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均匀撑开L1~5椎间隙.于各时间点对3组动物行X线片、后肢行为学、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L1~5椎体间高度、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脊髓、神经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动物撑开后L1~s的椎体间高度较撑开前增高,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体感诱发电位P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脊髓表面的血流减少(P<0.05);撑开后出现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脊髓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质内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神经根组织可见组织水肿、细胞结构疏松,部分神经束膜损伤.结论 通过松解猪腰椎后柱结构均匀撑开椎间隙的方法可以建立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临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为深入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能否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制备大鼠脊髓压迫刺激模型,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大鼠脊髓正常状态下10 min时和压迫刺激后10 min时脊髓背部表面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结果 与脊髓正常状态下相比,脊髓压迫刺激后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管径均有明显的减小(均P<0.05).结论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氯胺酮组(C组).A组不阻断主动脉血流,B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血流45min,C组左肾下阻断主动脉45 min前10min及开放后即刻分别静推氯胺酮30 mg/kg.测定首次给药前、松开前及松开后60min血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术后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脊髓形态学改变的观察.结果C组动物松开后60min血中MDA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其松开前的SOD活力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分别同A和C组相比,神经功能和病理学评分均显著性偏低(P<0.01).结论氯胺酮对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抗过氧化反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65-168
脊柱截骨短缩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一种术式,其能将局部神经压迫解除,缓解局部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改善。随着脊柱截骨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术安全性、疗效也相应提升,但其可能引起的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脊髓损伤会削弱脊髓功能,并引起运动能力下降、感觉功能异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完全性截瘫,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目前,医学研究中关于截骨短缩术的影响、安全范围均未形成统一标准,仍存在较多争议。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短缩与脊髓功能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n=8)不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缺血再灌注组(B组,n=26)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实验组(C组,n=26)经腹主动脉阻断远端持续泵注依托咪酯3mg/kg.记录复灌48h后兔神经行为学评分并取L4~6节段脊髓组织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复灌0 h及2 h分别取L4~6节段脊髓组织测定IL-6水平.结果 复灌后48 h,C组截瘫率低于B组;C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较B组增加.复灌后2 h,B、C两组脊髓组织内IL-6水平均高于复灌0h.复灌后0h和2 h,B组脊髓组织内IL-6水平均高于A、C两组;而复灌后0 h,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托咪酯腹主动脉灌注可以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损伤,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治疗组于伤前15例min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2-CADO),对照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伤后2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立即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显改善(P<0.05,P<0.01)。大剂量(500μmol/L)的2-CADO能显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小剂量(50μmol/L)则对脊髓损伤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大小剂量的作用有显差异(P<0.01)。结论:腺苷通过改善脊髓血流量,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超声影像诊断在脊髓栓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脊髓栓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记录脊髓圆锥血流速度,将术前及术后血流速度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提供脊髓栓系综合征病理改变的声像图,显示脊髓栓系综合征在超声检查中具有的特征表现,即脊髓远端搏动消失.术前脊髓末端圆锥血流速度测值0.048±0.015m/s,术后脊髓末端圆锥血流速度测值0.156±0.027m/s,两组比较P<0.010.结论:超声在术前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中有临床实用价值,手术前后评估脊髓远端血供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脊椎截骨术对脊髓功能的影响,为脊椎截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40只家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截骨组(截骨后压缩25%)、中截骨组(截骨后压缩50%)、高截骨组(截骨后压缩100%),每组10只,给予相应的手术处理。测定硬膜皱缩、运动功能(Reuter评分)、脊髓血流量等指标。  结果  中截骨组、高截骨组的硬膜囊横径、迂曲角为(5.74±0.29)mm、(14.46±0.77)°和(7.65±0.36)mm、(85.62±2.95)°,显著大于低截骨组[(4.85±0.32)mm、0°]和对照组[(4.39±0.11)mm、0°], 均P<0.05。中截骨组、高截骨组的脊髓血流量为(27.66±0.85)μL/100 μm3、(10.53±0.24)μL/100 μm3,显著低于低截骨组[(34.28±0.94)μL/100 μm3]和对照组[(33.81±1.06) μL/100 μm3],均P<0.05。低截骨组、中截骨组、高截骨组的Reuters评分为(2.38±0.34)分、(7.25±0.42)分、(9.56±0.73)分,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39±0.25)分,均P<0.05。  结论  脊椎截骨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较短的脊柱缩短对机体脊髓功能的影响小,临床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安全截骨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RI影像资料,了解与脊髓麻醉相关的解剖结构,测量与麻醉相关的经线,为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应用1.5TeslaMRI机对120例病人行腰部磁共振扫描:横断面测量L3-4及L4-5间隙棘突在体表定位点A,至蛛网膜下腔的最近点B的距离,蛛网膜下腔在横断面背侧测量的最大宽度EF。