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疝气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疝气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20例,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进行麻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阻滞麻醉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的麻醉方法的肌松和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观察和随访,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方法均能麻醉临床进行小儿疝气切除术的要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毒的情况。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为20min。并发症例数为5例,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为lOmin,并发症例数为1例。观察组的波动小于对照组,镇痛、麻醉、肌松的效果好。经X0检验,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观察效果优于对照组。绪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疝气切除术不仅能够满足麻醉要求,不盘反应少,还具有镇静、镇痛、麻醉、肌松的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针药复合麻醉在下肢微创手术中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针刺复合静脉麻醉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微创手术中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针刺复合静脉麻醉(治疗组)与单纯静脉麻醉(对照组)方法,分别对18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微创手术,观察两组麻醉镇痛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不良反应以及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麻醉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复合静脉麻醉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微创手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抗氧化防御系统酶SOD活性的降低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秀华  张军 《光明中医》2014,(7):1469-1470
甲状腺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单纯的针刺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虽然对生理干扰小,恢复常态较快,但有镇痛不全的缺点,为弥补这不足,且更适合基层医院运用,现采用中西医结合运用针刺复合麻醉,针刺复合麻醉不但明显加强麻醉的镇痛效果,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进而显著控制单纯颈丛阻滞后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平均血压升高的情况。我院自2000~2012年这3年来对3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手术麻醉采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喉罩加骶管神经阻滞麻醉对小儿腔镜手术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19.02-2019.08,研究对象我院接收的84例小儿腔镜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差异性划分成2组,观察组(喉罩加骶管神经阻滞麻醉)与对照组(气管导管全身麻醉)各42例,比较镇静评分、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气腹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拔管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与脉搏氧饱和度低,麻醉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各时间点镇痛评分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讨论:小儿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喉罩加骶管神经阻滞麻醉能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提高镇痛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行扁桃体摘除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儿应用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镇痛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入室后静注小剂量氯胺酮、丙泊酚,待患儿入睡后行腋路臂丛阻滞;B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全麻,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记录手术前、手术时、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苏醒期表现及麻醉药用量.结果 手术时,B组的BP、HR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清醒时间缩短且苏醒期躁动较少.结论 镇静务件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小儿疝气切除术患儿10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氯胺酮全麻,观察组行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切皮时HR、SBP、DBP明显高于麻醉后,且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疝气切除术应用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患儿术后精神症状发生率,缩短患儿术后清醒时间,是一种较为经济、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科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剖宫产产妇术后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组),并与60例术后未实施麻醉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镇痛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在镇痛组产妇术后精神状态、早下床活动、泌乳次数和泌乳量的增多等方面较对照组者明显改善。胎儿无不良影响。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有起效快、持续时间可控制、对产妇生理影响小、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产妇术后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侧扶突穴注药复合多穴位针刺在颈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颈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扶突穴注药组(观察组,FI组)与颈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CB组)。FI组采取双侧扶突穴注射l%利多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而CB组采用相同药物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两组常规连续监测MAP、HR、RR、SpO:、VAS,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结果:双侧扶突穴注药具有阻滞麻醉作用,针刺内关、合谷穴亦能加强其阻滞效果,WAS评分(30±12)分,不同方式的复合可显著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19.0±4.0mL),对生理功能干扰小,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术后恢复亦较快,能有效减少副作用发生(P〈0.01)。结论: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双侧扶突穴注药复合多穴位针刺更适用于颈部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用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镇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级48例,占96%,无1例差级,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最短8min,最长36min,平均(24.61±10.12)min,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疼痛感时间平均为(9.20±1.1)h,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止痛效果完全,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复合用药量减少、麻醉、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耳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镇痛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针镇痛方法用于经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取卵术中的作用。方法将16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耳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哌替啶(杜冷丁)麻醉,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效果、获卵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的镇痛效果与盐酸哌替啶相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踝三针组(96例)、药物对照组(48例)、针刺对照组(48例).分别采用踝三针、肌肉注射来比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各疗法的镇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综合疗效评价均优于两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楂叶提取物的抗炎与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山楂叶乙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分成4个组,即对照组及山楂叶大、中、小剂量组,山楂叶乙醇提取物灌胃给药,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测定致炎前后各组小鼠耳厚度之差;观察给予冰醋酸后小鼠的扭体反应及其次数的变化。结果山楂叶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有抑制作用,能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山楂叶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截法与围刺合刺络拔罐加龙眼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镇痛作用。方法:将10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龙头、龙尾截法与围刺从四周向疼痛中心平刺,局部刺络拔罐合龙眼穴放血治疗;对照组取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和局部阿是穴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后20 min,1、6、12、24、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各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镇痛效果、综合疗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法与围刺加刺络拔罐合龙眼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有显著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对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01例混合痔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1例、对照组3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观察两组术后的疼痛程度,评价两组患者判断镇痛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耳穴埋豆能缓解混合痔术后疼痛,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针刺 (或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血糖含量的变化 ,推测针刺复合麻醉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46例 ,其中A组 (针硬组 ) 1 6例 ,B组 (电硬组 ) 1 4例 ,C组 (对照组 ) 1 6例。每例于术前 1天 ,术中3 0min、术后 3天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含量。结果 :A、B两组血糖值术中比术前略升高 ,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C组 (对照组 )血糖值术中比术前升高明显 ,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A、B两组与C组术中血糖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A组 (针硬组 )或B组 (电硬组 )在复合硬膜外麻醉中具有调整交感神经功能 ,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使术中、术后血糖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针刺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超前镇痛对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对针刺具有超前镇痛效应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开胸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B组术前3d予以针刺超前镇痛,每日1次,连续3d。A组、C组予以术后针刺镇痛。D组为全麻对照组。选取与镇痛相关的β-内啡肽和与应激相关的皮质醇为观察指标,检测四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统计四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的具体用量。四组患者均控制疼痛指数在3以下。结果 A组术前一天β-内啡肽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B组术前一天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皮质醇数据自身比较,A组、B组、D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术前一天与拔管后一天比较,均P〈0.05;C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P〈0.05。四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芬太尼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应用中,具有提高镇痛指标β-内啡肽的效应,与传统的术后镇痛比较有明显优势。对于应激指标皮质醇则无明显差异,手术和拔管等刺激对机体产生较大的即时应激,针刺无明显优势。术后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此次配比减少20%。  相似文献   

