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例患者在DWI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MRA显示:142例患者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三级分支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48例腔隙性脑梗死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且有16例发展成进展性脑梗死,34例腔隙性脑梗死在MRA上未见明显血管狭窄和闭塞,仅1例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DWI检出阳性率100%,MRA检查最常受累的是大脑中动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易发生狭窄,且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侧25例,双侧11例.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MRI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36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25例,双侧11例。CT平扫呈白质内低密度影,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CT分型: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11例,皮质下型12例,小脑型3例。DSA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闭塞1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CT和MRI表现有其特征性,MRI对准确判断梗死的位置与形状优于CT、DSA为判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分水岭梗死(CWI)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证实过的4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CW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的4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CWI患者中,7例(15.6%)为皮质前型,8例(17.8%)为皮质后型,26例(57.8%)为皮质下型,4例(8.9%)为混合型,所有患者的脑动脉病变中都存在有一支或多支脑动脉严重狭窄、闭塞或分支减少。45例CWI患者中33例只有一支动脉发生变窄,包括颈内动脉(ICA)变窄者9例,大脑前动脉(ACA)变窄者2例,大脑中动脉(MCA)变窄者22例,未发现大脑后动脉(PCA)变窄患者。结论 CWI与脑内动脉血管狭窄显著相关,脑动脉血管严重狭窄、闭塞以及远端分支减少引起血流灌注的减少是重要发病原因,特别是ICA和MCA血管病变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5.
交界区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交界区脑梗死与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检查证实的急性交界区脑梗死 4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交界区梗死部位分为前交界区、后交界区及内交界区 ,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和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检查判断颅内外主要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 ,观察梗死部位与血管受累的情况。结果  4 5例中共有 32例 (71 1% )存在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出现比例最高 (4 7 6 % ) ,其次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31% ) ,大脑前或后动脉狭窄少(11 9% )。动脉异常情况在单交界区与多交界区梗死的患者间无差别 ,但内交界区受累更易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 (P <0 0 5 )。结论 交界区脑梗死患者常存在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常见 ,尤其在内交界区受累时。  相似文献   

6.
儿童和成人烟雾病临床及磁共振表现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和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分析18例儿童烟雾病和1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MRI和MRA资料,分析对比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MRI和MRA表现.结果 儿童烟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发因素,成人则以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为主要诱发因素;临床上儿童以惊厥型和TIA发作型表现为主,成人则以出血型和缺血型表现为主;MRI显示儿童患者脑梗死部位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为主,成人患者则以基底节区和放射冠为主;成人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MRA显示儿童和成人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受累几率相似,但成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稍重于儿童;成人患者大脑后动脉受累多于儿童;儿童患者颅底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优于成人.结论 儿童和成人烟雾病在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差别,磁共振成像表现与临床表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与前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VBD与颈内动脉闭塞/狭窄并存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双眼同向偏盲或视力障碍3例,一侧肢体运动障碍2例,Gerstmann综合征1例。CT/MRI显示分水岭性脑梗死(后型)2例,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各1例,无明显改变1例;CTA/MRA显示同时伴有一侧颈内动脉闭塞3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烟雾病)各1例;基底动脉长度为34.0~39.5 mm,直径为4.6~4.8 mm;颅内椎动脉最大处直径为4.4~4.8 mm。结论 VBD可与颈动脉闭塞或狭窄共存,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长期的前循环障碍可能是VBD形成的重要促发因素,应兼顾前后循环状况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侧枝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CW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回顾性分析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39例分水岭脑梗死(包括皮质型、内侧型及混合型)患者的颅内动脉,比较各组患者相关血管病变及侧枝代偿情况。结果 (1)CTA显示110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系统病变,其中49例为颈内动脉(ICA)狭窄/闭塞,6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2)在内侧型分水岭梗死(IWI)患者中,存在MCA狭窄/闭塞者(46例)高于ICA狭窄/闭塞(31例)和无明显狭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ICA狭窄/闭塞时,前交通动脉(ACOA)未开放者在IWI患者所占比例(25/31例)明显多于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5/11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3/7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4)MCA狭窄/闭塞时,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者在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所占比例(6/9例)明显多于IWI患者(11/46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患者(1/6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颈动脉系统病变所致的IWI受MCA的狭窄/闭塞影响程度更大;ICA狭窄/闭塞所致IWI梗死与ACOA缺乏或发育不良有关,ACOA的存在可以明显减少IWI发生;MCA病变时软脑膜代偿的出现可增加受累皮质的血供,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差可促进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SI)是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WSI分为6型,以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上型最为多见。