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活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变化及其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在动态心电图上测量分析了2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53阵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及白天(6∶00~22∶00)和夜间(22∶00~6∶00)的心率变异指标(SDNN、LF、HF、LF/HF)的变化。结果:房颤发作前5m inSDNN、HF较终止后5m in显著升高(P<0.01),LF/HF显著降低(P<0.05),LF无变化;LF、HF白天均高于夜间(分别为P<0.05和P<0.01),夜晚LF高于HF(P<0.05),白天与夜间SDNN、LF/HF无差异,白天LF与HF无差异。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白天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是阵发性房颤发作和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清军  赵景霞 《医学争鸣》2005,26(8):693-693
1 实验资料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体质量350~375 g随机分成上午、下午,前半夜及后半夜4组,每组40只,分别在08∶00~11∶00,15∶00~18∶00,20∶00~23∶00及03∶00~06∶00严格按照1994年Marmarou的方法(J Neurosurg,1994;80(2): 291-300.)复制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于致伤后24 h用乙醚吸入麻醉后,以4℃ 40 g/L多聚甲醛250 mL经心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放于相同的外固定液中4℃过夜.常规石蜡包埋,冠状切片,片厚7 μm,进行HE染色.采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分析和Olympus摄像显微镜进行顶叶皮质区及海马CA2区坏死细胞记数(个/400倍视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控制痛风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并发急性痛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总结2005年8月~2009年8月4年内糖尿病并发急性痛风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发痛风急性发作可能的危险因子,并分析危险因素多少与疗效的关系,按合并的危险因素分层,低危组(3~5个危险因素组)52例,高危组(6~10个危险因素组)28例。结果低危组治愈率87.5%,高危组治愈率29.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风发作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阿司匹林、性别(男性)、利尿剂、高嘌呤饮食、肥胖、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酗酒、既往痛风史等。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尽量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少,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风家系不同性别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9个原发性痛风家系中40例男性病人和19例女性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生化检测指标。结果女性36~45岁年龄段痛风构成比明显低于男性(x^2=6.01,P〈0.05)。并发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的概率女性病人与男性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痛风病人腰臀比、TG明显低于男性痛风病人(t=3.29、3.81,P〈0.01),BUN明显高于男性痛风病人(t=3.00,P〈0.05)。结论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病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应定期查体,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痛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昼夜变异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做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对照组,测量每小时的Q-Td,将8:00~20:00定义为日间,0:00~次日5:00为夜间,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出日间和夜间的Q-Tcd。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患者Q-Tcd呈日间(昼)高,夜间(夜)低,昼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昼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昼Q-Tcd观察组亦大于对照组(P<0.05),夜Q-Tcd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存在昼夜变异性,日间Q-Td高于夜间,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规律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观察血压昼夜规律性变化。结果:20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清晨6时后血压由正常逐渐上升,约7:30~9:00时达第一峰值(156例,约占78%),下午:7:00~9:00时再次达第二峰值(148例,约占74%),零晨1:00~3:00时处于最低谷,其余时间维持在正常水平。重度高血压病32例24h血压持续升高,夜间血压下降小于10%,无明显曲线。结论: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每日血压有两次峰值,早晨6:00时后逐渐升高,7:30~9:00时达第一峰值,下午7:00~9:00达第二峰值,零晨1~3时处于最低状态,重度高血压失去此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碳酸氢钠干预对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痛风患者痛风发作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旨在探索一种更安全高效预防此类患者痛风发作的方法。方法:收治既往有痛风病史并确诊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0例,以有无输血作为分层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入组患者均采用大剂量埃索美拉唑治疗(80+8方案),试验组于出血停止后予加用碳酸氢钠片1 g口服,3次/d,共3 d。观察两组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过程中痛风的发生率以及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统计各组患者痛风发作比例及血尿酸水平变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组的痛风发作比例及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碳酸氢钠干预有望降低痛风患者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输血及(或)PPI治疗过程中痛风的发作几率及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8.