18.
电针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四肢骨科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00例病人,试验组100例为电针刺激内麻点加口服安慰剂,对照组100例为安慰针加口服盐酸曲马多片.结果:两组镇痛治疗前、后各时点的疼痛体征改善情况,试验组平均分数下降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后镇痛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P<0.05);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四肢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常规镇痛药.  相似文献   

19.
贺必梅  杨博 《中国针灸》2008,28(3):219-22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靶控输注(TCI)在全麻中镇痛效应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TCI组(简称复合组)和单纯TCI组(简称TCI组),每组30例。复合组患者先行经皮穴位电刺激麻醉诱导30min,然后行TCI静脉全身麻醉,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TCI组单纯行TCI静脉全身麻醉。通过对全麻药血浆靶控浓度的影响,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痛效应。同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术中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复合组及TCI组患者术中平均所需的丙泊酚量分别为226.67mg及272.22mg,平均所需的芬太尼量分别为0.11mg及0.14mg,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复合组切皮前后心率、血压的波动均较TCI组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术中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可相对减少17%丙泊酚用量及14%芬太尼用量;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减轻手术切皮对患者所致的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并可加快患者的苏醒。  相似文献   

20.
王莎莎  沈鹰 《四川中医》2012,(10):38-41
目的:观察导师治疗痹证的三经验方的镇痛、抗炎消肿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热板法致小鼠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痹证三经验方的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消肿作用。结果:与生理盐水比较,痹证三经验方的高、低浓度组均能提高热刺激所致小鼠痛阈值,尤以高剂量组显著。痹证1号方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痹证三经验方均具有镇痛作用,痹证1号方还具有抗炎消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