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地处横断山脉西南端 ,高黎贡山南延支系余脉[1 ] 。是云南省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我省目前家鼠鼠疫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从 1 984年鼠间鼠疫复燃后 ,鼠间鼠疫几无间断地发生流行 ,人间鼠疫病例时有发生。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 ,确保边疆社会的稳定 ,促进我县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 ,特分析盈江县 1 984~ 2 0 0 2年鼠疫流行趋势 ,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以控制鼠疫的发生及传播 ,现分述如下。1 盈江县 1 984~ 2 0 0 2年鼠疫流行动态和趋势1 .1 疫源地地理分布 盈江县属云南省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地齐氏姬鼠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的1株鼠疫噬菌体(L128m)进行鉴定,探讨鼠疫自然疫源地微生态因素保存鼠疫自然疫源性发挥的作用。方法以鼠疫疫苗株EV 76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皿法从云南省鼠疫疫源地齐氏姬鼠盲肠中分离1株温和噬菌体;描述其形态特征;测定裂解能力、宿主谱。结果鼠疫噬菌体L128m形成的噬菌斑中心和边缘均模糊,直径为0.9~1.0 mm,其为溶原性噬菌体;通过液体增殖培养后其效价达到106~P FU/ml;电镜观察其形态呈蝌蚪形,头部为正多面体结构,头部直径约为61 nm,尾部长约155 nm,带有一伸缩的尾鞘,归类为肌尾噬菌体。宿主谱评价发现仅裂解鼠疫疫苗株。结论从1只齐氏姬鼠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的鼠疫噬菌体属溶原性噬菌体,它的发现对我国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肠道微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鼠疫流行态势,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鼠疫监测方法,监测鼠情、蚤情、病原学及疫情态势。结果 1982-2009年捕获动物10科35属63种,其中黄胸鼠占70.53%;年均室内黄胸鼠密度1.81%。室外黄胸鼠密度3.25%;检获蚤类6科19属27种,其中印鼠客蚤占75.82%;黄胸鼠染蚤率20.89%,印鼠客蚤指数0.59;检验鼠、蚤标本311 245份,检出鼠疫菌1997株,阳性率0.64%,25年次判定鼠间鼠疫疫情619点次,确诊人间鼠疫39例。结论德宏州鼠疫流行态势严峻,通过科学监测和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与鼠类相关的疾病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记述贵州省啮齿动物名录。根据相关文献记述和近十年来笔者进行的鼠疫疫源调查资料综合汇总,贵州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一隅则属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啮齿动物种类繁多,共有4目12科33属66种。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动态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云南省21年来人间鼠疫流行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我省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从1986-2006年,云南省有51个县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中29个县发生人间鼠疫流行,确诊鼠疫患者507例,死亡2例,主要传染源为黄胸鼠,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传播途径为鼠→蚤→人;流行季节为7-11月,高峰期为9月;流行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县城及农村集镇;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病型均为腺型。结论加强鼠疫防治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培训、加强鼠疫监测和疫情三报,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动物鼠疫,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灭鼠、灭蚤是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指示动物-犬中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以探求鼠疫菌微生态状况,为研究鼠疫的流行与静息提供更多线索。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取不同时间进入流行静息期、不一样流行强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家鼠鼠疫疫源县共10个(历史疫区、近史流行区、复燃疫区、现疫区)作为调查点,采集犬肛门拭子置于改良PBS中,经4 ℃冷增菌15 d后,吸取混匀的培养液1 mL 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foxA、inv及caf1基因,并对基因阳性材料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分离菌株,提取菌株的DNA并检测其ail毒力基因。