皮质前、后型分水岭梗死合称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cortic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传统观念认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基础上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及MRI成像分析幕上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特点。方法对30例MRI确诊的急性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及MRI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狭窄≥50%)10例,颈内动脉(ICA)末端狭窄或闭塞(狭窄≥50%)5例,大脑前动脉(ACA)A1段狭窄(狭窄≥50%)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狭窄≥70%)3例,烟雾病2例,仅发现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未发现可分辨的责任狭窄6例(SWI显示基底节区或皮质下微出血灶者4例,SWI显示正常者2例);SWI发现基底节区或皮质下微出血灶者10例。结论幕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者占有相当比例,单纯穿支小血管本身病变者比例较小。故对于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者,不要仅认为是穿支本身病变,需进一步评估大血管,筛查出可以进一步干预特别是内科治疗无效的血管内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MRI、TCD以及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分水岭脑梗死。结果一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10例患者中TCD示6例患侧ACA1血流方向逆转,4例患侧OA血流方向逆转,7例健侧ACA,血流速度高于患侧,6例患侧PCA血流速度增快;1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或上干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TCD示6例大脑中动脉阶段性高流速,6例大脑中动脉未探及血流,2例大脑中动脉低流速伴高PI;1例一侧颈内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的患者TCD无明显的变化。结论经颅多普勒能够有效地评价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的代偿情况。  相似文献   

12.
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12例Moyamoya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Moyamoya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2例Moyamoya病患的临床资料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成像(MRI)和CT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和颅底异常血管网(MMD血管);其中病变呈双侧8例.单侧4例。12例中头颅CT表现有梗塞灶4例,脑出血5例,其余3例表现正常。结论 除DsA外.MRI和MRA是两种可以很好评价Moyamoya病的影像学方法。若儿童或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反复出现脑梗死或出现脑室出血、脑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则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4.
烟雾病的MRI和MR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MRI和MRA(3D-TOF法)检查,其中10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MRI上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脑梗死8例,脑出血7例,脑萎缩3例,脑软化4例,8例患者在基底节区有血管流空现象。MRA均良好显示病变血管狭窄或闭塞,呈多支受累,与DSA所见相似。结论MRI结合MRA是诊断烟雾病的无创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41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后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结果MR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2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推测其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应重视检测可能存在的颅内脑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脑分水岭梗死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颅内外血管病变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市杨浦Ⅸ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9例均经DSA检查且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病变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9例表现为分水岭梗死的患者中,DSA提示18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病变,6例存在颈内动脉病变.结论 颅内外大动脉病变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MRI检查确诊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12例(70.6%),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头痛及智能减退,还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5例(29.4%),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及抽搐。MRI检查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累及额叶8例,底节区3例,深部脑白质3例,枕叶3例,颞叶1例;累及单侧半球4例,双侧半球8例;脑萎缩6例。环池内烟雾血管影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累及1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纯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脑干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丘脑出血1例。MRA均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全脑DSA检查7例,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结论成人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特点与责任病灶及支配血管相关;MRI和/或MRA有助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断,确诊需行全脑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闭塞颈动脉同侧半球的梗死情况,分析不同侧支的代偿能力,增进我们对梗死机制的理解。方法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的43例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将颈动脉闭塞同侧的大脑半球分为大脑中动脉皮层区域、前皮层分水岭区域、后皮层分水岭区域、内分水岭区域、穿支动脉供血区域,比较各个解剖区域发生梗死情况,并分析侧支代偿种类和不同解剖部位梗死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闭塞时,内分水岭区发生梗死最多见19例(44.2%),8例前皮层分水岭梗死有6例伴有内分水岭区梗死。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出现是减少内分水岭区梗死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dd ratio,OR)为0.2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在0.058~0.833间,P =0.027]。结论 颈动脉闭塞时,内分水岭区发生梗死最多见,提示内分水岭区是对血流下降最敏感的区域。PCoA开放能够减少内分水岭区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