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20例。对所有病例均作CT和MRI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结果 20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典型CT和MRI表现为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严重者关节半脱位,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结论 CT及MRI能精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临近结构,有助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骶髂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骶髂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60例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T扫描与X线检查结果探讨骶髂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结果 CT扫描提示,60例骶髂关节炎患者中,双侧骶髂关节炎53例,单侧骶髂关节炎7例;而X线检查显示,双侧骶髂关节炎45例,单侧骶髂关节炎9例,疑似异常5例,正常1例。骶髂关节炎CT特点为:髂骨侧关节面下出现侵蚀、硬化而变模糊,皮质部分近乎消失,骨质糜烂成融雪状,骨小梁模糊,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缩窄或消失,关节周围骨质疏松;X线特点为:关节面毛糙,骨质侵蚀、硬化,关节腔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出现强直。结论相对X线检查,CT扫描对于骶髂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改变16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36例,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23例,中度骶髂关节炎1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7例;髋关节改变37例;32例HLA-27抗原阳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是诊断强直脊柱炎及其CT分级,临床分期的重要参考依据。CT扫描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明确诊断,在显示细小病变方面具有高度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几种常见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对35例患者行骶髂关节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致密性髂骨炎4例,分析其骶髂关节的CT征象。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以增生和破坏为主,关节面早期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后期可呈侵蚀性囊性改变或骨性强直。类风湿性关节炎骶髂关节CT表现主要为局限性骨质疏松和硬化,轻微骨质破坏,软骨下囊性变居多,关节间隙早期正常或模糊,中晚期变窄。致密性髂骨炎骶髂关节CT表现为髂骨耳状面的骨质增生硬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骶髂关节炎引起的腰腿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病,但其症状、体征易与腰间盘突出症混淆.随着CT、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骶髂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炎症破坏等病理学特征的改变[1-3],是引起下腰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诊断性注射在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我院疼痛门诊自2007年3月~2009年9月,共诊治此类患者49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及15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改变6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66例,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30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17例;髋关节改变37例;72例HLA-27抗原阳性61例。结论:骨盆、骶髂关节正位片及左、右斜位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左、右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而CT扫描在显示细小病变方面更具有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62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行MSCT扫描,并对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螺旋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及髂骨侧,常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面下骨硬化或吸收及骶髂韧带钙化等改变。结论螺旋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艾脉兴  赵孟君  林雪  吴东海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6):336-338,341,F0002
目的:比较X线和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为AS的患者136例,对其X线平片及CT成像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敏感性及病变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X线诊为0~Ⅱ级骶髂关节改变中有48.8%在CT诊断中提高了诊断级别。骶髂关节面模糊(Ⅰ级改变)在X线平片中检出率较CT高(P<0.05),而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则在CT中检出率较X线平片高(P<0.05)。X线诊断为0~Ⅱ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6.6%、36.6%、53.3%;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分别为84.6%和90.9%。结论:CT较X线片对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所以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内积气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光耀 《中原医刊》2007,34(6):91-92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内积气对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CT室,因腰骶部疼痛等原因进行骶髂关节CT检查的病例中,筛选骶髂关节内积气病例28例,对其伴行的临床症状和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骶髂关节积气病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或四肢疼痛不适等症状,伴随的骶髂关节病变0~Ⅲ级。结论CT能明确检出关节内积气,关节内积气是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螺旋CT表现特点,评介其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43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行螺旋CT扫描,对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螺旋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硬化或吸收、骶髂韧带钙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和CT表现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79例临床诊断为As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平扫图像对As骶髂关节病变不同分级的表现特征。结果(1)CT检查对于Ⅰ~Ⅱ级骶髂关节炎的认定优势大于x线;而Ⅲ级和Ⅳ级二者接近。(2)CT检查对于关节面囊状破坏、关节面模糊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面有较高的显示率。结论cT检查能够比x线更早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病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攀龙  刘毅 《西部医学》2018,30(11):1704-1708