结果 云南省10个疫源县共采集犬肛门拭子标本915份,foxA 基因检测阳性率为1.64%(15/915),未检出inv基因与caf1基因阳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阳性率为1.3%(12/915),其中2株具有ail 毒力基因;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犬中存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未发现鼠疫菌线索,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996—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流行情况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1996年以来红河州各县(市)鼠疫流行资料和监测资料,分析其流行性质及流行特征。结果 1996—2005年红河州鼠疫流行10个年次,鼠疫流行波及4市5县,其中建水县流行5个年次、个旧市4个年次、石屏县1个年次、开远市5个年次、禄春县1个年次、蒙自市4个年次、红河县6个年次、弥勒市5个年次、屏边县1个年次;红河州共有191个鼠疫疫点有鼠疫流行,发生195次鼠疫流行,有4个疫点是第二次流行,复发率2.09%;发生人间鼠疫108起,发病193例,死亡0例;从啮齿动物和鼠疫患者体中共分离出鼠疫菌217株,其中黄胸鼠200株,占92.17%;从媒介中分离出鼠疫菌5株,其中印鼠客蚤4株,占80.00%。2006—2019年未监测到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情况。结论红河州鼠疫流行属本地区家鼠鼠疫复燃,现阶段鼠疫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楚雄市2013年鼠疫监测资料,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监测方法按《云南省鼠疫防治方案》进行,对楚雄市2013年鼠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楚雄市全年共布鼠笼11 954笼夜,宿主动物监测有1目1科2属,总捕鼠数357只,年平均捕获率为2.99%,黄胸鼠密度为0.33%,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次之;蚤类有4种,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鼠体检蚤,鼠体染蚤率为9.24%,总蚤指数为0.45,印鼠客蚤指数为0.16;黄胸鼠染蚤率为7.50%,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0.05;病原学和血清学均未发现阳性材料。结论楚雄市鼠疫处于"静息期",无鼠疫发生迹象。  相似文献   

9.
结合历代中医对瘟疫的论述,对香港清末鼠疫流行状况从中医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发现的当时用于鼠疫流行期间的中药处方,对其治疗法度进行了归纳。鼠疫之为病,中医辨证可分三型:①毒气壅肺,现代医学多属肺型鼠疫;②热陷阳明,现代医学多属败血型或肠型鼠疫;③热入营血,现代医学多属淋巴结型鼠疫。基本病机为热毒血瘀,治疗原则为解血毒、清血热、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元江县鼠疫流行区鼠类及鼠蚤调查及防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2年3~4月,对云南省元江县鼠疫流行区的鼠及鼠蚤进行了调查和防制。共获得鼠213只,隶属3属5种;蚤294只,隶属2属2种。用0.05%敌鼠钠盐毒谷饱和投饵,取得了96%的灭鼠效果,即时控制了疫情,说明在鼠疫疫区紧急处理时灭鼠应首选慢性杀鼠剂。用0.05%溴氰菊酯和5%滴滴涕加0.5%敌敌畏混合剂,分别于灭鼠前后对地面作滞留喷洒,灭蚤率为93%;而只用5%滴滴涕加0.5%敌敌畏在灭鼠前喷洒一次,灭蚤率仅达74%,笔者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掌握大理州2016年鼠疫疫源地的鼠疫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鼠疫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开展鼠疫宿主、媒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捕获啮齿动物分属2目4科7属9种。其中家鼠疫区室内外均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野鼠疫区室内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从啮齿动物检蚤分属1目4科9属9种,黄胸鼠以缓慢细蚤、印鼠客蚤为主;褐家鼠以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为主;齐氏姬鼠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及棕形额蚤为次要染带蚤种。动物检菌5 715份,媒介检菌2 693份,鼠血清检验2 771份,均为阴性。结论虽然大理州家鼠、野鼠两块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和媒介种群、构成、密度和指数相对稳定,疫情也相对稳定,但毗邻丽江地区近几年连续发生鼠疫疫情,故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鼠疫菌株脉冲场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云南不同片区及不同类型的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方法:采用脉冲场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析。结果:1.云南省鼠疫菌株被分为5个型,所有鼠疫菌株在680kb和330kb有两条共同的带;2.大部分家鼠鼠疫具有一致图谱;3.云南家、野两型鼠疫菌的脉冲场电泳图谱存在差异。结论:脉冲场电泳分析可用于云南鼠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景谷县鼠疫动物病调查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径100°02′~101°07′,北纬22°49′~23°51′之间。该县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20.1C,海拨600~2900米之间,垂直变化突出。“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形成山地、河谷、丘陵、  相似文献   

14.
