应完善临床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医护人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武汉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护士的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月3日至7日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HQ-9)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回收有效率为96.74%.504名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的AIS得分为6(3,9)分,其中352名(69.84%)有睡眠障碍;PHQ-9得分为6(2,9)分,其中292名(57.94%)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职称、疫情一线工作总时长、直系亲属是否感染COVID-19、个体对COVID-19疫情的恐惧程度、抑郁水平进入回归方程(P均<0.05),解释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总变异的56.2%.结论 武汉市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状况较普遍,影响因素较复杂.建议护理管理者重视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现象并及早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干预,以改善护士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期间承担基层工作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心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上海市2200名承担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护士、防保人员、行政人员等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150份,其中44%、43%、36%的医务工作者存在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女性、年龄<40岁、工作年限少于15年、防保人员及行政人员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上海地区基层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特定的医务工作者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应针对目标人群给予更多社会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朱良梅  潘利飞  彭伟  谢文林 《浙江医学》2020,42(21):2362-2365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高风险科室护士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确保投疫工作顺利进行。方法选取2020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ICU80位高风险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别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事件影响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心理弹性、事件影响、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并采用单因素、Pearson相关分别分析影响因素、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收回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高风险科室护士心理弹性、事件影响、成熟型应对和不成熟应对得分分别为(66.60±13.52)、(31.83±9.48)、(415.81±3.82)、(19.16±5.69)分。心理弹性、事件影响、应对方式得分与护士年龄、婚姻状况、职称、工龄、科龄有关(均P<0.05),与学历无关(P>0.05)。高风险科室护士心理弹性与成熟型应对呈正相关(P<0.05),与事件影响、不成熟型应对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高风险科室的护士,在COVID-19流行期间应加强心理弹性训练,特别是要对<25岁、初级职称、科龄和工龄<5年、已婚护士分层级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开展心理关怀。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SRS和SCL-90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①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②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③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敌对、恐怖、偏执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军护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其余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主观支持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0,-0.231,-0.234).客观支持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负相关(r=-0.211).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r=-0.246,-0.220,-0.208).结论:该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合同制护士的社会支持较军护差,军护的躯体化因子分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期间隔离病区护士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12所医院在武汉隔离病区支援的13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护士社会支持现状,比较不同人群SSRS得分情况。结果护士的SSRS总分(49.32±8.16)分,主观支持得分(28.50±3.55)分,客观支持得分(11.56±4.57)分,支持利用度得分(9.25±2.10)分。年龄≤24岁组、大专学历组、工作年限1~5年组、未婚组、无子女组、无急诊科或ICU工作经历组、无重大疫情一线工作经历组护士SSRS得分较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婚姻是SSRS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茁=5.416,P<0.05)。结论有相关工作经历的COVID-19隔离病区护士能获得更多亲友和同事的支持。未婚护士各方面的SSRS得分均较低,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心理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应用情绪自评量表(DASS-21)、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中存在焦虑情绪62例(88.6%),无焦虑8例。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职称、睡眠评分、消极应对评分、压力评分、抑郁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睡眠质量低下、消极应对方式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应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努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和应对方式,加强心理疏导,保障以最佳状态投入疫情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并探讨社会支持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16-04-01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北京协和医院募集护士70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中国职业倦怠量表(CM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用于评价抑郁、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水平。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509份,为排除性别因素影响,以其中的497例女性护士为研究对象。结果 497例护士的抑郁得分为(6.3±5.6)分,职业倦怠及其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43.6±12.2)、(18.2±7.2)、(9.9±4.9)、(15.5±5.2)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1.6±7.0)分。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年龄、职称因素后,职业倦怠得分可以正向预测抑郁得分(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抑郁得分无影响(P>0.05);将职业倦怠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纳入回归方程,职业倦怠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职业倦怠得分、抑郁得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009,P<0.05)。其中,控制年龄、职称因素后,职业倦怠的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均可以正向预测抑郁得分(P<0.05),分别将耗竭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人格解体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纳入回归方程,仅耗竭维度得分×社会支持得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得分对耗竭维度得分、抑郁得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007,P<0.05)。结论 职业倦怠与抑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以调节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尤其是耗竭维度与抑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户晶  李阳  李雯雯  张嘉熙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88-1192
目的 了解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护士的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临床一线护士的焦虑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4日—2020年2月25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的196名临床一线护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临床一线护士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该模型对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预测能力。结果 临床一线护士196人中,82人有焦虑,构成比为41.8%(82/196)。单因素分析显示,容易疲劳、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格类型、告知家人在一线、独生子女、恐慌及睡眠质量与临床一线护士焦虑有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容易疲劳[OR(95%CI)=1.952(1.204~4.216)]、性格内向[OR(95%CI)=1.846(1.115~3.938)]、恐慌[OR(95%CI)=2.428(1.537~6.620)]及睡眠质量差[OR(95%CI)=2.713(1.715~7.258)]是影响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OR(95%CI)=0.628(0.316~0.964)]及告知家人在一线[OR(95%CI)=0.593(0.248~0.917)]是临床一线护士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该模型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28(95%CI:0.868~0.984,P<0.05)。