影像学一直是诊断和评估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可早期发现并评估骶髂关节改变,在诊断骶髂关节炎相关疾病及协助临床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引起骶髂关节炎的疾病很多,如脊柱关节炎、关节退行性改变、感染、肿瘤等。临床中误诊原因多为对影像学的误读所致,且误诊给社会及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及经济负担。本文总结了骶髂关节在脊柱关节炎及相关鉴别诊断中的MRI影像学特点,强调临床工作中,影像学提示出现骶髂关节炎可能涉及如风湿免疫科、感染科、肿瘤科、内分泌等多学科的疾病。很多病例影像学虽然提示有骶髂关节炎改变,但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临床特点加以综合分析和判断,避免误诊。因此,本文对不同疾病引起的骶髂关节炎的核磁共振表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冷雨  康建平   《四川医学》2018,39(1):72-75
目的探讨后路单钉棒固定在骶髂关节结核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2010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骶髂关节结核患者19例,经术前骨盆X片、骨盆CT及三维重建、实验室检查及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骶髂关节结核。采用病灶清除结合骶1椎弓根-髂骨螺钉单钉棒固定、骶髂关节植骨融合术对该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骶髂关节结核均获治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单钉棒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早期稳定骨盆的作用,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螺旋CT评价疑为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骶髂关节的受累程度与临床的相关性,为临床确诊和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54例疑为AS病人,男46例,女8例,年龄14~50岁,平均(25.7±6.7)岁。病程3个月。13年。受检者均行骶髂关节CT扫描。按纽约分级标准判断骶髂关节受累程度并与性别、病程及HLA—B27表达作相关性分析。结栗:骶髂关节炎I级14例(25.93%),II级18例(33.33%),Ⅲ级22例(40.74%)。HLA—B27阳性者,男44例,女6例,阳性率为92.59%。骶髂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及HLA—B27表达呈正相关,而与性别无关。结论:中青年男性出现腰背痛或髋部疼痛,CT检查发现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面毛糙者应高度警惕本病,需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关节病(SpA)骶髂关节炎骨质侵蚀(BE)的误诊、漏诊原因,旨在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47例SpA患者骶髂关节行CT和MRI横断面扫描。以CT为对照、以关节面为单位,统计MRI对BE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MRI的BE误诊率24.6%(28/114)、漏诊率27.0%(20/74)。误诊原因:BE周围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n=8)、骨皮质与骨板下骨髓交界面不光整(n=12)、韧带部容积效应(n=4)以及图像噪声影响(n=4)。漏诊原因:BE病灶位置表浅(n=4)、BE周围骨质增生硬化(n=10)、化学位移伪影影响(n=4)以及未仔细辨认(n=2)。结论:SIJ骨质增生硬化是导致MRI误诊、漏诊BE的主要原因,全面认识各种误诊、漏诊原因有助于提高MRI对BE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4例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化脓性骶髂关节炎的病例,探讨化脓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共观察自1999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诊断的化脓性骶髂关节感染的4例病例,详细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4例患者均有发热及单侧骶髂关节区或臀区疼痛,均在外院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血清学炎性指标正常或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骶髂关节问隙模糊,软组织的炎性信号影,2例女性及1例男性患者微生物学培养阳性,4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结论:对怀疑有骶髂关节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行MRI等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CT与MRI平扫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0例,分别使用CT和MRI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级对比。结果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要高于CT,P0.05;而在强直性脊柱炎≥II级的结果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P0.05。结论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高于CT,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二者互补,CT与MRI联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X线表现和MR影像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拟评估传统X线和MR成像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作用。1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36个骶髂关节分别在一周内行X线和MR成像检查,对各影像按照修订的纽约标准进行分级评估,统计表明MR影像在骶髂关节炎诊断上明显优于传统X线检查,MR影像不仅在观察骨侵蚀方面优于X线检查,且可显示软骨改变及骨髓炎性水肿等征象,可作为X线检查的补充手段,有助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I征象,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37例68个骶髂关节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临床诊断标准(MNY)【1】AS患者行MRI检查者,分析其MRI征象。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MRI征象包括:关节软骨不规则增粗、扭曲、信号改变,骨髓水肿,局灶性骨质侵蚀、缺损、中断、囊变。结论 MRI可提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