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3A级与FL 3B级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51例初诊FL 3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51例FL 3级患者包括FL 3A级34例(67%)、FL 3B级17例(33%),其中20例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成分。FL 3B级合并DLBCL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FL 3A级。相关性分析显示:FL 3A级和BCL2阳性(P=0.046)表达显著相关,而FL 3B级则与MUM1阳性表达(P=0.002)和较早的Ann?Abor分期(P=0.046)显著相关。经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一线化疗,2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无显著差异。生存分析显示FL 3B级是FL 3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HR=3.271,95% CI:1.012~10.573),但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显著影响。FL 3级合并DLBCL具有较短的PFS(P=0.003)和OS(P=0.04),且合并DLBCL是影响FL 3级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FS:P=0.012,HR=4.291,95%CI:1.373~13.405;OS:P=0.013,HR=2.392,95%CI:1.199~4.771)。结论:FL 3A级和FL 3B级在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FL 3B级患者具有较短的PFS。FL 3级合并DLBCL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中的预后作用,寻找适合亚洲PCNSL人群的改良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nternational Extra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IELSG)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PCNS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7个月和3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PLR≥107(P=0.022,P=0.038)、年龄≥54岁(P=0.043,P=0.027)、乳酸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存档的40例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组织中FOXP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经R-CHOP方案治疗后的临床预后关系,另以4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40例DLBCL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率为50.0% (20/4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 (7/40),),x2=9.488,P=0.002.其中生发中心(GCB)型DLBCL为14.3%(2/14),非生发中心(non-GCB)型为69.2%(18/26),x2=10.898,P=0.01.FOXP1的表达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病理分型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显示FOXP1阳性表达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较阴性表达者缩短(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临床分期、IPI评分、病理分型及FOXP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PFS和OS)均相关(P<0.05);多因数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RR=1.103,95%CI:0.002~2.740,P=0.001),(RR=0.984,95%CI:0.019~2.666,P=0.002)]和FOXP1的表达[(RR=0.315,95%CI:0.035~0.965,P=0.042),(RR=0.385,95%CI:0.119~0.834,P=0.020)]是PFS和OS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FOXP1高表达于non-GCB型DLBCL,且可能是DLBCL的一个独立预后指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中的分布、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92例初诊MC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进行预后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包括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4C)和CD8+ 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8C)。Mann?Whitney U及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51个月(12~150个月),9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是44个月。1年、3年、5年OS率分别为72%、45%、37%。ACD4C >0.5×109个/L的患者较ACD4C ≤0.5×109个/L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更长(P=0.009和P=0.004)。CD4+/CD8+比值>1.2的患者较≤1.2的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P=0.025和 P=0.009)。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体力状态(ECOG评分)≥2分(P=0.021)、B症状(发热、盗汗或体重下降)(P=0.001)、升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P=0.027)、高sMIPI评分(P=0.004)、低ACD4C(P=0.013)、低CD4+/CD8+比值(P=0.030)与较短的PFS相关。而较短的OS与B症状(P < 0.001)、高sMIPI评分(P=0.004)、升高的LDH(P=0.040)、低ACD4C(P=0.006)和低CD4+/CD8+比值(P=0.012)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症状(P=0.006)、低ACD4C(P=0.001)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B症状(P=0.003)、高sMIPI评分(P=0.047)、低ACD4C(P=0.001)、低CD4+/CD8+比值(P=0.031)是影响OS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低ACD4C、低CD4+/CD8+比值与MCL患者不良的预后相关,ACD4C水平、CD4+/CD8+比值可作为判断MCL患者预后方便且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状态指标包括控制营养状态(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105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出每个患者的CONUT评分和PNI,并通过ROC 曲线确定截断值。CONUT评分和PNI分别以6.5和47.28作为截断值,将患者根据截断值进行分组。依次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生存曲线显示CONUT评分和PNI对患者的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具有预测作用(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CONUT 评分、PNI、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 dex,IPI)危险度分型、白蛋白、胆固醇均是患者O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ONUT评分对DLBCL患者的OS具有独立预测作用(HR=2.742,95%CI:1.030~7.300,P<0.05),PNI不是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526,95%CI:0.135~2.047,P= 0.3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营养状态指标呈高度负相关(r=-0.79,P<0.01)。结论:CONUT评分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CONUT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BCL-2、CMYC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94 例DLBCL患者病例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HB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蛋白表达及预后比较.结果 ① 94例DLBCL患者中乙肝感染率(HbsAg+)为27.6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7.18%);HbsAg(+)组DLBCL患者与HbsAg(-)组相比:疾病分期更晚(P=0.032)、国际预后指数(IPI) 评分更高(P=0.047)、脾脏更易受累(P=0.02);在性别分布、年龄、免疫学亚型、化疗疗程方面无显著差异;② 两组在BCL-2、CMYC蛋白表达方面:HbsAg(+)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bsAg(-)组(84.6% vs 58.8%,P=0.018),在CMYC蛋白表达、BCL-2/CMYC "双表达"方面无显著差异;③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感染、BCL-2阳性、CMYC阳性、CMYC/BCL-2双表达、IPI高危组均为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 BCL-2双表达、IPI 高危组均为OS、PF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HBV感染、BCL-2、CMYC、BCL-2/CMYC双表达、IPI均与DLBCL预后相关;HBV感染可能通过调控BCL-2作用影响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含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筛选Wnt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对110例含伊立替康化疗的mCRC患者进行SNPs分型。