结论 部分抗击新冠肺炎临床一线护士存在焦虑,其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护士的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上海市2022年3月以来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6日—5月11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应用微信小程序“同心守沪”对上海市3所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26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心理症状检出者261例(97.4%),其中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0.6%、69.8%、89.6%、75.4%、41%。心理健康总评分影响因素有年龄(P=0.008)、躯体疾病(P=0.03)、既往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P<0.001)、疫情对心身的影响程度(P<0.001);抑郁评分(P=0.019)和神经衰弱评分(P=0.021)还受教育程度影响;神经衰弱评分还受性别影响(P=0.024);疑病评分还受新冠肺炎认知程度影响(P=0.007)。结论上海市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点内患者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多见,心理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随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患者、有躯体疾病、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低、疫情对心身影响程度越大,心理症状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程丽  郑丽平  晏苏玉  范新 《浙江医学》2020,42(4):315-3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6例COVID-19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同时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SAS评分的因素。结果76例COVID-19患者SAS评分为(54.39±7.51)分;存在焦虑情绪50例,包括轻度焦虑33例、中度焦虑12例、重度焦虑5例。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有固定职业、医学背景的COVID-19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生育史、月平均收入的COVID-19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固定职业是COVID-19患者SAS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而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固定职业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应用SCSQ和SSRS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1)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2)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3)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34,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0,P<0.01;r=0.267,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SSR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该武警机动部队医院护士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较好.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重点医院医护人员心理韧性对知觉压力和失眠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失眠严重程度问卷(ISI)、知觉压力量表(PSS-10)和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测量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工作人员650人的失眠、知觉压力、心理韧性情况,将变量标准化后进行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医护人员有26.19%的个体达到轻度失眠水平,有9.92%的个体达到中度失眠水平,而有1.98%的个体表现出严重失眠症状。护士、低年收入个体失眠状况更重。知觉压力与失眠症状显著正相关(r=0.40,P<0.001),心理韧性与失眠症状显著负相关(r=-0.12,P=0.005),心理韧性可调节知觉压力与失眠的关系(B=-0.08,SE=0.04,t=-2.00,P=0.046,95%CI:-0.16~0.00)。结论: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重点医院医护人员群体中,心理韧性对知觉压力和失眠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前防疫中,政策应持续关注医护人员的失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先兆流产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支持,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先兆流产住院病人8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支持测量.结果 先兆流产住院病人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程度、强迫、恐怖症状均高于常模(P<0.05);人际关系分低于中国常模(P<0.05).心理问题评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客观支持(r=-0.26)、主观支持(r=-0.23)与人际评分显著相关(P<0.05);支持利用度和焦虑评分显著相关(r=-0.31、P<0.01);社会支持总分与焦虑评分、人际评分显著相关(r=-0.24、r=-0.27、P<0.05).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先兆流产住院病人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支持水平显著相关.临床护理中我们可通过加强对孕妇心理问题的关注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来促进病人社会支持的提高,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火神山医院200例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分型将其分为非重症(轻型/普通型)和重症(重型/危重型)2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COVID-19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COVID-19患者中,非重症和重症患者人数占比分别为57.0%和43.0%;组间比较年龄(t=4.593,P<0.001)、脉率(t=2.134,P=0.034)、高血压(χ2=23.933,P<0.001)、糖尿病(χ2=5.141,P=0.023)、冠心病(χ2=5.879,P=0.015)、白蛋白(t=3.073,P=0.002)、白/球比值(t=2.127,P=0.035)和尿素氮(t=2.064,P=0.041)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40,95%CI=1.012~1.069,P=0.040)、脉率(OR=1.029,95%CI=1.000~1.006,P=0.051)和高血压病(OR=4.378,95%CI=2.033~9.429,P<0.001)是重症COVID-19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高龄、伴有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的COVID-19患者,应当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COVID-19重症发生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2月22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收治的COVID-19疑似患者7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焦虑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患者抑郁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伴发焦虑(OR=3.206,95%CI:1.073~9.583,P < 0.05)和抑郁情绪(OR=9.111,95%CI:2.143~38.729,P < 0.01);患者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OR=3.267,95%CI:1.082~9.597,P < 0.05)。结论: 在COVID-19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对于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的女性患者应该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提早给予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020年4月30日疫情期间309例医务人员,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以网络调查形式展开调查,统计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的危险因素。 结果309例医务人员中,80例有抑郁情绪(25.89%),98例有焦虑情绪(31.72%),55例存在压力(17.80%)。独生子女、月收入<5000元、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已生育、独生子女、学历大专及以下、疫情一线工作、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科工作经历是医务人员焦虑的保护性因素(P<0.05);独生子女、治疗护理新冠肺炎、进行外院支援是医务人员压力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负性情绪均有一定发生率,医院可结合医务人员家庭状况、专业、工作经验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濒临破产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关系.方法在某濒临破产企业中随机抽取120名职工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躯体化(r=-0.259)、焦虑(r=-0.211)、抑郁(r=-0.265)、恐怖(r=-0.209)显著相关(P<0.05),焦虑(r=-0.218)、抑郁(r=-0.211)、人际关系(r=-0.213)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层次职工的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濒临破产企业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应引起政府、社会、心理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焦虑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颌面外伤致面部疤痕患者100例,运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焦虑患者42例(42%),其中轻度37%,中度5%;抑郁患者59例(59%),其中轻度46%,中度12%,重度1%。焦虑总分47.54±7.76分,抑郁总分50.79±8.82分,客观支持总分10.22±2.67分,主观支持总分24.95±4.85分,对支持的利用度总分8.97±2.90分。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与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焦虑相关(P<0.05),户口所在地为其影响因素(OR=0.231、P<0.05)。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客观支持与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抑郁相关(P<0.05),家庭人均收入为其影响因素(OR=0.112、P<0.05)。结论:农村及文化水平较低的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家庭人均收入较低、客观支持低的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颌面创伤致面部疤痕患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及时采取心理干预,保护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