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4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注射肉毒毒素治疗,B组用小气囊扩张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下食管插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和1年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LESP、LESRR的差值,注射肉毒毒素组均高于小气囊扩张组;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认为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疗效高,且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及LESP、LESRR均有改善。结论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法简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毒素为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它由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组成,通过内源或外源性的蛋白水解酶切割成双链而显示其毒性。注射后局部肌肉弥散,其中的神经毒分子强而迅速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能前突受体结合,不可逆地阻滞神经突触接头传导的钙离子内流,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肌肉的松弛性麻痹,使肌肉收缩力减弱,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痉挛症状。自1980年Scott应用肉毒毒素治疗儿童斜视以来,  相似文献   

4.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一种异常运动,以食管蠕动消失、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增高及吞咽时不能松弛为特征。作者采用局部注射一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抑制剂——肉毒杆菌毒素,能有效治疗该病。本文介绍用此剂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双盲、对照结果。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先由临床评分,作食管测压、咽喉食管X线拍片和食管潴留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等。经内镜检查确诊后,随机于括约肌内四点注射80单位肉毒杆菌毒素(每  相似文献   

5.
张高松  范一宏  吕宾  黄宣 《胃肠病学》2008,13(7):418-420
背景: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但结论不尽一致。目的:评价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通过GU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有关比较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远期(6~12个月)疗效的研究,行荟萃分析。应用RevMan4.2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各研究中两组中远期症状缓解率的OR值,荟萃分析总OR值。结果:气囊扩张组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OR:3.06,95%CI:1.82~5.14,P〈0.0001)。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疗效显著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疗法,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治疗需达到的目的等因素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为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高压,食管缺乏蠕动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性疾病。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LES压力。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气戏扩张及括约肌切开术,但有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可能,口服药物疗效欠佳。我们采用食管下括约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9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分为球囊扩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及Heller手术3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计分和钡餐检查中食管宽度。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胸痛和反流症状的计分以及食管钡餐检查食管最大宽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3组间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扩张组和Heller手术组各有1例发生食管穿孔并发症,肉毒杆菌毒素组无并发症发生,患者耐受良好。结论超声胃镜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肉毒毒索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提出延长药效的优化方案。方法对16例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进行内镜下肉毒毒素环形点注后临床观察。结果通过内镜注药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降低与贲门扩张程度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反转注射法与常规法、定期复注与单注法2项比较,其延长疗效作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肉毒毒素治疗AC是有效的疗法,而针头刺入深度、定期复注和反转注射法等优化方案,是治疗AC更为有效而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与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人12个试验包括55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短期总有效率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83.21%比71.27%,P<0.01).(2)长期总有效率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54.59%比27.60%,P<0.01).(3)临床复发率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高于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55.66%比18.84%,P<0.01).(4)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13.01%比1.35%,P<0.01).结论 目前的证据表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与气囊扩张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在长期疗效上更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镜下贲门扩张结合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临床疗效、术后的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9例贲门失弛缓患者,经临床评估、内镜及食管动力学检测后,在内镜下对贲门进行水囊扩张,再于贲门四壁分4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密切随访,评估临床表现,检测相关的食管动力学指标,然后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再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在内镜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胸痛和呕吐,内镜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及呕吐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胸痛发生率较术后1周、6个月组显著升高,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内镜术后下段食管的平均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较1个月显著升高.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与术前相比,下段食管的平均收缩间期显著缩短,下段食管的顺行性则显著改善.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升高.内镜术后LES松弛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较术后1个月则明显降低.内镜术后1个月开始食管顺行性收缩比例较术前显著升高,而非协调性收缩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内镜治疗术后食管体部收缩幅度较术前显著降低.结论 内镜下贲门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能显著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状况,但术后1个月开始临床复发率逐步升高、食管动力学异常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1.