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婉  郦忆文  梁冰  闻婷玉  杨渺  王炜  王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51-1754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于2008年发布,提供针对特定国家的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目前是否抽烟、过量饮酒史、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以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病史)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骨折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髋部、前臂或肱骨近端)的概率。在FRAX?刚推出时,只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型号可供选择。随着FRAX?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有71种型号可供66个国家使用,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并且在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RAX?最初干预阈值的界定基于9项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其中8个队列均为高加索队列,另外一个队列来自日本人群。然而FRAX?在我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按照目前指南推荐的干预阈值,FRAX?可能低估了我国人群的骨折风险,尤其是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所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FRAX?工具进行改良应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预阈值。本文分析近年来FRAX?评估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现状及调整方案,从FRAX?评估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2个方面展开论述,使FRAX?在我国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以便更好地预测骨折风险,及时识别骨折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为预测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来自2002年2月~2004年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共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测量所有样本髋部骨密度(BMD)(病例组为健侧,对照组为左侧)、颈干角(NSA)、左手握拳力;根据身高体质量算出体重指数(BMI);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通过logistie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结论ward区BMD、NSA、BMI、左手握拳力减弱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为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提供防范二次骨折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的不同分为两组,初次骨折患者19例,做为对照组,再次骨折患者13例,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其发生再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具有脊柱或髋部骨折史、女性、高龄、站立与躺卧动作的转换时间较长、骨密度T值-3.5等因素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因素。结论初次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评估及复查,积极服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跌倒及运动协调技能训练,以便有效预防二次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以4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0例为单纯单侧髋部骨折(单侧组),44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双侧组)。分析继发对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密度、合并症、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抗骨质疏松用药史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侧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9%(44/404),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症、骨密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年龄小、骨密度高、无合并症及股骨颈骨折;而相对于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降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结论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应当加强预防继发对侧髋部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防止继发对侧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做出评价。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骨质疏松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再骨折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骨折组与再骨折组,其中骨折组24例,再骨折组96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时间、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等进行分析。结果:与骨折组相比,再骨折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在所有骨折类型中,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排第二高。高龄、女性、椎体骨折患者、髋部骨折患者以及骨密度-T值在-3.5以下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应加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对于存在风险因子患者,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6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质疏松风险组间骨定量超声指标,评价亚洲人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A)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门诊常规查体的60岁以上男性130例,均行跟骨定量超声检查,完成身高、体质量、足跟QUS测定。依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3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依据OSTA指数将130例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比较各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QUS-T值的差异,并分析OSAT与年龄、体质量、QUS-T的相关性。结果:低风险组70例(53.85%),中风险组37例(28.46%),高风险组23例(17.69%);随着年龄增加,体质量、QUS-T值逐渐下降,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及高风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患者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构成比分别为20.0%、46.7%、33.3%,中风险组、高风险组骨质疏松的比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随着年龄增加,QUS-T值逐渐降低,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分析显示OSAT与QUS-T值呈正相关。结论:0SAT指数评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风险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好,可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操作方便的简易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7.
绝经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特点。方法收集90例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脊椎骨折的部位、次数、发生骨折的椎体个数及与患者年龄、体重和身高的关系。结果脊椎骨折可发生在第4胸椎~第5腰椎(T4~L5)任何一个椎体,最多见于L2,其次为L1;发生1次骨折者52例(57.8%),2次者18例(20.0%),≥3次者20例(22.2%);1个椎体骨折者49例(54.5%),2个椎体骨折者21例(23.3%),≥3个椎体骨折者20例(22.2%);骨折发生次数和脊椎压缩数目均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正相关(P<0.001),与身高、体重呈负相关(P<0.001)。结论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发生部位以L2最多见,多数为1个椎体骨折,但1次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随年龄的增长或绝经年限的延长,或者体重的减轻和身高的降低,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次数也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锻炼情况等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确定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356例髋部患者中32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重度骨质疏松、缺乏规律日照、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差、缺乏适当运动锻炼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9.0%,积极控制体重、规律日照、防治基础疾病,规律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可降低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FRAX骨折风险评估模型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0~9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752例(T2DM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未确诊糖尿病的体检者595例(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测定股骨颈、全髋和腰椎骨密度。比较T2DM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风险;比较T2DM组与对照组的FRAX骨折风险。结果  根据标准共入选682例T2DM患者和417例对照。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的骨密度高。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发生骨量异常的风险降低,但在校正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BMI和LDL-c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P=0.236)。根据FRAX骨折风险模型,T2DM组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髋部骨折风险均有低于对照组的倾向。