运用Logistic和Cox回归法分别分析SNPs不同基因型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LRP6 rs10772542 C等位基因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相对于T等位基因更低(OR=2.49,95%CI=1.28~4.83,P=0.007)。LEF1 rs749414 G等位基因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相对于T等位基因更长(HR=0.55,95%CI=0.40~0.78,P=0.001);WNT7B rs10448605 T等位基因的PFS相对于C等位基因更短(HR=1.65,95%CI=1.13~2.41,P=0.009);而WNT2 rs2239957 C等位基因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对于G等位基因更长(HR=0.54,95%CI=0.35~0.85,P=0.007)。结论:Wnt信号通路上的LRP6、LEF1、WNT7B和WNT2基因多态性与mCRC含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WM的患者资料。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RDW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索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初诊WM患者纳入本研究,ROC曲线确定RDW的最佳截断值为16.4%。中位随访39.5个月,初诊时高RDW水平WM患者具有更差的生存结局。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水平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不良因素。此外,RDW联合改良国际预后积分系统能够改善WM的预后分层。结论:RDW为临床上简便可行的参数,可用来预测WM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0年南方医院收
治的3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年龄46岁,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29%)和脊柱(29%)。16例(52%)化疗联合放疗治疗,15例(48%)单独化疗,中位随访49个月,总体有
效率为94%(完全缓解68%;部分缓解26%)。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95% CI:36~10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7
(95% CI:30~64)月。单因素分析提示使用美罗华、放疗及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0-2分提高OS与PFS,多因素分析提示是
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是否联合放疗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使用美
罗华显著提高PBL患者的OS及PFS,放疗对PBL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提高PF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6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并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初诊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血红蛋白、结外病灶数目、B症状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长于低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3年O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67.1% vs. 86.7%,2=11.152,P=0.001),3年PF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56.8% vs. 74.3%,2=5.371,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858μg/L是影响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升高与DLBCL患者生存不良有关,是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128人,均有5年以上完整的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8例DLBCL患者中有84例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6%.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5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8.8%和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积分低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者5年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在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积分高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与阴性者5年OS无明显差异.结论 Survivin是DLBCL的一个较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联合应用可筛选出低危患者中预后不良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长期不良反应,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5例晚期RCC患者口服索拉非尼,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分级及转归,并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其对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结果:25例晚期RCC患者随访6~59月,中位随访时间23.8月。不良反应出现在1~8周,中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周。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血压48%、贫血36%、疲乏44%、腹泻40%、皮疹40%、手足综合征56%,体质量减轻、恶心、厌食、疼痛、脱发等不良反应少见,多为Ⅰ、Ⅱ级。76%患者对症处理后,部分不良反应症状减轻或消失,中位时间20周,20%患者反应较轻,4%患者反应较重,药物减量后不良反应减轻。高血压的患者较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缩短(OS:P=0.005;PFS:P=0.049)。结论:索拉非尼治疗RCC不良反应发生较早,长期使用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高血压对患者生存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前全血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 DNA)水平对初诊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患者预后意义。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82例H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32(12~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5(4~84)个月,2年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68.4%和93.0%。其中EBV DNA阳性率为12.2%(10例),中位EBV DNA拷贝数为8.66×103(5.21×103~5.35×104)拷贝/mL。治疗前EBV DNA阳性患者有较差的PFS(P=0.003)及OS(P < 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EBV DNA阳性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27),而其虽不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呈现一定的影响趋势(P=0.056)。结论:治疗前全血EBV DNA水平是判断HL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组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索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新指标,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21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2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所有PTCL患者中位PFS与OS分别为11个月和43个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患者的中位PFS(44个月vs. 9个月,P <0.001)和中位OS(83个月vs. 24个月,P=0.002)均优于Hb水平低于正常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P=0.009)和Hb水平低于正常(P=0.007)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  相似文献   

15.