蒙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15):2679-2681
目的:探讨基于日记录的双检修正护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痛风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实施基于日记录的双检修正护理,两组均护理8周。对比分析两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负性情绪、痛风发作情况、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健康行为各维度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及生活简易量表(WHOQOL-BREF)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痛风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日记录的双检修正护理能够提高痛风患者自我效能,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健康行为,降低痛风发作次数,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宁 《中原医刊》2004,31(21):2-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昼夜血压峰值分布规律,评价血压监测价值。方法:采用CB—180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血压,按时间段统计峰值血压。结果:男性收缩压在上午、下午、傍晚检出率高,其间无明显差别,而舒张压以下午高,夜间二者检出率接近。女性收缩压以上午、下午最高,舒张压以下午最高,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差别不大。结论:不论男女,在上、下午收缩压最高值出现几率最大,舒张压最高值在下午出现几率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家系和散发痛风临床特征,为痛风的分型、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85例家系痛风病人和300例散发痛风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生化特点。结果家系痛风病人痛风的初发年龄明显低于散发痛风病人(t=3.94,P<0.01)。两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首次发作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5~22.0,P<0.05)。家系痛风病人由高嘌呤饮食诱发、依赖药物缓解率、反复发作时疼痛程度明显加重、并发脂代谢紊乱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痛风病人(χ2=4.5~16.9,P<0.05)。家系痛风病人无明显诱因、踝关节受累、并高血压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散发痛风病人(χ2=3.2~16.3,P<0.05)。家系痛风病人尿酸、肌酐、尿酸排泄分数、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散发痛风病人(t=2.2~3.8,P<0.05)。结论家系痛风病人发病年龄较早,发作时尿酸阈值较低,病情较重,因此要早期预防,一旦发作要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青海省高原地区痛风男性病人257例(高原地区组)和山东省沿海地区痛风男性病人648例(沿海地区组),检测其血压、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脂、转氨酶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沿海地区组比较,高原地区组发病年龄提前,血尿酸浓度、肝脏转氨酶水平增高,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07~9.35,P<0.05);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痛风合并痛风石病人所占比例明显增多(χ2=12.59,P<0.05)。结论痛风平均发病年龄较早,易合并转氨酶升高和痛风石是高原地区痛风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吴炜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80-198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发生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方法:分析75例住院期间痛风急性发作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因各病种住院的患者痛风的发病率、血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高血压、各种感染的痛风发病率分别为2.14%、2.09%、1.14%。血尿酸水平分别为(554.43±51.98)μmol/L、(512.50±50.43)μmol/L、(567.21±69.17)μmol/L,与社区人群的痛风发病率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感染、高血压、服利尿剂和降尿酸药物的住院患者存在发生痛风的高风险,应及时降低尿酸,避免应用利尿剂,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痛风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的昼夜节律,并探讨炎症介质白三烯与夜间哮喘的关系。方法:于4、8、16、22时测定哮喘夜间发作组(n=20)、哮喘非夜间发作组(n=22)和健康对照组(n=20)的用力呼气流速峰值(PEF)、1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呼吸驱动指标口腔阻断压(P0.1);同时动态监测尿液中白三烯E4(LTE4)浓度。结果:哮喘夜间发作组PEF、FEV1%于16时达峰值,凌晨4时降到低谷;且其夜间PEF、FEV1%的降低与P0.1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哮喘夜间发作组LTE4浓度(pg/mgcreatinine)21:01~次日9:00段(324.22±222.51)显著高于哮喘非夜间发作组(194.95±76.52)及健康对照组(201.11±68.57)(P均<0.05);且哮喘夜间发作组21:01~次日9:00段显著高于9:01~15:00段(P<0.01)。结论:夜间哮喘患者通气功能具有昼夜节律;白三烯多肽的昼夜变化与夜间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虎杖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随机选择我院痛风门诊急性痛风患者,分为对照组(B组)和治疗组(A组),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0.2 g治疗,b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虎杖痛风方,每天1剂。7 d后观察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0~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纳入统计的75例对象中A组37例,B组38例,A组痊显率为91.89%(34/37),高于B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4)。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P=0.01)。急性痛风相关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的IL-1β、TNF-α水平A组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发生率分别为10.81%(4/37)和5.26%(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38)。结论虎杖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效果肯定,可能系通过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NF-α拮抗剂联合营养干预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24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治疗,观察组给予TNF-α拮抗剂联合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反应指标(CRP、IL-1β、ESR、TNF-α)、疼痛情况及缓解时间、复发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CRP、IL-1β、ESR、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4%,高于对照组的75.81%(P0.05)。结论:TNF-α拮抗剂联合营养治疗能显著改善痛风急性发作时的炎性反应,加快对疼痛的缓解,疗效显著,是痛风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宋俊挺  沈智策 《医学综述》2007,13(24):2067-2068
<正>1高血压生物学节律1.1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血压的典型周期形式表现为白昼呈双峰(9:00和19:00时),下午则出现稍低点(15:00时),夜间则有显著下降(3:00时)[1]。血压在夜间休息时比白天活动时  相似文献   

17.
昼夜节律对PEMFs暴露小鼠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昼夜节律对脉冲电磁场暴露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10): 对照组、磁场A组和磁场B组.两磁场组饲养于强度为8×10-4 T的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环境中(f=15 Hz),暴磁时间均为6 h/d(磁场A组为白天10∶00~16∶00,磁场B组为夜间22∶00~4∶00).对照组饲养于线圈中,但不暴磁.10 d后统一摘右眼取血,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脆性进行测定.结果: 磁场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特性以及红细胞脆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磁场组(A,B)之间比较,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和开始溶血NaCl溶液浓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完全溶血的浓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PEMFs可以改善小鼠血液流变特性,降低红细胞脆性,白天暴磁效果优于夜间,提示昼夜节律对其生物效应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在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风湿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显效23例(65.7%)、好转10例(28.6%)、不良反应0例、总有效33例(94.3%),明显优于对照组15例(42.9%)、12例(34.5%)、3例(8.6%)、27例(77.2%),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显效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以高尿酸血症及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久之可因尿酸盐沉积形成痛风石。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此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目前尚不能根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8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n=34)。治疗组以红花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联合口服秋水仙碱治疗,对照组以口服秋水仙碱治疗,并比较、统计及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为(421.24±30.15)μmol/L,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为(529.12±37.63)μmol/L,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花注射液联合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服用秋水仙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