结果:从皮肤至蛛网膜下腔最近点距离( AB线):L3-4为51.7±7.5 mm、L4-5为54.6±7.6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的宽度(EF线):L3-4为13.4±2.4mm、L4-5为12.0±2.9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脊髓麻醉穿刺时,穿刺间隙选择L3-4比L4-5成功率更高,安全性L3-4比L4-5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特制的脊柱撑开器放置在大鼠脊髓T12~L3椎体横突上纵向牵张,同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建立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FOS蛋白D值较正常组显著增加,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2 h,而bFGF治疗组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抑制脊髓损伤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bFGF保护神经元并减轻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犬椎间盘脱出模型,观察造模前后脊髓微循环与组织学变化,为研究椎间盘病脊髓的病理和治疗机理积累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半椎板切除术暴露L1段脊髓后,将6Fr硅胶双腔导尿管球囊放置在T12-T13脊髓左下方处,向导管内注入约0.5 mL的碘海醇使球囊内膨胀压迫脊髓,模拟由于髓核脱出引起的椎间盘脱出症;利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压迫前后L1段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od flow,SCBF)变化;术后14 d观察压迫部位脊髓组织学形态。结果模型组两侧后肢运动机能极显著下降(P0.01),L1段脊髓血流量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白质出现空泡化,灰质腹角正常神经元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球囊压迫法可成功建立犬椎间盘脱出瘫痪模型,并观察到脊髓局部微循环障碍和形态学变化,可作为评价针灸等治疗效果和机理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胎儿脊髓圆锥对胎儿骶尾部疾病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20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常规及孕中期产前超声检查为正常单胎的66例胎儿作为正常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低下,可疑胎儿脊髓发育异常,出生后经磁共振成像或引产后解剖病理证实为脊髓发育异常的14例胎儿作为异常组。使用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VCI)和断层超声成像(TUI)技术定位两组的脊髓圆锥和脊髓腰膨大对应椎体位置;测量胎儿的脊髓圆锥-第一骶椎距离(CM-S1)、脊髓腰膨大横径和前后径。Pearson法分析孕周与胎儿CM-S1距离、脊髓腰膨大横径和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孕中期胎儿脊髓圆锥末端对应椎体位于L3水平的比例高于孕晚期胎儿(P <0.05),孕中期胎儿脊髓腰膨大对应椎体位于L1水平的比例高于孕晚期胎儿(P <0.05);正常组不同孕周胎儿的CM-S1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M-S1距离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且正常组不同孕周胎儿的CM-S1距离均高于相应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刺五加皂苷对脊髓损伤后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两种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刺五加皂苷对脊髓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刺五加皂苷干预组,每组15只。将实验动物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后运用改良Allen’s法进行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造模后假手术组予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后进行连续7 d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刺五加皂苷干预组造模后进行连续7天相应剂量的刺五加皂苷持续腹腔注射。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通过病理切片分析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内BDNF和NGF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刺五加皂苷干预组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增加(P﹤0.05),SOD的含量降低(P﹤0.05),脊髓有明显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BDNF和NGF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刺五加皂苷组大鼠后肢功能具有明显改善,血清中中MDA含量降低(P﹤0.05),SOD的含量升高(P﹤0.05),大鼠脊髓组织中的BDNF和NGF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 刺五加皂苷促进脊髓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内BDNF和NGF表达,利于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呼吸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脊髓钳夹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和氢气治疗组建立脊髓钳夹伤小鼠模型,氢气治疗组加以呼吸66.7%氢气持续3d、每天4次的方案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采用BMS评分、BBB评分及足迹分析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期为1周.于损伤后第7天麻醉小鼠并取脊髓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相比,氢气治疗组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BMS评分、BBB评分均升高(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足迹分析结果和脊髓损伤区的组织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呼吸高浓度氢气能够促进小鼠脊髓钳夹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及脊髓再生功能的恢复,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治疗脊髓损伤后继发脊髓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8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EGCG组和甲基强的松龙(MPSS)组,每组20只.采用钳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通过脊髓干湿重检测评估脊髓水肿情况,测定各组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局部出血及坏死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节段AQP4,GFAP,Kir4.1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损伤对照组脊髓局部大量出血,神经细胞肿胀、坏死;EGCG组和MPSS组情况相近,出血范围较小,神经细胞轻度水肿.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对照组脊髓组织含水量增多,MDA水平增加,SOD活性下降,损伤节段AQP4,GFAP,Kir4.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对照组比较,EGCG组和MPSS组脊髓含水量降低、MDA水平下降、SOD活性增高、AQP4、GFAP、Kir4.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CG组和MPSS组间上述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EGCG能够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脊髓水肿程度,可能是通过调节损伤节段AQP4和Kir4.1蛋白表达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GFAP特异性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也参与其中.EGCG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潜在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cl-2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经Ad-EGFP为载体介导端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阴性转染组、bcl-2转染组。