胡天霞  乐静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81-118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原发性胃肠道DLBCL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式对近期疗效、生存期的影响。结果首发症状以腹痛、上腹不适或腹胀为主(74.0%),内窥镜检出率81.1%。2例失访,7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48例,部分缓解(PR)11例,进展(PD)12例;其中11例病情进展后死亡。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7%、85.9%。发病部位与CR率、总生存期(OS)无关(均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与CR率、OS相关(均P〈0.01);分期与CR率、OS相关(均P〈0.01);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CR率、OS相关(均P〈0.01);手术与非手术患者之间CR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肠道DLBCL,可首选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无明确活检病理诊断或化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IPI评分、分期和LDH水平是影响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发病部位、手术与否与近期疗效、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7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DLBCL患者的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骨髓浸润、最大肿块直径、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细胞来源、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研究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49.7%,总完全缓解(CR)率为50.0%;CHOP方案组CR 13例(40.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R-CHOP)方案组CR 15例(62.5%),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Ann Arbor分期、骨髓受累、ECOG评分、最大肿块直径≥10cm、IPI、治疗前LDH值、免疫分型、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老年DLBCL具有肿瘤分期晚、合并疾病多、疗效差、生存期短等特点;IPI、骨髓浸润、免疫分型、化疗方案是老年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能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共刺激分子B7?H3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human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6例初诊AML患者原始幼稚细胞群上B7?H3分子膜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B7?H3 mRNA产物的表达。分析B7?H3分子的表达与AML患者发病时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评估B7?H3分子的表达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B7?H3分子表达阴性。共刺激分子B7?H3在66例初诊AM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42%(28/66)。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白细胞分组中,B7?H3阳性率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924,0.541,0.310);预后差染色体变异组的B7?H3分子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预后好及中等预后组(P<0.001)。B7?H3分子阳性组患者的PFS(7.4个月vs. 15.2个月)及OS(9.8个月vs. 17.8个月)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P<0.05)。此外,在AML?M2亚型中,预后差染色体变异组B7?H3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预后好及中等预后组(30.05% ± 23.10% vs. 10.08% ± 7.07%,P<0.001),B7?H3与骨髓白血病细胞CD34存在共表达,并且CD34阳性组的B7?H3分子表达明显高于CD34阴性组(20.90% ± 19.70% vs. 9.63% ± 7.21%,P=0.034)。结论:共刺激分子B7?H3的表达对于AML患者的病情进展有一定影响,B7?H3分子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B7?H3对AML的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前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为基础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SCLC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血常规结果计算出SII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SI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估计SII水平和各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 结果SII的最佳截断值为571.5;低SII组临床分期中局限期的比例高于高SII组(P<0.05);低SII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好于高SII组(P<0.001)。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治疗前SII水平是SCLC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治疗前高SII水平SCLC患者往往提示预后较差,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β-环连蛋白抑制基因3(dishevelled-binding antagonist of beta-catenin 3,DACT3)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从TCGA及GTEx数据库中收集卵巢癌组织基因测序数据,分析DACT3表达与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性。选择60例手术切除的浆液性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DACT3表达,分析DACT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OS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卵巢癌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siRNA转染对人卵巢癌腺癌细胞株SKOV3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TCGA及GTEx数据库数据显示,DACT3高表达患者的OS和PFS较短(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DACT3表达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51)。对60例临床卵巢癌患者分析显示,DACT3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FIGO分期相关(P<0.05),DACT3高表达患者OS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近8年的首诊初治T细胞NHL患者78例,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ECOG评分、最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β2MG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最大肿瘤直径、LDH水平、IPI、疗效、Ki-67及Survivin的表达是影响PFS的单个因素。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最大肿瘤直径、IPI、疗效、Ki-67及Survivin的表达是影响OS的单个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Ki-67及Survivin的表达均为影响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Ⅺ-67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是T细胞NHL重要的预后因素.是对IPI的重要补充,将两者与IPI相结合对估计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