<正> 黑线仓鼠(Circetulus barabensis)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区。属夜间活动的小型野栖鼠类,在室内有时也可捕到。参与动物间鼠疫流行,在我国的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与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多次从黑线仓鼠中检出鼠疫菌,是鼠疫的次要宿主或偶然宿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收集2005-2014年宁夏黄土高原动物鼠疫监测数据,为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收集统计宁夏黄土高原3个县、区鼠疫相关监测数据和资料,建立2005-2014年宁夏黄土高原鼠疫监测数据库.黄鼠胚胎组织学研究采取剖检观察计数的方法.结果 10年间宁夏高原共抽样调查7 976样方点,黄鼠每公顷密度年均在0.23只~1.52只之间,呈现明显的年季间下降趋势;夜行的鼠形动物年均捕获率在0.51%~4.72%之间,年季间波动较大;黄鼠鼠体年均蚤指数在1.02~1.63之间,年季间波动较小.10年来动物鼠疫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全部阴性.黄鼠胎仔数及妊娠斑平均为4.5只.结论 宁夏黄土高原黄鼠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夜行的鼠形动物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姬鼠群落,现阶段动物间鼠疫发生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9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对云南省108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使用Excel 2013建成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9 103只,分别属于3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三峡库区丰都县和开县进行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①宿主动物调查:丰都县捕获鼠形动物195只,鼠密度5.13,啮齿目动物71只,分1科4属7种,食虫目动物124只,为1科1属1种;开县共捕获鼠形动物193只,鼠密度3.56。啮齿目动物161只,分1科4属6种,食虫目动物32只,为1科1属1种;②鼠体蚤指数:丰都县获鼠蚤339匹,染蚤率39.50%,蚤指数1.74,鼠体蚤经鉴定分4科4属4种;开县获鼠蚤107匹,染蚤率15.03%,蚤指数0.55,鼠体蚤经鉴定分3科3属3种。③地面游离蚤指数:丰都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没有捕获地面蚤;开县共布放3000张粘蚤纸,捕获地面蚤6匹,蚤指数0.002。④鼠疫血清学检查:丰都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95只;开县对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188只,全部进行了鼠疫F1抗体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丰都县、开县虽从未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地的自然生态、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类构成和分布广泛,对这些地区的鼠疫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鼠疫偶然宿主树鼩肠道中携带能裂解鼠疫菌的噬菌体的状况,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在云南省8个市/县(弥勒市、弥渡县、宜良县、梁河县、元江县、玉龙县、文山市及临沧市)捕获树鼩,采集其盲肠标本,以鼠疫菌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体,电镜观察形态,并通过宿主谱检测其宿主特异性。结果本次调查在8个疫点捕获到29只树鼩,其中在2个捕获点分别捕获的2只树鼩中分离到2株鼠疫噬菌体,分离率为6.90%;初次分离到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噬斑(直径2.5~3.5 mm)及中等噬斑(直径约1.0 mm)两种,噬菌斑透亮,边缘清晰;从形态上看,此次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均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通过宿主谱测定结果可知,2株噬菌体均具有一定的宿主谱宽度。噬菌体WSS44对1株鼠疫菌疫苗株EV76、5株云南鼠疫耶尔森菌、1株福氏志贺菌2a型及1株福氏志贺菌X变种裂解结果均较好,而噬菌体MLS302对鼠疫菌疫苗株EV76及5株云南鼠疫耶尔森菌有较好的裂解结果。结论云南省鼠疫疫源地的偶然宿主树鼩中存在鼠疫噬菌体,树鼩作为鼠疫的偶然宿主,在鼠疫微生态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鼠寄生蚤在低山丘陵区共获9种,隶属3科5属。其中鼠体蚤5属8种,巢蚤3属4种,洞干蚤5属6种。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占绝对优势,占总蚤数的87.85%,阿巴盖新蚤居第二位,占7.72%,其余几种蚤仅占4.43%。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在低山丘陵黄鼠疫源地起主要媒介作用,自感染鼠疫菌还有阿巴盖新蚤和角尖眼蚤指名亚种。  相似文献   

20.
云南印鼠客蚤的地理分布特征与鼠疫流行现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根据云南省近20年的鼠疫监测资料和数据,对该省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的地理分布特性及其与鼠疫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认为云南近年鼠疫大面积的爆发流行与其分布和数量构成特征有关。此外,对鼠疫流行区中的重要蚤种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和人蚤Pulex irritansd的媒介地位和作用也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