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特征。临床上贲门失弛缓症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体重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以及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以上临床症状加上食管吞钡检查发现食管胃连接处典型的鸟嘴样狭窄、食管扩张以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测定显示LES压力升高,吞咽引起的反射性LES松弛消失,贲门失弛缓症可以确诊。目前治疗有药物、气囊扩张、手术及肉毒杆菌毒素(BT)局部注射等。现就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功能性疾病,目前对其治疗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本比较四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即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治疗、球囊扩张以及肌切开术的疗效,用于选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累及食管平滑肌和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吞咽时食管体部蠕动消失、LES松弛障碍为特征。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气囊扩张术和肌切开术,旨在降低LES压力,促进食管排空,多数患者可获得较理想的结局。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41例接受内镜下单纯球囊扩张治疗,45例接受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进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检测和临床症状积分评测,观察其治疗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括约肌松弛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11% (41/45)、88.99% (40/45)、80.00%( 36/45),单纯治疗患者则分别为60.98% (25/41)、39.02%( 16/41)、19.52%(8/41);两组同时间点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7.04±6.49)、(25.17±2.76)、(27.86±2.43)、(31.97±3.21)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8.79±3.26)%、(58.84±5.42)%、(55.35±5.64)%、(51.05±5.93)%;单纯治疗患者同时间点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别为(46.56±6.63)、(31.15±1.31)、(38.83±2.36)、(43.40±1.27)mmHg,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37.36±4.03)%、(47.48±6.11)%、(44.15±5.89)%、(39.45±4.96)%;两种治疗方法以上两指标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球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食管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经内镜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2种方法治疗贯门失弛缓症后食管动力的改变。方法 118例经内镜、钡餐及食管测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扩张组56例,注射组62例,分别采用内镜下气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方法。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测定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LESRP)以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等指标,并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食管动力学3个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扩张组治疗后LESP降至(6.03±3.45)mm Hg,LESRP为(-0.11±2.34)mm Hg,LESRR升至92.50%±13.8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注射组治疗后LESP降至(23.16±16.17)mm 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ESRP、LESR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扩张组:显效45例,改善11例;注射组:显效15例,改善38例,无效9例。结论 气囊扩张法治疗贲门失弛缓近期疗效较肉毒毒素注射法要好,临床症状的改善同LESP及LESRP的降低,特别是LESRP的降低有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肉毒杆菌毒素对哪些慢性神经系统疾患有价值?曾有报告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入肌肉内缓解睑痉挛、斜颈、喉张力障碍、阵挛性面痉挛、口腔下颌骨及其它面部张力障碍与强直状态。小心控制用量能减少异常运动而不发生肌力减弱。曾有报告注射肉毒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功能性疾病,目前对其治疗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本文比较四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即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治疗、球囊扩张以及肌切开术的疗效,用于选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5例,分为两组,其中18例行球囊扩张术(扩张组),17例行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术(联合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评分,测量食管钡餐摄片的钡柱高及宽。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术后1周、3个月两组的临床症状的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术后6、12个月联合治疗的临床症状缓解优于单独球囊扩张组(P〈0.05)。两组治疗后食管钡餐摄片观察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1周联合组和单纯扩张组间食管排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联合组和单纯扩张组间食管排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远期疗效优于单独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病因仍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大量研究表明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食管肌间神经丛中松驰食管下括约肌的抑制性神经减少或缺失。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气囊扩张、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外科手术括约肌切开以及内镜下括约肌切开等。本文欲将近年有关原发型贲门失驰缓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内镜下单纯扩张术、扩张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及支架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后下食管括约肌(LES)及食管体部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将99例临床确诊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分为扩张组、扩张注射组和支架组,分别进行内镜下单纯扩张术、扩张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及支架扩张术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检测LES静息压、松弛率及食管体部顺行性收缩比例、非协调性收缩比例、LES上10 cm处的收缩幅度,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值.结果 治疗前,各组LES静息压、食管体部非协调性收缩比例、收缩幅度均较正常值显著升高,LES松弛率及食管体部顺行性收缩比例则均显著降低,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3组间各项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扩张注射组和支架组LES静息压、LES松弛率、食管体部收缩幅度的改善情况均优于扩张组,P值分别为0.041、0.006、0.037和0.029、0.004、0.033,但扩张注射组和支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12个月,支架组LES静息压、LES松弛率、食管体部顺行性收缩比例、食管体部收缩幅度的改善情况均优于扩张组,P值分别为0.035、0.028、0.008、0.007,扩张注射组与扩张组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镜下单纯扩张术、扩张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术及支架扩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 ,近期疗效显著,远期复发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但支架扩张术的远期疗效相对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