Western-blot检测神经干细胞在转染前后bcl-2蛋白的表达。成年雌性SD大鼠85只,造模成功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bcl-2-NSCs组,24只/组,按照改良的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BBB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造模后7 d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检测脊髓损伤区周围HSP27、c-fos基因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造模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测EGFP标记的NSC存活及分布情况,通过SEP和MEP观察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 bcl-2基因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后,bcl-2转染组与对照组、阴性转染组相比bcl-2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P0.05);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bcl-2-NSCs组优于NSCs组,NSCs组优于对照组。造模后72 h,bcl-2-NSCs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SCs组(P0.05)。造模后7 d,与对照组和NSCs组相比,bcl-2-NSCs组HSP2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较显著升高(P0.05),bcl-2-NSCs组c-f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显著降低(P0.05)。造模后4周,HE染色对照组可见脊髓组织缺失及脊髓空洞形成,无神经轴索通过。NSCs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脊髓空洞较小,bcl-2-NSCs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EGFP标记的阳性细胞数:bcl-2-NSCs组最多,NSCs组次之,对照组未见,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4周,SEP和MEP的潜伏期:bcl-2-NSCs组NSCs组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波幅:bcl-2-NSCs组NSCs组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Ad-EGFP为载体介导端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基因转染使神经干细胞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bcl-2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升高脊髓损伤区HSP27表达,降低脊髓损伤区bcl-2基因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盘脱出症中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电针作用,分析电针参与脊髓微血管生成的机理。方法 采用自制硅胶片在T13段脊髓的左腹侧位压迫建立椎间盘脱出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电针治疗组(n=6)、模型组(n=6)、假手术组(n=6),电针组每日电针治疗一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做任何治疗。术后七天后取压迫部位脊髓组织,RT-PCR法检测 Ang-1、Tie-1、Ang-2、Tie2、VEGF、Flt-1、Caspase-3、Tsp-1的mRNA表达量,组织切片法观察脊髓损伤情况。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ng-1、Ang-2、Tie-1、Tie2、Caspase-3、Tsp-1极显著升高(P<0.01),VEGF、Flt-1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Ang-2、Tie-1、Tie2、Caspase-3、Tsp-1极显著升高(P<0.01),Ang-1、VEGF、Flt-1无显著性变化(P>0.05);电针组与假手术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试验表明损伤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mRNA表达异常,电针能协调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相对平衡,维持脊髓微循环的相对稳定为损伤的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Liu L  Pei FX  Tang KL  Xu JZ  Li Q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424-142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3、4、8、12及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4、7、14及21d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Caspase3活性测定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方法别观察各组不同时相点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及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率、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阳性表达及活性测定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组(9.4%±1.7%比4.7%±0.9%、7.6个/mm2±2.8个/mm2比4.0个/mm2±1.1个/mm2、894±74比501±31),bFGF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联合行为评分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趋势。结论bFGF能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Caspase3活性,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通道和P物质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并发肺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28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90只)、ASCI组(108只)、双侧肾上腺切除组(15只)、双侧肾上腺切除后ASCI组(15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模型(打击锤质量为10 g,打击高度为25 mm)于T10脊髓节段制备ASC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T10节段脊髓,双侧肾上腺切除后ASCI组于肾上腺切除术5 d后制作ASCI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大鼠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取大鼠肺组织标本,计算肺湿干质量比以反映肺组织水肿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TRPV1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 脊髓损伤后2、6、12、24、48、72 h,ASCI组大鼠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脊髓损伤后24、48、72 h,ASCI组大鼠肺水肿和肺损伤组织病理学变化逐渐加重,损伤1周时开始恢复。脊髓损伤后24、48、72 h,ASCI组大鼠肺组织TRPV1蛋白表达量和P物质含量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均<0.01)。脊髓损伤后72 h,双侧肾上腺切除后ASCI组肺组织水肿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均较ASCI组减轻。结论 肾上腺素可能参与大鼠ASCI并发的肺水肿和肺损伤进程,这种效应可能与肺组织中TRPV1、P物质的表达上调有关;双侧肾上腺切除预处理可减轻ASCI并发的肺水肿和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