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小波  符刚  陈洁平  朱江 《重庆医学》2011,40(34):3447-3449,后插2
目的 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LBL)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7例确诊为T-LBL患者的瘤组织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对临床症状特点、诊断、治疗、疗效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以淋巴结肿大多见(81.5%),乏力(63.0%)、咳嗽(48.1%)次之.70.4%有纵隔包块,29.6%存在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共8例胃MALT淋巴瘤,采用胃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例胃MALT淋巴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54.5岁(40~77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病理学上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全部为B细胞性淋巴瘤。经手术、化疗和根除Hp治疗,患者6例存活。结论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配合放疗。对幽门螺旋杆菌(Hp)的治疗可缓解胃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疾病诊治的认识。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病历完整、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结果:无明显性别差异,多见50岁以上患者,好发部位胃底、胃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2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超声胃镜、胃镜、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超声及CT可以发现胃间质瘤变,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首选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结论:胃间质瘤是独立的胃粘膜下肿瘤,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不明原因出血、上腹不适和(或)疼痛、腹胀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行开放或腹腔镜手术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实验室相关检查、B超、CT、MRI及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确诊,恢复良好,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依靠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肿瘤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方法 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3D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以胃窦部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手术切除是安全的,术后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5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流行病学,病理组织起源、特征与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及分析1999年至2011年收治的32例PSH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对32例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组织起源.结果 (1)全组32倒,其中男性7例(21.88%),女性25例(78.12%);平均年龄40.13岁.(2)32例中无临床症状患者18例(56.25%);咳嗽13例(40.63%),其中咯血10例;胸痛4例(12.50%).(3)全组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近期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4)免疫组化结果证实PSH起源于上皮组织.(5)出院后32例获随访1月~5年,平均2.6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PSH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多为体检发现.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SH起源于上皮组织.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是PSH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0年6例胃MALT淋巴瘤,采用胃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经手术和化疗,患者均存活。结论: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或放疗。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58-360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典型原发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原发于乳腺组织的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以无痛性乳腺包块为常见症状,诊断依赖病理检查,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无标准治疗方案,可采用手术、化疗、放疗或联合治疗。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淋巴瘤无特异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诊断主要依赖空芯针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组织化学染色明确,PET/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治疗前后病情全面评估。手术切除治疗对患者无益,化疗和(或)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加入利妥昔单抗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有助于预防淋巴瘤中枢侵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口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报道我院2例口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口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椭圆形,瘤组织弥漫分布,瘤组织间常夹杂小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21(+)、CD35(+)、clusteri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表达程度不一。手术加化疗后随访18个月,局部无复发,无全身其他系统转移。结论口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形态学变化较大,诊断需要依靠详细的病理形态观察及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疾病诊治的认识。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病历完整、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结果:无明显性别差异,多见50岁以上患者,好发部位胃底、胃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2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超声胃镜、胃镜、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超声及 CT 可以发现胃间质瘤变,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首选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结论:胃间质瘤是独立的胃粘膜下肿瘤,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不明原因出血、上腹不适和(或)疼痛、腹胀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其发病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经验.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04~2009-01收治的8例SP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8例患者有7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11-29岁.肿瘤直径平均11.3 cm,组织学检查常侵犯周围组织包括脾脏、神经及肠系膜上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组织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人α1抗胰糜蛋白酶(AACT).结论 SPT多发于青年女性,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和病理常规检查,免疫组化可起到辅助诊断作用.该肿瘤经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特点,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炎性假瘤32例的病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病可发生于多器官,但以肺及肠道多见。病理上多为一种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的肿块。组织学检查可分为五型。术前仅6例诊断为炎性假瘤,诊断符合率18.8%。3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随访反无复发。结论:炎性假瘤为瘤样增生性肿块,预后良好。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30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30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患者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HPV感染的致病机制,分析法锐湿疣的病理改变要点,从而对该病作出正确诊断。结果:组织病理30例中上皮呈疣 状或乳头状瘤增生21例,角化不全25例,不同程度棘层增生30例,基底细胞增生15例,见典型空泡细胞20例,免疫组化30例中20例阳性,组织病理肯定20例中10例阳性,结论: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能提高临床对尖锐湿疣的诊断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C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11年间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6例胸内CD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6例胸内CD的临床分型:局限型22例,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大;多中心型4例,主要表现为胸内多部位淋巴结大伴脾大、贫血、清蛋白降低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组织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21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1例。所有胸内CD病人均行病变完整手术切除,术后随访长期生存。结论胸内CD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最终诊断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胸内CD以临床的局限型和组织病理的透明血管型多见。无论局限型或多中心型CD,手术为其治疗首选方式。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多中心型CD,可尝试以减瘤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影像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胃血管球瘤,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镜下细胞形态颇具特征性,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SMA(+)。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罕见肾来源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文献,对肾上腺外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CT显示左肾中极肾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可见一圆形孤立肿物,包膜完整,增强三期检查病灶均见不均匀强化。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56(+),Cg A(+),HMB45(-),根据病理学检测结果诊断肾来源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转移。复习文献,肾上腺外色素性副神经节瘤十分罕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因缺乏大样本随访研究,预后不详。结论:详细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是诊断及鉴别肾上腺外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9.
廖维荣  张江南  黄松  邓小荣  代佳佳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135-136,138,F000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检及免疫组化提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短期随访半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手术切除有必要,术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3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以老年男性多见,胃部好发,胃部良性多于恶性,而小肠恶性多于良性,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消化内镜、B超、CT、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放、化疗疗效难以肯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的肿瘤的某些梭型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间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