结论  骨密度和FRAX骨折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会低估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风险,该模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校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组(B组)、随访期内未再发骨折组(C组)。采用扫描的CT图像评估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Osirix软件测量臀大肌肌肉(G.MaxM)和臀中小肌肌肉(G.Med/MinM)的横截面积和密度,计算机断层X射线吸收技术(CTXA)测量股骨近端的aBMD。logistic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A组年龄高于C组(P<0.05),肌肉参数和骨密度均低于C组(P<0.05),但上述指标与B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肌肉面积、密度及股骨近端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Med/MinM密度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仍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88,95%CI:1.20~2.9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研究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髋关节的几何结构强度,探讨各强度参数与骨折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在进行了100例健康者DXA双侧股骨颈骨密度(FN BMD)、骨结构参数[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面积(CSA)、截面模量(SM)、皮质骨内径(ED)、皮质骨外径(OD)、皮质骨厚度(CT)、髋轴长度(HAL)、股骨颈干角(NSA)、髋关节强度指数(SI)]配对t检验比较的基础上,对5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与年龄匹配的健康组DXA髋部几何结构强度参数进行比较,并作为骨折危险因素变量带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计算各参数与骨折发生的相对危险性.结果 双侧髋部的DXA参数均呈高度正相关(r=0.847~0.998,P<0.05),部分参数存在较小但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骨折组女性的FN BMD、CSMI、CSA、SM、CT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FN BMD、CSMI、CSA、SM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经身高、体重和FN BMD 校正后,骨折组女性的CSMI、SM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SM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HAL为男、女性组入选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唯一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85和1.269.结论 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差异可以解释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骨强度的降低,DXA测量的HAL参数对于男、女性髋部骨折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骨质疏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根据OSTA风险分层,对33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COPD23例,进行相关特征的分析。结果:COPD组骨质疏松中、高风险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COPD组中不同风险组间在身高差、体重、BMI,甲状旁腺激素(PTH)、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Major osteoporotic)、髋部骨折(Hip Fracture)概率及深吸气量(IC)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STA与下列因素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与身高差、Major osteoporotic概率、Hip Fracture概率、PTH、Hcy呈正相关,与体重、BMI、用力肺活量(FVC)、IC呈负相关。结论:COPD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对于尚不具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OSTA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初步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方法 采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石河子市3个社区45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人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 骨折高低风险人群健康行为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行为平均得分为(30.59 ±4.67)分,得分率为56.6%;得分33分及以上者86人,及格率仅为37.2%.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平均得分为(32.01 ±4.49)分,得分率为59.3%;得分33分及以上者102人,及格率为46.6%.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影响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及月收入是影响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点加强高风险骨折群体中低收入者、男性群体及低风险骨折群体中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健康行为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病例,对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风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的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等。结果 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继发对侧髋部骨折17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5.22%。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都是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要对骨折治愈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重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骨科收治的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术前因低能量损失致转子间骨折的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分析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率,髋部Harris功能评分,髋部再骨折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早期活动下肢.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3.0个月,平均2.6个月;非抗骨质疏松组为3.0~7.0个月,平均4.1个月.内固定失败率:抗骨质疏松组(5.2%)与非抗骨质疏松组(11.1%)相比更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9.5分)相比非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3.0分)更高.髋部再骨折均未发生.抗骨质疏松组病死率(6.5%)较非抗骨质疏松组(11.1%)低.结论 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低,病死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群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26例上海市北蔡镇60~80岁老年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测量老年人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目前BMI,分为体重正常组(BMI 18.5~23.9)与超重组(BMI≥24).让老人回忆25岁时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25岁时BMI.有443位老人可回忆25岁时的身高和体重,分为低体重组(BMI<18.5)、体重正常组(BMI 18.5~23.9)与超重组(BMI≥24).结果 (1)老年男性身高与腰椎和髋部BMD无相关性,老年女性身高与髋部BMD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2)体重正常组与超重组腰椎、髋部BMD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3)25岁女性身高、体重及BMI均与现在腰椎和髋部BMD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结论 体重和BMI皆为老年人腰椎和髋部BMD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女性身高亦是髋部BMD的重要影响因素.体格瘦小的老年人应注意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尤其瘦高的中老年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收入院的12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致伤原因、受伤时间、骨折部位等.结果 12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男335例,女86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患者是否有更高骨折发生率.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MEDLINE和EMBASE,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2月.搜集关于帕金森病患者骨折发生率的队列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治疗评价后加以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1160篇文献,最终11篇队列研究被纳入,共计988723例受试者.分析显示帕金森组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R R=2.09,95%C I:1.91~2.28),其中髋部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2.33,95%CI:1.79~3.02),脊柱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CI:0.78~2.27),帕金森组男性与女性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R=2.40、1.69,95%CI:2.21~2.60、1.62~1.76).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高于健康人,由于纳入研究存在一定地区偏倚和发表性偏倚风险,今后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准确评估帕金森病患者骨折风险是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骨科接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0例,将150例骨折侧髋骨定义为骨折组,健侧髋骨定义为非骨折组,并根据年龄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六组,由本院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分别对每组患者患侧与健侧骨质进行骨密度测量,对比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密度值。结果:非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较骨折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程度与髋骨骨折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髋部骨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