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8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 NKTCL)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早期鼻咽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NK细胞肿瘤57例( NK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18例( T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 OS)和无进展生存率( PFS)。结果 T组病灶肿瘤局部侵犯的发生率大于NK组(P<0.05)。 T组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患者比例低于NK组(P<0.05)。近期疗效显示,T组的总有效率低于NK组(P<0.05)。中位随访期34个月,T组5年OS和PFS均低于NK组(P<0.05)。无出现噬血综合征是总生存有利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女性、NK细胞肿瘤亚型和未累及淋巴结则是无进展生存有利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早期鼻咽NKTCL中,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比NK细胞肿瘤更易发生局部侵犯,近期疗效与远期生存也更差,建议在综合治疗中积极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开放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加调强放疗(IMRT)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Ⅲ~Ⅳb期初治鼻咽癌患者入组,IMRT处方剂量鼻咽原发灶 66.0~75.9 Gy,颈部阳性淋巴结 60~70 Gy;同期顺铂化疗剂量80 mg/m2(每3周);西妥昔单抗首剂400 mg/m2(放疗前,第1周),其后250 mg/m2(每周)。按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评价这一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鼻咽原发灶大体肿瘤体积实际中位剂量为69.96 Gy,颈部阳性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为68 Gy。同期顺铂中位剂量为133 mg/疗程;西妥昔单抗中位起始剂量为690 mg,中位维持剂量为410 mg/周。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口腔黏膜炎以及放射性皮炎,其中1级放射性皮炎及>2级口腔黏膜炎分别占58%、90%,2%患者出现4级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较为轻微,仅分别有8%、4%和5%患者出现>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和贫血。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加调强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联合其他肿瘤代谢相关蛋白能否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更有效的预测因子;同时拟研究部分肿瘤代谢相关化合物,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等与PKR表达的关系,拟求达到更好的靶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方法】免疫组化检测212例NSCLC中PKR、IGF-1R表达情况,并用于Kaplan-Meier生存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13种肺癌细胞株PKR、p-PKR表达;磺基罗丹明B法(SRB)检测PPP、Rapamycin等药物作用后对高表达及低表达p-PKR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全组NSCLC患者中,PKRlow/IGF-1Rhigh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21.6%)明显低于PKRhigh/IGF-1Rlow患者(74.6%)及其他患者(58.2%)(P<0.0001),单、多因素分析提示PKR/IGF-1R联合标记物为NSCLC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SRB结果提示,第1~3天,IGF-1R抑制剂PPP 3μmol/L在6个肺癌细胞株中均能显著抑制细胞生长,在0.3μmol/L剂量低表达PKR和/或p-PKR的H1792和H292细胞株中,较其他细胞株更能抑制细胞生长。而mTOR抑制剂Rapamycin采用1、0.1及0.01μmol/L 3个剂量级在各细胞株均未见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的区别。【结论】PKR联合IGF-1R可预测NSCLC的预后,PKR低表达的H1792、H292细胞株中,IGF-1R抑制剂PPP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于mTOR抑制剂Rapamycin,未见明显作用,提示可通过检测PKR的表达来选择适合IGF-1R抑制剂PPP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侧链饱和脂肪酸13-甲基十四烷酸(13-MTD)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140 mg/L 13-MTD处理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乳腺正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13-MTD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13-MTD处理后细胞内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 Fas 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等蛋白磷酸化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实验结果显示13-MTD能有效地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但不引起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显示经13-MTD处理后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JNK和p38磷酸化蛋白明显增加,Akt磷酸化蛋白明显减少。结论:13-MTD是一个新的安全高效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途径和抑制Akt存活途径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欧洲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桐榆 《癌症》2000,19(4):320
  相似文献   
6.
腹腔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的治疗作用新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12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OR值作为结局变量.结果:入选的12篇文献,共有患者1249例.合计OR=0.53,95%置信区间(0.42~0.67),说明了腹腔化疗优势明显.亚组分析表明,对于来自亚洲、进行腹腔温热化疗或含活性碳粒的腹腔内化疗的患者,效果尤为突出.敏感性分析与失效安全数计算证实本结论较为可靠.但仅有试验4个质量较高,使得研究结论的证据力度有所降低.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行腹腔化疗可能对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组织中c-Fos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c-Fos、Cyclin D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年4月至1998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科行鼻咽活检的鼻咽癌患者的标本55份.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5例鼻咽癌组织中c-Fos、Cyclin D1的表达进行检测,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c-Fos及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分别为94.5%和78.2%,阳性表达部位均为细胞核;两种蛋白的表达与鼻咽癌92'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年龄、性别皆无显著相关性;c--Fos的表达时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性影响:Cyclin D1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期(OS)、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显著低于阳性患者.COX多因素相关分析年龄>50岁、Cyclin D1阴性是不良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中存在c-Fos、Cyclin D1高表达,Cyclin D1阴性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对Navelbine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Daudi、Ramos、Namalwa和Raji细胞,采用XTT法测定Navelbine在Rituximab作用前后的IC50及细胞增殖抑制率,并绘出细胞增殖抑制的量效曲线,比较Navelbine单药及Navelbine与rituximab两药联合作用曲线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Daudi、Ramos、Raji和Namlwa细胞经Rituximab作用24 h后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在Daudi、Namalwa和Raji细胞株中,经Rituximab作用24 h后,Navelbine的IC50明显降低;在Daudi、Namalwa和Raji细胞株中,Navelbine和Rituximab联合作用的细胞增殖抑制曲线左移,表明两者有协同作用.在Namalwa和Raji细胞株中,经Rituximab作用24 h后,可见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结论:Rituximab对Navelbine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有明显的增敏作用.在Namalwa和Raji细胞株,经Rituximab作用24 h后可见Bcl-2表达水平下调,可能是Rituximab增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及目的:取得完全缓解以期获得长期生存是我们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最终目标.常规CT评价淋巴瘤疗效具有难以鉴别小淋巴结性质、区别活动性病灶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缺陷,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PET)在鉴别病灶的良、恶性,治疗前的分期以及治疗的疗效评价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无创性、高敏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国际淋巴瘤协调计划的专家们被召集起来对淋巴瘤的评价标准进行修订更新.本研究拟评价相对于国际工作组标准(IWG),结合PET的疗效评价修订标准是否更能准确评价恶性淋巴瘤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月,113例(男性76例,女性37例)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是40岁(5岁~79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NHL或HL,并按WHO进行分型.按Ann Arbor临床分期,Ⅰ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34例;Ⅲ期患者39例;Ⅳ期患者26例.化疗以含有蒽环类的药物为主,按常规的方法和剂量进行放疗.所有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均进行了PET的检测.结果:IWG标准,62例患者CRu,4名患者CR,41例患者PR,1例SD,5例PD;根据修订标准,80例患者CR,22例患者PR,2例SD,9例PD,没有患者CRu.多变量分析显示,PET检查为有意义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49).按两种评价标准评价为CR的患者的PFS无统计学差异;而按修订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的PFS低于按IWG评价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P= 0.01).修订标准评价的非CR患者的PFS明显低于CR患者(P=0.00).T细胞淋巴瘤患者按修订标准评价的CR和非CR的患者PFS无统计学差异(P=0.797).结论:与IWG标准相比,修订标准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疗效评价体系.对于不可治愈或FDG敏感性不确定的患者,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PET的应用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